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0-2011年,我们在重庆、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等地苎麻主产区进行根腐线虫病调查;采集苎麻根腐病病蔸和病土,并分别利用改良贝曼漏斗法和蔗糖离心浮选法从病根和土壤中分离植物病原线虫,根据形态特征对分离到的植物病原线虫进行鉴定.研究结果表明:1)苎麻根腐病病根及根际土壤中主要发现4种植物寄生线虫,根据形态特征,鉴定为:咖啡短体线虫(Pra-tylenchuscoffeae)、穿刺短体线虫(P.penetran)、长针属线虫(Paratylenchussp.)和丝尾属线虫(Filenchussp.);其中,后2种线虫均在苎麻园中首次报道;2)四种线虫中,咖啡短体线虫发生最为普遍,存在于大多数样品中(约91%);丝尾属线虫次之,存在于54.5%的样品中;穿刺短体线虫较少,存在于少数样品(18.2%)中;长针属线虫最少,仅在13.6%的样品中检测到.3)根际土壤中植物寄生线虫的数量,随麻园种植年限增加而增多;同时,土壤类型也对线虫生长繁殖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观叶植物根际3种短体线虫的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2009年,在对深圳市的观赏植物线虫进行调查监测中,采集长势不良的观叶植物的根和根际土壤样品,用改良贝曼漏斗法分离植物寄生性线虫。其中,分别从绿宝石(Philodendron erubescens cv.Green Emerald)、袖珍椰子(Chamaedorea elegans)和夏威夷椰子(Pritchardia gaudichaudii)的根际分离到3种短体线虫,经形态鉴定确认分别为:咖啡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coffeae Filipjev&Schuurmans Stekhonven,1941)、卢斯短体线虫(P.loosi Loof,1960)和落选短体线虫[P.neglectus(Rensch,1924)Filipjev&Schuurmans Stekhoven,1941]。并对这3个种线虫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3.
不同土壤类型和纬度大豆田植物线虫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豆根嗣有多种植物线虫,有些为重要的植物病原线虫,可影响大豆的生长发育,甚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利用贝漫浅盘法收集我国9个省86块大豆田土壤线虫,分析不同土壤类型和纬度大豆根围植物线虫群体分布特征,以明确大豆田植物线虫群体结构和分布,为从线虫生态角度评价土壤健康状况、控制大豆根部病害和大豆根际微牛态研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大豆根围植物线虫的群体分布与土壤类型有一定的关系,有机质丰富型土壤中植物线虫群体结构相对较丰富;贫瘠型土壤中植物线虫的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少;纬度对其影响不明显.共鉴定出植物线虫13个属,丝尾垫刃属(Filenchus)、短体属(Pratylenchous)、垫刃属(Tylenchus)、螺旋属(Helicotylenchus)、平滑垫刃属(Psilenchus)和茎线虫属(Ditylenchus)在黑龙江省大豆田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4.
利用涕灭威处理大豆田,研究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共鉴定出7目12科17属的土壤线虫,其中植物寄生线虫是大豆根际土壤线虫的优势营养类群,短体属Pratylenchus,茎属Ditylenchus,小杆属Rhabditis和矛线属Dorylaimus是线虫优势属.与对照相比,除开花期因气候干旱外,涕灭威处理在大豆的各个生育期均抑制了土壤线虫总数和各营养类群的群体数量增长,尤其对植物寄生线虫抑制程度更为显著.应用多样性指数H′、成熟度指数MI、均匀度指数J′、丰富度指数SR、优势度指数1和植物寄生线虫成熟度指数PPI分析比较了处理区和对照区土壤线虫生物多样性变化规律,结果显示涕灭威处理显著降低了大豆田土壤线虫的多样性、增加了线虫的优势度指数,各生态指数较好地反映了涕灭威对大豆田土壤线虫生物多样性的干扰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二化螟是危害水稻的重要害虫,其钻蛀为害,防治困难,严重威胁水稻生产。本研究对感染二化螟昆虫病原线虫的分离筛选和感染特性进行研究,期望为水稻钻蛀害虫危害的防治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方法】自越冬代二化螟幼虫体内通过组织分离筛选,获得野外感染二化螟的昆虫病原线虫,室内接种实验分析分离昆虫病原线虫对二化螟的感染活性和作用特性。【结果】自然罹死二化螟幼虫体内分离获得野外感染的昆虫病原线虫N-Yz1,接种4龄二化螟幼虫导致感染并死亡,后期虫体内产生大量形态一致的侵染期线虫(IJ)。形态学观察结合r DNA-ITS序列分析,鉴定分离昆虫病原线虫隶属于斯氏线虫属,与已鉴定种小卷蛾斯氏线虫同源性达99.87%。昆虫病原线虫N-Yz1对不同龄期二化螟幼虫都有较高感染致死作用,40头(IJ)的线虫接种剂量,对低龄(2~3龄)二化螟致死速度快、致死率高,接种24h就出现感染致死个体,48h后幼虫全部死亡。高龄幼虫(4~6龄)感染致死速度较慢,死亡高峰发生在接种线虫后的48 h。N-Yz1接种剂量与二化螟死亡率呈显著正相关,剂量超过30IJs/头时,4龄二化螟感染死亡率达90%以上。N-Yz1对二化螟幼...  相似文献   

6.
玉米受多种植物寄生性线虫的侵袭,尽管和美国南部根结线虫时常侵害玉米,但有关玉米对这些线虫易感性的报导却不一致。Windham 等(1987)对64个作为寄主的商用玉米杂交种对根结线虫 M.arenaria 2号小种和黄麻根结线虫(M.incognita)4号小种群体的寄生适应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7.
根结属(Meloidogyne Gǒldi)线虫必须寄生于寄主植物根系并获取所需的全部营养,才能完成其完整的生活史。此种寄生行为会对植物造成一定的伤害,而寄主植物的反应也会对根结线虫产生显著的影响,从而引发线虫的种种高度专化性适应。寄生过程引起的根结线虫与寄主植物之间的一系列互作反应,包括根结线虫对寄主植物的致病现象,寄主植物的感病反应和抗病反应。根结线虫与寄主的关系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8.
大豆胞囊线虫胞囊内寄生真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辽宁沈阳、黑龙江伊春、山东青岛、山西汾阳等地采集的大豆胞囊线虫土样,经分离获得定殖于胞囊上的真菌菌株128株.通过测定菌株对胞囊的寄生率,筛选出6株对大豆胞囊线虫有强寄生能力的胞囊内寄生真菌,经鉴定为Aspergillus niger,Paecilomyces lilacinus,Fusarium semitectum,Verticillium chlamydosporium,Verticillium sp.,Acremonium sp.,其中Aspergillus niger,Fusarium semitectum为国内首次报道定殖于大豆胞囊线虫胞囊上的真菌.通过6株胞囊内寄生真菌对大豆胞囊线虫二龄幼虫毒性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Verticillium chlamydosporium和Verticillium sp.两株菌的发酵液对大豆胞囊线虫二龄幼虫有较强毒杀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从线虫生态角度评价土壤健康状况和大豆轮作系统的合理性及预测大豆根部病害发生与为害,利用浅盘法收集大豆不同轮作系统下苗期、花期和结荚期土壤线虫,研究大豆不同生育期土壤总体线虫和重要属植物线虫群体动态.取大豆连作14年、小麦-玉米-大豆轮作、麦豆麦豆迎茬、米豆米豆迎茬和休闲区0~20 cm土壤.结果表明:土壤中胞囊线虫密度为迎茬(米豆、麦豆)轮作连作休闲;从大豆苗期、花期至结荚期,各轮作系统胞囊线虫密度逐渐递增,麦豆迎茬和轮作土壤中总体线虫密度呈递增趋势,各轮作系统苗期和花期土壤总体线虫差异显著;3个时期,轮作土壤中总体线虫密度分别最大,而休闲土壤中螺旋-盘旋-拟盘旋线虫为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10.
针对大豆生长期内土壤线虫的变化,利用自行研制的生防颗粒剂豆丰一号对大豆田土壤线虫的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共鉴定出5目14科的土壤线虫,其中植物寄生线虫是大豆根际土壤线虫的优势营养类群。与对照相比,生防颗粒剂处理在大豆的整个生育期抑制了土壤线虫总量和植物寄生线虫群体数量,但在大豆生育末期促进了食细茵线虫和杂食—捕食性营养类群的增加。应用多样性指数H’、成熟度指数MI、均匀度指数J’、丰富度指数SR、优势度指数l和植物寄生线虫成熟度指数PPI分析比较了处理区和对照区土壤线虫生物多样性变化规律,其中,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SR和成熟度指数MI较好的反映了生防颗粒剂的施用对大豆田土壤线虫生物多样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大豆胞囊线虫主要寄生真菌对大豆耕作系统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洁  许艳丽  姚钦 《大豆科学》2016,(3):461-467
大豆长期连作以后,随着土壤中大豆胞囊线虫的增多,胞囊线虫天敌也在不断积累,逐步形成大豆胞囊线虫抑制性土壤。真菌作为主要因子,在抑制性土壤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探讨大豆长期连作对大豆胞囊线虫寄生真菌的影响,以大豆22年定位试验区为研究对象,分离和鉴定了22年大豆连作、3年大豆连作和22年大豆轮作(小麦-玉米-大豆)土壤和土壤中大豆胞囊线虫不同虫态寄生真菌。结果表明:大豆经过22年连作后,厚垣轮枝菌(Verticillium chlamydosporia)和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 lilacinus)分离数量高于3年连作和22年轮作,其中厚垣轮枝菌的数量最高,每克土中含有1.5×104株,胞囊、卵和J2上分别分离到14,18和8株,显著高于3年连作和轮作。研究结果证明了大豆经过长期连作后,土壤中积累了大豆胞囊线虫寄生真菌,而厚垣轮枝菌可能是抑制性土壤中的主要寄生真菌。  相似文献   

12.
地稔根际根腐线虫的形态和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2016 年,广东和广西植物线虫种类调查期间,从地稔(Melastoma dodecandnun)根部和根际土壤中分离到一种根腐线虫。经形态学观察、rDNA (LSU D2D3 和 ITS) 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将其鉴定为最短尾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brachyurus)。最短尾短体线虫是全球最重要的 11 种根腐线虫之一。地稔是最短尾短体线虫的新寄主。地稔根际线虫类群调查与鉴定,可为地稔线虫病害的发生与控制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3.
2011~2014年,调查了海南省6个县市125份甘蔗根际土样的植物线虫发生情况。结果显示,海南甘蔗地每百克土壤中平均含有植物寄生线虫57条,其中沙性土壤中线虫平均含量达到143条,高于粘性土壤的42条。所分离出的线虫分布于13个属,包括矮化线虫属(Tylenchorhynchus spp.)、根结线虫属(Meloidogyne spp.)、短体线虫属(Pratylenchus spp.)、剑线虫属(Xiphenema spp.)、长针线虫属(Longidorus spp.)、毛刺线虫属(Trichodorus spp.)、拟毛刺线虫属(Paratrichodorus spp.)、拟长针线虫属(Paralongidorus spp.)、螺旋线虫属(Helicotylenchus spp.)、肾形线虫属(Rotylenchulus spp.)、垫刃线虫属(Tylenchus spp.)、滑刃线虫属(Aphelenchus spp.)和小环线虫属(Criconemella spp.)等。根据形态学特征及测量值,初步鉴定饰环矮化线虫(Tylenchorhynchus annulatus)及玉米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zeae)为海南甘蔗上的优势种类。  相似文献   

14.
以土壤线虫为指示生物,研究了大豆不同耕作系统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生态指数和食物网指数的变化特征,以期明确大豆长期连作对土壤生物多样性和土壤食物网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轮作土壤线虫属最丰富,大豆长期连作25年后土壤线虫属水平种类最少。大豆轮作和大豆短期连作3年土壤线虫群落组成Jaccard相似性最高(0.81),大豆轮作和大豆长期连作25年Jaccard相似性最低(0.66)。大豆短期连作3年土壤中植物寄生线虫的数量最高,显著高于大豆轮作和大豆长期连作25年。食真菌线虫在大豆长期连作25年土壤中较丰富,显著高于大豆轮作和大豆短期连作3年。大豆长期连作25年植物寄生线虫成熟度指数(PPI)高于大豆短期连作3年和大豆轮作。土壤线虫的通路指数(CI)在3个处理中均小于50,土壤腐蚀食物网的降解以细菌降解通路为主。大豆短期连作3年处理位于富集指数(EI)和结构指数(SI)食物网特征图的A象限,大豆轮作和长期连作25年位于食物网特征图的B象限。结果表明,大豆长期连作改变了土壤线虫的群落结构,降低了属的多样性,食物网结构向成熟稳定的方向恢复。  相似文献   

15.
茎线虫属(Ditylenchus)的线虫是植物的一类重要病原物,本研究从中国东北地区大豆根围土壤中分离到1种茎属线虫,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线虫的形态特征,对其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分离到的茎属线虫经鉴定为道尼茎线虫(Ditylenchus dauniae BrzeskiPalmisano,1990),为我国迄今为止尚未报道的新纪录种。其主要鉴定特征:侧区6条侧线;后阴子宫囊长32.0~57.0μm,为阴门处虫体直径的0.9~2.6倍;阴门靠后;交合伞覆盖尾长的31%~52%。  相似文献   

16.
介绍一种比目前较普遍使用的CTAB法能更好地分离植物基因组DNA的方法。通过芸薹属不同种植物和不同重量实验材料(0.1—1.2克)的多次试验,证明用该方法分离的基因组DNA产率、纯度和分子量都较高,分离的DNA可用于限制性酶切.这种方法也完全适用于其它植物基因组DNA的分离。  相似文献   

17.
大豆胞囊线虫是一类重要的植物病原线虫,常规药剂难以防控,对我国大豆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生物防治和作物抗性诱导技术是目前大豆胞囊线虫防治较为切实可行的方法,本文研究了生防药剂"禾力素"的药效及其不同处理方式(叶面喷施和种子包衣处理)对哈尔滨地区不同时期连作大豆产量及胞囊线虫抑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禾力素两种处理方式均能够有效抑制胞囊线虫生长,减少大豆根系胞囊发生,并对大豆生长发育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大幅提高大豆产量,是一种防控大豆胞囊线虫发生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18.
大豆根际促生菌Sneb207对不同种类线虫毒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大豆根瘤中分离到1株根际促生菌Sneb207,经鉴定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室内测定结果表明:其发酵产物对豆苗生长促生效果显著,发酵液灭菌后仍具有促生活性,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用该菌发酵液测定了对各种线虫的作用,结果表明毒力作用具有差异,大小顺序分别为大豆胞囊线虫、北方根结线虫、水稻干尖线虫和腐烂茎线虫.不同浓度发酵液对大豆胞囊线虫均有较好的防治作用,与无菌水对照处理有显著差异.说明细菌菌株Sneb207是控制大豆胞囊线虫病且促进大豆生长的有效因子.  相似文献   

19.
昆虫病原线虫对大豆田八字地老虎幼虫致病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斯氏线虫(Steinernema carpocapsae)的4个品系和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的3个品系,以滤纸为介质对八字地老虎三龄和五龄幼虫进行致病力测定,以筛选出对八字地老虎寄生效果较好的昆虫病原线虫品系及最佳防治龄期。生物测定结果表明,7个不同昆虫病原线虫品系均对八字地老虎三龄幼虫具有致病力,其中斯氏线虫Sc-2的致死速度最快,侵染24、36和72 h的校正死亡率一直高于其他线虫品系,96 h时校正死亡率达到100%。Sc-2侵染五龄幼虫24、36、72、96和120 h校正死亡率也一直高于其他线虫品系。可以看出Sc-2是对八字地老虎幼虫最敏感的昆虫病原线虫品系。但随着八字地老虎幼虫发育该线虫的致病力减弱,即Sc-2对五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低于三龄幼虫。八字地老虎蛹对昆虫病原线虫7个品系都不敏感,侵染后可促进蛹提前羽化。因此,田间防治八字地老虎时三龄幼虫期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0.
防治大豆胞囊线虫芽孢杆菌初步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lnes Ichlnohe)是大豆根部的重要寄生线虫,严重威胁大豆生产,而且防治困难.目前人们试图利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来控制大豆胞囊线虫病害,以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芽孢杆菌是一类重要的微生物资源,该类微生物具有良好的抗逆性,在线虫病害的生物防治方面具有一定的发展前途.采用稀释分离法,从东北和华北等地区采集土样分离获得295株芽孢杆菌,通过筛选获得6株对大豆胞囊线虫有明显抑制作用的菌株,分别是B12、1328、1349、1365、1376和B108.其中B12菌株的菌悬液对大豆胞囊线虫有较强的杀死作用,校正死亡率达到74.03%;I]65发酵液,处理48 h后校正死亡率达到85.90%;B12、B65、1349对大豆胞囊线虫抑制率分别达89.50%、89.50%、88.00%,均与对照差异显著.这些菌株对大豆胞囊线虫的形成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有可能成为非常有应用前景的生防菌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