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为研究资源评估模型的不确定性及其对管理参考点的影响,以东、黄海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为研究对象,对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PR)模型各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探究影响单位补充量渔获量和生物学参考点估算的关键参数,并利用蒙特卡洛方法模拟YPR模型中的参数不确定性,评估不确定性存在下星康吉鳗种群的资源现状及可能产生的风险。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东、黄海星康吉鳗的捕捞死亡系数Fcur远高于F0.1的估计值,接近Fmax。自然死亡系数M、生长系数K和开捕年龄tc是估算生物学参考点Fmax和F0.1的敏感性参数,而幂指数系数b、渐近体长L、生长系数K和自然死亡系数M则是计算渔获量的敏感性参数。在参数不确定性的影响下,对东、黄海星康吉鳗渔业状况产生误判的概率,即P (Fcur0.1)和P (Fcur>Fmax),将随不确定水平的升高...  相似文献   

2.
任采妮  麻秋云  戴小杰  叶深 《水产学报》2024,48(1):019306-019306
为了评估银姑鱼资源开发状态,实验根据2016年在浙江南部海域底拖网的调查数据,研究了银姑鱼的生活史参数,并基于单位补充量模型对其资源状态进行评价,进而探讨不同自然死亡系数和捕捞选择性对资源评价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银姑鱼渐近体长估计值为25.36 cm,生长速率为0.32/年,当前开捕体长(13.52 cm)远小于其初次性成熟体长(17.79 cm);自然死亡系数估计值为0.74,总死亡系数为2.62,当前捕捞死亡系数为1.88。基于以上参数,构建了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PR模型和单位补充量亲体生物量SSBR模型,随着F的增加,YPR先增大后减小,而SSBR则减少。银姑鱼生物学参考点F0.1为0.78,Fmax为3.43,F20%为0.66,F40%为0.33,可知当前捕捞强度远大于防止补充型过度捕捞警戒线F20%。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自然死亡系数的不确定性将明显影响单位补充量模型的研究结果和相关生物学参考点的估算值,而不同选择性系数,尤其是开捕体长,也直接影响单位补充量模型的结果。研究表明,当前浙江南部近海银姑鱼种群已处于补充型过度捕捞状态,为维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建议适当减小开发力度,增大开捕体长;为提高资源状态评价的准确性,建议减小自然死亡系数的不确定性。本研究可为银姑鱼资源的养护和管理提供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3.
浙江南部近海小黄鱼生长、死亡和单位补充量渔获量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浙江南部近海是东海种群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的重要繁殖和育肥场所。根据2016年2月、5月、8月和11月采集的2023尾浙江南部近海小黄鱼全长、体长和体重等生物学信息,利用体长频率分布估算小黄鱼种群生长、死亡参数,并利用Beverton-Holt动态综合模型评估探讨单位补充量渔获量在不同自然死亡系数和渔具选择下随捕捞死亡系数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小黄鱼von Bertalanffy生长参数为渐近体长L_∞=22.58 cm,生长速率K=0.78/a,初始年龄t_a=-0.37 a;自然死亡系数M值为1.343,总死亡系数Z值为4.432,捕捞死亡系数F为3.089,开发率E为0.697,表明资源处于过度开发状态;小黄鱼的首次捕捞体长L_(50)=13.11cm,对应首次捕捞平均年龄t_c=0.743 a,小于临界年龄(0.886a)和体重生长的拐点年龄(0.979a),渔业主要捕捞对象为幼鱼和补充群体,无法保证资源的有效补充;根据B-H动态模型,当前的YPR值为15.279 g/ind,若降低捕捞强度到1.685,对应YPR_(max)为17.061 g/ind,与当前产量相比增幅11.66%;若提高开捕体长(13.11cm→16.0cm),YPR_(cur)会出现显著提高(15.279 g/ind→18.766 g/ind),增幅达22.82%,表明提高开捕体长要优于降低捕捞强度。当前东海小黄鱼群系处于小型低龄化和过度开发状态,建议将小黄鱼的开捕体长提高为15 cm,保证小黄鱼的产卵亲体量及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鲐鱼是中国近海重要的中上层经济鱼种,为准确理解当前资源状态和实现可持续利用,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的渔业资源评估。文章利用中国渔业统计年鉴1979至2019年的渔获量和捕捞努力量数据,利用贝叶斯状态空间产量模型对鲐鱼进行评估,并通过敏感性分析探讨输入数据、模型参数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前最大可持续产量为46.5万t,资源有83%的概率处于健康状态,种群未遭受资源型和捕捞型过度捕捞(当前相对生物量水平B2019/BMSY=1.160,当前相对捕捞死亡系数F2019/FMSY=0.773)。敏感性分析中,种群参数内禀增长率和初始资源消耗率的先验分布基本不影响评估结果,而可捕系数恒定年增长对评估结果影响较大;数据方面,一定的渔获量误报率不影响对鲐鱼资源状态的判断,而捕捞努力量数据选择时应纳入海洋捕捞从业人数数据,以得到较合理结果。在中国近海鲐鱼的养护管理过程中,为提高资源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并降低不确定性,需要着重关注渔获量数据的质量和捕捞努力量数据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属暖水性中上层鱼类,是中国近海重要的渔业资源。本文根据2015-2018年浙江南部海域(120.5°E~123.5°E,27°N~29°N)底拖网季度调查数据,运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等方法,研究了蓝圆鲹的叉长-体重关系和生长异质性,并估算其自然死亡系数。结果显示,蓝圆鲹样本叉长(L)范围为45.0~247.0 mm,平均叉长为126.1 mm;体重(W)范围为0.7~206.6 g,平均体重为29.1 g;叉长-体重关系式为:W=5.01×10-6L3.17。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结果显示,同时考虑季节、性别和年份差异的模型对蓝圆鲹叉长-体重关系的拟合效果最佳。在相同叉长条件下,体重在秋季最大,其次是春季,而夏季最小;从不同年份来看,体重在2018年最大,其次是2016年,在2017年最小;从不同性别来看,雄性和雌性的差异不明显。这说明时间因素对于浙江南部海域蓝圆鲹的生长特征具有显著影响,2018年秋季蓝圆鲹的长势最佳。依据"Pauly"、"Pauly update"、"Jensen"、"Hoenig"和"Lorenzen"等不同的经验方程估算的蓝圆鲹自然死亡系数在0.36~1.41之间。本研究通过混合效应模型分析了年份、季节、性别对蓝圆鲹叉长-体重的影响,这对蓝圆鲹生活史特征及资源评估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舒黎明 《水产学报》2005,29(2):193-197
对珠江河口及其附近水域银鲳的生长与死亡参数进行估算,得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相关参数为:L∞=36.0cm,K=0.230,t0=-1.137;根据生长方程进一步计算得到自然死亡系数为0.586;20世纪9H0年代捕捞死亡系数为0.944,是20世纪80年代的近2倍;根据等渔获量曲线图分析,若在当前的捕捞规格(开捕叉长为12.0cm)下仍维持现行的捕捞强度(捕捞死亡系数),资源将受到破坏,而且不符合经济效益的要求。依据性成熟特征,开捕叉长最小应为15.0cm;综合考虑性成熟特征、当前可能的捕捞强度及经济效益,在提高产量而不破坏资源的前提下,建议珠江河口及附近水域银鲳的开捕叉长应由12.0cm增加至15.0cm。  相似文献   

7.
印度洋长鳍金枪鱼资源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运用年龄结构资源评估模型ASAP,利用最新的渔业数据和生物学研究成果,对印度洋长鳍金枪鱼资源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主要资源变量捕捞死亡系数(F)、产卵亲体生物量(SSB)和生物学参考点受亲体-补充量关系的陡度参数(h)的影响很大。假设陡度参数h=0.7、0.8、0.9时,最大持续产量(MSY)分别为25 268t、27 414t、51 924t,当前(2010年初)F与FMSY之比分别为2.85、2.32、1.11,当前渔获量与MSY之比分别为1.65、1.52、0.80。1984年以来,F总体处于上升趋势,SSB处于下降趋势。基本模型条件下(h=0.8),当前资源状况为"趋向于过度捕捞"(Overfishing),且已接近于"过度捕捞"(Overfished)。若h=0.7、h=0.9,当前资源状况分别为"捕捞过度"、"趋向于过度捕捞"。  相似文献   

8.
作者于2007年4月至2008年4月间,在鲇鱼山水库采集翘嘴鲌(Culter alburnus Basilewsky)样本885尾。对鲇鱼山水库翘嘴鲌的种群管理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翘嘴鲌的种群管理模型。建立了Beverton-Holt种群管理模型。在目前开捕年龄tc=2龄,自然死亡系数M=0.4654,捕捞死亡系数F=0.5485,生长系数k=0.2331的情况下,鲇鱼山水库翘嘴鲌渔获物的平均体长为29.91cm,平均体重为278.76g,平均年龄为2.05龄;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w/R)为467.2851g/尾。建议将鲇鱼山水库翘嘴鲌的捕捞年龄提高到3龄,有效的保护性成熟个体,提高种群补充数量,并目前捕捞强度下渔获量达到最大值,以达到最大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基于Beverton-Holt模型的鲇鱼山水库翘嘴鲌种群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4月至2008年4月在鲇鱼山水库采集翘嘴鲌(Culter alburnus)样本885尾,对其种群进行了研究,建立了Beverton-Holt种群管理模型.在目前开捕年龄tc=2龄、自然死亡系数M=0.4654、捕捞死亡系数F=0.5485、生长系数k=0.2331的情况下,鲇鱼山水库翘嘴鲌渔获物的平均体长为29.91 cm,平均体重为278.76 g,平均年龄为2.05龄;单位补充渔获量(YW/R)为467.28 g/尾.建议将鲇鱼山水库翘嘴鲌的捕捞年龄提高到3龄,有效地保护性成熟个体,提高种群补充数量,以目前捕捞强度下渔获量达到最大值,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东、黄海星康吉鳗生长、死亡和单位补充量渔获量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依据2011年、2016年和2017年在东、黄海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研究了星康吉鳗的生长参数、死亡系数和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PR)。星康吉鳗的体长体质量关系和生长方程的拟合结果表明,其条件因子a估计值为4.5×10–4,其异速生长系数b的估计值为3.3。其渐近体长L∞的估计均值为102 cm,生长速率K的均值为0.21/年,理论上体长为零时的年龄t0估计均值为–0.19。通过Pauly经验公式求得星康吉鳗的自然死亡系数(M)为0.33。体长转换的渔获曲线求得总死亡系数为3.36,进而求得现阶段的捕捞死亡系数(F)为3.03,开发率高达90%。此外求得现阶段星康吉鳗的开捕体长为30 cm,对应的开捕年龄为1.47龄,远小于其体质量生长的拐点年龄(3.70龄)和临界年龄(3.39龄)。本研究根据单位补充量渔获量模型,估计其在不同自然死亡系数和开捕体长的情况下随捕捞死亡系数的变化曲线,并估算其生物学参考点。随F增加,YPR先增加到最大值,再逐渐减小。现阶段星康吉鳗的YPR为27.14,而当M为0.33时Fmax估计值为0.38,YPRmax为52.89,即将F降低为1/8,可获得将近2倍的YPR;对应的F0.1为0.255,比Fmax降低了三分之一,YPR0.1(50.38)只比最大值降低了不足5%。M越大,求得的生物学参考点越大,可获得的YPR越小;当开捕体长增加时,F和YPR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因此,现阶段中国东黄海星康吉鳗的开发率过高,开捕体长过小,处于过度捕捞的状态。为了维持星康吉鳗种群的生态健康、实现该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议大幅削减其捕捞强度,降低捕捞死亡系数,同时增加开捕体长。  相似文献   

11.
东海蓝圆鲹的摄食习性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以2008年5月至2009年2月东海灯光围网采集到的叉长范围为52~276 mm的444尾蓝圆鲹为对象,对其胃含物进行分析,应用K-W非参数检验、卡方检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不同季节和发育阶段条件下蓝圆鲹的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蓝圆鲹的摄食种类有80余种,浮游甲壳类(主要包括浮游甲壳类幼体、磷虾和桡足类等)和小型鱼类为其主要食物类群。若按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IRI%)排序,优势饵料种类最高的是七星底灯鱼(IRI%为40.44%),其次是口虾蛄Alima幼体(IRI%为14.24%)、太平洋磷虾(IRI%为11.26%)等。统计分析检验表明,蓝圆鲹的空胃率和平均胃饱满系数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和叉长变化(P<0.01),摄食强度春季最高,秋季和夏季相对较高,而冬季最低;叉长50~99 mm和200~299mm的蓝圆鲹的摄食强度较高,其余叉长的强度相对较低。食物组成也随季节和发育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在春季主要以七星底灯鱼和口虾蛄Alima幼体为食,夏季主要以甲壳类幼体为食,秋季主要以七星底灯鱼和太平洋磷虾为主食,冬季食物匮乏,小型桡足类丽隆剑水蚤和糠虾类占其食物组成的很大比例。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蓝圆鲹叉长200 mm是其摄食取向的拐点,小于这个叉长的蓝圆鲹以浮游甲壳类为主,大于这个叉长的以捕食小型鱼类为主,随着叉长的增大,蓝圆鲹更多的以游泳动物为食。根据蓝圆鲹摄食饵料的类群变化,东海蓝圆鲹的营养级为3.55,属于浮游动物和游泳动物混合食性的肉食性鱼类。  相似文献   

12.
该研究于2014年在西江封开段进行了8个月的渔获物调查,采集了526尾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的体长、体质量等生物学信息,利用体长频率分布估算赤眼鳟生长、死亡参数,并分析渔业资源利用状况。结果显示,赤眼鳟体长-体质量的幂函数关系参数a=0.028 8,b=2.858 2。von Bertalanffy生长参数渐近体长L_(inf)=74 cm,生长系数K=0.1,自然死亡系数M=0.19,总死亡系数Z=1.51,捕捞死亡系数F=1.32,开发率E=0.88。渔业资源量分析显示,2014年西江封开段赤眼鳟资源量为2 234 652尾、428.558 t。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ield per recruit, YPR)模型分析显示,当前赤眼鳟首次开捕体长为12.3 cm,F为1.32,YPR为1.89 g;当首次开捕体长调整为27.8 cm、F调整为0.45时,可获得YPR 7.76 g。当前赤眼鳟资源处于过度开发状态,建议将开捕体长设为27.8 cm,将捕捞强度降至0.45。  相似文献   

13.
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在中国的海洋渔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其种群动态和开发模式的信息更新对指导可持续管理至关重要。本研究利用 2018 年在黄海南部海域采集的小黄鱼长度-频率数据, 获取小黄鱼生长、死亡和种群状况的基础生物学参数, 其中, 总死亡系数源于长度转换渔获曲线的估算, 生物学参考点通过单位补充量渔获量或单位补充量生物量分析来预估; 利用渔获长度指标研判小黄鱼的开发模式。结果显示, 小黄鱼 von Bertalanffy 生长方程的渐近体长 BL=29.26 cm, 生长系数 K=0.26/a, 理论初始年龄 t0=?0.6326 a; 总死亡系数 Z、 自然死亡系数 M 和捕捞死亡系数 F 分别为 2.83/a、0.52/a 和 2.31/a, 现行渔业开发率(E=0.82)超过估算的生物学参考点(Emax=0.67), 证实小黄鱼种群超过了最佳开发水平, 处于过度开发状态。渔获长度指标进一步分析显示, 45.18%的渔获是在性成熟之前捕捞, 而巨型亲体占比仅为 0.47%, 表明该种群同时遭受生长型和补充型过度捕捞。 Logistic 选择曲线分析表明, 小黄鱼渔获概率在 50%的选择全长为 13.75 cm。可持续的渔业管理需要提高首次开捕全长 Lc, 以接近最适捕捞全长 Lopt (19.2 cm)为目标。  相似文献   

14.
为评价南海北部拖网方形和菱形混合网目网囊对主要渔获物的网目选择性,使用套网法,开展混合网目网囊(试验网)和传统菱形网目网囊(对照网)的对比选择性试验,结合Logistic和Richards曲线拟合选择性曲线,分析2种不同网目结构网囊对南海北部蓝圆鲹的选择性能。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网中数量逃逸率和质量逃逸率均高于80%的渔获种类有8种,而对照网只有5种;蓝圆鲹作为2种网囊中渔获质量最高的渔获种类,试验网中蓝圆鲹的数量逃逸率和质量逃逸率分别为25.35%和20.98%,而对照网中分别为16.39%和15.48%。选择性结果表明,试验网和对照网2种网囊Richards曲线拟合更好,模型残差和赤池信息指数更小,其拟合的蓝圆鲹的50%选择叉长分别为14.31 cm和13.60 cm。因此,方形和菱形混合网目网囊对多种副渔获的释放率较高,使用该网囊可以有效提高拖网的选择性能,保护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5.
东海鲐鱼资源合理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利用1970~2006年每年取样鲐鱼所得叉长体重组构成资料,重点分析了70、80、90年代的鲐鱼生物学表征;并结合我国围网捕捞的发展变化情况,应用体长结构实际种群分析法(LVPA)对各个年代的鲐鱼捕捞死亡系数(F)做了分析对比,研究显示,东海区日本鲭F由70年代的0.68上升为90年代的1.60,开发利用程度在不断地加大中。根据1990年以来的日本鲭渔获量资料,估算了1990~2001年东海区日本鲭资源量,结果表明,东海区日本鲭年平均资源量在(73.34~116.88)×104t之间波动。以LVPA法估算所得的90年代鲐鱼F值和最小开捕叉长的数据,利用B-H动态综合模型估算了不同渔业条件下的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R)的变化,结果显示,以目前的捕捞强度,日本鲭的开捕年龄从0.25龄提高为1.22龄,即最小开捕叉长由185 mm调整为247.61 mm,Y/R可提高15.1%,具有一定增产潜力。建议在实际渔业中,渔期适当推迟,禁止利用日本鲭幼鱼。  相似文献   

16.
澳洲鲭太平洋群系的资源评估与管理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畅  陈新军 《水产学报》2020,44(2):206-212
澳洲鲭是西北太平洋重要的经济种类,了解和掌握澳洲鲭太平洋群系资源开发状况对确保其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日本中央水产研究所提供的1995—2015年澳洲鲭太平洋群系的生产统计和资源调查资料,利用基于年龄结构的实际种群模型和单位补充量产量模型等进行资源量评估,分析澳洲鲭太平洋群系资源利用情况及其管理策略。结果显示,历年澳洲鲭太平洋群系资源量虽有波动但仍保持在较高水平,2015年资源量最高约为65万t;年平均捕捞死亡系数呈波动下降趋势,2015年捕捞死亡系数只有0.15,近五年平均捕捞死亡系数Fcur=0.33,单位补充量亲体量是未开发时的32.7%,不存在生长型捕捞过度,也不存在补充型捕捞过度,处于可持续开发状态。研究还探讨了水温变化引起自然死亡波动以及不同开捕年龄对澳洲鲭太平洋群系资源状况的影响。研究表明,该渔业目前开发和利用程度合理,建议使用F0.1做为管理参考点进行渔业资源的管理。  相似文献   

17.
以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为研究对象,基于连续时间的随机剩余产量模型(a stochastic surplus production model in continuous time,SPiCT),分析了6种方案下参数估计的变化及其对资源评估的影响。对比6种方案中阿根廷滑柔鱼的产量和单位捕捞努力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的估计值与观测值间的最小残差平方和,方案3(设置了K、r、q的先验分布)为最适方案。相应的资源评估结果显示,2010年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捕捞死亡系数小于最大持续产量时捕捞死亡系数F_(MSY),渔获量小于最大持续产量MSY,预期平衡生物量EEB大于最大持续产量时的生物量B_(MSY),这表明该资源在2010年尚未被过度开发利用。SPiCT模型综合考虑了环境因子、种群间相互作用和网具选择性等因素引起的观测和过程误差,较S、F-EDSP、S-F-EDSP模型及其他离散模型对数据要求低,计算方法简单,更适合数据有限、短生命周期渔业种类的资源评估。另外,可捕系数q值的设置严重影响了SPiCT模型K、B的估计,优化估计可捕系数q将有利于提高其资源评估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陈丕茂 《水产学报》2005,29(3):398-403
对于不同的补充-捕捞类型,用补充曲线参数估算最大持续渔获数(G)和最大持续渔获量(MSY或Ys)的方法是不同的。提出并讨论了2种补充-捕捞类型的评估方法:①一生只繁殖1次的连续捕捞类型,②一生繁殖多次、渔期短的季节性捕捞类型。把渔获量方程与Ricker繁殖模型和Beverton—Holt繁殖模型相结合,建立新的以渔获数表示的平衡渔获量方程。分别把Beverton-Holt渔获量方程(用于第1类型)和季节性渔业产量模型(用于第2类型)与Ricker繁殖模型和Beverton—Holt繁殖模型相结合,建立新的以重量表示的平衡渔获量方程。用这些方程式可以估算以数量表示的最大持续渔获数Cs、以重量表示的最大持续渔获量Ys,Cs所需的捕捞死亡系数(F‘s)和Ys所需的捕捞死亡系数(Fs)。计算了二种类型在同一自然死亡系数下的Cs、Ys、F‘s和Fs。结果表明:Fs不等于F‘s,同一种群的Fs可以小于F‘s,但Fs不可能大于F‘s。  相似文献   

19.
根据2005~2008年东海北部哈氏仿对虾的生物学数据,应用FISATⅡ软件的ElEFANⅠ技术计算生长参数,得到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相关参数为L∞=123.4mm,K=1.70,t0=-0.16,自然死亡系数M=2.55,总死亡系数Z=5.81,捕捞死亡系数F=3.26。应用长度结构的实际种群分析,得出稳定状态下资源量为2.86×104吨。利用Beverton-Holt和Thompson-Bell模型对单位补充量的产量Y/R和单位补充量的产值Yv/R进行分析,表明在现行状态下,该群体未出现过度捕捞现象。综合考虑当前可能的捕捞强度及经济效益,在有利于保持较高产量的前提下,建议在适当降低捕捞强度的同时把哈氏仿对虾的开捕体长由55.6mm增加至74.0mm。  相似文献   

20.
渔获量数据是资源评估所需的最基本数据,同时也最易出现报告和统计误差。误报问题是导致历史渔获量偏差的原因之一,普遍存在于全球各类渔业资源评估中。根据历史数据,分析渔获量偏差对资源评估的影响有助于建立合理的管理目标,促进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以西大西洋蓝鳍金枪鱼(Thunnus thynnus)为例,运用年龄结构模型(AgeStructured Assessment Program, ASAP),分析历史渔获量统计偏差对当前资源状态判定的影响。结果表明,捕捞死亡系数(Fishing mortality, F)和产卵亲体生物量(Spawning stock biomass, SSB)的估计值会随着调整后的实际渔获量同向变化;随着统计偏差幅度增大,F和SSB相关生物学参考点的相对偏差率也随之增大。所有8种假定的渔获量统计偏差情况下,F相关参考点的相对偏差率均小于1%;当渔获量统计偏差为-20%时,SSB相关参考点的最大相对偏差率约为4%。历史渔获量统计偏差对SSB相关参考点的影响相比F相关参考点更为明显。根据该研究结果,建议加强渔获量数据质量问题的来源分析,从而进行历史渔业数据的科学重建,以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