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为提高大豆新品种(系)农艺性状的选择效率提供帮助,为区域性大豆品种更新和筛选及高产栽培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2个春大豆新品种(系)为材料,对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简单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大豆有效分枝数的变异系数最大,为61.64%,生育天数的变异系数最小,为3.33%;产量与单株粒数、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株荚数、株高、有效分枝数、主茎节数呈正相关,与生育天数、结荚高呈负相关;从主成分分析看,前4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94.356 7%。[结论]有效分枝、单株荚数、单株粒数、主茎节数、百粒重、结荚高、株高的变异系数较大;大豆产量和单株荚数、每荚粒数、单株粒重密切相关;产量的构成主要性状有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结荚高、株高、单株粒重、每荚粒数。在选择大豆品种时应注意产量高和生育期、株高适中的品种,要着重对第1、2、3主成分的综合性选择。  相似文献   

2.
套种模式下不同大豆品种主要数量性状的遗传多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2个春大豆新品种(系)为材料,对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简单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有效分枝数的变异系数最大(82.82%),生育天数的变异系数最小(3.31%);产量与单株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株荚数呈显著相关;与株高、有效分枝数、主茎节数、百粒重呈正相关,与底荚高呈负相关;从主成分分析看,前4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93.03%。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文对北疆复播大豆新品种进行了选育,为大豆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1个超早熟大豆新品种(系)为材料,对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简单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复播大豆单株粒数的变异系数最大,为18.9%,生育天数的变异系数最小,为4.02%;单株生物产量与单株粒数、主茎节数、茎粗、生育期呈正相关,与百粒重、单株有效荚数、结荚高度、株高呈负相关;从主成分分析看,前6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95.2294%。【结论】产量构成的主要性状有生育天数、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株高、有效分枝数、百粒重。在选育适合北疆复播大豆育种亲本选配时,应着重对以上农艺性状进行综合性选择。在麦后复播条件下选择品种时,宜选择植株高度适宜、生育期较长、分枝多、单株荚数多、单株粒数多和百粒重高的耐阴性品种,然后通过播期调整、肥水控制来促进营养生长,提高有效分枝以及单株荚数,保证较高的单株粒数和百粒重,实现增产。  相似文献   

4.
春大豆新品种(系)比较试验的遗传多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0个春大豆新品种(系)为材料,对其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简单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有效分枝数的变异系数最大,为34.17%,主茎节数的变异系数最小,为11.72%;在相关性上,产量与有效分枝数呈正相关,与株高、底荚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但与百粒重呈负相关;从主成分分析看,前4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95.31%。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分枝性状(分枝数、分枝长度、分枝节数、分枝粒数、分枝粒重)与产量、农艺性状间的相关程度,以及各性状间相互影响的主次关系,选取两个不同类型的大豆品种,在不同株距下进行了本试验,运用相关性及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两类型大豆品种分枝性状均与主茎节数、主茎3粒荚、主茎粒数、主茎粒重、单株总粒数、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亚有限生长型大豆分枝性状与百粒重、小区产量呈负相关,无限生长型大豆分枝性状与百粒重、小区产量呈正相关,均没达到显著相关。(2)无限生长型大豆农艺性状与分枝性状关联度依次为:单株总粒数﹥单株粒重﹥主茎节数﹥主茎粒重﹥主茎粒数﹥主茎3粒荚﹥主茎4粒荚﹥主茎1粒荚﹥主茎2粒荚﹥株高﹥小区产量﹥百粒重;分枝性状与农艺性状的关联度依次为:分枝数﹥分枝粒重﹥分枝粒数﹥分枝节数﹥分枝长度。(3)亚有限生长型大豆农艺性状与分枝性状关联度依次为:单株总粒数﹥单株粒重﹥主茎3粒荚﹥主茎粒数﹥主茎粒重﹥主茎节数﹥主茎4粒荚﹥主茎2粒荚﹥主茎1粒荚﹥株高﹥小区产量﹥百粒重;分枝性状与农艺性状的关联度依次为:分枝节数﹥分枝数﹥分枝长度﹥分枝粒重﹥分枝粒数。(4)在黑龙江省育种选择时应根据结荚习性不同而有所侧重,农业生产应依据品种特性合理密植。  相似文献   

6.
对引进的19份毛豆品种的10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表明,1)农艺性状变异系数大小依次为主茎分枝数、百粒重、单株荚数、底荚高、单株粒数、株高、单株产量、主茎节数、茎粗、生育期.2)单株产量与百粒重呈极度正相关,与底荚高、主茎分枝数、茎粗、单株粒数呈正相关,与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呈负相关.因此要增加单株产量,首先要考虑选择百粒重大的品种,其次是选择茎杆粗壮,主茎分枝数及单株粒数较多的品种.  相似文献   

7.
黄淮夏大豆主要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关系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黄淮地区53个夏大豆品种(系)的7个主要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的表型值资料进行简单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百粒重与单株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底荚高和分枝数与单株产量呈不显著正相关。各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从大到小依次为单株粒数、百粒重、单株荚数、株高、分枝数、主茎节数、底荚高度。  相似文献   

8.
利用 15 0Gy60Co -γ射线对 10个大豆品种(系)的干种子进行辐照处理,通过对M2代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相关系数等遗传参数的研究,结果表明:(1)百粒重与茎粗、主茎分枝数、荚长、荚宽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主茎节数和单株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单株荚数与茎粗、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结荚高度、荚长呈极显著负相关。单株粒数与茎粗、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单株荚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结荚高度呈显著负相关。(2)M2 代变异系数的顺序依次是结荚高度、株高、节数、分枝始节、分枝数、百粒重、单株荚数等。  相似文献   

9.
60C0-γ射线辐照处理后大豆M2农艺性状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150Gy 60Co-γ射线对10个大豆品种(系)的干种子进行辐照处理,通过对M2代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相关系数等遗传参数的研究,结果表明:(1)百粒重与茎粗、主茎分枝数、荚长、荚宽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主茎节数和单株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单株荚数与茎粗、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结荚高度、荚长呈极显著负相关.单株粒数与茎粗、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单株荚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结荚高度呈显著负相关.(2)M2代变异系数的顺序依次是结荚高度、株高、节数、分枝始节、分枝数、百粒重、单株荚数等.  相似文献   

10.
鲜食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江苏省鲜食夏大豆区域试验中10个品种的10个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有效分枝数、株高、鲜百粒重、主茎节数、标准荚数、单株荚重等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21.1%1、7.4%、15.7%、14.1%、14%和13.2%,出仁率变异系数最小,为3.4%;在相关性上,鲜百粒重、出仁率与鲜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株高与主茎节数、鲜百粒重与出仁率、株高与鲜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和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主成分对变异的贡献率达94.40%。在性状选择上,首先对变异大的性状进行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在品种选择时,应注意选择鲜粒产量和鲜百粒重均较高的品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宁夏几个春大豆(Glycine max)新品系进行综合评价,探讨其生产潜力。[方法]以2011年春大豆产量比较试验的新品系为材料,对13个春大豆新品系的10个生物学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根据遗传距离,聚类分析结果将13个春大豆新品系划分为2个特性不同的类群,主成分分析选出了株高、生育期、分枝数、荚数、粒重等综合性状因子对品种(系)进行初步综合评价。[结论]该研究可为宁夏春大豆品种更新和筛选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赵志刚  罗瑞萍  姬月梅  连金番  郝吉兵 《安徽农业科学》2012,(29):14219-14221,14289
[目的]对近年来育成的30个春大豆(Glycine max)新品种(系)的12个生物学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30个春大豆新品种(系)分别为晋豆19、承豆6号、09N70012、09N70020、09N70015、09N70017、09N70058、09N70032、09N70027、09N70004、09N70030、09N70036、09N70025、09N70022、9N70046、09N70014、09N70003、09N70023、09N70008、09N70044、09N80017、09N80011、09N80020、09N70019、09N70029、09N70007、09N70042、09N70031、09N70016、31-88。12个生物学性状分别为生育日数、株高、底荚高、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单株总荚数、单株有效荚数、单株无效荚数、单株粒数、每荚粒数、单株产量、百粒重。[结果]聚类分析根据遗传距离可以将30个春大豆新品系划分为4个特性不同的类群,主成分分析选出了株高、生育期、有效分枝数、荚数、粒重等综合性状因子对品种(系)进行了初步综合评价。[结论]该研究可为大豆育种提供有益信息。  相似文献   

13.
罗瑞萍  赵志刚  姬月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8359-8360,8364
[目的]研究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在宁夏春大豆育种数量性状选择上的应用。[方法]分析了宁夏春大豆主要数量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联度。[结论]关联度大小依次为百粒重〉株高〉生育天数〉主茎节数〉结荚底高〉有效结荚数〉单株粒数〉分枝数。[结论]为宁夏春大豆高产育种数量性状选择及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桂中地区春大豆新品种区域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涛  陆文科  兰生葵  何可 《安徽农业科学》2012,(31):15162-15164
[目的]筛选出适宜在桂中地区种植的春大豆[Glycine max(L.)Merrrill]新品种。[方法]2009~2011年在柳州市沙塘镇以桂春1号为对照种对6个大豆品种(桂603、桂605、桂610、桂0119-1、桂0121-3和粤春05-2)进行2年区域试验,1年良种生产试验。[结果]各参试品种产量水平为1 942.0~3 341.4 kg/km2。参试品种中桂610、桂603、桂605和桂0119-1产量高于对照种。[结论]参试大豆品种桂603、桂605、桂610和桂0119-1适宜在桂中地区种植,其中桂603综合农艺性状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15.
杜成章  张继君  陈红  张晓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5869-15870
[目的]找到具有适应性广、高产、稳产的品种和具有较好代表性的区试试点。[方法]采用平移乘积(SHMM)模型分析方法对2009年重庆市春大豆区域试验进行分析。[结果]大豆品种长江春1号属于高产稳产性品种,秋毛大豆属于低产不稳定品种,其余包括对照在内的所有品种稳定性参数欧氏距离(Dg)都在6.13~7.13。辨别能力最强的试点是梁平,其次是北碚,辨别能力最差的试点是巴南。[结论]研究结果为重庆市大豆生产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大豆新品种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适时更新本地区大豆品种,筛选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促进大豆发展。[方法]以11个春大豆新品种为材料,主要对其农艺性状、生物学性状进行比较。[结果]大豆产量由高到低前3位依次为晋豆19、铁丰34、承豆6号,产量分别为4 313.50、4 193.55、3 920.25 kg/hm2。[结论]结果表明:铁丰34比承豆6号增产6.79%,差异达显著水平,各生物学性状表现较优,可进一步区域示范,以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刘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910-9912,9927
[目的]研究近57年安阳和南阳降水的变化特征。[方法]利用1953~2009年安阳和南阳的逐年降水量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回归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对两市降水量的变化及其异同进行了分析。[结果]近57年来,安阳和南阳年降水量均呈下降趋势,安阳下降较明显;从季节变化来看,安阳春季和冬季平均降水量均呈上升趋势,南阳呈下降趋势,而两市夏季和秋季平均降水量均呈下降趋势;从周期变化来看,安阳降水量时间尺度为12~15年时,在1970年有一个突变点,而南阳降水量时间尺度为15年时,有两个突变点(1965和1997年),时间尺度为7~10年时,突变点有4个(1968、1978、1987和1999年)。[结论]该研究为当地气候变化的预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纳米生物技术在水稻·玉米·大豆增产效益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纳米生物技术对玉米、水稻及大豆的增产效益,为纳米增效肥料的推广提供依据。[方法]在不同地区,设计不同的试验方案分别研究纳米增效肥料对玉米、水稻及大豆的增产效益。[结果]结果表明,与普通肥料相比,纳米增效肥料使水稻增产10.29%;使春玉米增产10.93%~16.74%,且有明显的促进玉米早熟的功能;使大豆增产28.81%,含油量增加13.19%,对我国培育非转基因高油大豆有重要意义。[结论]该研究是在多学科交叉的基础上进行的新的探索,开拓了纳米材料在肥料应用方面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9.
相关性分析在大豆生产上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为夏大豆育种及其在农业生产上农艺措施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方法]以区域试验大豆品种为供试材料,对夏大豆区试品种的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单株粒重、单株粒数、每荚粒数和抗倒性是影响夏大豆产量的主要因素。[结论]选择综合农艺性状好的品种是提高大豆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