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前期获得的25株猪源耐药大肠杆菌为试验菌株,采用药敏纸片法测定以上分离菌株对氟苯尼考、多西环素、庆大霉素等11种药物的敏感性,并分析其多重耐药表型;采用PCR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检测25株猪源大肠杆菌中AcrAB-TolC主动外排基因的携带率以及不同耐药数量的多重耐药菌株的外排泵基因arA和acrB的表达量,同时分析其主动外排调控基因marA、soxS、robA和acrR相对表达量的差异,从mRNA水平上探讨外排泵基因表达量和调控因子与大肠杆菌多重耐药性的相关性。结果显示,25株耐药大肠杆菌中acrA、acrB和tolC等3种主动外排基因的携带率分别为68.00%、72.00%和76.00%;acrA、acrB这2种主动外排基因以及调控基因marA和soxS的相对表达量和多重耐药的耐药谱数呈正相关,调控基因acrR的相对表达量和多重耐药的耐药谱数呈负相关;robA调控基因的表达量均低于标准菌株,且与耐药谱数无明显相关性。结果表明,猪源耐药大肠杆菌携带acrA、acrB、tolC等3种基因主动外排基因的携带率较高,且与多重耐药菌株的耐药谱具有相关性;调控因子的表达量亦与多重耐药的耐药谱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为检测不同耐药水平大肠杆菌的acrA和marA基因转录水平,阐明t耐药大肠杆菌株药物敏感性变化与acrA和marA的mRNA水平之间的关系。用定量RT—PCR的方法比较多重耐药菌株SEMR、单药耐药菌株SEICI和SEICH以及质控株ATCC25922的acrA和marA的mRNA水平。结果表明,acrAmRNA水平,SEMR均是SEICI、SEICH和ATcC25922的16倍;marA mRNA水平,SEMR是SEICH的4倍、SEICl和ATCC25922的8倍;SEICI和SEICH的acrA mRNA和marA mRNA水平与ATCC25922无明显差异;同一菌株acrA mRNA和marA mRNA水平的变化保持了较为稳定的一致性。因此认为,大肠杆菌多重耐药菌株SEMR的acrA mRNA和marA mRNA水平与其耐药水平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兽医学报》2017,(2):303-307
为探讨反义寡核苷酸(ASODN)沉默acrA、marA和acrD基因前后,黄芩苷对临床耐药大肠埃希菌(E.coli)环丙沙星敏感性的影响,设计并合成3个基因的ASODN引物,设置空白对照组、黄芩苷组、ASODN沉默组、ASODN沉默+黄芩苷组,分别转染到临床耐药菌感受态细胞中,涂布于一定浓度环丙沙星平板上,培养观察菌落生长情况并计数。结果发现,相对于空白对照组,黄芩苷组菌落数显著降低;acrA、acrD和marA基因沉默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除了acrD基因沉默1号菌株和marA基因沉默的Y17菌株外,其余菌株在环丙沙星平板上的菌落数也出现不同程度地下降,具有显著性差异;acrA、acrD和marA基因沉默+黄芩苷组与黄芩苷组相比,多数菌株在环丙沙星平板上的菌落数均出现不同程度地下降;acrA基因沉默+黄芩苷组与acrA基因沉默组相比,4株菌株变化差异不显著,Y17号菌株菌落数有所上升,J45号菌株在该基因沉默后,环丙沙星平板上的菌落数出现下降的趋势,差异显著;acrD基因沉默+黄芩苷组与acrD基因沉默组相比,除了1号菌株变化差异不显著外,其余5株菌株变化差异显著,但Y17号菌株菌落数上升;marA基因沉默+黄芩苷组与marA基因沉默组相比,除了Y17、Y35这2株菌株变化差异显著外,其余4株菌株变化差异不显著。以上结果表明,黄芩苷主要通过抑制acrA和marA发挥外排抑制作用,acrD不是其增强环丙沙星敏感性的主要靶点。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细菌对消毒剂和抗菌药物耐药性之间的相关性,本试验通过亚抑菌浓度苯扎溴铵和氯已定分别对大肠埃希菌质控菌ATCC25922进行体外诱导培养,测定诱导前后多种抗菌药物最小抑菌浓度(MIC)的变化,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诱导前后大肠埃希菌外排泵acrAB- Tolc中融合蛋白AcrA调控基因acrA mRNA的表达量;结果显示,经苯扎溴铵和氯已定诱导后的大肠埃希菌,对恩诺沙星、磺胺二甲嘧啶钠、土霉素、阿莫西林均产生了耐药性,且诱导后的菌株均存在acrA基因mRNA高水平表达,提示大肠埃希菌对消毒剂与抗菌药物之间的耐药性存在相关性,其机制可能是外排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5.
大肠杆菌耐药株的体外诱导及其acrA和marA基因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检测大肠杆菌在某抗菌素的环境压力下耐药性的变化及其与acrA和marA基因突变的关系.分别用四环素、氯霉素和环丙沙星对大肠杆菌质控株ATCC25922进行体外诱导培养,测定诱导前后多种抗菌药的MIC的变化;对各菌株的acrA和marA基因进行克隆和测定.四环素诱导株产生重耐药,氯霉素和环丙沙星的诱导引起单药耐药;四环素诱导株、氯霉素诱导株和环丙沙星诱导株的acrA和marA基因序列均与ATCC25922的一致.四环素、氯霉素和环丙沙星的诱导培养并未引起ATCC25922的acrA和marA基因突变,诱导引起的大肠杆菌耐药性变化是由于其acrA和marA基因突变以外的其他原因所致.  相似文献   

6.
通过亚抑菌浓度中药提取物处理大肠杆菌耐药菌,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其外排泵基因acrA表达量的变化及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乳酸环丙沙星对处理前后细菌MIC的变化。结果显示,经亚抑菌浓度中药提取物处理后的耐药大肠杆菌其acrA基因表达量存在显著变化。其中经中药A,I,S,X处理过的大肠杆菌外排泵基因表达量分别降低到原来的0.20,0.16,0.05和0.24倍,表明亚抑菌浓度中药提取物对大肠杆菌耐药菌的外排泵基因表达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提示在中药提取物中寻找大肠杆菌耐药外排泵抑制剂有一定前景。  相似文献   

7.
检测不同耐药水平大肠杆菌AcrA表达水平,探讨耐药水平与AcrA蛋白表达水平之间的关系。对acrA基因进行克隆、表达、制备抗AcrA抗体,Western blot方法比较同耐药水平大肠杆菌Acr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多重耐药株SEMR的AcrA表达明显高于单药耐药株SEICI和SEICH以及质控株ATCC25922。因此SEMR多重耐药性的产生与AcrA的高效表达直接有关。  相似文献   

8.
苯扎溴铵和氯已定诱导的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细菌对消毒剂和抗菌药物耐药性之间的相关性,本试验通过亚抑菌浓度苯扎溴铵和氯已定分别对大肠埃希菌质控菌ATCC25922进行体外诱导培养,测定诱导前后多种抗菌药物最小抑菌浓度(MIC)的变化,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诱导前后大肠埃希菌外排泵acrAB-Tolc中融合蛋白AcrA调控基因acrA mRNA的表达量;结果显示,经苯扎溴铵和氯已定诱导后的大肠埃希菌,对恩诺沙星、磺胺二甲嘧啶钠、土霉素、阿莫西林均产生了耐药性,且诱导后的菌株均存在acrA基因mRNA高水平表达,提示大肠埃希菌对消毒剂与抗菌药物之间的耐药性存在相关性,其机制可能是外排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9.
笔者拟研究环丙沙星诱导对大肠埃希菌临床耐药菌株Y35、J45主动外排基因acrA、acrB、acrD、acrE、acrF、mdtA及外排调控基因marA、robA和soxS mRNA水平的影响。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环丙沙星对Y35、J45不同诱导阶段MIC;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对Y35、J45及二者诱导至10、20、30代菌株的主动外排及外排调控基因mRNA相对转录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经过30代诱导,环丙沙星对诱导株MIC均增至原来的2倍,达到256μg·mL~(-1)。Y35耐药株诱导至10和30代时,除了mdtA基因外,其他8个基因转录量介于1.20~96.07,与未诱导株相比差异显著(P0.05或P0.01),acrD基因转录量增加最为明显;至20代时,acrA、acrB、marA与10代诱导株相比,转录量下降,但高于原代菌株转录量;acrE、robA和soxS基因转录量数值介于1.40~3.81,与未诱导株相比差异显著(P0.05或P0.01)。J45耐药株至10代时,acrB、acrF基因转录量增加,转录量分别为原代菌株2.76和1.73倍,其他测定基因转录量下降;至20代时,acrA、acrB、acrE、mdtA基因转录量增加显著,分别为原代菌株的15.35、58.89、31.56、36.50倍,差异极显著(P0.01);至30代时,所有检测基因的转录量均大于原代菌株,acrF基因转录量增加最为明显,是原代菌株的102.54倍。本研究表明,长期使用环丙沙星诱导,能够使临床耐药株对其MIC值增加,耐药性增强;环丙沙星诱导能促使临床耐药菌株主动外排基因mRNA转录量增加,更强的耐药性可能是由主动外排泵介导产生。  相似文献   

10.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对临床分离的10株鹿源大肠杆菌耐药株的blaAmpC基因进行了mRNA水平的定量测定,分析其mRNA转录水平与耐药强度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水平高的菌株,其mRNA的表达水平亦高,表明大肠杆菌耐药株blaAmpC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与其耐药性有高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为阐明大肠杆菌耐药菌株药物敏感性变化与acrA和marA的mRNA水平之间的关系。用定量RT—PCR方法比较了多重耐药菌株、单药耐药菌株以及质控株ATCC25922的actA和marA的mRNA水平。结果。actA mRNA水平。多重耐药菌株SEMR是单药耐药菌株SEICI、SEICH和质控株ATCC25922的16倍;/natA mRNA水平。SEMR是SEICH的4倍、SEICI和ATCC25922的8倍;SEICI和SEICH的actA mRNA、marA mRNA水平与ATCC25922的无明显差异;同一菌株actA mRNA和marA mRNA水平的变化保持了较为稳定的一致性。结论:大肠杆菌多重耐药菌株的actA mRNA和marA mRNA水平与其耐药水平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内江市猪源大肠埃希菌对抗菌药与消毒剂的交叉耐药情况及交叉耐药机制。本试验以大肠埃希菌标准菌株(ATCC 25922)为质控菌,检测从内江市分离的66株猪源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常用抗菌药恩诺沙星、土霉素和消毒剂苯扎溴铵、戊二醛对受试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进行耐药性检测,并筛选出对抗菌药和消毒剂均耐药的交叉耐药菌;PCR扩增标准菌株和交叉耐药菌的qacE△1、acrA、acrB和tolC基因,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基因携带和扩增情况,并对acrA、acrB和tolC基因进行测序,以标准菌株的acrA、acrB和tolC基因为参照,比对交叉耐药菌相应基因突变情况。结果显示,从内江市分离的66株猪源大肠埃希菌对恩诺沙星和土霉素完全耐药,对苯扎溴铵耐药的有3株,而所有菌株均对戊二醛敏感,即对抗菌药和消毒剂均耐药的交叉耐药菌有3株,编号分别为5、6、7号。在检测的3株交叉耐药菌中,仅6号菌检出qacE△1基因;基因序列比对结果显示,与标准菌株相比,交叉耐药菌的acrA、acrB和tolC基因碱基和氨基酸均有突变发生,碱基突变率最高的是7号菌的tolC基因(2.10%),突变率最低的是7号菌的acrA基因(0.97%);氨基酸突变率最高的为7号菌的acrB基因(2.39%),突变率最低的是tolC基因,且3株菌突变率相同(均为0.22%);3个基因有部分碱基或氨基酸有一致突变。所检测的内江市猪源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恩诺沙星和土霉素耐药性严重,已有对抗菌药和消毒剂交叉耐药的菌株,且其交叉耐药的机制与外排泵AcrAB-TolC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试验旨在探究连翘提取物(FSE)预防性干预对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APAP)诱导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潜在作用机制。采用半仿生-生物酶法提取连翘有效成分,使用APAP构建小鼠肝损伤模型。随机将60只雌性昆明小鼠分入正常对照(NC)组、APAP肝损伤模型(LD)组、连翘提取物(FSE)对照组、连翘提取物高剂量(HFSE+LD)组、连翘提取物中剂量(MFSE+LD)组和连翘提取物低剂量(LFSE+LD)组,每组10只。HFSE+LD组、MFSE+LD组、LFSE+LD组分别按每天200、100、50 μg/g灌胃给予连翘提取物,NC组和LD组分别灌胃等量生理盐水,每天2次,连续给药6 d。预防性给药3 d后,腹腔注射APAP,每天1次。末次给药12 h后,试验小鼠眼球采血并快速取出肝脏,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以评价肝损伤程度;检测肝脏匀浆液中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过氧化氢(H2O2)水平,以评价肝脏氧化应激程度;制作肝脏病理切片,经苏木精伊红(HE)染色后观察肝脏病理变化;采用探针药物法测定肝脏线粒体细胞色素P4502E1(CYP2E1)活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脏线粒体CYP2E1 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肝脏CYP2E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与NC组相比,LD组小鼠血清中ALT、AST活性均显著增加(P<0.05);肝脏SOD活性、GSH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MDA、H2O2含量,CYP2E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成功构建小鼠肝损伤模型。200、100和50 μg/g的连翘提取物可显著降低肝损伤小鼠血清ALT和AST活性(P<0.05),显著提高肝脏中SOD活性(P<0.05);200、100 μg/g连翘提取物可显著提高肝脏中GSH水平(P<0.05),显著降低肝脏中MDA、H2O2水平及CYP2E1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P<0.05)。以上结果表明,连翘提取物可减轻APAP诱导的小鼠肝损伤程度且呈剂量依赖性,其潜在作用机制可能与所含活性物质的抗氧化作用以及对CYP2E1酶活性和表达的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猪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 5,TLR5) 基因表达水平与F18大肠杆菌抗性的关系,试验通过不同血清型产肠毒素大肠杆菌(F18ab和F18ac)侵染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同时通过脂多糖(LPS)分别诱导IPEC-J2细胞4和8 h,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TLR5基因表达水平变化,并利用Western blotting进行蛋白表达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血清型大肠杆菌(F18ab和F18ac)菌体侵染IPEC-J2细胞后,TLR5基因表达水平均极显著上调(P<0.01);LPS诱导IPEC-J2细胞4和8 h后,TLR5基因表达水平均极显著上调(P<0.01),且在LPS诱导IPEC-J2细胞8 h后,TLR5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诱导4 h。与对照组相比,细胞中TLR5蛋白的表达水平极显著上调(P<0.01),与LPS诱导及F18大肠杆菌菌体刺激IPEC-J2细胞后mRNA表达水平结果相一致。本研究在细胞水平上分析了TLR5表达水平和F18大肠杆菌侵染的相关性,进一步证实猪TLR5基因的表达水平在细胞抵抗F18大肠杆菌的侵染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为今后关于TLR5基因功能及其在大肠杆菌腹泻遗传育种应用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胸腺上皮细胞(thymic epithelial cells,TECs)中雌激素(estradiol,E2)对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表达的调节作用,本研究首先培养小鼠胸腺髓质上皮细胞系1(medullary thymic epithelial cell line 1,MTEC1),经50 nmol/L E2作用24 h后,观察对细胞表型变化的影响,并用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活力;提取细胞总RNA,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验证E2对lncRNA-2410006H16Rik表达的调节作用;最后运用RT-PCR技术扩增其目的基因,构建pEGFP-N1-lncRNA-2410006H16Rik重组过表达载体。结果显示,50 nmol/L E2能够明显抑制MTEC1的增殖,且相较于对照组细胞,50 nmol/L E2处理组细胞的D450 nm值极显著降低(P<0.01),表明其细胞活力极显著下降。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在E2作用下,lncRNA-2410006H16Rik在MTEC1细胞中的表达极显著上调(P<0.01),约是对照组的2倍,与高通量测序结果一致。经RT-PCR、双酶切及测序结果分析显示,试验成功构建pEGFP-N1-lncRNA-2410006H16Rik表达载体。结果表明,TECs中lncRNA-2410006H16Rik的表达与E2作用密切相关,为后续在细胞水平上进一步验证lncRNA-2410006H16Rik的调节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