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湖北省2006年小麦条锈病的发生特点及采取的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湖北省小麦种植面积82.57万hm2。其中鄂北地区(襄樊、十堰市)约占50%。2005年冬至2006年春,由于我国西北地区小麦条锈病菌越夏菌源量大,加上本省气候条件适宜,小麦条锈病在鄂北为中等偏重发生(4级),局部大发生(5级),其他地区为1~3级,全省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30.1万hm2。1发生特点1)秋苗见病早。秋苗始见小麦条锈病的时间是1980年以来27年中的第2个早见病年份。2005年11月15日在襄樊市的枣阳市环城办事处普查30块麦田,发现病田1块,病点4个,病叶5片。见病时间仅比见病最早的特大发生年1990年晚2d,比2004年早21d。至11月底,全省先后在枣…  相似文献   

2.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生产上分布广、传播快、为害大的一种重要流行性病害,是影响小麦稳产高产的一大障碍.2015年小麦条锈病在荆州市大发生,全市小麦种植面积12.7万hm2,条锈病发生面积8.13万hm2,占种植面积的64.2%,是2000年以来发生最重的一年. 1 小麦条锈病发生特点 1.1 见病早 据荆州市植保站系统监测,小麦条锈病于1月22日见病,比历年平均提早近两个月,比条锈病大发生的1990年早23d,松滋市站植保更是早在1月4日即见条锈病叶,荆州区、监利县、公安县、江陵县分别在1月14、15、16、19日见病,均比历年平均早60d以上.  相似文献   

3.
2007年荆州市小麦白粉病发生特点及防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白粉病是荆州市小麦上的一种常发性病害,但每年发生的程度年度间差异较大。2007年由于气候条件有利病害发生,加之种植的小麦主要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较差,导致2007年小麦白粉病大发生。据统计,全市小麦白粉病发生面积6.91万hm2次,防治面积10.17万hm2次,挽回损失2.15万t,实际损失1.43万t。1发生特点1.1见病早据系统调查观测,小麦白粉病于1月11日见病,比历年平均提早45d左右,比2006年早近2个月,属偏早的年份。1.2扩展快3月12日调查,病田率为66.7%,平均病株率33.2%;3月28日调查,病田率上升为100%,平均病株率70.2%,平均病株率是3月12日的2.1…  相似文献   

4.
枣阳市2006年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枣阳市小麦种植面积为7万hm2,受2005年秋播持续阴雨,全市小麦播种期比常年推迟10~15d,特别是2006年4~5月上旬遭受了特殊气候(多雨、大风、高温、高湿)的影响,造成我市2006年小麦赤霉病发生面积达4·3万hm2。笔者对其发生特点、原因及防治对策进行了探讨。1发生面积及危害  相似文献   

5.
枣阳市是国家优质小麦、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常年种植小麦面积7.33万hm2,水稻面积5万hm2,棉花面积1.67万hm2,玉米面积1.33万hm2,芝麻面积6667hm2,花生大豆面积5333hm2,瓜果蔬菜面积2.67万hm2,是多种农作物病虫高发区、多发区。常年农作物病虫草发生面积达57.67万hm2次,年防治面积  相似文献   

6.
2006年十堰市小麦播种面积7.24万hm2,小麦病虫发生12.09万hm2次,其中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2.78万hm2次,防治面积3.27万hm2次,挽回粮食损失1.9万t。1小麦条锈病发生实况2006年小麦条锈病见病日为3月4日,中期流行较快,后期无大灾害。全市除房县、竹溪2级发生外,其他县市为3~4级,郧县、竹山局部大发生。2小麦条锈病发生特点2.1前期发生晚、基数低冬后调查(截止2006年2月20日)小麦条锈病不见病。2.2中期发展快、来势猛全市3月10日调查,小麦条锈病仅郧县、竹山县见病;3月31日调查,小麦条锈病已在城区、郧县、郧西县、竹山县、丹江口市普遍发生,病田…  相似文献   

7.
荆州市2016年小麦收获面积13.73万hm2,比2015年增1.28万hm2,总产51.38万t,比2015年增7.11万t,单产249.5kg,比2015年增12.5kg.2016年小麦病虫在荆州市发生特点是病害重于虫害,小麦赤霉病为大发生(5级),小麦条锈病、纹枯病为中等偏轻发生(2级),小麦白粉病、麦蚜、麦蜘蛛、粘虫等为轻发生(1级).荆州市小麦病虫发生面积19.33万hm2次,防治面积41.05万hm2次,通过及时组织病虫防治,挽回小麦损失4.59万t.  相似文献   

8.
1重大病虫害发生特点据初步统计,2005年全国农作物病虫害总发生面积近3亿hm2次,比2004年增加3%左右。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特点:一是迁飞性害虫暴发频繁。2005年稻飞虱在南方稻区大发生,发生面积达0.23亿hm2次。其中,严重发生面积506.7万hm2次;东亚飞蝗在海南、广西严重发生,两地累计发生面积约13.3万hm2。二是大区域流行性病害发生加重。稻瘟病在西南及东北稻区发生严重,发生面积达580万hm2次,在东北部分稻区出现严重成灾现象;小麦条锈病在西北、鄂北、豫东等麦区冬前显病早、病点多、病情扩展快,发病中心形成早。三是经济作物病虫上升明显…  相似文献   

9.
鄂北小麦纹枯病大发生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国清 《植物医生》1998,11(5):15-16
我市地处鄂北岗地,小麦年种植面积6.5万公顷,单产在全国居高产行列。小麦纹枯病是我市小麦的主要病害。1998年,我市小麦纹枯病大发生,其发生特点及原因如下:一、1998年病害发生特点1.秋冬见病早,春季病情上升迅速。97年10月30日即在早播麦田见病...  相似文献   

10.
枣阳市2006年水稻种植面积4·97万hm2,稻飞虱发生是继1987年、1991年后又一个大发生年,第3代、第4代稻飞虱发生面积累计达7·67万hm2,挽回稻谷损失18·65万t,笔者对其发生特点原因及防治进行观察分析如下:1发生特点1·1发生期早2006年我市第3代稻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为7月20~30日,第4代稻飞虱为8月15~25日,比1987年、1991年分别早5d、7d。1·2发生数量多第3代稻飞虱发生高峰期平均百蔸虫量为2300头,最高达8 000头,第4代稻飞虱百蔸平均为6 050头,最高达1·5万头,比1987年高8·18%,与1991年持平。1·3短翅型成虫数量多第3代稻飞虱短翅型成虫百…  相似文献   

11.
2009年小麦条锈病在南漳县发生早、发生面积大、流行时间长、为害重,出现了一些始料未及的新特点.全县发生面积2.72万hm2,占小麦种植面积的93.2%,其中2%的田块因病损失严重,造成损失1 285.2t,是2002年大发生以来发生最为严重的1年.  相似文献   

12.
受暖冬和早春气温回升快等因素影响,2002年岳池县小麦条锈病发病早,扩散蔓延快,全县发病面积7000hm2,占小麦播种面积的43.7%;防治面积6400hm2,防治后挽回损失470t,实际损失120t。12002年流行特点2002年小麦条锈病的流行特点:一是发病早。据2001年12月17日在小麦条锈病常发区3个乡(镇)的5个村,对298块麦田,共计面积15.8hm2的调查,发现发病田块2块,其发病中心平均病株率2.65%,平均病叶率0.78%,比2001年度始见期早58d,比大流行的1996年早6d,比常…  相似文献   

13.
2006年武汉市水稻稻飞虱特大发生,虫量之大、来势之猛、面积之广、程度之重、时间之长为历史罕见,发生面积13.8万hm2次,防治面积54万hm2次。其发生特点:一是迁入早。5月25日见虫,较常年偏早7~10d;二是面积大。第3代发生面积占种植面积的60%,第4代、第5代发生面积占种植面积的90  相似文献   

14.
20 0 0年 ,由于种植结构的调整和作物栽培制度的改变 ,加之气候条件适宜 ,棉铃虫在我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暴发。全市植棉面积 8.492万 hm2 ,棉铃虫各代累计发生面积 2 6.984万 hm2 次 ,为棉田面积的 3.2倍 ,无论是发生数量还是发生面积 ,均超过了自 1 959年有记录以来的任何一年。现将2 0 0 0年棉铃虫发生的主要特点及其原因分析如下 :1  2 0 0 0年棉铃虫发生的主要特点1 .1 发生期早、卵期长、世代重叠明显棉铃虫在我市从第 2代开始进入棉田 ,2 0 0 0年2代于 6月 8日在棉田见卵 ,比 1 999年提早 3d,比90年代平均 (1 990~ 1 999年 ,下同…  相似文献   

15.
2017年湖北省小麦种植面积114.13万hm2,小麦条锈病在湖北省大发生,发生达到了71.84万hm2.在全省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大力组织开展统防统治,小麦条锈病防控面积达到1 09.27万hm2,使小麦条锈病危害得到有效控制,挽回小麦损失2.9亿kg.现将2017年湖北省小麦条锈病发生的特点和防控对策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顺庆区地处川东北 ,嘉陵江中游 ,全区小麦常年种植面积 80 0 0hm2 ,2 0 0 2年小麦条锈病在本区流行发生 ,发病面积 6 5 33hm2 ,造成小麦产量损失 3430t,个别严重田块几乎绝收。1 发生特点1.1 发病始见期早2 0 0 2年小麦条锈病发病始见期为 2 0 0 1年 12月 5日 ,比大发生年的 1999年提早 2 2d ,比常年提早 4 9d。1.2 秋苗发病点多面广2 0 0 1年 12月 1日至 12月 15日 ,在全区 2 5个乡镇普查 ,其中有 12个乡镇发生小麦条锈病 ,病田率为 9% ,病田病点平均 5 .4个 / 6 6 7m2 ,有中心病团的病田率为 2 2 %。1.3 传播蔓延快条锈病由 2…  相似文献   

17.
石广智 《广西植保》2001,14(4):27-28
水稻三化螟是以幼虫钻蛀到稻株体内为害 ,造成枯心或白穗 ,对水稻产量影响很大。天等 2 0 0 0年三化螟在水稻上大发生 ,发生面积 0 .98万 hm2 ,占种植面积的 61 .6% ,比 1 999年多 0 .37万 hm2 ,是 1 985年以来发生程度最重 ,发生面积最大的一年。虽经防治后 ,仍损失粮食 2 5 .31万 kg,相当于 80 hm2 的粮田颗粒无收。现将其发生情况及原因分析如下。1 三化螟大发生情况及特点1 .1 发生期推迟 测灯下成虫始见日为 4月 7日 ,比1 999年推迟 32 d,始盛日 4月 1 3日比 1 999年推迟 1 1 d。各代灯下成虫盛发期分别为 :越冬代 4月 1 3~ 1 9日…  相似文献   

18.
阳文军 《广西植保》2006,19(2):28-29
灵川县位于湘桂走廊南端,处于水稻迁飞性害虫迁飞路径范围。迁飞性害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是灵川县水稻生产上的重大害虫。近年两虫年发生面积稳定保持在4·3~4·7万hm2次,占种植面积的160%~175%,发生程度为4~5级。2005年发生面积达5·2万hm2次,占种植面积的195%,发生程度达5(6)级。1发生特点1·1早稻稻飞虱(白背飞虱)初始虫源迁入期早,峰次多,虫量大,第2代发生量偏大。灯下始见期为4月7日,比去年迟1d,比常年早6d,为偏早年份。5月份出现3次较大的迁入峰,比常年多1次。5月下旬中期第2代田间加权平均虫口密度为1 393·3头/百丛,比去年同期高19…  相似文献   

19.
11999年小麦条锈病流行特点  1)见病早,侵染时间长。秋苗上病害始见期早于常年,一般提早10d到3个月。  2)扩散蔓延速度快。1月4日统计全省发病面积为3.0万hm2,到1月底即发展到6.7万hm2。3月3日达16.7万hm2,3月底增至38万hm2,4月23日为58.5万hm2。其扩散蔓延速度之快实属历史罕见。  3)病害垂直扩散迅速,病情严重。乐至县3月初调查,病田率为64.3%,病株率平均11.9%,病叶率平均3.85%,分别较1周前上升2.0倍、20.0倍、24.7倍。3月23日调查,病株率又上升1.6倍,病叶率上升3.6倍,平均严重程度达21.8%。  4)流行区域大,所…  相似文献   

20.
受小麦抽穗扬花期暖湿天气的影响,2009年我县小麦赤霉病大发生,发生面积2.83万hm2,占小麦种植面积的97.3%,早熟品种病穗率一般在8%左右,迟熟、感病品种高达30%~40%,造成损失1636.3t,是2006年大发生以来发生最为严重的一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