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沙冬青在强光和水分胁迫下其光呼吸的变化.[方法]采用LI-6400光合-荧光测定仪于5月份和10月份分别测定了沙冬青的光呼吸响应曲线、光呼吸/总光合响应曲线、光呼吸-NPQ响应曲线及10月份时沙冬青光呼吸速率和NPQ的变化特征.[结果]低光胁迫时光呼吸速率和光呼吸速率/总光合速率迅速增加,高光胁迫时两者缓慢变化,10月份沙冬青光呼吸耗能强于5月份,但对强光的敏感程度不及5月份;沙冬青光呼吸速率随NPQ的增加而增加,两者呈正相关曲线关系.水分饱和亏缺条件下,光呼吸速率的初始饱和亏缺大于NPQ.[结论]光呼吸和NPQ都是沙冬青重要的光破坏防御机制;光呼吸在沙冬青抗脱水能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运用LI-6400光合-荧光测定仪测定沙冬青、辽东栎和栒子的光呼吸响应曲线、光呼吸/总光合响应曲线及光呼吸—NPQ曲线。结果表明,在低光胁迫时光呼吸速率和光呼吸速率/总光合速率迅速增加,高光胁迫时变化缓慢,变化的转折处定义为临界点,由此判断树种光呼吸的耗能作用依次为沙冬青辽东栎栒子,树种对光照强度的敏感程度为辽东栎栒子沙冬青;在强光胁迫下光呼吸和热耗散机制同时在光破坏防御保护机制中起作用,两者之间存在协同关系。  相似文献   

3.
光胁迫对沙冬青叶绿素荧光特征和光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LI-6400测定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的沙冬青在不同光合有效辐射下的叶绿素荧光特征和光呼吸变化,进而研究其光破坏防御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可作为衡量沙冬青光胁迫程度大小指标,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总光合速率(Pt)、非光化学猝灭(qN)、光呼吸速率(Rp)和Rp/Pt等指标的光进程曲线临界点值和临界点光强度与Fv/Fm的关系都具有明显的规律性。随着Fv/Fm降低,光胁迫程度增加,导致沙冬青光胁迫的最小光合有效辐射降低。可见,沙冬青光破坏防御的一种策略是在胁迫程度较小时通过提高热耗散和光呼吸相对比值(Rp/Pt)来消耗过剩能量,而在胁迫程度较大时可通过增加抑制热耗散和光呼吸的光合有效辐射实现对过剩光能的消耗。  相似文献   

4.
水分胁迫对沙冬青气体交换和 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LI-6400 光合测定系统及其配备的荧光叶室测定了不同水分状况下沙冬青气体交换及叶绿素荧 光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院沙冬青光合速率尧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与水势的关系均可模拟为y=a+b(1原e-kx)、叶绿素荧 光特征指标水势关系呈y=ae-bx^k曲线;沙冬青光合速率尧蒸腾速率尧气孔导度和叶绿素荧光特征指标值随着植物水 势下降均呈下降趋势、光合速率尧蒸腾速率尧气孔导度下降的初始水势(初始胁迫水势)明显小于叶绿素荧光特征 指标、光合速率水势补偿点尧蒸腾速率临界点水势和气孔导度临界点水势与叶绿素荧光特征指标NPQ尧qP 和ETR 初始胁迫水势基本相同、而明显小于荧光指标Fv/Fm 初始胁迫水势。研究指出、可用气孔导度水势临界值作为评 价光合作用气孔调节和非气孔调节的界限、Fv/Fm 水势临界值可作为植物水分胁迫临界值院当水势大于气孔导度 水势临界值时、属于气孔调节水势范围;当水势小于气孔导度水势临界值时、植物以非气孔调节为主。当水势大于 Fv/Fm 水势临界值时、植物处于轻度或中度水分胁迫;当水势小于Fv/Fm 水势临界值时、植物处于重度水分胁迫。 结果表明、沙冬青气孔调节水势临界值为-3.81~-5.26 MPa、重度水分胁迫水势临界值为-8.05~-14.53 MPa、临界 值具有生长季节差异。  相似文献   

5.
张春  高军  丁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484-16485
[目的]了解黄连木幼苗在水分胁迫下生理特性的变化。[方法]以黄连木1年生盆栽苗为试验材料,对其进行水分胁迫处理,分别于浇水后的第2、7、12、17天测定幼苗叶片水分参数及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增大,黄连木幼苗叶片的水势从0.83Mpa降至4.25Mpa,相对含水量从93.7%降至67.0%,水分饱和亏缺从6.3%增加到33.3%,质膜透性从9.2%增加到28.0%,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增加了160.8%。轻度胁迫条件下,幼苗叶片丙二醛含量上升,随着胁迫程度的加剧丙二醛含量逐渐下降。脯氨酸含量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呈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的趋势。[结论]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增加,黄连木叶片水分饱和亏缺增加,膜系统受到破坏,保护酶系统活性提高。  相似文献   

6.
高丽楠 《西北农业学报》2016,25(7):1067-1073
利用Junior-PAM调制叶绿素荧光仪测定九寨沟箭竹海沉水和挺水杉叶藻(Hippuris vulgaris)的快速光响应曲线、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化学淬灭(qP)和非光化学淬灭(NPQ)的日动态,探讨不同生活型杉叶藻的光合特性对九寨沟高原湖泊环境适应的特性和机制。结果表明,沉水杉叶藻的最大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max)和半饱和光强(Ek)的日变化均呈双峰型曲线,而挺水杉叶藻rETRmax和Ek日变化呈单峰曲线;沉水和挺水杉叶藻光能利用效率均呈早晚高、中午低的近"V"型曲线。挺水杉叶藻的rETRmax、Ek、qP和NPQ日平均值极显著高于沉水杉叶藻,挺水杉叶藻通过增加光耗散尽量降低光抑制程度,具有更高光合能力和对强光的耐受能力。以上结果说明:不同生活型杉叶藻的叶绿素荧光参数有一定差异,挺水杉叶藻对强光的适应能力强于沉水杉叶藻。  相似文献   

7.
水分胁迫对异株荨麻光响应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土壤饱和含水量为100%、70%、60%及40%条件下,异株荨麻的光合作用—光响应特性.结果表明:非直角双曲线模型能很好地拟合异株荨麻的光合作用—光响应曲线;净光合速率在同等光合有效辐射时基本上表现为T2>T3>T1>T4;异株荨麻叶片的表观量子效率、最大净光合速率、暗呼吸速率和光饱和点均在适度水分胁迫下达到最大,在重度干旱胁迫下最低,这说明适度水分胁迫有助于提高异株荨麻对光能的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光强度下大青山几个树种光合速率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变化。[方法]使用LI-COR6400便携式光合系统研究了不同光强度下大青山地区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 Koidz.)、蒙椴(Tilia mongolica Maxim.)、虎榛子(Ostryopsis davidiana Decaisne)和土庄绣线菊(Spiraea pubescens Turcz.)的光合速率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结果]NPQ、ETR、Fv′/Fm′等叶绿素荧光指标的光响应曲线在高光时都具有类似光合速率光响应曲线光饱和点的临界点,当光强度小于临界点光强度时,随着光强度变化其变化较大,而当大于临界点光强度时其变化较小或基本不变。NPQ光响应曲线临界点的光强度(QNPQ)能评价树木对高光的适应能力,根据QNPQ大小可以把被试树种分为3组,虎榛子[707μmol/(m^2·s)]最强,其次为蒙椴[680μmol/(m^2·s)]、辽东栎[654μmol/(m^2·s)],土庄绣线菊[591μmol/(m^2·s)]和白桦[405μmol/(m^2·s)]最弱。根据被试的5种树木光合速率光补偿点的大小排序发现,白桦最大,虎榛子最小。[结论]5种被试树木中虎榛子既有对低光的适应性,又有对高光的适应能力,为大青山地区植树造林树种的选择和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彝药海枫藤的叶绿素荧光特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海枫藤在野生状态下的生理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相互作用。[方法]以成熟的野生海枫藤植株为材料,利用便携式调制叶绿素荧光仪测定其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日变化和叶绿素荧光光响应曲线。[结果]海枫藤最大荧光(Fm’)、最大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有效光化学量子效率(ΦPS II)、光化学淬灭系数(qP)、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及电子传递速率(ETR)的日变化均与光强有关,其中,Fv/Fm、ΦPS II、qP的日变化随光强变化呈单谷曲线,NPQ及ETR的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在0-650μmol/m2s光合有效辐射强度范围内,ETR随光强增加而增大,之后随光强增加明显下降;NPQ随光强增加而增大,ΦPS II、qP随光强增加呈显著下降趋势。[结论]高光强不利于海枫藤生长。  相似文献   

10.
刺槐幼苗形态、生物量分配和光合特性对水分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采用人工控水设置4个水分梯度,研究1年生刺槐幼苗形态结构、光合特性、生物量积累及其分配对水分胁迫的可塑性响应。结果表明:随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强,形态指标均逐渐降低;结合异速生长曲线的分析,说明植物能根据干旱胁迫的强度和持续时间采取不同的适应策略。叶片水分饱和亏缺逐渐增加的同时,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逐渐减少,光合限制因素由气孔限制为主逐渐转变为非气孔限制为主。光能利用效率降低,同时光系统的保护机制减弱,造成光抑制程度的加剧。土壤干旱降低了各器官的生物量积累,光合产物向地下部分尤其是侧根迁移,使根生物量比增加;而这种分配方式是以降低叶生物量比为代价的,因此造成根冠比的增大、叶面积比率和比叶面积的减少。可塑性指数分析表明:刺槐幼苗主要通过调节形态和光合能力来适应水分环境的变化,生物量积累和分配的差异可能存在异速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水分胁迫对蹄叶橐吾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付跃为  董然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216-1218
[目的]研究水分胁迫对蹄叶橐吾光合特性的影响。[方法]以1年生盆栽蹄叶橐吾幼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经正常处理和水分胁迫处理12d后蹄叶橐吾光合特性的日变化。[结果]正常条件下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率日变化呈“双峰型”曲线,在水分胁迫下,蹄叶橐吾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水分利用率日变化均呈峰值很小的“单峰型”曲线,并且净光合速率的下降是由气孔因素与非氕孔因素双重作用造成的,水分胁迫下非气孔限制是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结论]蹄叶橐吾的光合作用在城市中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重度水分胁迫对其将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合果木深圳大面积引种栽培后导致林下生物量少、土壤干燥等生态问题的原因。[方法]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研究合果木的光合生理特性,分析合果木的水分利用特点。[结果]经过充分光诱导和CO2诱导的合果木叶片光响应曲线符合非直角双曲线模型,CO2响应曲线符合二次曲线方程。合果木光饱和点低,为116.2μmol/(m2.s),表观光量子效率高达0.068±0.005μmol/mol,合果木利用低强度光的效率高。合果木水分需求量大。当达到光饱和后,净光合速率增长缓慢,但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仍随光强的增强明显增大,显示合果木在高光强下利用水分的能力差,水分需求量大。[结论]该研究对合理进行合果木的迁地保护和引种栽培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个光合作用光响应新模型与传统模型的比较   总被引:57,自引:0,他引:57  
为了解决传统光合作用光响应模型(如直角双曲线和非直角双曲线模型)中光合速率虽沿着渐进曲线响应光照强度的增加,但拟合植物叶片的最大光合速率却远大于实测值,且无法给出光饱和点等问题。在对传统的光合作用光响应模型进行认真分析,发现其关键在于未考虑光呼吸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光合作用光响应模型,详细讨论了该模型的主要特性,并与传统直角双曲线和非直角双曲线模型进行比较分析。用这3个模型拟合了不同试验条件下冬小麦光合作用光响应,结果表明:新模型较传统的模型更好地模拟不同温度及CO2浓度条件下冬小麦光合作用光响应,包括低光强条件下和光抑制条件下的光响应问题,且可求得最大光合速率、饱和光照强度、光补偿点和暗呼吸速率等。此外,新模型可以合理地描述植物叶片的光抑制,因此新模型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14.
水分胁迫对苹果矮化砧木主要光合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芬芬  张学英  孙建设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574-12576
[目的]研究轻度、中度及重度水分胁迫处理对苹果矮化砧木主要光合参数的影响,为苹果矮化砧木的抗旱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添加PEG6000模拟水分胁迫的水培方式,比较不同程度水分胁迫对5种苹果矮化砧木主要光合参数的影响。[结果]随着水分胁迫程度加重,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叶水势均呈下降的趋势。不同砧木对水分胁迫的响应不同。[结论]在添加PEG模拟水分胁迫的水培条件下,苹果矮化砧木叶片的光合参数呈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荆条灌丛不同龄级光合能力的变化规律,测定了不同龄级荆条的光响应曲线与净光合速率日变化。结果表明,各龄级荆条在光合有效辐射为800μmol·m~(-2)·s~(-1)时达到光饱和点,龄级3表现出更强的光合能力,在光合有效辐射的变化过程中净光合速率最大,表现为龄级3龄级2龄级4龄级1龄级5;蒸腾速率,气孔导度以及饱和水蒸气压亏缺对荆条的净光合速率影响较大;各龄级荆条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型曲线;龄级2荆条的水分利用效率最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光合作用对UV-B辐射增强的响应对评价粳稻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适应能力至关重要。本文旨在分析UV-B辐射增强对粳稻剑叶光合作用内在机制的影响。[方法]以北方粳稻品种‘沈农265’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形式,试验设对照组CK(采用自然光照射),处理组T1、T2分别在自然光照基础上增加UV-B辐射1.05和2.1 W·m~(-2),每个处理重复3或6次。选取粳稻幼苗移栽于无孔试验桶中,紫外灯照射时间为08:00—16:00,阴雨天不进行UV-B处理,直至成熟收获。试验期间对粳稻各生长时期进行剑叶活体测量,测定光合电子流传递分配、光合响应曲线及参数,包括非环式光合电子流中参与碳还原或光呼吸的那一部分电子流J_c、J_o,表观量子效率(AQY),最大净光合速率(P_(max))和暗呼吸速率(R_d)的变化特征。[结果]对光合电子传递的影响:UV-B辐射增强在剑叶各个生长期J_c和J_o(非环式电子流中参与光呼吸和碳还原的电子流)均降低,J_o/J_F与J_o/J_c(光呼吸所占的比例)均增加,说明UV-B增强降低了光合电子进入碳还原的部分;UV-B处理在剑叶各个生长期也降低了V_o(Rubisco的氧化速率)和V_c(Rubisco的羧化速率),但V_o/V_c呈上升趋势,且与UV-B辐射强度成正比,说明UV-B辐射增强降低了Rubisco(核酮糖-1,5-二磷酸加氧酶)的羧化速率。对光合响应特性的影响:剑叶各生长期在UV-B处理下,CK与T1、T2的光合响应曲线趋势相同,净光合速率(P_n)从大到小的处理为对照组、低剂量UV-B辐射、高剂量辐射;除成熟期,LSP(光饱和点)均降低,在灌浆期降幅最大,除灌浆期,LCP(光补偿点)均上升,在孕穗期升幅最大;AQY总体呈下降趋势;P_(max)显著下降,T2对P_(max)的抑制程度大于T1;除成熟期,R_d(暗呼吸速率)都呈增加趋势,灌浆期增幅最高。[结论]UV-B辐射增强总体上增加了剑叶光呼吸耗能,降低了光合电子进入碳还原的过程,增加了光合电子在Rubisco氧化反应上的消耗比例,抑制了更多的光合电子向羧化方向传递,导致羧化传递速率降低。在相同PAR(光合有效辐射)下,随着UV-B辐射的增强,粳稻剑叶净光合速率呈降低趋势,光合作用能力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7.
干旱胁迫下3种玉米光响应曲线模型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玉米的光合作用,对光响应曲线进行拟合,比较3种不同拟合方法的优劣,优选出干旱胁迫下最优的光合作用光响应模型。利用玉米穗位叶光合数据,用直角双曲线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以及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对适宜土壤水分条件及中度干旱胁迫下玉米光响应进行拟合。从拟合的相关参数看,对照(CK)的拟合结果中,直角双曲线模型整体高于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其中表观量子效率与最大净光合速率均提高33%,光补偿点提高10%,暗呼吸速率提高40%,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得到的最大净光合速率低于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其余参数差别很小。在对水分胁迫(MS)的拟合中,3种曲线所得参数的差异与CK一致。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可以直接得到饱和光强与最大净光合速率,得到的光合参数比另外2种模型更接近实测值,因此该模型可以更好的拟合适宜土壤水分和中度干旱胁迫下的玉米光响应曲线。  相似文献   

18.
运用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水分胁迫的方法,研究了水分胁迫对不同品系橡胶树根系水流导度(Lpr)、根系活力和叶片水分饱和亏缺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胁迫对橡胶树根系水力学导度、根系活力和叶片水分饱和亏缺产生明显影响,随着水分胁迫时间的延长,根系水力学导度逐渐下降,根系活力呈现先增加后下降,叶片水分饱和亏缺逐渐增加的趋势。从橡胶树根系水导与根系活力在水分胁迫下的下降程度和叶片维持水分平衡的能力来看,GT1对水分胁迫的抵御与适应能力相对较强,其次是PR107﹥RRIM600,PB86忍耐水分胁迫最弱。  相似文献   

19.
陈义红  阮龙  张玮  高正良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7883-17884
[目的]研究水分胁迫对不同抗旱性甘薯品种的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及其机理。[方法]以抗旱性高的品种美国红和抗旱性差的姑娘薯为试材,将培养苗转入聚乙二醇(PEG-6000)的1/2 Hoagland培养液中进行根际水分胁迫处理,24 h后测定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指标。[结果]水分胁迫处理后,抗旱品种美国红的叶绿素含量、PSⅡ原初光化学效率(Fv/Fm)、光系统Ⅱ电子传递量子效率(ΦPS2)下降幅度均显著小于不抗旱品种姑娘薯,而其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相对增幅显著大于姑娘薯,这说明在水分胁迫下,美国红仍能保持较强的光合能力,其非光化学能量耗散的提高,有助于缓解环境胁迫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结论]甘薯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与品种抗旱性密切相关,利用其鉴定甘薯品种抗旱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通过测定7个云南松种群4年生苗木光合响应特征曲线及光合日进程,揭示种群间光合特性的差异以及影响云南松光合作用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利用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可以较好的拟合光响应曲线和CO_2响应曲线,并且得出一些响应特征参数。云南松各种群的净光合速率(Pn)均随光合有效辐射(PAR)和CO_2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在CO_2饱和时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比光饱和时的Pmax增加44.50%~130.41%。云南松各种群的Pn日变化呈单峰型曲线,没有明显的光抑制现象和光合"午休"现象,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的日变化趋势与Pn相似,胞间CO_2浓度(Ci)的日变化则与其相反。在旱季,PAR、水汽压亏缺(VPD)、空气湿度(RH)和温度(ta)是影响云南松光合作用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