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基于GF-1/WFV EVI时间序列数据的水稻种植面积提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国产高分系列卫星的发射,国产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在作物种植面积提取方面逐渐得到了应用,但目前仅有少量基于高分一号(GF-1)卫星影像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进行作物分类或遥感估产的研究。本文针对NDVI指数在南方多植被覆盖区域易饱和及不敏感的缺陷,利用在NDVI基础上改进的增强型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首次提出基于GF-1卫星16m宽覆盖影像(Wide Field of View,WFV)EVI时间序列的水稻种植面积提取方法。选取四川省乐至县为研究区域,获取覆盖整个水稻生长周期的GF-1/WFV影像数据,构建EVI时间序列,并分析水稻不同生长期的EVI曲线特征。利用时间序列谐波分析法(Harmonic Analysis of Time Series,HANTS)对EVI时间序列进行平滑处理,尽可能减少噪声影响,使EVI时间序列能够更好地反应水稻及其他植被或非植被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根据水稻和其他植被及非植被的EVI曲线特征差异构建水稻种植面积提取决策树模型,对水稻种植面积进行准确提取。通过与同期地理国情监测成果的对比,本研究方法提取的水稻种植面积和精度都较高,表明该方法对于提取水稻种植面积效果良好。研究表明,相对于以往用中低分辨率卫星影像进行作物种植结构提取,GF1/WFV影像在南方较破碎的水稻种植面积提取方面应用效果良好,GF-1卫星影像在农业遥感领域具备很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
基于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0—2019年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增强植被指数(EVI)时序数据,结合实地踏查和遥感数据,选取了6个研究地区(P1-P6)。通过物候提取和趋势分析等方法,多方面探索了研究区域植被物候变化规律和植被覆盖的时空格局等特征。结果表明:基于NDVI与EVI平均值得出的植被季节物候变化曲线呈现单峰状态,且植被生长季长度略有不同。NDVI与EVI的年最大值及年均值呈波动上升趋势,植被指数的年最大值增长较快,但波动性较大,年均值增长较慢,但波动性较小。因此,在研究该地区植被长期生长变化趋势时,可选择植被指数年均值,以减小误差。2000—2019年研究区域的NDVI与EVI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各研究区域的NDVI均高于EVI,且NDVI的上升趋势明显,拟合程度更好,并未出现随植被生长而达到饱和状态的现象。这说明在研究小尺度荒漠地区植被生长变化趋势时,NDVI比EVI更敏感且更稳定。  相似文献   

3.
董奎  谭本会 《安徽农业科学》2023,(14):114-119+182
以贵州省森林植被为研究对象,基于对MODIS卫星遥感影像的分析,探讨了遥感监测手段在区域尺度上提高森林植被物候监测精细程度的可能性。结果表明:通过分析比较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增强植被指数(EVI)、相对绿度指数(Gcc)、绝对绿度指数(ExG)等不同植被指数,发现增强型植被指数(EVI)更能表达森林植被物候变化趋势;采用S-G滤波及动态阈值法提取物候关键期,发现贵州省森林植被物候变化趋势呈现西部地区植被生长开始期晚于东部地区,结束期早于东部地区,整个植被生长季长度西部短于东部;基于EVI的贵州省森林物候空间分异规律总体上不明显,仅纬度与生长开始期(SOS)和生长季长度(LOS)相关性显著,经度海陆地带性及海拔垂直地带性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被誉为天然的"植物王国",植被种类和植被覆盖度居全国之首,是我国乃至世界生物多样性集聚区和物种遗传基因库,森林覆盖率等指标长期处于前列。文章选取云南省2006~2010年的5、7、9月三期的NDVI与EVI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发现NDVI对高植被地区的值趋于饱和;并且NDVI的值始终大于EVI的值。EVI能减少大气或者植被生长地表所造成的误差,作为一个优化的植被指数,提高了对高生物量区域的敏感性,增强改进了植被监测能力,不容易达到饱和,能真实反映植被生长变化,所以EVI对植被覆盖的敏感度比NDVI要更好一些。  相似文献   

5.
李娜  殷学永  马金柱  李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599-17600,17603
利用MODIS数据提取河南省的植被指数数据,分析了不同植被类型下NDVI和EVI的特点和其时间变化的特征,探究了河南省植被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NDVI始终都较EVI高,而EVI曲线较NDVI更为平滑,2种指数变化趋势及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都能很好地反映河南省植被的空间分布和季节的演替。  相似文献   

6.
  目的  物候指植被生长发育的节律性变化,是对气候和环境变化长期适应的结果。本文通过研究植被指数(NDVI、EVI)和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IF)与总初级生产力(GPP)之间关系,探究各指数在研究区反映植被动态变化的能力,为深入了解人工林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参考。  方法  利用Timesat 3.3软件对2007—2011年MODIS NDVI、EVI、GOME-2 SIF、通量塔GPP数据分别进行滤波。采用双逻辑斯蒂方程对4种指数时间序列进行拟合并根据曲线最大变化速率提取生长季开始期(SOS)和生长季结束期(EOS)。利用相关性分析、均方根误差分析研究NDVI、EVI、SIF反映植被动态特征的能力。  结果  (1)2007—2011年MODIS NDVI、EVI、GOME-2 SIF、通量塔GPP这4种时间序列曲线变化特征基本一致,NDVI、EVI、SIF月均值均与GPP月均值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2)GPP月均值与NDVI、EVI之间决定系数R2在春季、秋季均大于SIF。然而,在夏季GPP月均值与NDVI呈现显著相关性,与EVI和SIF并无明显线性关系。(3)NDVI、EVI、SIF与GPP提取物候参数的均方根误差结果显示:利用EVI提取物候参数结果与GPP最为接近,其次为NDVI,最后为SIF。  结论  在本研究区内,MODIS NDVI、EVI能够更好地反映植被动态变化特征。由于NDVI、EVI数据是依据植被冠层结构光谱特性和叶片反射率提取的物候信息,因此会导致植被指数(NDVI、EVI)提取物候期比GPP提取物候开始期提前和物候结束期滞后。利用SIF数据提取物候参数SOS和EOS均提前于GPP数据提取物候参数S0S和EOS。SIF数据由于像元覆盖面积与通量塔GPP数据不完全吻合影响了GPP与SIF之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基于EOS/MODIS资料的江西省水稻长势遥感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0年的MODIS数据,进行江西省水稻长势遥感监测指标的研究,提取了4种植被指数作为遥感参数,即比值植被指数RVI、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植被状态指数VCI和增强植被指数EVI,并利用植被指数进行叶面积指数LAI的反演,建立了植被指数VI-LAI模型。在VI-LAI模型中EVI、NDVI与LAI的相关性较好。利用LAI的预测值和地面实测数据进行精度的分析,结果显示EVI的三次方(Cubic)模型在各方面都优于其他植被指数和其他模型,因此选择EVI作为水稻的长势遥感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近几十年来,干旱事件的频繁发生已成为全球环境问题中最为严峻的问题之一,大多数植物遭受干旱逆境后的各个生理过程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遥感手段获取的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增强型植被指数(EVI)等与植被生长有关的植被指数被广泛用于干旱的监测与评估;然而,利用植被水分指数,例如地表水分指数(LSWI)等对干旱事件发生的响应及其严重程度评估的研究目前还较少。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反射率数据,提取2004—2012年8年尺度的拉萨当雄高寒草甸观测站点中心像元的NDVI、EVI与LSWI,结合同时相内地面观测的降水数据与土壤湿度数据,分析植被指数对藏北高寒草甸干旱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年尺度上NDVI和EVI对降水的敏感性基本一致,LSWI的敏感性较NDVI与EVI略高,3种植被指数在干旱年份(2006年)减小幅度基本相同;月时间尺度上LSWI与降水的距平相关性最大,R~2达到0.32(P0.001),NDVI、EVI对降水的响应均存在滞后现象;健康植被的LSWI大于0,干旱植被的LSWI小于0,干旱年份植被生长季LSWI小于0的天数多于湿润年份;相比于NDVI、EVI,利用LSWI对干旱进行分级更适用于高寒草甸干旱的监测与评估。  相似文献   

9.
针对高分一号WFV传感器的参数特点,选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和土壤调整植被指数(SAVI)3种植被指数,采用不同时期的数据对四川省茂县地区进行植被信息提取,计算分析不同植被指数提取植被信息的差异性。结果表明:高分一号数据提取的NDVI植被效果最好,其中2013年分类总精度为94.55%,Kappa系数为0.88;2015年分类总精度为90.47%,Kappa系数为0.85。根据统计指标分析表明:在高原山区地形环境下,利用植被指数提取植被信息,高分一号卫星采用NDVI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10.
不同生长期杉木植被指数与蓄积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处于不同生长期的人工杉木林,其各种生物量的生长和呈现的植被光谱区别较大。利用野外林木的样地实测数据和QuickBird遥感影像呈现的植被光谱,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获取一系列植被指数,评价不同生长期的人工杉木林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多个植被指数与蓄积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比值植被指数(RVI)与蓄积量的相关性大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环境植被指数(EVI)和归一化差异绿度指数(NDGI),特别是在杉木处于速生阶段时,可将比值植被指数作为其它估测模型的一种验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遥感数据分析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阶段冠层光谱变化特征,为揭示长白山群落内部种间变化以及植被生产力对气候因子的响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通过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提取1984—2019年长白山原始阔叶红松林与次生白桦林Landsat和Sentinel多年冠层光谱数据并计算植被绿度参数,分析二者冠层光谱特征季节变化、植被绿度的季节与年际变化,计算植被年际绿度变化与同期月均温的Pearson相关系数。  结果  (1)原始林与次生林冠层可见光反射率在非生长季较高,生长季下降,而近红外光变化趋势则与此相反。在生长旺盛季节(5—10月底)原始林与次生林可见光波段冠层反射率相近,近红外波段差异明显,次生林冠层反射率更高。二者都具有明显的“红谷”、 “绿峰”、 “蓝谷”和“红边”现象,原始林冠层光谱反射率年变化幅度小于次生林。(2)原始林与次生林的绿度表现为相同的变化趋势,即春季展叶期间增长、秋季落叶期衰减。非生长季,原始林植被指数变化较为稳定且大于次生林,次生林林下透光度高。生长季,次生林增强植被指数(EVI)和哨兵二号红边位置(S2REP)均大于原始林,植被冠层生理活动更为旺盛,不同的卫星影像数据表现一致,且次生林的EVI峰值比原始林出现得略早。(3)1985—2019年的35年期间,长白山气温呈上升趋势,植被绿度也随之变化,即:二者EVI在增加,且夏季(生长季)增长幅度大于其他季节,春、秋季的年际差异较大。(4)与原始林相比,次生林EVI年际变化受春季气温影响较大,在生长季初期,二者的EVI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在整个生长季期间,当气温增加达到一定阈值后,EVI增长显著。  结论  长时间的连续冠层光谱变化监测与分析,可有效反映原始林与次生林植被物候变化差异。气温上升可能是引起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绿度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大兴安岭植被指数年际变化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遥感数据获取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能够较好地反映植被的生长状况,并且为区域尺度、长时间序列的植被监测提供可能。本研究采用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2000—2009年MODIS/NDVI月值数据,分析和监测该地区年际NDVI变化,并利用趋势分析、假设检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多种影响因子对该地区NDVI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10年间年平均NDVI在0.455 4~0.509 3之间变化,平均值为0.477 3,年际间变化呈现出无规律的波动,没有显著的变化趋势;分析了森林火灾、温度和降水对NDVI的影响,一般森林火灾对过火区域NDVI的变化没有显著影响,重大森林火灾和过火面积小于1万hm2的特大森林火灾会促进过火区域NDVI的增长,过火面积大于1万hm2的特大森林火灾会使过火区域NDVI大幅降低;温度在10~25 ℃时会促进森林NDVI增长,在5 ℃以下对NDVI变化无显著影响;月降水量在75 mm以下会促进森林NDVI增长,大于100 mm对NDVI变化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物候相机是物候网建设的重要观测设备,本文开展了对比Hikvision相机(中国)和StarDot相机(美国)的物候指标提取性能的实验研究。研究表明:两款相机的NDVI最为一致,其中,从StarDot提取的生长季长度等于人眼识别长度,与从Hikvision中提取值仅相差1天;两者的GCC和EXG受油菜花季特殊的黄花覆盖及StarDot中的固定白平衡设置存在差异;而两者的EVI均不能够有效反映出油菜的生长节律。Hikvision相机在我国的物候网观测中可以起到替代作用。  相似文献   

14.
基于MODIS-NDVI的草地长势变化监测——以锡林郭勒盟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锡林郭勒盟2002-2006年MODIS的影像数据,提取植被指数NDVI,采用最大值合成法得到旬度植被指数NDVI数据,结合地面实测数据判断锡林郭勒盟的各类草地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根据植被指数判断的植被分类情况和全盟的植被实际分布状况基本一致。在此基础之上利用两年旬度植被指数NDVI的差值研究锡林郭勒盟草地的长势变化情况,结果表明,2002-2006年植被状况在逐渐变好。这说明植被指数可以很好反映全盟的植被长势变化状况,该方法是动态监测全盟植被长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Early-season crop type mapping could provide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crop growth monitoring and yield prediction, but the lack of ground-surveyed training samples is the main challenge for crop type identification. Although reference time series based method(RBM) has been proposed to identify crop types without the use of ground-surveyed training samples, the methods are not suitable for study regions with small field size because the reference time series are mainly generated using data set with low spatial resolution. As the combination of Landsat data and Sentinel-2 data could increase the temporal resolution of 30-m image time series, we improved the RBM by generating reference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 time series at 30-m resolution(30-m RBM) using both Landsat and Sentinel-2 data, then tried to estimate the potential of the reference NDVI/EVI time series for crop identification at early season. As a test case, we tried to use the 30-m RBM to identify major crop types in Hengshui, China at early season of 2018,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hen the time series of the entire growing season were used for classification, overall classification accuracies of the 30-m RBM were higher than 95%, which were similar to the accuracies acquired using the ground-surveyed training samples. In addition, cotton, spring maize and summer maize distribution could be accurately generated 8, 6 and 8 weeks before their harvest using the 30-m RBM; but winter wheat can only be accurately identified around the harvest time phase. Finally, NDVI outperformed EVI for crop type classification as NDVI had better separability for distinguishing crops at the green-up time phases. Comparing with the previous RBM, advantage of 30-m RBM is that the method could use the samples of the small fields to generate reference time series and process image time series with missing value for early-season crop classification; while, samples collected from multiple years should be further used so that the reference time series could contain more crop growth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6.
利用8 km分辨率的AVHRR/NDVI数据分析了延河流域1982 ~2006年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降水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25年来,延河流域年均NDVI增长趋势并不显著,但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延河流域西北部地区植被NDVI显著增加;西南部地区NDVI显著下降.从植被类型看,荒草地的年均NDVI显著提高,林地的年均NDVI显著下降.延河地区NDVI变化与降水有密切的相关性,并且不同类型植被对降水变化的敏感程度存在差异,其中耕地和荒草地对降水变化最为敏感,其次草地,而林地受降水变化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农牧交错带典型地区的时空动态特征。[方法]基于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集(2000~2010年),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趋势分析方法,以吉林西部为例,研究农牧交错带典型地区地表植被空间分布特征。[结果]2000~2010年,吉林西部地表植被在生长季呈明显上升趋势;研究区地表植被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正相关,但在局部地区地表植被分布有破碎倾向,空间分布的整体性一般。[结论]该研究为人类合理保护自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更好地建设玛依湖区外围生态屏障,以玛依湖区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利用趋势法、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分析了该区植被生长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玛依湖区土壤重度盐渍化占37.25%,轻度盐渍化占30.28%,中度盐渍化占31.47%,轻度盐渍化土壤中植被NDVI值最大,植被生长较好,中度盐渍化土壤中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最小,植被生长受到抑制。(2)玛依湖区土壤以灰漠土为主,占总面积的33.49%,其次是草甸土,占总面积的21.17%,其他类型的土壤占比较少。不同土壤类型植被的生长状况差异明显,沼泽土的NDVI值最大,植被生长最好,风沙土的NDVI值最小,植被受到较强的抑制性。(3)由于地下水位的变化,越靠近湖区地下水位越高,NDVI值越大,植被生长越好,随着与湖区距离的增加,地下水位逐渐降低,植物可利用的水资源逐渐较少,植被受到干旱胁迫,影响植被正常生长,NDVI值越来越小。(4)玛依湖区阴坡和阳坡植被的生长状况差异不显著,植被生长状况受磷、氮、钾和有机质质量分数以及pH的影响更大,受分形维数和盐分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9.
利用遥感数据与非遥感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对内蒙古草地进行分类研究.以MODIS EVI(MODIS增强型植被指数)数据为基础,计算得到MODIS EVI月度数据,分剐取其一、二、三主成分作为分类的前3个参数;引入研究区域同期的气温、降水、生物温度及DEM(数字高程)数据,通过克里金插值、主成分变换、重采样等方法确定分类的第4、第5个参数.在此基础上,应用ISODATA技术对草地进行分类.结果表明,该分类结果能够提供比AVHRR NDVI(AVHRR归一化植被指数)和MODIS NDVI(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更丰富的分类信息,可以清晰识别到5大草地类,对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可以进一步识别到草地亚类.因此,MODIS EVI数据与非遥感数据结合的多源信息综合分类能提高草地分类的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