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探究不同改良措施改良盐碱地效果,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牧草和绿肥兼用型黑麦草作为供试作物,研究覆沙、覆秸秆和施加改良剂3种处理措施对重度盐碱地土壤结构、理化性质、黑麦草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以及施用脱硫石膏对0~20 cm土层土壤和黑麦草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通过改良措施0~20 cm土壤含盐量降低1.16~2.22 g/kg,pH值下降0.05~0.94,容重降低0.06~0.12 g/cm~3,土壤理化性状得到改善;黑麦草出苗率提高43.35%~69.95%,3茬黑麦草鲜草总产量提高34.24%~92.04%;施用脱硫石膏会显著增加土壤中汞(Hg)、铅(Pb)、砷(As)和铬(Cr)的含量和黑麦草叶片中Pb、As、Cr的含量,但土壤重金属含量未超过GB 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二级土壤使用标准,黑麦草中重金属含量检测符合GB 13078—2001《饲料卫生标准》的规定。此外,本研究还表明,对于定边县盐碱地3种盐碱地改良措施以施加脱硫石膏效果最好,可在同类型盐碱地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脱硫石膏改良盐碱地对紫花苜蓿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重度苏打(Na2CO3)盐碱地施用脱硫石膏对土壤理化性质、紫花苜蓿出苗率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脱硫石膏(对照)相比,土壤pH值降低15.6%~17.5%,EC值提高0.50~1.65 m S/cm;紫花苜蓿出苗率提高7~29百分点,干生物量提高11.17%~50.20%,株高增加0.75~8.34 cm,分蘖数增加4%~75%,苜蓿含水量有所增加,但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根据吉林省西部土壤、气候条件,结合土壤pH值、EC值的变化与紫花苜蓿的出苗率、生物量、株高等数值指标,建议脱硫石膏施用量为15 000 kg/hm2,以改良白城市重度苏打盐碱土。  相似文献   

3.
不同含硫物料对盐碱地的改良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农业科学》2017,(5):786-790
针对大同盆地中部的苏打盐化土,采用脱硫石膏、硫酸亚铁、硫磺、硫酸铝改良剂的不同施用量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改良剂对土壤pH值、电导率(EC)和生物量的影响,通过这些指标来分析和比较改良效果。结果表明,在这4种含硫物料的不同量级上,脱硫石膏降低pH值效果最好,其对土壤pH值降低范围在0.71~1.25,最大降低幅度达到12.4%;其次是硫酸亚铁;硫磺和硫酸铝对pH值的降低效果不显著。施用脱硫石膏后EC值上升最大,但经过淋洗,最终会下降。饲草玉米的相对产量由大到小依次是脱硫石膏硫酸铝硫酸亚铁硫磺。通过试验发现,在试验区域施用脱硫石膏33.75 t/hm~2能有效降低土壤pH值,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加饲草玉米生物量,改良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盐碱地改良剂在小麦上的应用效果,开展了盐碱地改良剂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当地常规施肥基础上,施用盐碱地改良剂7 500 kg/hm2与常规施肥对照相比增产14.5%,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施用盐碱地改良剂3 750 kg/hm2与常规施肥和施用盐碱地改良剂7 500 kg/hm2相比,产量差异分别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明脱硫石膏不同施用深度对盐碱土改良效果的影响,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石河子绿洲盐碱地为研究区,通过田间微区试验,采用了CK(不施脱硫石膏)、T1(0~10cm土层施入30t/hm~2脱硫石膏)、T2(0~20cm土层施入30t/hm2脱硫石膏)、T3(0~40cm土层施入30t/hm~2脱硫石膏)4个处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脱硫石膏施用深度增加,pH值、碱化度和土壤容重降低,土壤孔隙度和大团聚体数量增加,土壤中Na+含量显著下降,在10~20cm、20~40cm土层中表现为T1T2T3。施用30t/hm2脱硫石膏与不同土层深度混合后显著提高了棉花产量(P0.05),T1、T2与T3处理与CK相比,棉花分别增产22.89%、29.60%、47.54%。表明30t/hm2脱硫石膏与0~40cm土层混合均匀对促进棉花生长发育,提高产量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6.
燃煤电厂脱硫石膏改良碱化土壤种植甜高粱的施用量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脱硫石膏改良碱化土壤种植甜高粱的田间试验研究表明,施用脱硫石膏可以有效降低土壤碱化度、总碱度和pH值,显著提高甜高粱的出苗率和产量。但是其改良效果并不与脱硫石膏的施用量呈正相关,脱硫石膏施用量过大反而会抑制甜高粱的生长发育。当每667m2的脱硫石膏施用量为1.72~1.79t时,对降低土壤碱化度、总碱度和土壤pH的效果较好。当每667m2脱硫石膏施用量为1.75t时,甜高粱出苗率和产量最高,分别达到78.41%和1265.18kg。实现改良碱化土壤效果较好,同时能够满足甜高粱生长发育的脱硫石膏每667m2施用量为1.75。  相似文献   

7.
改良剂对甘肃引黄灌区新垦盐碱荒地的改良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土壤改良剂在甘肃引黄高扬程灌区对新垦盐碱荒地的改良效果表明,8种盐碱地改良剂对油葵都有增产效果,增幅1.26%~26.36%。丹路菌肥增产效果最好,达3 594.7 kg/hm2,较不施改良剂增产749.8 kg/hm2。丹路菌肥、丹路菌剂和腐殖酸改良剂对土壤全盐含量的影响较小,施用其余改良剂均增加了土壤盐分;磷石膏降低土壤pH值的作用最明显。磷石膏和糠醛渣增加了土壤中的SO42-和Ca2+含量。总的来看,施用糠醛渣和磷石膏的投入成本最低,纯收益和产投比却最高。  相似文献   

8.
不同改良措施对银川平原盐碱地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不同改良措施对银川平原盐碱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了秸秆、有机肥、烟气脱硫废弃物、盐碱地改良剂对银川平原盐碱地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及其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土壤性质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脱硫废弃物处理能够显著降低土壤真菌数量,降低幅度6.22%~37.81%,改良剂和有机肥处理能够增加土壤细菌数量,0~20cm增加的幅度分别为6.25%~94.35%和12.91%~93.64%。脱硫废弃物、有机肥和秸秆处理与对照相比能够增加土壤放线菌数量,3个处理在整个生长季增加0~20cm土壤放线菌数量的幅度分别为1.97%~7.35%、20.58%~48.11%和11.25%~37.44%。各改良措施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源的利用能力,0~20cm土壤依次表现为秸秆>有机肥>脱硫废弃物>改良剂>对照。各处理土壤细菌、微生物总数与土壤pH值、全盐含量、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与土壤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盐碱地土壤容重是土壤细菌、微生物总数和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的最大限制性因子。  相似文献   

9.
不同改良模式对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及苜蓿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定盐碱地最佳的土壤改良模式,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脱硫石膏、改良剂、有机肥及灌排措施等不同改良模式组合对盐碱地土壤的改良效果及苜蓿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上所有改良模式均能降低土壤含盐量和p H值,提高苜蓿抗氧化酶活性和脯氨酸含量,进而提高苜蓿耐盐能力,提高苜蓿产量,其中以脱硫石膏+改良剂+灌排措施+有机肥的集成改良模式(Tr5)的效果最佳,施用脱硫石膏+灌排措施(Tr4)处理次之。其中,Tr5处理0~20 cm、20~40 cm、40~60 cm土层土壤全盐含量和p H值分别较无改良措施处理(对照)下降25.5%、41.2%、37.0%和0.74、0.13、0.59;土壤细菌数量分别较对照增加6.2%、78.4%、1.8%,放线菌数量分别较对照增加16.0%、519.1%、175.7%,真菌数量分别较对照降低42.7%、72.4%、95.1%;苜蓿叶片净光合速率提高12.3%,CAT、SOD、POD活性和脯氨酸含量分别较对照显著增加378.4%、48.6%、70.4%和22.9%;连续3 a苜蓿产量分别较对照增加92.9%、109.8%、127.1%。  相似文献   

10.
不同改良剂与石膏配施对滨海盐渍土离子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滨海盐渍土的特点,采用4种盐碱土改良剂在滨海盐渍土上单独施用和与石膏配合施用,研究施用后对盐渍土离子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改良剂与石膏后,在0~40 cm土层,盐渍土中离子组成比例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pH值、电导率、Na+、K+、Cl-和总碱度(HCO-3+CO23-)在盐渍土中分别降低了0.05~0.20、8~163μS.cm-1、10.35%~47.74%、12.07%~51.69%、3.39%~40.67%和20.18%~48.56%;Mg2+、Ca2+和SO24-的含量分别增加了3.06%~13.54%、15.58%~56.20%和12.24%~76.12%。结论:改良剂与石膏配施效果比单施改良剂好,其中腐殖酸与石膏配施的改良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1.
叶片光合性能是作物产量形成的物质基础与决定因素。为了明确南荻炭基土壤调理剂施用后的水稻增产效应,采用盆栽试验,以籼型两系杂交稻‘深两优5814’为试验材料,探究SC1、SC2、SC3三种不同配方的南荻炭基土壤调理剂施用对水稻抽穗日期、叶片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南荻炭基土壤调理剂施用后,水稻抽穗日期提前4~12 d,达显著促进效应,其中土壤调理剂SC3促进效应最佳;②与CK相比,土壤调理剂施用后水稻Pn显著提升22.8%~62.4%,其中土壤调理剂SC2的增效作用最显著。此外,土壤调理剂SC1施用后可显著提高水稻叶片Gs、Ci和Tr,较CK分别提高57.0%、8.2%和18.2%;③水稻叶片中与光合作用相关中微量元素也显著增加,其中Mg含量增加22.79%~24.80%,Fe含量增加82.2%~89.8%,且3种土壤调理剂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对P含量的增加效应,土壤调理剂SC1显著高于SC2和SC3;④与CK相比,三种土壤调理剂对水稻的增产率达24.2%~35.0%,SC2的增产效果最佳。综上所述,南荻炭基土壤调理剂施用后通过促进水稻抽穗日期的提前,提高水稻光合效率,从而促进水稻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紫花苜蓿对盐碱地的改良效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建植5 a的紫花苜蓿草地,研究了人工草地对内陆盐碱地土壤盐分特性和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空白地相比,苜蓿人工草地0~40 cm土层的脱盐率分别达42.4%,盐分离子的降低幅度顺序为SO42->Na+>Cl->Ca2+>HCO3->CO32-,60~100 cm土层SO42-,Na+,Cl-,Ca2+,HCO3-和CO32-含量均大量积累,1 m土体K+和Mg2+含量相对稳定;0~4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44.6%,全氮含量提高了53.1%。种植苜蓿是生物措施改良内陆盐碱地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景艳  程积民  王倩  李鹏远  贾红勋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0):3039-3040,3125
以关中紫花苜蓿为材料研究了杨陵地区紫花苜蓿地上生物量、土壤水分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结果表明,3年生紫花苜蓿株高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盛花期刈割时,鲜草产量达到40 970 kg/hm2;紫花苜蓿生长的地上生物量以第1茬最高,水分利用率以第2茬最高,第3茬最小;紫花苜蓿0~2m土壤水分变化与降水及苜蓿不同发育期的吸收特性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盐渍地人工苜蓿草地生产力与土壤改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明贵  张德魁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7):7421-7422
[目的]为改进和利用河西走廊盐渍化土地提供依据。[方法]在临泽县盐渍地种植苜蓿,测定1~5年生人工苜蓿草地的生产力,并研究苜蓿对盐渍化土地的改良效果。[结果]在盐渍地种植苜蓿后,苜蓿的主根长、主根直径和侧根数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而增加。从种植到第5年,盐渍地苜蓿的鲜草产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盐渍地种植苜蓿后,土壤有机质含量不断增加,而土壤盐离子含量不断下降。有机质含量的增加速度和盐离子含量的下降速度均在苜蓿种植后的生长前期较慢而生长后期较快。[结论]苜蓿的生产力与灌水量、灌水次数有关。一个生育周期应至少灌水4次,种植苜蓿的适宜灌水量为4275m3/hm2。  相似文献   

15.
通过连续6 a定位试验,以沙化裸地为对照,研究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单播、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单播、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混播3种栽培模式对豫北沙化地区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以及土壤酶的影响,利用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对二者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沙化裸地相比,0~40 cm土层3种栽培模式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质量分数和土壤酶活性均不同程度增加,从大到小依次为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混播、紫花苜蓿单播和无芒雀麦单播,且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质量分数和土壤酶活性均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呈现表聚性特征。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与土壤7种酶均呈显著(P < 0.05)或极显著(P < 0.01)相关;通径分析进一步表明:土壤酶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直接贡献效应从大到小依次为脲酶、淀粉酶、β-葡萄糖苷酶、蔗糖酶和蛋白酶,对土壤微生物量氮的直接贡献效应从大到小依次为脲酶、蔗糖酶、β-葡萄糖苷酶和碱性磷酸酶,对土壤微生物量磷的直接贡献效应从大到小依次为蔗糖酶、碱性磷酸酶、β-葡萄糖苷酶、过氧化氢酶和淀粉酶。由此认为,相对于沙化裸地,豫北地区经6 a人工草地建植,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以及土壤酶活性有效提高,土壤主要生物学性状优化,以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混播为最佳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石膏对苏打盐碱土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土壤施用不同用量(0、0.6%、1.2%和2.4%)石膏及灌排水对土壤絮凝作用、上清液pH、上清液离子含量、土壤交换性离子含量、土壤碱化度、石膏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石膏显著降低苏打盐碱土上清液pH及土壤碱化度,增加土壤水溶性中盐分离子含量;灌排水显著降低土壤盐分离子含量和土壤碱化度。各处理加入石膏后,上清液pH 由10.31先降至8.19~8.55后又缓慢增加;第5天时,0.6%、1.2%和2.4%石膏用量处理上清液pH分别为9.53、8.52和8.34,土壤碱化度分别下降至50.40%、33.00%和25.23%,石膏利用率分别为52.59%、58.1%和40.99%。由此可见,在试验范围内,综合土壤改良效果及石膏利用率,1.2%石膏用量为试验最优用量。  相似文献   

17.
50%乙·二·扑乳油播后苗前土壤封闭对大豆田杂草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单、双子叶杂草均有较高防效,45d株总防效为76.58%~89.63%,鲜重总防效为76.89%~90.22%,随使用剂量增加,药效逐渐提高,以420g/667m2(处理4)防效最高,而且对大豆出苗及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增产幅度为11.05%~22.68%。  相似文献   

18.
生物炭对碱性砂质土壤小麦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生物炭还田对砂质土壤小麦出苗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及原因。本研究设置2个盆栽试验。试验1比较0%、0.6%、1.8%、3.6%和5.4%(质量分数)5个生物炭梯度对小麦出苗率、小麦萎蔫时含水量和有效水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出苗率及有效水含量呈降低趋势,小麦萎蔫时含水量则与之相反。在此基础上,试验2进一步研究30%~50%(WL)、50%~70%(WF)、70%(WE)3个水分梯度下生物炭施用量与5个生物炭梯度的耦合效应试验,分析其对幼苗生长、土壤pH和EC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水分梯度下施用过量生物炭(3.6%)抑制小麦幼苗生长,WF和WE水分条件下土壤pH和WL、WF和WE水分条件下土壤电导率均与小麦根系活力、植株含水量和地上部生物量显著负相关。综合表明,在碱性土壤中施用生物炭后会提高土壤pH和EC,从而抑制小麦出苗和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19.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盐碱土壤化学性质和有机碳库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研究施用不同土壤改良剂对盐碱土壤化学性质和有机碳库的影响,2016—2017年在内蒙古河套灌区盐碱土壤进行田间定位试验,设置4个实验处理:习惯处理(CK)、CK+有机土壤改良剂(M)、CK+复合土壤改良剂(G)、CK+有机土壤改良剂+复合土壤改良剂(M+G)。收集2017年收获季耕层0~20 cm土壤,测定各小区土壤中的水溶性离子含量、全盐量(TS)、钠吸附比(SAR)、pH、土壤有机碳(SOC)、活性有机碳(LOC)、微生物量碳(MBC)以及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并分析各指标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CK相比,施用土壤改良剂各处理土壤Ca2+含量提高了13.07%~33.33%,土壤Na+、Cl-和SO24-含量分别降低了29.83%~46.19%、12.06%~33.19%和19.90%~34.59%,土壤全盐量、钠吸附比和pH分别降低了12.67%~26.91%、33.02%~47.06%和2.21%~4.56%。其中M+G处理改良效果最好,土壤全盐量、钠吸附比和pH分别显著降低了26.91%、47.06%和4.56%(P0.05);施用土壤改良剂各处理SOC、LOC和MBC含量分别较CK提高了18.90%~43.87%、54.55%~82.33%和64.04%~86.85%。其中M+G处理提升效果最明显,且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同时,施用改良剂各处理CPMI提升了95.44%~135.83%,其中M+G处理提升效果最明显,且达到显著水平(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试验土壤LOC、MBC和CPMI均与TS和SAR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说明土壤LOC、MBC以及CPMI对盐碱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较敏感。研究表明,施用有机土壤改良剂和复合土壤改良剂均降低了土壤含盐量、钠吸附比和pH,提升了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其中有机土壤改良剂和复合土壤改良剂配施对盐碱土壤质量的提升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负压供水下土壤水分对樱桃萝卜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设置-5(T1)、-9(T2)、-14 kPa(T3)三个负压供水压力处理和一个常规浇灌(CK)处理,分析不同水分处理对樱桃萝卜土壤含水量、农艺性状、光合特性、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整个水分处理期间,CK、T1、T2、T3的土壤含水量分别平均为12.60%、12.63%、10.07%和8.47%,其中T1和T2为弱时间变异土壤水分,而T3和CK为中等时间变异土壤水分;全生育期累计灌水量和蒸散量均表现为CK>T1>T2>T3,各处理间均差异显著。②成熟期时,T1、T2、T3三个处理的樱桃萝卜株高、最大叶长、根径、干物质量、根鲜重等指标整体上均随土壤含水量的下降而下降;土壤含水量基本相同的T1和CK处理,前者的最大叶长、根鲜重显著高于后者,但株高、根径、干物质量等无明显差异。③不同处理樱桃萝卜叶片的SPAD值整体上无明显差异,生长前期净光合速率在处理之间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但生长后期T1和T2显著高于CK,T3显著低于CK。④采收后不同处理的根鲜重、干物质量均表现为T1>T2>CK>T3,其中T1、T2显著高于T3,T1的根鲜重较CK显著提高36.09%,T3的根鲜重较CK显著降低42.36%;不同处理的根冠比没有显著差异,在0.95~1.05之间;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Y)和生物量水分利用效率(WUEB)均表现为T2>T1>T3>CK,T1、T2的WUEY和WUEB较CK分别显著提高了43.42%、57.89%和52.67%、62.00%。综上所述,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水分时间变异性共同影响了樱桃萝卜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平均含水量基本相同时弱时间变异的土壤水分条件能够促进植株生长发育,显著提高樱桃萝卜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以上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明确土壤水分与作物关系具有重要的科学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