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海水养殖是海洋渔业中的重要产业之一,海水养殖的水生动物的种类主要包括贝类、虾类、蟹类和鱼类.贝类主要为牡蛎、贻贝、扇贝、泥蚶、蛤、缢蛏、鲍、珍珠贝类等;虾类主要为对虾、罗氏沼虾、日本龙虾等;鱼类主要为鲻鱼、梭鱼、罗非鱼、鲷鱼和石斑鱼等.  相似文献   

2.
海水养殖是海洋渔业中的重要产业之一,海水养殖的水生动物的种类主要包括贝类、虾类、蟹类和鱼类。贝类主要为牡蛎、贻贝、扇贝、泥蚶、蛤、缢蛏、鲍、珍珠贝类等;虾类主要为对虾、罗氏沼虾、日本龙虾等;鱼类主要为鲻鱼、梭鱼、罗非鱼、鲷鱼和石斑鱼等。海水水生动物是指终生生活在海水里的水生动物。我国的海水水生动物养殖产量居世界之首。据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记载,2006年我国海洋渔业的总产值为4533亿元,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24.6%。其中海水水产品的总产量达3715万t,而海水养殖产量为2309万t。2007年上半年海洋渔业创造…  相似文献   

3.
海水养殖业合理的结构与良好的发展趋势有利于促进福建省经济的长远发展。本文基于福建省1983—2012年的海产品产量与海水养殖产量数据,研究了福建省鱼类、虾蟹类、贝类、藻类等海产品和海水养殖产品的产量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福建省海水养殖主要以贝类、藻类为主,海洋捕捞主要以鱼类、虾蟹类为主;分析了福建省海水养殖的养殖比、面积、单产等的发展趋势,得出鱼类、虾蟹类增加趋势较大,增产潜力大;针对福建省海水养殖产量结构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成因分析并提出对策。研究结果可以为渔业部门指导福建省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陈爱平 《科学养鱼》2005,(11):48-49
五、病害产生的原因2004年水产养殖病害产生的原因较多,主要是环境、种质质量、养殖技术及防病意识薄弱等。1.养殖生态环境恶劣。2004年海水养殖鱼类、虾类、贝类、藻类病害种类的增加,与养殖环境质量下降有关。全球气候变暖,海区年平均水温升高,加上海区养殖密度加大,养殖区域  相似文献   

5.
弧菌病是多种海水养殖鱼类最为常见的一种细菌性疾病,鲈科、鲷科、魨科、鯵科及鲆鲽类等都有可能患病受害。自2001年以来,文登市为全国水产养殖病害鲆鲽鱼类及虾类测报单位,在测报调查中,多次发现测报鱼类患有弧  相似文献   

6.
2006年6月8日至7月23日,笔者应邀参加了马来西亚技术合作项目“海水养殖管理技术”培训班,内容主要包括海水养殖业的设施建设、品种选择、苗种繁育、养殖模式、水质管理、病害防治、饲料研发、经济管理等,对马来西亚的鱼类、虾类、贝类和藻类等养殖技术有了初步了解。  相似文献   

7.
弧菌属细菌及其所致海水养殖动物疾病   总被引:70,自引:8,他引:7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弧菌病 (Vibriosis)是由弧菌属细菌 (Vibriospp .)引起的一类细菌性疾病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发生 ,其暴发性流行不仅给海水养殖鱼类、贝类及甲壳类等经济动物的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还导致野生的海水鱼类、贝类及甲壳类大量死亡 ,因此 ,对该类疾病的研究一直备受国内外研究工作者的关注 ,是海水养殖动物病害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本文主要介绍病原弧菌所致养殖动物疾病及其流行情况。收稿日期 :2 0 0 0 -0 6-0 5基金项目 :中国科学院九五重点项目资助 (KZ95 2 S1 415号 )作者简介 :吴后波 ( 1967-) ,男 ,中国…  相似文献   

8.
硅藻是海水养殖水体浮游植物和底栖藻类中的最主要类群,也是鱼类、贝类和虾类的重要饵料生物,在养殖水体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生态作用。本文对海水养殖水体硅藻的种类多样性、微型硅藻的分布与作用、硅藻的分类研究、硅藻的营养价值与饵料作用等进行了综述,为丰富硅藻的分类学和多样性研究、优化养殖环境、提高养殖动物生产力等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9.
目前,利用微生物进行水质处理与病害防治业已证明是一种绿色环保、有效的病害防治技术与方法,在国内外均有较多的报道。其中噬菌蛭弧菌作为一种具有先天独特噬菌特性的寄生性细菌,在淡水养殖鱼类病害防治中逐渐崭露头角,已经成为淡水鱼类健康养殖的新秀。笔者从噬菌蛭弧菌的噬菌机理入手,进一步阐明了噬菌蛭弧菌作为一种新型生防菌剂所具有的独特功效,以期加深广大淡水鱼养殖者对噬菌蛭弧菌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世界海水增养殖业日益发展,每年可生产300万吨水产品。1977年,海水养殖总产量中,藻类——105.5万吨,贝类——97.8万吨,虾类——1.6万吨,鱼类——90.0万吨。苏联依赖於海水增养殖业,每年生产约8万吨水产品。据推算,在苏联沿岸可养殖达100—250万吨的藻类、无脊椎动物和鱼类。  相似文献   

11.
淡水水生动物是指能生活在含盐量低于3‰的水体中,系统发生过程中未曾脱离水体生活的一级水生动物。我国的淡水水生动物资源非常丰富,加上人工养殖的水产品,市场供应充足。特别是淡水鱼类,世界上现有约10000种,我国就有1000种左右。  相似文献   

12.
冯广朋 《现代渔业信息》2007,22(3):11-13,17
介绍了近年来马来西亚永产业发展状况及前景。马来西亚水产业由渔业捕捞和水产养殖组成,以渔业捕捞为主。主要渔业捕捞方式为拖网、围网和流刺网等,近海渔业产量占渔业捕捞产量的主要部分。淡水养殖方式主要包括池塘养殖、网箱养殖、水泥池养殖、矿区蓄水池养殖和围栏养殖等。海水养殖种类主要包括鱼类、虾类、贝类和藻类养殖。马来西亚比较重视水产养殖技术的培训与推广。目前可开发的渔业资源集中在沙捞越州和沙巴州,可开发的水域主要是近海、海湾、内陆土地和湖泊水库。  相似文献   

13.
噬菌蛭弧菌及其在大菱鲆养殖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朝阳  罗海中 《水产科技情报》2007,34(6):271-273,32
噬菌蛭弧菌被誉为新型的"活性抗生素",由于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它在水产动物的健康养殖中逐渐推广开来。随着大菱鲆养殖的发展,该鱼的病害和药物残留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养殖快速发展的瓶颈。文章结合大菱鲆养殖过程中发生的主要病害展开论述,探讨了噬菌蛭弧菌在大菱鲆疾病防治方面存在的优缺点,并指明了今后的发展方向,旨在为大菱鲆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张静波 《水产养殖》2011,32(8):34-36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丰富的内陆水域、浅海滩涂和低洼宜渔荒地得到了有效的开发利用,养殖领域从沿海地区和长江、珠江流域传统养殖区扩展到全国各地。养殖品种向多品种、优质化方向发展,海水养殖由单一的藻类养殖向虾类、贝类、鱼类和海珍品养殖逐步延伸,淡水养殖品种也从传统的“四大家鱼”发展到鱼、虾、贝多种名特优新产品。养殖方式也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设施渔业、深水网箱养殖等得到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总结分析了福建省主要海水鱼类、贝类、藻类、虾类等的养殖现状,对福建海水养殖业存在的养殖空间日趋萎缩、养殖品种结构不合理、水产苗种繁育体系建设滞后等诸多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海水养殖正处于由传统养殖向工业化养殖方向的转变。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第4次海水养殖产业浪潮,我国已经扭转了海水鱼类养殖长期滞后(与藻、贝、虾类相比)的局面,形成了北方以工厂化为主、南方以沿海池塘和网箱为主的养殖热潮,成功开辟了海水鱼类养殖主流产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使我国的海水鱼类养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当前最重要的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根据各沿海海区的特点和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发展环境友好型海水养殖系统,构筑符合国情的海水鱼类养殖大产业。环境友好型循环海水养殖精养技术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17.
今年106个测报点的养殖品种共有26种,淡水有16种,海水有8种,半咸水的有1种,海、淡水均可养殖的1种;涵盖鱼类(18种)、虾类(3种)、蟹类(2种)、贝类(1种)、爬行类(1种)、腔肠动物(1种)6大类。测报面积:鱼类单养901.7hm^2,混养30487.2hm^2,网箱养殖506.7hm^2,工厂化养殖7761m^3;虾类单养36084.7hm^2,混养5336hm^2;蟹类单养13340hm^2,混养5336hm^2;贝类单养2734.7hm^2;爬行类单养346.8hm^2;腔肠动物混养2O01hm^2。  相似文献   

18.
海水鱼类必需脂肪酸营养与需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综述了牙Ping、大菱Ping、鲷和鲈等海水主要养殖鱼类的必需脂肪酸营养及其需要量;讨论了为海水养殖鱼类提供必需脂肪酸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脊尾白虾与梭子蟹、贝类混养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兴国 《齐鲁渔业》2008,25(4):35-36
脊尾白虾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重要经济虾类。近年来,为提高海水池塘养殖的经济效益,我们开展了养殖新模式的探索,利用1.3hm^2(20亩)海水池塘进行了脊尾白虾与梭子蟹、贝类混养生产试验,获得成功。现将养殖生产的主要技术及基本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渔业科技产业》2007,(2):44-44
近日,莆田市海洋与渔业局水技站技术人员到鲍鱼池做噬菌蛭弧菌的给药、口服比较测试。该市开全国先河,首次在鲍鱼养殖上引进噬菌蛭弧菌,捕食海水里的致病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