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西地区剩余资源量大,勘探目的层系多,勘探领域广,有较大勘探潜力。在马西地区的勘探实践中,应用《陆相断陷盆地洼槽聚油理论与勘探实践》所提出的断陷盆地洼槽区"优势成藏"、"多元控砂"等新理论指导勘探方向。在马西洼槽区、任东斜坡带、八里庄构造带和南马庄斜坡,解剖和类比已知油藏,深化成藏分析,明确其油气富集规律,并在此基础之上构建新的成藏模式。同时利用精细三维立体解释技术、精细沉积储层研究技术和精细储层预测评价技术准确发现一批构造岩性、地层岩性圈闭,在马西地区形成了新的规模储量区。  相似文献   

2.
薛庄-留路地区是华北油田深小潜山勘探油气较为富集的区域,利用石油地质生储盖、圈运保的原理及研究区的钻井资料结合三维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对薛庄-留路地区寒武系潜山坡层状油藏模式、潜山风化壳块状油藏模式、潜山内幕油藏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杨庄组做顶板盖层、以高于庄组做储层的圈闭勘探程度低,具有较好油源通道,勘探潜力较大,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潜山油藏.  相似文献   

3.
黄骅坳陷埕海断裂缓坡区具有优越的成藏背景,是油气勘探的主要领域之一。通过系统解剖埕海断坡区构造、沉积、储层及油藏特征,明确了阶状断裂斜坡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油气富集规律,提出充足的油气源、良好的储盖组合、基岩潜山背景下的断阶构造、长期继承性发育的断层是油气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宽缓斜坡始终是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区,断裂、不整合面及砂岩输导层三者不同的配置关系构成了研究区多种油气运聚方式,形成了大面积、多层系的油气聚集区。高斜坡和低断阶勘探程度低、潜力大,是下一步重点勘探目标区。  相似文献   

4.
在洪浩尔舒特凹陷中次洼海北构造群的勘探实践中,运用精细构造解释、生油评价、沉积相划分、储层预测反演、油藏建模等先进的勘探技术和手段,对腾一段油藏的形成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浩尔舒特凹陷中次洼海北构造群油气资源较丰富,腾一段为主要油源层;油气运移以不整合面为主,断层和裂缝为辅;主构造区发育物性较好的储层,在构造翼部可形成有利圈闭;油气与圈闭良好配置形成油藏,指明了今后的勘探方向。在海北洪37井区创新认识,首次引进滑塌扇理论,精细剖析洪37油藏,建立受台阶断层、火山岩台地等因素控制的滑塌扇储集群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5.
河西务构造带历经30年勘探开发,目前已处于开发的中后期阶段,采出程度较高。多年的勘探开发证实,河西务构造带为一复式油气聚集带,沙四段是主力产油层,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占总量的60%,已发现油藏受反向断层控制为主,发育反向断块、断鼻圈闭,现在评价潜力较大的反向断块已基本钻探。前期通过精细油气成藏条件分析,提出顺向断块油气成藏模式,优选2个顺向断块进行了精细评价,部署2口评价井,其中一口井目前已经完钻,取得较好的钻探效果和认识,对油藏评价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构造背景优越的顺向断块油气成藏控制因素研究与实施有望是该区带寻找优质储量的重要接替战场。  相似文献   

6.
以西部凹陷欢喜岭油田J16块于楼油层油藏特征为例,在对钻井、录井、分析测试和试油等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J16块于楼油层的控制因素.研究发现,J16块油藏的形成受构造、沉积相带和储层的控制,但高孔、高渗和砂体厚度不是形成油藏的充分条件,只有三者达到合理配置,才能形成油藏.该区油气富集程度受构造及距离油源的远近的影响,因而在构造高部位及近物源区最具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7.
大城凸起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城凸起是华北油田深小潜山勘探油气较为富集的区域,潜山内幕成藏条件复杂,圈闭发现、落实、成藏评价难度大,区域潜山数量多、分布广、油藏类型丰富,潜力巨大。利用石油地质生储盖、圈运保原理对大城凸起的三维地震资料构造解释进行了综合分析,分类研究了大城凸起潜山油气藏成藏条件,并进行了圈闭精细落实与评价。研究表明,生、储、盖空间组合较合理,断层发育,石炭一二叠系内砂体发育,工区油源供给条件好。存在有利油气运移通道,具备一定的封盖条件;大城区凸起为改造破坏型构造单元,是Ⅱ类较有利地区,具有一定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8.
对宽扎盆地陆上区域地质特征和已发现油气的分布规律分析后认为:Cabo Ledo转换断层以北地区盐隆区与地堑广泛接替分布,盐间和盐上油气成藏基本要素匹配关系良好,盐间早白垩世盐隆形成的背斜、断背斜及碳酸盐岩台地、盐上古近系地堑中的龟背斜具有广泛勘探前景,是新一轮勘探工作中最具现实意义的油气潜力区;Cabo Ledo转换断层以南地区盐挤构造特征明显,由于地层剥蚀严重,背斜顶部几乎没有渐新世以后沉积的地层,翼部残留的是始新世地层,该区盐上含油气系统不发育;宽扎陆上盆地盐下油气成藏潜力巨大,但勘探风险较高,有利勘探目标为同裂谷阶段断陷拉伸作用形成的地堑。  相似文献   

9.
在烃源条件、储层特征、生储盖组合、成藏配置剖析的基础上,分析了溱潼凹陷西斜坡阜宁组三段(Ef_3)油藏分布特征,总结油气富集规律,并提出下一步有利勘探目标。研究表明,有效烃源岩的埋深和体积控制了油气富集程度,由内斜坡向外斜坡,油气充满程度逐步降低,原油成熟度也逐渐降低;长期活动断层控制汇烃范围,阜宁组二段(Ef_2)烃源主要生排烃期、Ef_3油气成藏期主要在盐城组沉积初期,因此晚期仍强烈活动的Ⅱ、Ⅲ级断层是重要导油断层,Ef_3油藏主要围绕上述断层分布;良好的构造背景是油气富集成藏的主要场所,构造高带与走滑构造带交界处是油气的主要富集带。沉积微相控制油藏类型,三角洲前缘近端的水下分流河道发育区,以构造油藏为主。西南斜坡处于三角洲前缘末端,滩坝砂发育,受到晚期北东东向断层切割,易形成砂岩上倾尖灭型油藏。构造-岩性油藏是区内重要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0.
陆家堡凹陷是辽河外围众多中生代凹陷中发现油藏类型和油气储量最多的凹陷,为进一步扩大勘探成果和指导同类型凹陷的勘探,对其油藏类型及分布规律开展了研究。研究表明:凹陷已知油藏类型可划分为4大类9个亚类;油藏分布主要受优质烃源岩、有利沉积相带和构造带的控制,在平面上表现为油气藏紧邻生油洼陷分布或位于生油洼陷中。在纵向上表现为油藏多分布于烃源岩厚度大、类型好、丰度高的九佛堂组;近岸水下扇扇中亚相、扇三角洲和三角洲前缘亚相是最有利的相带;凹陷的陡坡带以构造油藏和构造岩性油藏为主,斜坡带以断块油藏、构造岩性油藏和砂体上倾尖灭油藏为主;深陷带主要发育透镜状岩性油藏、砂体上倾尖灭油藏和火山岩油藏。  相似文献   

11.
姬塬东部铁边城地区长4+5及长6油藏有利区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庆油田成熟的低渗透油藏滚动勘探开发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勘探及现场评价进展,充分利用已掌握的地质信息对姬塬东部铁边城地区长4 5及长6油藏生、储、盖组合进行研究,按照油藏控制因素优先,完钻井控制程度把关,投产试油落实储量,并结合预期效益分类评价的原则,总结了该油藏的油气富集规律并对有利区域进行了预测,为油藏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三道桥北地区古近系-白垩系的勘探方向,应用油气成藏综合分析评价理论,利用地震资料解释和岩心录井等资料,研究了其构造、地层和储层发育等特征,探讨了油气成藏要素,并分析了其控制作用,进而建立了成藏模式。三道桥北地区结构受海西、印支、燕山、喜山等多期构造运动控制,形成不整合和断层控制的复合构造圈闭;北部库车凹陷陆相油源沿断层和不整合形成的运移路径将油气运移至白垩系-古近系复合构造圈闭中聚集成藏;其中断裂控制了油气藏的空间展布区带,而不整合是油气远距离运移的重要横向运移通道,古近系膏盐岩、泥岩是油气运聚成藏的重要盖层。综合成藏要素及其控制作用建立了三道桥北地区的“横向运移,垂向调整,三元控藏,构造控富”的油气成藏模式,预测三道桥北地区断控复合构造圈闭是下一步勘探的有利方向。  相似文献   

13.
长岭断陷因具有重大的油气资源潜力而成为当前勘探研究的热点目标,断陷内的多个地区均获得了勘探突破。通过系统开展地层划分对比与构造精细解释,分析了长岭断陷构造格架特征,明确了断陷内的次级断陷以单断箕状半地堑为主,以及同期半地堑和不同期半地堑2种组合类型。结合不同断裂系统在统一应力场中的演化规律,恢复原型盆地,划分长岭断陷演化机制及变形序列。  相似文献   

14.
通过综合利用地震、测录井资料和有机地化分析资料,对油气运移路径、疏导体系以及油气富集规律进行综合研究,认为沙市构造浅层非生烃层系存在以断层为运移通道,形成深层生、浅层储的“古生新储”油藏类型,浅层具有较好的成藏条件,为下一步江陵凹陷的滚动勘探部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油气成藏的基本原理及综合评价技术方法为指导,分析鄂尔多斯盆地XY地区长6~长8油层组油藏特征,总结成藏模式,为明确该区油气勘探潜力,预测有利区带提供理论支持。研究表明,区内长6~长8油层组油藏总体上具有中低密度、黏度、凝固点的特征,部分较高;地层水矿化度总体较高,变化较大;地温梯度正常,地层压力差较大;成藏期主要为早白垩世。成藏期次、成藏动力和成藏条件分析表明,区内主要是以长7烃源岩为生烃源,存在上生下储、下生上储和自生自储3种油气成藏模式,而上生下储式是该区最有利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6.
合水地区长3地层油气分布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区域地质资料出发,对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长3地层的油气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长3地层的油气分布受沉积微相、渗透性砂体、微构造等多重因素的控制,其中有利沉积相带和渗透性砂体是最主要的控制因素,其次是微构造,微构造常与岩性因素共同控制着油气分布。这些研究结论的得出,为工区进一步的勘探和开发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7.
二连老区凹陷勘探程度较高,勘探难度较大。而白云岩储层和阿三段砾岩体等勘探新领域具有较好的成藏条件,具备形成工业油流的地质条件。详细论述了白云岩储层和阿三段砾岩体等勘探新领域的成藏地质条件,指出了勘探方向。白云岩储层虽然致密,但是由于其脆性大,容易形成裂缝和遭受地下水溶蚀作用形成的洞穴而形成油藏的储集空间,故白云岩储层油藏具备形成规模储量的地质条件。阿三段砾岩体由于受成岩母质和构造作用的影响,大多也是形成裂缝油藏,另外,颗粒空隙也是油气储集空间。因此,加强二连盆地新领域的地质研究和勘探力度,将会获得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18.
为了落实玛湖地区构造演化对玛东斜坡三叠系百口泉组油气成藏的影响,在系统梳理地层厚度、断裂类型以及构造要素组合特征等主要构造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构造演化过程及不同时期的构造运动对百口泉组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玛湖地区构造演化分为5个阶段,石炭纪晚期强烈挤压构造形变阶段;二叠纪早-中期西部隆起逆冲推覆阶段;二叠纪末期-三叠纪早期整体抬升遭受剥蚀阶段;三叠纪-侏罗纪缓慢下降阶段;白垩纪末期掀斜阶段。(2)构造运动对玛东斜坡油气成藏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控制烃源岩分布;提供油气的垂向输导和横向运移通道;改善储层物性;导致油气逸散和二次聚集。(3)距离断层较近且继承性发育的背斜、鼻状构造等有利构造部位是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陆丰凹陷西南部油气发现仍呈现"局部化"特点,勘探成效不及预期,因此有必要对各新生代洼陷勘探潜力进行再认识.综合利用区域地质背景、已钻井、地震等资料,对构造演化、地层结构及古近系文昌组沉积相等进行了分析,在洼陷结构、构造、沉积充填特征基础上,采用该区已钻遇文昌组半深湖深湖亚相烃源岩地化指标,利用Trinity软件采用盆地模拟法对凹陷西南部各洼陷文昌组资源量进行了预测,并分析了其成藏主控因素和有利勘探方向.研究表明,该区域各洼陷均发育一定规模的文昌组半深湖深湖亚相优质烃源岩,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典型的"低频、连续、强振幅平行亚平行席状"地震反射特征;从资源潜力看,综合洼陷的地震相解释结果、已钻遇的文昌组地球化学指标等,盆地模拟结果显示凹陷西南部6个洼陷的资源量合计近20×108 m3油当量,其中4个洼陷资源量大于3×108 m3油当量,具有较大的油气资源潜力;从成藏主控因素看,已钻井分析结果显示油气运移是该区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断层圈闭的封堵性也是重要因素;从有利勘探方向看,在"生、储、盖、圈、保"类似的条件下,目标区带油气汇聚结果与主力烃源岩翘倾方向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在胜北地区低幅度构造背景下,上侏罗统喀拉扎组(J3k)油藏Ⅲ、Ⅳ油组储层微观结构复杂,油、水分布关系多样,油、水层电性对比度低,测井识别难度大。以胜北地区J3k油藏基本地质特征为出发点,分析了储层微观结构特征和影响储层渗透率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油水界面以上近似油柱高度情况下孔隙结构是控制含油饱和度的最主要因素,并以此得出了油气的深度剖面分布规律。基于此,给出了针对性的测井储层评价方法,利用测井资料定量计算方解石含量及多元渗透率模型判别储层类型;并针对不同储层类型,采用符合储层微观特征的、差异化的岩电参数精准计算含油饱和度,核磁共振成像测井识别孔隙分布及流体性质等。该研究方法在现场推广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极大地推进了胜北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