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过水稻不同施磷量及运筹试验,探讨对产量及磷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每667m^2施P_2O_5 8kg,即基施P_2O_5 50%(4kg/667m^2)+倒5叶50%(4kg/667m^2)产量最高;同时合理磷肥用量能显著提高磷肥利用率,特别是提高拔节至抽穗期吸磷量是提高水稻产量重要途径;最佳施磷量及运筹,当季磷肥利用率在35%左右,成熟期植株最佳含磷为0.555%,百公斤稻谷吸磷量以1.11kg为最佳。  相似文献   

2.
为给秸秆还田下山西南部一年两熟区冬小麦种植筛选适宜施氮方式,通过大田试验,以不施氮为对照,在施氮225.0kg·hm-2条件下设置10∶0、7∶3、5∶5和3∶7(底施∶拔节期追施比例)四种施氮模式,研究了玉米秸秆还田下施氮方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干物质运转、肥料当季利用率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和施氮225.0kg·hm-2下,提高底施氮肥比例可增加冬小麦越冬前和拔节期单株茎蘖数和总茎数,并使旗叶SPAD值在灌浆前中期保持较高水平,且延缓其灌浆后期下降,促进灌浆期干物质向穗部转运和积累,增加成穗数和穗粒数,进而实现增产。施氮模式中底追比例7∶3的增产效果最好,籽粒产量达5 773.8kg·hm-2,较其他施氮模式增产1.58%~10.17%。增加底施氮肥比例可提高土壤蔗糖酶、磷酸酶和过氧化酶活性,促进冬小麦对养分的吸收及其向籽粒的转运,提高肥料当季表观利用率。底追比例7∶3的氮磷肥利用效果最好,其中氮肥当季利用率较其他模式提高1.46%~3.06%,磷肥当季利用率提高0.76%~3.34%;钾肥利用效果以氮肥全部底施最好,较其他施氮模式提高4.54%~14.53%。因此,山西省南部一年两熟种植区在玉米秸秆还田下冬小麦的合理施氮模式为70%底施+30%拔节期追施。  相似文献   

3.
水稻不同磷肥用量及运筹的验证与肥料利用率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水稻不同施磷量及运筹试验,探讨对产量及磷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每667m2施P2O58kg,即基施P2O550%(4kg/667m2)+倒5叶50%(4kg/667m2)产量最高;同时合理磷肥用量能显著提高磷肥利用率,特别是提高拔节至抽穗期吸磷量是提高水稻产量重要途径;最佳施磷量及运筹,当季磷肥利用率在35%左右,成熟期植株最佳含磷为0.555%,百公斤稻谷吸磷量以1.11kg为最佳。  相似文献   

4.
增施磷肥,促使甜菜苗全苗壮,加速封垄,百株重比对照田增加14.9%,根叶比适宜,封垄提前一周左右。磷肥促使甜菜有明显地抗御病害,黑脚病罹病率为4%,而对照田为22%,黄化毒病和褐斑病发生轻微,而对照田的发病率分别为15%、10%.磷肥促使甜菜具有一定的抗旱作用,使甜菜生长能挺拔直立,叶片舒展,而对照田叶片下垂,有闭晌现象。磷肥能提高甜菜产量和含糖,比对照田增产19.9%,含糖比对照提高3.86度.增施磷肥能促使甜菜早熟,减少有害非糖成份,降低含水,提高视纯度。  相似文献   

5.
长期施肥对冬小麦产量、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解黄土高原黄绵土区长期施肥的效应,以1981年设置于甘肃天水黄绵土上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研究了长期(1981-2013年)施肥对冬小麦产量、养分吸收和肥料表观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氮肥或有机肥对冬小麦的增产作用不明显,化肥配施或化肥与有机肥配施的增产作用显著.氮磷钾配施有机肥(MNPK)下,冬小麦平均产量最高,达到5 069 kg· hm-2,较对照(不施任何肥料)提高了173.41%,对冬小麦产量的贡献率为62.60%;地上部氮、磷、钾携出量均最多,分别为141.13、16.86和123.69 kg· hm-2,较对照分别提高了239.42%、218.11%和237.31%;氮、钾肥表观利用率最高,分别为55.68%和76.43%.磷肥表观利用率以氮肥配施有机肥最高,为19.57%.肥料单施不利于提高其利用效率,化肥配施有机肥后氮、钾表观利用率较不配施有机肥降低.因此,农业生产中肥料合理配施才是提高作物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磷肥用量对油菜产量及磷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磷肥用量对油菜产量、养分含量、养分累积量及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磷相比,施磷肥(P2O5)37.5、75.0和112.5kg/hm2平均分别增产24.2%、42.9%和43.2%,籽粒含磷量增加10.5%、16.7%和27.1%,植株地上部磷素总累积量提高36.1%、59.1%和78.7%。施磷促进油菜生长,提高油菜对磷素的吸收和累积,显著增加百千克籽粒需磷量。但磷肥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表观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均随磷肥用量的增加显著下降。磷肥用量为75.0kg/hm2时可达到油菜的高产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7.
不同施磷方式对盐碱地棉花苗期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促进盐碱地棉花苗期生长和增产,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磷方式对棉花苗期生长、氮磷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等量磷(P2O5)的条件下,随棉花出苗水滴施磷肥能显著促进棉花苗期生长、养分吸收和增产。随出苗水滴施30kg·hm^-2磷酸二氢钾的棉花蕾数和生物量分别比对照增加84.6%和50.0%,氮、磷吸收量分别增加21.2%和20.4%,可增产6.2%。滴施60kg·hm^-2磷酸二氢钾的棉花蕾数和生物量分别增加115.4%和75.0%,氮、磷吸收量分别增加75.1%和71.1%,可增产15.2%。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长期施肥对小麦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为给旱地小麦合理施肥提供依据,在20年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能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单施磷肥产量增加85.8kg/ha,增幅6.8%;单施氮肥增产352.8kg/ha,增幅28.0%;氮磷配施增产2262.2kg/ha,增幅179.7%。有机肥处理增产显著,单施有机肥增产1954.2kg/ha;在施有机肥的基础上,施氮肥增产9.8%,施磷肥增产17.1%,施氮磷肥增产15.5%。长期化肥单施肥料利用率较低,单施氮肥的氮肥利用率为16.0%,单施磷肥的磷肥利用为7.0%。氮磷配合施用,小麦吸氮、磷、钾量显著增加,氮、磷肥利用率分别增加21.2和6.9个百分点。氮、磷和有机肥处理的小麦吸氮量比氮磷处理增加18.2kg/ha,吸磷量增加4.1kg/ha,吸钾量增加8.3kg/ha。  相似文献   

9.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常规施肥、配方施肥以及磷肥后移对水稻磷素吸收积累量、利用效率、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配方施肥和磷肥后移使水稻植株内磷素吸收累积量增加,磷肥贡献率、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等均显著提高;在相同施磷水平下,与磷肥全部基施处理相比,磷肥后移处理(m基肥∶m追肥=7∶3)使水稻生育后期磷素总累积量和净吸收量提高了6.86%和20.07%,磷肥贡献率、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和生理利用率提高了36.56%、23.10%、46.16%、7.09%和18.25%,水稻产量和产投比提高了7.09%和7.04%。综合分析,配方施肥尤其是磷肥后移可显著增加水稻生育期磷素吸收累积量,提高水稻磷肥利用效率、产量和产投比,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施氮时期对夏花生产量、植株地上部氮素积累运转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时期累计施氮N120kg/hm~2显著增加了荚果产量,其中以基施N40kg/hm~2+苗期和花针期分别追N40kg/hm~2处理最高,但与基施N60kg/hm~2+花针期追N60kg/hm~2、基施N60kg/hm~2+苗期追N60kg/hm~2处理差异不显著。与不施氮相比,施氮提高了植株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和籽粒氮素积累量。植株地上部氮素吸收主要集中在开花下针至荚果膨大阶段,以基施N40kg/hm~2+苗期和花针期分别追N40kg/hm~2处理吸收氮最多,氮肥利用率最高,与其它4个施氮处理相比,氮肥利用率分别增加了19.41、8.83、10.66和13.2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施钙与覆膜栽培对南方典型缺钙红壤(第四纪红土发育而成)花生氮、磷、钾吸收分配的影响,本试验以大籽品种湘花2008为材料,设置3个基施钙肥梯度(不施钙、每公顷施钙肥375kg、每公顷施钙肥750kg,分别标记为Ca0、Ca375、Ca750)和2种栽培方式(露地OF与覆膜栽培PF),采用土柱栽培,测定花生植株氮、磷、钾素含量、积累与分配特性。结果表明:随施钙量增加,花生叶、茎秆、根、果针、果壳氮素积累和分配率显著降低,而籽仁的氮素积累量和分配率、植株总氮素积累量提高,覆膜栽培降低叶和果针氮素分配率。增施钙肥有利于花生籽仁磷素的吸收积累、提高其分配率,但显著降低叶、茎秆、根系、果针、果壳磷素分配率。覆膜栽培提高植株对磷素的吸收,而降低茎秆磷素分配率。增施钙肥与覆膜栽培促进花生籽仁中钾积累,提高分配率。植株总钙积累量与总氮素积累量的协同吸收关系(决定系数R2=0.7837)优于总钙积累量与钾、磷总积累量的协同关系(决定系数R2=0.659 1、0.201 9)。增施钙肥提高了氮、磷、钾的利用效率和收获指数(HI)。露地播种每公顷750kg钙肥处理每生产100kg荚果比对照(Ca0-OF)节省纯N 3.17~4.04kg、纯P 0.27~0.30kg、纯K 2.65~3.41kg。因此,花生生产中增施钙肥的同时,可适当减少氮磷钾肥的用量,利于花生高产高效栽培。  相似文献   

12.
不同磷水平对剑麻生长和磷肥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4个不同施磷(P2O5)水平(0、0.16、0.21、0.26 g)对剑麻幼苗生物学性状、产量、肥料利用效率和养分积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磷肥显著提高剑麻株高、叶片长度和叶片厚度。施磷处理剑麻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有所增加。在施用尿素(以N计)0.45 g/株、氯化钾(以K2O计)0.70 g/株基础上,施用过磷酸钙0.21 g/株时,剑麻地上部鲜重最大,为644.7 g/株,比不施磷处理增加39.6%,且其磷肥回收率和农学利用率也最大。施磷处理剑麻叶片和根系全磷含量均比不施磷处理P0高,叶片全氮含量和根系全磷含量明显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剑麻整株氮素积累量随着施磷水平的增加而增加,磷素和钾素积累量总体上随着施磷水平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底肥量追肥期对夏大豆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李永孝 《大豆科学》1995,14(2):109-125
  相似文献   

14.
以"盐丰47"为材料,采用小区对比试验方法,探讨了磷肥不同施量对水稻生育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施入磷肥可促进水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颖花数、干物质积累量以及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占籽粒产量百分比的增加。磷肥(P2O5)施入量6.0 kg/667 m2的处理P2获得单产594.8 kg/667 m2,比P1.5、P1、P3、P4、P0处理分别增产了0.7%、2.0%、2.2%、4.6%、5.3%。  相似文献   

15.
以玉米品种宁吉198为试验材料,设6个磷肥量级,对玉米磷素吸收特性、磷肥利用率和玉米产量等相关指标进行测定分析,所有处理N、K2O用量一致,确定银川平原引黄灌区水肥一体化模式下最佳磷肥施用量。玉米生育期内取样测定,分析不同磷肥处理对玉米叶面积指数、磷素积累量、磷肥利用率、灌浆速率和产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磷肥180 kg/hm2表现最佳,与其他处理相比植株磷素积累量和干物质积累量最高,对子粒贡献率上升8.57%~26.28%,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5.71%~11.44%,产量增加4.9%~17.7%。滴灌水肥一体模式下磷肥施用量180 kg/hm2可以提高玉米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植株磷素积累转运量和肥料利用率,产量最高可达14 492.13 kg/hm2。通过一元二次方程将2年产量数据进行拟合,得出最高产量下对应磷肥施用量为175.43 kg/hm2,是银川平原引黄灌区磷肥最佳施用量。  相似文献   

16.
氧解腐殖酸与磷素混施影响大豆磷吸收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方法,研究高油大豆品种东农46在氧解腐殖酸与不同施量磷素混施条件下的生育表现,结果表明:腐磷搭配,大豆黄叶末期各主要器官单位容积的含磷率和植株吸磷总量都比对照有所提高,其中以氧解腐殖酸搭配低磷素效果最为明显;氧解腐殖酸能降低土壤磷的真实固定量,提高磷肥的吸收利用效率;腐磷搭配能优化磷素在土壤中的分布,提高土壤空间有效磷的比率。  相似文献   

17.
氮磷钾配施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两点进行"3414"肥料试验,通过肥料效应函数拟合,研究了氮磷钾肥不同比例配施对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肥配施能够显著提高大豆产量,单株粒数受磷施用量影响较大,百粒重受氮磷施用量影响较大。推荐的高产施肥量为:N75~85kg/hm2、P2O565~70kg/hm2、K2O45~55kg/hm2,比例为:N:P2O5:K2O=1.60:1.35:1;经济施肥量为:N65~75kg/hm2、P2O545~50kg/hm2、K2O30~40kg/hm2,比例为:N:P2O5:K2O=2:1.36:1。  相似文献   

18.
降水量与施磷量对黑土区玉米产量及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自然降水条件下采用滴灌补水措施,研究不同降水量及施磷量对黑土区玉米产量、磷素吸收积累及磷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降水量及施磷量的增加会增加玉米植株干物质量的积累,进而促进玉米产量的形成。施磷量较降水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更为显著,适量的降水量与施磷量有利于玉米产量的增加。各处理中以W3(自然降水+200 mm)、P3(施磷220 kg/hm~2)处理产量最高,达13 914 kg/hm~2。各处理随施磷量的增加,磷肥利用率降低,随降水量的增加磷肥利用率增加。玉米植株磷素积累在同一降水条件下,随施磷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适磷条件下,适宜降水量可显著提高玉米植株磷素积累量。W3(自然降水+200 mm)、P2(施磷110 kg/hm~2)处理为最优处理,当年降水量为508 mm,玉米产量可达13 119 kg/hm~2;磷肥利用效率最高,达19.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