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陕西省县域城镇化综合测度与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以陕西省83个县域为基本单元,从人口、经济、社会生活3个要素选取14项指标,构建了陕西省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聚类分析、空间分析方法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各县域城镇化水平的综合得分、空间等级分布特征。结果发现:陕西县域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明显,陕北地区整体城镇化水平较高,但区域内差异明显;关中地区处于城镇化中等以及较高水平,区域内空间分布相对集中、均衡;陕南县域城镇化整体处于低水平状态,有待发展的空间较大。  相似文献   

2.
以陕西省83个县域为基本单元,从人口、经济、社会生活3个要素选取14项指标,构建了陕西省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聚类分析、空间分析方法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各县域城镇化水平的综合得分、空间等级分布特征。结果发现:陕西县域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明显,陕北地区整体城镇化水平较高,但区域内差异明显;关中地区处于城镇化中等以及较高水平,区域内空间分布相对集中、均衡;陕南县域城镇化整体处于低水平状态,有待发展的空间较大。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的主要途径是发展现代农业和小城镇建设,最终目标是提升城镇化水平。在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通过资源集聚形成的旅游产业具有辐射作用,能够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因此开展旅游扶贫是完成脱贫目标的有效途径。建立了旅游扶贫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并测算出2008年到2017年间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指数与城镇化发展指数,运用耦合协调度公式测算了两者的耦合协调度水平,结果显示,贵州省近三年来旅游产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为轻度失调,协调类型属于城镇化发展滞后型。因此在促进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提升旅游扶贫的作用同时促进两者耦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质量水平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起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以西南民族地区28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评价人口就业质量、经济发展质量、居民生活质量、城乡一体化发展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等新型城镇化质量的指标体系,运用SPSS 17.0的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比分析西南民族地区28个地级市的新型城镇化质量水平。结果表明,西南民族地区28个地级市的城镇化质量水平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南宁的城镇化质量最高,其次是昆明,丽江位居第3位,其他25个地级市的城镇化质量水平普遍偏低;位于城镇化低质量区内的城市经济发展质量和居民生活质量都较低,且大多数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发展滞后。因而在制定城镇化发展政策时,应注重提升城市经济发展质量、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助推西南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根据湖北省各县、市的统计资料,分析了湖北省50年代以来稻田面积变化的总体情况、空间差异和驱动因子.结果表明,湖北省稻田面积经历了从增长到减少的5个阶段;对各县、市的稻田面积变化运用GIS进行了空间差异分析,表明中部江汉平原地区相对变化率较小,而鄂西北、鄂北、鄂西南和鄂东的部分地区相对变化率较大;通过主成分分析.影响湖北省稻田面积变化的7个影响因子分别归纳为经济发展动态、人口增长压力和生产力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三大类因素.从单个因子看,GDP.人口数量和稻田单产是影响稻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6.
徐英 《江西农业学报》2008,20(7):168-170
以人均GDP为基本指标,通过对基尼系数进行产业分解和对Theil系数进行地区分解,分析了1993-2005年贵州省地区经济差异的动态变化、产业构成和空间构成,揭示了贵州省地区经济差异及其演变的产业结构变动与产业地区集中因素。结果表明:贵州省地区经济差异较大,地区间差异变化没有持续的上升或下降趋势,而是在较高的差异水平附近波动;地区经济差异的决定性因素是第二产业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而非农产业向地级市的集中是引起地区差异较大的主导性因素。  相似文献   

7.
以苏北地区为例,运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与计算方法,分析苏北地区的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状况。结果表明,苏北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较高,能够负荷该区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但在推进重点开发区域建设的同时,应控制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程度,保护好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当前湖南省武陵山片区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快速发展时期,但同时也面临着乡村发展严重滞后等问题。通过对该片区的城乡发展耦合度进行测度,基于农户生计响应判断它是否在城镇化影响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存在中介效应并进行影响路径识别。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湖南省武陵山片区的县域城乡耦合发展协调度目前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且各分片区之间的发展差异较大;2)片区农户生计响应在城镇化影响乡村振兴中发挥完全中介效应;3)"人业地"视角下的城镇化可以通过农户生计响应的四个维度对乡村振兴进行影响。  相似文献   

9.
阿克苏地区城镇化水平与水资源利用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克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相对落后,同时阿克苏地区又地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水资源相对匮乏。本文利用2003—-2009年的统计数据,利用典型相关分析法讨论了阿克苏地区城镇化水平与水资源利用之间相关性。结果表明:阿克苏地区城镇化水平与该地区经济城镇化水平的相关性更大;阿克苏地区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用水的相关系数最大;阿克苏地区城镇化水平与生态用水具有较强的线性相关性,生态脆弱地区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对1978~2013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和农民分化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不论从短期还是从长期来看,农民职业分化和收入分化均有利于城镇化发展;农民职业分化和收入分化均是城镇化发展的Granger原因,但城镇化发展却不是农民职业分化和收入分化的Granger原因;农民收入分化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需要在更长的时期显现出来。提出要切实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完善农民职业培训、促进第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消除城乡社保体系差距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部县域城镇化特征空间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近20年中国西部地区县域非农业人口长序列统计资料和GIS技术,分析了西部地区县域城镇化现状特征,揭示了县域城镇化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表明,近20年来,西部县域城镇化进程趋向于良性发展;县域间城镇化发展速度相对差异明显变小,城镇化总体上呈现出趋向加速发展启动的态势;城镇化发展中心呈现东移趋势,在西部的东部边缘地区形成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西部县域城镇化高速增长地带;县域城镇化空间分异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趋向于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12.
通过构建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选取18个水资源承载力影响因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5-2013年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评价其驱动力.分析出2005-2013年,F值从-2.341 7增加到3.380 5,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总体上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农业生产和人口数量是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最后提出应合理控制农业人口数量,合理规划灌溉面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等建议,以增强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中国农村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与驱动因素,从生产、生活、生态3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在测算出各地区2005—2014年农村绿色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运用Dagum基尼系数法分析其时空差异,并构建计量经济模型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中国农村绿色发展水平整体较好且处于上升趋势,其中东部中部西部东北;2)中国农村绿色发展水平总体差距不断扩大,东部与西部的区域内差距相对较大,而总体差距主要来自于区域间差异;3)中国农村绿色发展水平与人均GDP、城镇化水平、农业科技水平以及农户投资能力显著正相关;各区域农村绿色发展的驱动因素同中存异,人均GDP对东部和西部、城镇化水平则对中部和东北均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城镇化水平和生态保护社会投资对西部农村绿色发展产生显著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正贵州省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城镇化发展不平衡,促进城镇化和发展区域经济关系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贵州省城镇化发展中应重点加快黔中城市群的城镇化建设,扩大黔中城市群规模。以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为城镇化发展的核心,积极发展旅游业,促进贵州省产业整合。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吉林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吉林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情况和用水压力问题,采用生态足迹模型,从时空角度对吉林省水资源生态足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2004—2018年期间,吉林省水资源生态足迹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受年降水量的影响,波动变化明显;全省总体水资源利用效率逐年提高,但最主要的农业用水形式仍处于水环境危险状态;从空间上看,2017年吉林省水资源生态足迹较高的区域集中在中西部城市,水资源生态承载力较高地区为东部城市;各市(州)中,白城市水资源生态亏损严重且水生态安全状况较差,白山市和延边州的水资源储备充足,开发潜力较大;全省水环境安全整体态势良好,但区域间水环境状况差异较大。因此,吉林省水资源存在短缺现象,政府部门应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从农业、工业和生态环境等用水方面做出相应举措,以期实现吉林省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  相似文献   

16.
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及空间格局的研究,直接关系到新型城镇化在西部省份的实施策略。以贵州省为例,选取人口、经济、空间、社会4个子系统17个指标,运用熵值法对贵州省9个市州2000—2014年城镇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运用Arc GIS10.0软件对贵州省各市州城镇化综合水平进行地理空间的可视化表达,结果表明:(1)贵州省城镇化综合水平整体上呈稳步上升状态,贵阳市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市州;(2)2008年后人口城镇化对城镇化综合水平的贡献率明显变弱,而且增速明显低于经济、空间和社会城镇化水平;(3)贵州省城镇化总体呈现"一核两翼多区域发展"的空间格局;(4)城镇化综合水平空间格局变动主要在相对第二、第三与第四等级之间,2008年之前格局变化的驱动因子为经济子系统,2008年之后格局变化的驱动因子则为社会子系统。未来城镇化过程的关键是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因此,今后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的建设要更加注重人口、经济、空间和社会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以青海省市级行政区为研究对象,综合重心分析模型、相对变化率、水资源利用效率等分析方法,从研究水资源时序移动轨迹、利用结构变化及水资源利用效率时空变化等三方面,探析2007—2016年青海省水资源利用时空格局特征。结果表明,受降雨、温度等因素影响,青海省水资源总量重心偏离几何重心,各年的重心移动轨迹具有不稳定性;水资源用量重心与GDP重心总体偏离几何重心的方向一致,年际移动轨迹呈"一"字形;全省用水总量空间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人均用水量空间变化幅度较大;不同类型用水空间变化呈差异化,除生活用水变化幅度最小,其他类型用水空间变化幅度较大,各州市用水结构仍处于调整阶段;各州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时序变化呈多样化,分为增长型、下降型、变化幅度不明显型3种类型,全省过半的区域仍处于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效型及以下水平。  相似文献   

18.
诸暨市是一个处于城镇化发展中的典型样本。改革开放以来,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问题一直是国家关心的问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利于三大产业的和谐发展,提高诸暨的城镇化水平,避免浪费劳动力资源,符合社会大环境的发展趋势。以诸暨市农业转移人口作为研究对象,从个人、家庭、经济和心理四大因素出发,运用描述性统计等方法进行研究分析。从总体的情况上看,对诸暨市农业人口市民化意愿影响较为显著的是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工作满意度、收入水平、城镇生活满意度和身份认同感。  相似文献   

19.
费县木业集群与城镇化作为区域综合系统的组成部分,既相互促进也存在相互不适应的地方:一些木业企业规模较小、布局分散,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仍有混杂,企业转型升级难度较大,新旧动能转换面临阻滞。为缓解费县木业集群对于城镇化发展的不利影响,促进二者的相互耦合,以剖析木业集群与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为基础,以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为依据,构建自适应规划模型,形成木业集群与城镇化互相适应、动态调整的矛盾统一体,并从木业企业和木业集群两个层次提出木业集群-城镇化自适应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20.
采用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非农化的驱动因子进行了研究。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节水农业的迅速发展,塔里木河流域的农业用水量呈下滑态势,一些农业用水已经转向了非农的方式,从而在某种意义上解决了一些区域的用水问题。在非农化生产中,农业用水的相关权益受到了一定的冲击。研究表明,塔里木河流域的水资源非农化水平有明显提高,其中以巴州、克州、和田地区为高水平,喀什地区和阿克苏地区的非农业水平相对较低;根据驱动因子的正、反作用和变动状况,可以将其分为2种,即驱动和约束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的非农化程度,塔里木河流域的GDP、人均GDP、水资源利用比较效益和农业节灌率是驱动作用;塔里木河流域人口、人均水资源量、工业化水平、城市化水平和产业结构变动率是约束因素,限制了水资源非农化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