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561孔、434孔、301孔抛秧盘在早稻和连作晚稻上应用效果的比较发现,随着孔数和每盘用种量的减少,秧苗素质得到改善,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逐步增加;单产也相应提高,早稻单产分别为448.7 kg/667 m2、512.8 kg/667 m2、522.5 kg/667 m2,连作晚稻单产分别为497.1 kg/667 m2、557.0 kg/667 m2、562.4kg/667 m2。  相似文献   

2.
为充分发挥中早39的增产潜力,加快推广步伐,在2010-2012年中早39机插精确定量栽培试验、攻关和示范、推广应用高产高效技术体系的基础上,2013年进行了中早39攻关田单产超700 kg/667 m2攻关和配套技术研究应用,2块攻关田单产均超过攻关指标,刷新了由江山市2007年创造的浙江早稻单产吉尼斯纪录。本文总结了超级早稻中早39攻关田单产超700 kg/667 m2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
超级早稻中早22机插强化栽培单产超600kg/667m2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早22是中国水稻研究所育成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唯一的超级常规早稻新品种。通过机插强化栽培的试验示范,总结出机插强化栽培的优势和单产超过600kg/667m2的主要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4.
中早22是中国水稻研究所育成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首个超级常规早稻品种。通过2008~2010年3年中早22机插精确定量栽培的试验攻关和示范印证,总结完善了中早22机插精确定量栽培单产超600 kg/667 m2的配套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5.
以早稻中嘉早17和连作晚稻甬优538为材料,研究了施用叶面肥"喷施宝"和"施尔美"对早、晚稻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早、晚稻在穗期喷施叶面肥均有明显的增产效果,早稻喷施叶面肥较未喷施对照增产7.92%~25.90%,晚稻喷施叶面肥较未喷施对照增产5.31%~12.06%;2种叶面肥以喷施"施尔美"的增产效果更好,用量宜控制在25 g/667 m2。  相似文献   

6.
经3年的试验示范,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实现了甬优12机插最高田块单产1 000 kg/667 m2的目标。单产1 000 kg/667 m2的产量结构为穗数14.6万/667 m2、穗总粒数329粒、结实率86%、千粒重25.5 g,关键栽培技术是培育壮秧、适期早播早栽,合理稀植、控制高峰苗数,好气灌溉、促进根系生长,培肥地力、定量施肥。  相似文献   

7.
2014年,瑞安市连作晚稻攻关田产量达779.3 kg/667 m2,打破了浙江省农业吉尼斯连作晚稻单产最高纪录。文章分析了该攻关田种植品种甬优12的生育特性、生育期间天气状况以及种植方式,讨论了获得高产的原因和有待改进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8.
不同秧龄双季双抛对双季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双季双抛栽培技术是指早稻和连作晚稻都采用抛秧栽培、都实行机耕机收的一项水稻生产新技术。本研究结果表明,早晚稻抛秧秧龄都以20 d以下为宜;每667 m2抛秧播种量早稻以4.0~4.5 kg为宜,晚稻以5.0 kg为宜;适当早抛有利于早发,提高每穗粒数和产量,早稻15 d秧龄抛栽比30 d秧龄抛栽产量提高15.7%,晚稻15 d秧龄抛栽比30 d秧龄抛栽产量提高7.7%左右。  相似文献   

9.
2017年在浙江省武义县进行单季稻华浙优1号机插高产攻关示范研究,其平均产量达757.5 kg/667m2。示范研究明确了华浙优1号作单季稻机插750 kg/667 m2的产量构成和技术指标,并提出华浙优1号在武义县的机插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
我于 1 996年底从吉林省农科院水稻所引进优质高产早粳稻新品种长白 9号 ,经过了 3年的试种、示范 ,1 999年 7月县科委组织验收 ,认为该品种具有米质优、产量高、抗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 ,是早籼稻结构调整理想品种。一、产量表现1 997年试种单产 333.5 kg/667m2 ,1 998年试验单产 398.5 kg/667m2 ,比对照品种早籼 1 4增产5.9% ,每 667m2 纯收入增加 1 67.9元 ;1 999年参加早粳稻比较试验单产 30 3 kg/667m2 ,比对照品种浙辐 7号增产 5.1 2 % ,每 667m2 增收 1 0 5.4元。平均单产达 40 0 kg/667m2 ,最高可达 450~ 50 0 kg/667m2。二、主要…  相似文献   

11.
国稻7号(内5优8015)是中国水稻研究所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选育而成的优质三系杂交稻组合,该组合产量高,抗性好,米质优,综合性状表现优异。为了适应机插栽培要求,开展了国稻7号机插超高产栽培示范,单产达855 kg/667 m^2。本文介绍了国稻7号的特征特性及其单产800 kg/667 m^2机插超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2.
我县连作晚稻以种植杂交稻为主 ,因受生产季节限制 ,较难培育满足塑盘育苗抛秧夺取高产要求的壮秧 ,所以连作杂交晚稻抛秧推广面积远不如早稻的大。我们通过分析连作杂交晚稻抛秧塑盘育苗的若干难点 ,开展了连作杂交晚稻塑盘育苗技术的研究 ,通过试验、示范、取得一些成功的经验 ,1997~19 99年都出现了连作杂交晚稻主栽组合协优 46、K优 7号抛秧单产超 5 0 0 kg/6 6 7m2的示范方和超 5 5 0 kg/6 6 7m2 的攻关田。一、连作杂交晚稻抛秧塑盘育苗的主要难点1.秧龄长、苗高 ,不适抛栽 连作杂交晚稻抛秧要求苗高小于 2 5 cm,秧苗过长 ,入土不…  相似文献   

13.
栽培方式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重要农艺措施。为探明双季稻区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研究了抛栽、手插和机插3种栽培方式条件下早稻和晚稻分蘖动态、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水稻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与手插和机插处理相比,抛栽处理有利于促进植株提早分蘖和提高成穗率。早、晚稻各生育时期,水稻叶面积指数均呈抛栽手插机插的趋势。各处理植株群体根系干物质量和群体地上部干物质量均表现为抛栽手插机插;植株茎、叶、穗干物质量均表现为抛栽手插机插,其中抛栽处理显著高于机插处理(p 0. 05)。早、晚稻各生育时期,根系干物质量占总干物质量的比例以抛栽处理最高,机插处理最低;茎所占比例均以抛栽处理最低,叶所占比例均以机插处理水稻最大,穗所占比例均以抛栽处理最大。早稻和晚稻产量均表现为抛栽手插机插,抛栽和手插处理早稻和晚稻产量分别比机插处理增加1506. 7、1205. 3 kg/hm2和1444. 5、981. 0 kg/hm2。可见与手插、机插处理相比,抛栽处理水稻植株干物质总量大而且分配合理,有利于协调产量构成因素,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4.
徐红  马卉  胡锡国  徐晓青 《北方水稻》2013,(4):25-28,34
根据氮磷钾配方选优设计原理,设置建湖县机插稻淮稻5号施肥效应试验,推导出施肥效应函数方程。据此方程得出,获得机插稻淮稻5号最佳施肥组合为:N-21.1 kg/667 m2,P2O5-8.6 kg/667 m2,K2O-7.3 kg/667 m2,可获得目标产量711.4 kg/667 m2。  相似文献   

15.
2000年,我们选择协优9308设定了一个连作晚稻每667m2产量700 kg的超高产目标,运用集成栽培技术,组织攻关。当年攻关种植面积6.8 hm2,甲均每667 m2产量593 kg,其中单产最高一丘1870 m2,每667 m2产量683 kg,均未达到预定目标。2001年,继续攻关种植7 hm2。,平均每667 m2产量658kg,其中达到预定目标的有5丘,计1.03 hm2,平均每667m2产量709kg.达标面积占攻关面积的15%。2001年10月30日,浙江省科技厅等有关单位对其中部分田块进行了达标验收。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金华市双季稻稻作方式的现状以及目前规模种植大户双季稻不同稻作方式的产量、生产成本和效益,分析了早晚稻直播、早晚稻机插和晚稻手插等稻作方式的优点和缺点,指出未来规模种粮大户在稻作方式的选择上,早稻应以直播和机插为主,晚稻以机插为主,直播为辅。  相似文献   

17.
针对稻麦两熟田机插秧生产中采用"重底(复合肥25 kg)+早追(尿素10 kg)"施肥方式存在的返青迟、前期分蘖少、后期群体大但小分蘖多、产量不高的问题,研究了3种施肥方式对黄华占机插群体构建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底肥施复合肥25 kg+碳铵25 kg,穗肥施尿素5 kg"的施肥方式,机插后秧苗返青快,分蘖发生早,群体形成快,穗数和着粒数适中,结实率高,千粒重较高,产量可达599.20 kg/667 m2,施肥比较效益140.58元/667 m2;采用"底肥施碳铵50 kg、追肥施尿素5 kg、穗肥施尿素5 kg"的施肥方式,机插秧返青分蘖快,群体适中,穗粒结构协调,产量较高,达591.64 kg/667 m2。  相似文献   

18.
针对长江流域双季稻机插秧发展缓慢的问题,以常规早稻品种中嘉早17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栽插密度与氮肥用量对机插双季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插双季稻产量并未随栽插密度增加而显著增加。以高密(36.4万穴/hm2)+高氮(施纯氮量早稻175.5 kg/hm2,晚稻189 kg/hm2)处理产量最高,其中,早稻为7.80 t/hm2,晚稻为9.05 t/hm2,但与高密+中氮(施纯氮量早稻110 kg/hm2,晚稻140 kg/hm2)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且栽插密度和施氮量间互作效应不显著。氮肥利用率随氮肥用量增加而下降,随栽插密度增加而提高。其中,氮肥吸收利用率中氮比高氮平均增加13.26%,高密度比低密度平均增加17.53%。由此可见,提高栽插密度,减少氮肥用量,既可通过大幅增加有效穗以实现高产,又能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少氮密植可作为长江流域机插双季稻高产高效栽培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们对本地麦茬机插水稻淮稻9号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探索.在2005、2006年连续两年大面积机插水稻产量650~700 kg/667 m2的基础上,2007年我们在钟庄镇钟西居委会的7.2hm.2田进行连片示范种植,其中,8块田产量接近800 kg/667 m2,并对其中一块申请江苏省和盐城市超级稻专家组现场组织人员进行单收单脱,除去水份、杂质,折实产764.2 kg/667 m.2,整个示范田获得平均产量712.2 kg/667 m.2,深得承包农户和周围农户的欢迎.  相似文献   

20.
许琨 《中国稻米》2003,9(3):18-18
1.湘辐994湖南省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通过对湘辐87-12/湘早籼20号的F1 种子进行辐射处理后选育而成。该品种全生育期112天 ,属早稻迟熟类型。抗性 :叶瘟7级 ,穗瘟7级 ,白叶枯病3级。湖南省区试两年平均单产465.1kg/667m2 ,比对照湘早籼19号低4.7 % ,减产显著。适宜在湖南省稻瘟病轻发区作早稻种植。2.湘丰早119湖南省水稻研究所采用中鉴100//湘早籼3号/泸红早1号选育而成。全生育期108天左右 ,属早稻中熟类型。抗性 :叶瘟7级 ,穗颈瘟9级 ,白叶枯病5级。湖南省区试两年平均单产444.88kg/667m2,比对照湘早籼13号增产1.82 %。适宜在湖南省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