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按照近自然经营的原则及措施进行抚育管理和常规经营的千年桐生态林中分别选取3块样地,分析其土样理化性质.结果表明:经过近自然经营后的千年桐生态林土壤的含水量,氮磷钾、有机质含量均高于常规经营的千年桐林;土壤容重、比重和碳氮比则小于常规经营的千年桐林.由此可见,千年桐生态林的近自然经营可有效改善土壤理化状况,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2.
为喀斯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土壤学理论依据,以不同植被类型(草地,竹林,灌丛)的土壤为样本,测定土壤A层(0~20cm)和B层(20~40cm)样本中的蔗糖酶、蛋白酶、碱性磷酸酶、脲酶及多酚氧化酶的酶活性。结果表明:同一植被类型A层土壤中的蔗糖酶、脲酶、蛋白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均大于B层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竹林A层土壤略高于B层土壤,草地和灌丛则是B层土壤略高于A层土壤。不同植被类型竹林样地中的土壤蔗糖酶活性高于草地和灌丛,蔗糖酶活性A层土壤均显著高于B层土壤,脲酶活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弱,不同植被土壤中脲酶的活性均表现为草地竹林灌丛,灌丛土壤中蛋白酶活性最低。各植被类型的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降低,相同土层中,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均表现出竹林灌丛草地;不同植被类型、不同土层的多酚氧化酶话性表现为灌丛草地竹林,但差异不显著,土壤的脲酶、碱性磷酸酶、多酚氧化酶、蛋白酶、蔗糖酶相互间相关性各异;相同植被类型不同土层各土壤酶活性相关性不同。  相似文献   

3.
菌糠复合物对小白菜幼苗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盆栽试验,利用高锰酸钾滴定法、硫代硫酸钠滴定法、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蔗糖酶、脲酶、磷酸酶的活性,从而研究菌糠复合物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土壤中依次添加无机化肥、酵解鸡粪和新鲜菌糠或发酵菌糠后,小白菜幼苗期的土壤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蔗糖酶、脲酶、磷酸酶的活性均呈递增趋势,其中菌糠处理过的土壤酶活性都高于未加入菌糠处理的土壤酶活性;②土壤中加入传统的化肥和酵解鸡粪的基础上加入等量的新鲜菌糠或发酵菌糠后,发酵菌糠对土壤中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的作用效果优于鲜菌糠。综上所述,加入菌糠复合剂,可显著增加小白菜幼苗期土壤酶活性,且发酵菌糠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
不同生长年限的草坪土壤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不同生长年限草坪土壤中4种土壤酶活性的分析,研究了草坪年限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过氧化氢酶活性随草坪生长年限的不同变化很小,而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和脲酶的酶活性随草坪生长年限的不同差异显著;在建坪的第1 a,过氧化物酶和脲酶的酶活性较对照变化明显,二者分别下降46%和43%;多酚氧化酶较对照增加7%.生长2 a的草坪和生长4 a的草坪土壤中,过氧化物酶均比对照增加13%和28%,脲酶比对照增加33%和66%,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比对照降低约4%,多酚氧化酶在生长4 a的样地较对照下降约8%.因此,4种土壤酶中过氧化物酶和脲酶对土壤肥力变化的反映较敏感.  相似文献   

5.
采用对比分析方法,研究了小兴安岭地区阔叶红松混交林在进展演替过程中(形成阶段、发展阶段、稳定阶段和顶级群落)土壤各发生层(A1、B和C层)酶活性,及其与土壤养分有效性和活性有机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活性在进展演替中A1层土壤酶活性明显高于B和C层。而在A1层中土壤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土壤蔗糖酶活性在发展阶段较形成阶段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是随着演替阶段的进行呈递减趋势。土壤脲酶、蔗糖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与土壤养分之间均存在相关关系。其中,土壤脲酶和土壤蔗糖酶活性分别与速效钾、有效磷、有机质和全氮呈极显著相关,而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与全氮、速效钾、有效磷、有机质也表现出显著相关。此外,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与易氧化碳、微生物量碳达到显著相关,与溶解性有机碳不显著相关。而蔗糖酶与3种活性有机碳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特征可以作为一个综合指标,来指示小兴安岭地区不同演替阶段的土壤肥力水平。   相似文献   

6.
锰对商陆根际微生物及土壤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一步阐明植物对锰毒的耐性机制,通过盆栽试验对不同Mn浓度下美洲商陆根际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用顺序浸提法研究商陆根际Mn形态与6种土壤酶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Mn浓度的增加,真菌数量逐渐减少,细菌、放线菌数量变化呈波动性.2)低浓度Mn可刺激脲酶、磷酸酶的活性;高浓度下,脲酶、蛋白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磷酸酶活性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多酚氧化酶活性在高浓度下增加.3)相关分析表明,锰浓度与土壤酶活性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性,相关程度为过氧化氢酶>脲酶>磷酸酶>多酚氧化酶>蛋白酶>转化酶;脲酶、蛋白酶、转化酶、多酚氧化酶、磷酸酶5种酶的活性间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它们对锰胁迫有相似的适应性.过氧化氢酶、脲酶对锰的影响作用最敏感.4)土壤酶与锰化学形态多呈线性关系,各形态Mn与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而与转化酶活性的负相关性很小,全Mn与蛋白酶活性及专性吸附态Mn与多酚氧化酶活性的相关性显著.5)各形态锰含量与土壤酶活性的相关关系优于总量锰,因此可将锰各形态含量关系作为评价红壤锰污染程度的主要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7.
秦岭南坡火地塘林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揭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潜在的地力衰退趋势,分别采集秦岭南坡火地塘林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地不同土层和距样树主干不同距离处的土样,并以天然草地不同层次土样为对照,对土样中的脲酶、蛋白酶、磷酸酶、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物酶的活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与天然草地土壤相比,除多酚氧化酶外,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脲酶、蛋白酶、磷酸酶、过氧化物酶的活性降低,脲酶、蛋白酶、过氧化物酶、磷酸酶的活性降低幅度分别为15.2%~63.8%,13.9%~15.3%,6.6%~17.1%,1.6%~17.4%,以脲酶活性降低最为明显;在华北落叶松林内,距样树主干水平距离越近,土壤酶活性越强,反之,该酶活性越弱。  相似文献   

8.
不同年限地表覆盖对毛竹林土壤酶 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不同年限地表覆盖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土壤酶、土壤养分的影响,以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山地毛竹林为研究对象,对覆盖1年翻土、覆盖2年翻土和自然生长(对照)的毛竹林0~50 cm土层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含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毛竹林地表稻草覆盖年限的增加,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和过氧化物酶活性表现下降的趋势,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和对照相比,部分土层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土壤脲酶和蔗糖酶的活性随着覆盖年限的延长而提高,在10~20 cm土层达最大值;与对照样地相比,地表覆盖后,土壤脲酶和土壤蔗糖酶活性均较高,并且在部分土层差异达到显著水平。(2)各层土壤养分含量都随着覆盖年限的延长而增加,覆盖后,10~20 cm土层处土壤养分元素含量达到最大值。(3)地表稻草覆盖后,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之间具有相关性,土壤全氮、有效磷等含量与多酚氧化酶活性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而土壤各养分元素含量和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毛竹林地表稻草覆盖后,土壤中不同酶的活性随着覆盖年限的延长而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土壤养分含量随着地表稻草覆盖年限的增加也有增加的趋势,因此土壤酶和土壤养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可以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土壤酶活性是影响土壤代谢的重要因素,为探讨植物源农药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本文以苦参碱为试材,在实验室条件下探究其对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苦参碱处理时间的延长,各处理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基本与对照一致;但同一处理时间不同浓度苦参碱处理相关酶活性的表现并不一致。至苦参碱处理14 d时,各浓度对土壤脲酶活性均表现为促进作用,且随着处理浓度的降低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10 mg·kg~(-1)处理最高;不同浓度的苦参碱及其对土壤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率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均以500 mg·kg~(-1)处理时促进效应最大。综上所述,在土壤酶活性基本上趋于稳定的14 d时,苦参碱在一定的浓度范围(50~500 mg·kg~(-1))内,有助于提高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10.
亚热带不同人工林对土壤酶活性及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江西省大岗山区选取杉木林、马褂木林、马尾松林、马褂木 桤木混交林4种人工林及对照次生林,通过对林下土壤脲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及其动力学特征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天然次生林采伐更新为不同人工林类型后,对土壤酶活性及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结果表明:①4种人工林的土壤脲酶、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Vmax和Vmax/Km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②与对照次生林相比,杉木林0~0.2 m土层的脲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活性分别降低了35%、4%、58%;脲酶的Vmax和Vmax/Km降低了46%和47%,其他土壤酶的动力学参数也有降低的趋势.③马褂木林的土壤酶活性及各项动力学参数均出现下降现象.④马尾松林0~0.2 m和0.2~0.4 m土层的脲酶活性分别降低了54%和62%,过氧化物酶活性均增加了23%,多酚氧化酶活性分别增加了28%和42%;过氧化物酶Km值分别降低了44%和48%,Vmax/Km增加了58%和92%,脲酶各项动力学参数明显降低,而多酚氧化酶各项动力学参数均增加.⑤混交林0~0.2 m土层的脲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分别降低了38%和9%,但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不明显;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脲酶的Vmax/Km分别下降了7%、38%、54%.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4种割龄胶园中土壤肥力和土壤酶活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A、B、C和D4种割龄的橡胶园为试验样地,取0~20和20~40cm土层土样进行土壤酶活性和土壤肥力指标的测定。[结果]土壤肥力和土壤酶活性(多酚氧化酶除外)均以旺产期(B、C割龄)的最高,初产期(A割龄)次高,降产衰老期(D割龄)最低;转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中性和酸性磷酸酶与土壤肥力因子均有较好的相关性。胶园土壤各项养分含量与酶活性(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除外)的垂直分布均以0~20cm土层高于20~40cm土层。[结论]在不同制龄胶园中,可以用不同的酶活性表征胶园土壤肥力状况。  相似文献   

12.
以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为指标,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分别研究了镉芘单一和复合污染条件下对土壤微生物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镉-芘复合污染对细菌数量具有协同抑制作用,而对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具有拮抗抑制作用;镉单一污染及镉-芘复合污染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抑制率大小依次为:放线菌>细菌>真菌,而芘单一污染为:放线菌>真菌>细菌。镉-芘复合污染对土壤蔗糖酶、脲酶、脱氢酶、多酚氧化酶均具有协同抑制作用,抑制率大小依次为脱氢酶>多酚氧化酶>蔗糖酶>脲酶。  相似文献   

13.
杉木─油桐─仙人草复合系统土壤生物学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于1992年4月和8月分别对建瓯吉阳1984年营造杉木、油桐、仙人草复合系统土壤生物学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的(杉木单作)相比,复合系统土壤微生物总数和各生理类群的数量增加,土壤酶活性得到加强,土壤生化作用强度提高,土壤肥力得到改善,从而有利于杉木的生长.其中杉木─油桐─仙人草复合经营系统的比杉木─油桐复合经营系统的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湘西北小流域植被恢复区土壤酶活性及养分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湘西北女儿寨小流域马尾松天然林、杉木人工林、杜仲人工林、油桐人工林、润楠次生林、毛竹杉木混交林及荒草灌丛7种典型植被恢复模式下的土壤酶活性、综合指数及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的通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脲酶、蔗糖酶、脱氢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蛋白酶、磷酸酶活性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15~0.59...  相似文献   

15.
高原湿地纳帕海退化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对滇西北纳帕海退化湿地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系统研究表明:人为活动干扰下不同湿地类型间土壤养分及酶活性存在明显差异;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从原生沼泽向沼泽草地、草地、耕地逐渐减少;土壤脲酶、蔗糖酶、蛋白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大小顺序也呈现出相同的趋势,多酚氧化酶则与此相反.经分析比较,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退化密切相关,且不同酶活性间也存在相关性,较好地反映了土壤退化程度,可作为评价该地区高原湿地土壤肥力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淳化县泥河沟侵蚀试验小区土壤及流失泥沙中酶活性的测定,研究了坡地土壤及泥沙中酶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流失量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坡耕地土壤酶的流失随耕地坡度增大而减小,呈指数关系变化,这种变化与耕地土壤中酶活性相一致,且流失泥沙中酶除脲酶外均高于土壤中酶活性,呈现出高肥力土壤高流失,低肥力土壤低流失的基本规律。并提出了坡地土壤酶流失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7.
通过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苗期大豆、玉米根际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蔗糖酶活性和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试验共设9个处理,分别在前茬作物为大豆、玉米和大豆-玉米混作的土壤上种植大豆、玉米和大豆-玉米混作。结果表明,①与大豆-玉米轮作相比,大豆连作降低了根际土壤多酚氧化酶和脲酶活性,玉米连作降低了脲酶活性而提高了过氧化氢酶活性,三种种植方式下蔗糖酶活性无显著差异。②与大豆-玉米混作相比,大豆连作和玉米连作都降低了根际土壤脲酶活性,提高了根际土壤蔗糖酶的活性,根际土壤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变化不明显。在前茬为玉米的土壤处理中,大豆-玉米混作的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低于单作大豆和单作玉米的处理。③大豆连作和玉米连作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均高于大豆-玉米轮作。在前茬为玉米的土壤处理中,大豆-玉米混作的土壤微生物量氮显著高于单作大豆和单作玉米的处理。④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微生物量氮及其碳氮比都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呈显著相关或极显著相关。因此,不同的种植方式能够影响大豆和玉米的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但变化规律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