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黄淮海地区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成雪峰 《大豆科学》2011,30(4):585-588,595
对黄淮海地区通过审定的212份大豆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以后育成品种比70年代育成品种分枝和单株荚数分别降低26.04%和1.66%,百粒重和脂肪含量分别增加了23.17%和7.32%。株高、底荚高度和生育日数90年代育成品种最低;主茎节数80年代育成品种最少,比主茎节数最高的70年代育成品种减少18.37%;在黄淮海育成大豆品种中,亚有限结荚习性大豆所占比例持续增长,但还是以有限结荚习性为主,无限结荚习性大豆所占比例一直在下降;圆形叶的比例逐年增加,而披针叶和椭圆叶比例有所下降。随着年代推进,在分枝数和单株荚数下降的情况下,由于百粒重的增加,单产也随之增加。蛋白质含量以90年代育成品种最高;脂肪含量逐年稳步增长。  相似文献   

2.
试验采用两个早熟大豆品种(有限结荚型早熟7号及无限结荚型车熟14号),在北京夏播.两年试验结果表明,夏大豆主茎上叶原基在播种后一个月内全部形成;主茎相邻叶片展平的间隔时间存在两个转折点,花期叶片展平速度快;结荚后单株保留的荚数与单株叶片干重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籽粒产量与开花、鼓粒期植株叶片干重及单株地上部总于重密切相关;夏大豆靠主茎中、上部节位形成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3.
大豆区试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河南省大豆区试品种为材料,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大豆的主要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大豆产量影响最大的性状是单株粒数,其后依次为株高、百粒重、单株粒重、单株荚数、主茎节数、底荚高度、有效分枝数。株高、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为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在品种选育中,对有限结荚习性品种进行选择时,要优先考虑选择植株高大、籽粒大、结荚相对较多的单株。  相似文献   

4.
超高产大豆品种花荚形成及其时空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章建新  周婷  贾珂珂 《大豆科学》2012,31(5):739-743
为探明超高产大豆品种的花荚形成及其时空分布规律.在田间系统地比较了超高产大豆中黄35、新大豆1号、10-124与高产大豆新大豆10号的花荚形成过程及其时空分布的差异.结果表明,中黄35、新大豆1号、10-124具有终花期、始荚期明显推迟,花期和荚期显著延长,开花节数和结荚节数明显增加,开花和结荚高峰期明显后移,单株花数和荚数明显增多的特点;中黄35中部和上部节开花数多,新大豆1号和10-124下部节开花多;中黄35植株下部和中部节的荚数和粒数分布较多,新大豆1号和10-124植株的中部和上部荚数和粒数分布较多.超高产品种开花期和结荚期明显延长、开花和结荚节数增多、开花和结荚高峰期明显后移,且峰值较高.  相似文献   

5.
黄淮海地区夏大豆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黄淮海地区73份夏大豆农艺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夏大豆产量的主要农艺性状因品种结荚习性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亚有限型大豆品种中,每荚粒数、单株荚数、株高和单株粒重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在有限型大豆品种中,单株粒数、生育期、茎粗和株高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在品种选育上,对于亚有限大豆品种,应优先选择单株粒重较高的单株,尤其是注重多荚和多粒性状的选择;对于有限型大豆品种,应选择生育期与单株粒重间平衡较好的单株,能充分发挥高产潜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山西省1973-2017年间审定的84份大豆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的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生育期、株高和主茎节数以1980年代最高,而后逐渐降低,2010年后略有回升。单株荚数以1990年代最高。随着年代推进,在分枝数和单株荚数下降的情况下,由于百粒重的持续增加,单产也随之增加。平均产量由1970年代的1 992.5 kg/hm2提升到2010年后的2 964.34 kg/hm2,提高了48.8%。蛋脂含量以2010年后育成品种最高,主要是蛋白质含量的增加。在山西省审定的大豆品种中,有限结荚习性大豆所占比例持续增长,但还是以亚有限结荚习性为主,无限结荚习性大豆1990年代所占比例最高,随后下降。圆形和椭圆形叶片比例有所下降,而披针叶和卵圆叶比例有所增加,主要在于后者能够更合理利用光能。  相似文献   

7.
以黄淮海地区87个大豆常规栽培品种为材料,对12个产量相关的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变异、相关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有供试品种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有效分枝数,最小的是生育期;亚有限型夏大豆底荚高度、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的变异系数(18.38%~27.56%)较大;有限型夏大豆株高、底荚高度、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的变异系数(21.02%~28.04%)较大。在亚有限型夏大豆品种中,产量与每荚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效分枝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生育期呈显著负相关。在有限型夏大豆品种中,产量与茎粗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底荚高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其它农艺性状相关性不显著。亚有限和有限结荚习性的大豆性状主成分分析中,前4个主成分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分别为79.92%和79.50%。对以亚有限和有限型为主的黄淮海地区夏大豆在进行单株选择时,应根据其不同的结荚习性而有所侧重。对于亚有限型品种,应选择株高和生育期适中,有效分枝数较少,而每荚粒数、百粒重均较大的品种。对于有限型品种,应选择茎基部较粗,株高和底荚高度较高,主茎节数较多,单株荚数、单株粒数较多的品种。  相似文献   

8.
黔西北山区大豆资源丰富.品种生态类型各异。收集、整理归并资源225份,在地理分布上有明显的规律性.从东到西.随海拔逐渐上升,温度逐渐下降。出苗至开花天数和全生育日数都有递增趋势;小粒种有减少趋势,大粒种则反之:白花品种逐渐减少,紫花品种则相反:有限结荚习性品种逐渐增加.无限结荚习性和亚有限结荚习性则相反: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随海拔逐渐上升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9.
试验采用中国辽宁省与美国地理纬度相近、结荚习性相同的中国和美国大豆品种各4个,在相同种植条件下对株型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探讨了大豆高产的株型特征.结果表明:美国大豆品种的节间较短、株高较矮,分枝数较多.美国大豆品种的叶片性状比较好,下部叶片为卵圆形,由下向上叶片逐节变长,中上部叶片较细小.美国大豆品种的荚数显著多于中国大豆品种,而百粒重却显著低于中国品种.在荚粒分布上,美国品种植株上层荚粒所占比例较小,下层荚粒所占比例较大,在同等种植条件下,美国大豆品种的产量显著高于中国品种.  相似文献   

10.
山东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演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礼凤  徐冉  王彩洁 《大豆科学》2005,24(3):195-198
对50多年来山东省不同时期42个主要推广大豆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演进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品种的结荚习性由无限结荚习性为主到以有限、亚有限结荚习性为主;生育日数均缩短5.6d;株高降低23.2%,其中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降低27.1%,60年代至80年代降低0.4%,80年代至90年代以后增加5.8%;主茎节数减少3.1个;节间长度缩短0.4cm~0.9cm;分枝数减少1.5个;单株荚数减少33.7%;单株粒数减少31.7%;百粒重增加37.9%;单株生产力平均增加13.9%;产量提高48.7%.在本试验条件下,研究认为,今后大豆育种要从提高单株生产力着手,适当增加株高,缩短节间长度,增加主茎节数,进而增加主茎荚数,以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大豆不同群体叶面积与光强垂直分布初步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亚有限类型和无限类型大豆品种(品系)叶面积指数(LAI)在结荚期均达到最大值,至鼓粒期亚有限类型回落明显,无限类型仍维持较高值。结荚或鼓粒期LAI分布为下层比例最低,亚有限类型上层比例大、无限类型中层比例大。开花期光照分布主要集中于上层、中层较弱、下层更弱,亚有限类型冠层上部光强低于无限类型。按叶片自然生长姿态将冠层分成上、中、下三部分,LAI累加值自上而下递增,冠层中光分布依次衰减。叶面积大小是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品种各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动态的研究表明:在生育期相近的品种中,无限型大豆的特点是:苗期根系发达,开花期较早,结荚快,开花结荚期长,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形成的重要时期为R2-R5阶段;有限型及亚有限型大豆的特点是:开花较晚(尤其是有限型),开花的前中期结荚缓慢,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的重要时期为R3-R6阶段,其中以R5-R6期为最重要。在高产栽培中,无限型品种应重点促进其初花后10~30 d期间的生长发育,而有限及亚有限型品种则应重点促进其初花后20~40 d期间的生长发育,这样会对提高大豆的产量起到最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不同株型大豆品种叶荚粒垂直分布规律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本研究对亚有限和无限类型品种在不同密度条件下叶、荚、粒重垂直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自然状态叶片分布主要位于群体上层,亚有限结荚习性品种叶、荚、粒重垂直分布比例以上中层节位为主,无限结荚习性以中下层为主,分枝力较强的无限类型中层荚粒比较大。密度对叶、荚、粒分布作用明显,同层次源库对应关系显著。根据不同类型品种叶、荚、粒垂直分布特点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和栽培管理措施,注意发挥主导层次生产潜能,充分发掘品种  相似文献   

14.
张孟臣 《大豆科学》1998,17(3):236-241
通过对17个有限、亚有限型夏大豆品种的研究结果,鼓粒前的花荚期长短是选择夏大豆品种生育期长短的重要因素。不同熟期类型品种间生殖器官发育规律存在差异,早熟品种较晚熟品种花、荚形成发育快、时间短、脱落也快。当早熟品种生育重心进入鼓粒前的中、大荚形成发育过程中(相当于R4阶段)时,晚熟品种的相对时期还处在花和幼小英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东北地区大豆主要食叶害虫空间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大豆蚜等7种食叶性害虫的田间分布型及其在豆株上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生前期,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asumura主要集中于植株上部叶片;发生中期,有向植株中、下部转移的趋势;后期,又迁至植株上部叶片危害。大豆蚜田间呈聚集分布型。茄无网长管蚜Acythosiphon solani (Kaltenbach)、二条叶甲Monolepta nigrobilineata (Motsch.)成虫及豆卜馍夜蛾Bomolocha tristalis Lederer幼虫为全株发生。其中,二条叶甲成虫田间呈随机分布型。茄无网长管蚜发生前期至中后期,田间多呈聚集分布;发生后期,呈Poisson分布型。豆卜馍夜蛾幼虫发生前期,田间呈聚集分布;发生中后期,多呈均匀分布。豆黄蓟马Thrips nigropilosus Uzel若虫主要集中于植株上部发生,成虫全株发生。发生前期,豆黄蓟马为聚集分布;发生中期,成虫为均匀分布、若虫为聚集分布;发生后期,成虫为聚集分布、若虫为Poisson分布。双斑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 (Motsch.)成虫主要集中于植株上部发生。发生前期、后期,田间呈均匀分布型;发生中期,呈聚集分布型。发生前期及中期,大造桥虫Ascotis selenaria Schiffermüller et Denis幼虫主要于植株上部叶片发生,田间呈均匀分布型;发生后期,则转移至全株危害,呈Poisson分布型。  相似文献   

16.
大豆叶—粒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大豆顶节位叶面积与籽粒重之间的相关系数r=0.6741;单株各节位叶面积与籽粒重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64、0.744、0.674(因品种而异);用剪叶处理使叶面积减少一半,单株籽粒重相应地下降47—60%。大豆群体上、中、下层分层剪叶,单株籽粒重下降4.3~21.2%不等(因品种和去叶层次而异)。粒叶比(g/m~2)与大豆单位面积产量呈显著正相关(r为0.49、0.45不等,因年份而异)。  相似文献   

17.
大豆叶片蒸腾速率和气孔阻力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以农  李云荫 《大豆科学》1989,8(3):271-275
1986—1987年间,用LI-1600稳态气孔计测定大豆7个品种叶片蒸腾速率表明:大豆开花期叶片蒸腾速率高于结荚期。植株中上部节位叶片蒸腾速率较大。一日中蒸腾速率高峰值在14时,日进程呈单峰曲线。供试品种间蒸腾速率存在差异,尤其高产品种中午叶片蒸腾速率明显高于老品种。蒸腾速率与气孔阻力呈负相关,与光量子流密度、叶温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高Fe2+对大豆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1601、浙春3号2个大豆(Glycine max(L.)Merrill )品种为材料,研究高Fe2+对大豆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Fe2+ (300 mg/kg和500 mg/kg)抑制大豆叶片光合作用,降低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率。高Fe2+还破坏叶肉细胞叶绿体结构,内部积累较大淀粉粒及较多脂滴,基粒类囊体肿胀,垛叠松散,排列无序,叶绿体形状畸变,部分被膜破损。可见,高Fe2+胁迫对大豆叶片结构和功能都产生了负面影响。2个大豆品种对高Fe2+的反应存在一定的基因型差异。  相似文献   

19.
对美国扁茎大豆、中国有限结荚习性大豆7514及其杂交后代新品系94-1-1、94-1-6某些生理特性及部分产量构成因素的测试分析结果表明:1.新品系材料从结荚期开始光合速率明显高于亲本。光合速率的日变化显示,后代材料类似于美国扁茎大豆,与中国普通大豆差异较大。2.比叶重的变化也表明,后代材料高于美国扁茎与中国普通大豆7514,尤其在结荚期和鼓粒期表现更为突出。3.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表现为,前期差异不大,从鼓粒期开始,后代材料明显优于亲本。4.新品系与亲本材料相比具有特异的花序性状和叶片着生态势以及生殖生长期较大的光合速率,从而降低大豆花荚脱落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