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日本的稻鸭共作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志强  沈晓昆 《中国家禽》2001,23(22):37-37
日本流行的稻鸭共作技术始于1991年,日本鹿儿岛市桂川町的有机农户首先进行稻鸭共作试验,并获得了成功。随后,鹿儿岛大学农学部家畜管理研究室开始对稻鸭共作技术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到目前为止仅用了10年时间,稻鸭共作技术就从其发源地九洲地区开始,逐渐扩大,遍及日本全国各地。目前,全日本采用稻鸭共作技术的农户已超过1万户,并成立了日本全国合鸭水稻协会。1稻鸭共作技术的五大效果1.1除草根据鸭的特性,它喜欢吃禾本科以外的植物和水面浮生杂草,但有时也吃幼嫩的禾本科植物。同时,鸭在稻田里的活动过程中,它的嘴…  相似文献   

2.
稻鸭共作起源于中国、完善在日本、推广在亚洲。中国有比日本更好的稻鸭共作的推广基础与条件,理所当然地得到了更快的发展。中日农业科技持续合作交流,是镇江稻鸭共作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2013年7月12—18日,应国家稻鸭共作基地的邀请。日本全国稻鸭共作协会会长岸田芳朗来江苏镇江交流。8月12~16日,应河南省濮阳市外国专家局的邀请,日本全国稻鸭协会会长、日本商科大学岸田芳朗教授、日本农文协张安明博士、国家稻鸭共作引智力示范推广基地首席专家沈晓昆一行三人,来到产粮大省河南范县、原阳县进行讲课、考察与交流。  相似文献   

3.
消息信使     
《中国禽业导刊》2004,21(10):42-42
稻鸭共作技术是一项环保型、可持续型农业新技术,是亚洲共同的技术。近年来,这项技术已在亚洲许多国家和我国的多个省份得到应用和推广。为推动稻鸭共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促进稻鸭共作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受日本全国稻鸭协会的委托,由镇江市人民政府主办,镇江市科学技术局、镇江市农林局承办的第四届亚洲稻鸭共作研讨会,将于2004年7月18日至7月22日在中国镇江召开。这将是历届亚洲稻鸭共作研讨会以来参加国别和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盛会。为便于国内外开展稻鸭共作技术的交流,现向国内外征集有关论文,以便于编辑会议论文集。请论文作者在2004年6…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稻鸭共作的研究与实践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晓昆 《中国家禽》2004,26(8):17-18
国内最先开展稻鸭共作的省份有湖南、江苏、浙江、安徽,而现在这项技术又推广到了广东、云南、江西、海南、吉林、黑龙江省,就全国而言,现在推广力度最大的当属浙江、江西。稻鸭共作不仅在南方稻区应用推广,而且也在北方稻区应用推广。据介绍,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今  相似文献   

5.
《中国禽业导刊》2007,24(15):22-25
2007年7月27日上午,国家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授牌仪式暨首期全国“稻鸭共作”培训班在江苏省丹阳市隆重举行手本刊记者专程赴会报道,并对参会代表采访了几个主要稻鸭共作地区技术应用现状、成绩、经验、产业化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本刊对江苏省镇江几年来实施稻鸭共作的历程、技术创新、产业运作经验、国内外技术注流成果进行过多次跟踪采访和报道,期望对行业有所婢益。[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在为期二天的研讨会期间,日本稻鸭共作创始人古野隆雄、日本岗山大学教授岸田芳朗和国内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以及全国主要稻作区的水稻专家。围绕“稻鸭共作”种养技术、稻米品质、土壤养分等多个方面,展开了广泛的研究探讨。此外,与会专家学者还参观考察了丹阳“稻鸭共作”基地核心区域。  相似文献   

7.
2004年是“国际稻米年”。如何使稻农增收,提高稻米食品的安全,是国际稻米年的主题。稻鸭共作技术在水稻、水禽的可持续生产中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在亚洲许多产稻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推广。第四届亚洲稻鸭共作研讨会于2004年7月18日-22日在中国镇江市召开,体现了中国在稻鸭共作技术研究和产业化方面的勃勃生机。本次研讨会为历届亚洲稻鸭共作研讨会参加国家、地区、人数最多的一次盛会,中国、韩国、日本、越南、泰国、香港、台湾、俄罗斯等地区的专家学者就稻鸭共作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发展展开了广泛的交流和现场考察,处处洋溢着人们对于生态种养的热情。为此剪影会议实况,以与读者分享。  相似文献   

8.
阿牛提醒     
稻鸭共作技术是指将雏鸭放入稻田,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产生中耕浑水效果;同时鸭的粪便作为肥料;最后连鸭本身也可以食用,在稻田有限的空间里生产无公害、安全的大米和鸭肉,所以稻鸭共作技术是一种种养复合、生态型的综合农业技术。稻鸭共作技术与中国传统稻田养鸭的最大区别在于将雏鸭放入稻田后,直到水稻的抽穗为止,无论白天和夜晚,鸭一直生活在稻田里,稻和鸭构成一个相互依赖、共同生长的复合生态农业体系。  相似文献   

9.
最近,随镇江市农业科技代表团再度赴日本考察农业科技。稻鸭共作技术虽然不是这次赴日考察的重点,但日本全国稻鸭协会的会长万田正治先生是这次我们赴日考察的邀请人之一。日本全国稻鸭协会的另一位会长古野隆雄先生和夫人古野久美子也从福岗赶来鹿儿岛与我们相见。这已是我们和万田先生,古野先生的第四次相会了,稻鸭共作的共同事业,使我们成了好朋友。从万田先生,古野先生处了解到日本稻鸭共作的一些新进展、新情况,现介绍如下。作为日本对稻鸭共作研究得最多的鹿儿岛大学,近年来在鹿儿岛县网挂川流域的沟边町竹子地区开展了多学科多部门的…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最大的水稻生产、水禽生产大国,近年来稻鸭共作技术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南北稻区的多个省市都开展了稻鸭共作的应用和推广。本文作者长期从事稻鸭共作技术的研究,他介绍了日本“稻鸭共作”的先进技术,并对我国“稻鸭共作”技术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镇江稻鸭共作技术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鸭共作技术是在继承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稻田养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一项生态农业、环保农业新技术。它有效地联结了水稻、水禽两大优势产业,开辟了水稻、水禽可持续生产的新途径。镇江市的稻鸭共作从1999年起,迄今已有六年的历史。这六年来,镇江市的稻鸭共作技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并面临着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稻鸭共作是一项卓越的生态农业技术、是亚洲共同的技术。稻鸭共作起源于我国古代的稻田养鸭技术,是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相结合的典范。稻鸭共作中充分利用、挖掘了鸭的生物学特性。鸭子集多项稻田作业于一身,鸭子为水稻除虫、除草、旋肥、中耕浑水、刺激生长,可谓是巧夺天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鸭的生物学特性就有了多方面的了解,是对稻田养鸭和现代稻鸭共作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日本对鸭生理学行为学研究及其在稻鸭共作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鸭共作技术,起源于中国、完善在日本、发展在亚洲,被誉为亚洲共同的技术、卓越的环保农业技术。稻鸭共作,鸭是关键。日本的稻鸭共作农户、学者,围绕鸭的生理学、行为学,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为稻鸭共作技术中科学、合理利用鸭的役用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日本对鸭生  相似文献   

14.
2007年7月27日上午,国家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授牌仪式暨首期全国"稻鸭共作"培训班在江苏省丹阳市隆重举行。本刊记者专程赴会报道,并对参会代表采访了几个主要稻鸭共作地区技术应用现状、成绩、经验、产业化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本刊对江苏省镇江几年来实施稻鸭共作的历程、技术创新、产业运作经验、国内外技术注流成果进行过多次跟踪采访和报道,期望对行业有所婢益。  相似文献   

15.
2月,第18届日本全国稻鸭共作研讨会在日本静冈召开。日本稻鸭共作协会的会长万田正治先生,为照顾生病在床中的夫人,决定辞去会长职务,并表示将继续为稻鸭共作的发展尽心尽力。万田先生对日本乃至中国、亚洲的稻鸭共作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万田夫人不光是支持万田先生稻鸭共作的研究,而且为稻鸭共作特别是《合鸭通讯》的编辑出版做了大量工作,我们向万田夫妇表示深深的敬意。  相似文献   

16.
日本合鸭水稻会会长古野隆雄先生和韩国合鸭农法研究会会长朱亨鲁先生接受本刊记者采访,畅谈了稻鸭共作技术的发展,对中国推广稻鸭共作技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信息之窗     
江苏丹阳成功引进“稻鸭共作”技术   江苏省科技厅、省农林厅、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及镇江市科委等单位的农业专家、教授聚集在丹阳延陵镇,对中日合作“稻鸭共作技术”进行了评审。专家们一致认为,“稻鸭共作”技术对当地农民稻作生产的观念产生了全新的变革。   “稻鸭共作”技术是指将雏鸭放入稻田,无论白天和夜晚,鸭一直生活在稻田里,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产,同时鸭的粪便作为肥料。在稻田有限的空间里生产无公害、安全的大米和鸭肉,是一种种养复合、生态型的综合…  相似文献   

18.
一 世界的稻鸭共作 第五次日韩农民稻鸭共作交流于2005年7月20-24日在日本鹿儿岛举行。韩国代表团有23名代表赴日,参加交流会的人超过了80人,气氛十分热烈。韩国代表团作了《韩国的稻鸭共作现状》的报告,日本方面则作了《农民与企业携手确立稻鸭共作一体化经营》的报告。  相似文献   

19.
稻鸭共作开辟了水稻水禽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现已在国内多个省市广泛开展起来。稻鸭共作,鸭是关键。从2000年起,镇江水禽研究所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适宜于稻鸭共作的役用鸭的选育。根据役用鸭选育的理论和目标,利用国内丰富的鸭品种资源,  相似文献   

20.
2007年,亚洲稻鸭共作得到了健康稳步的发展,本文概要介绍2007年国内稻鸭共作取得的进展,以飨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