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不同人工补播配置模式(禾本科牧草混播、豆科牧草混播、禾本科+豆科牧草混播、禾本科牧草+豆科牧草+小灌木混播及封育未补播)为研究对象,研究补播不同牧草配置模式对宁夏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10cm和10~20cm土层间,禾本科牧草混播模式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最高;在20~40cm土层,封育未...  相似文献   

2.
不同前茬对混播草地建植初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选择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 inacea)和鸭茅(Dactylisg lomerata),在三峡库区沿江地带3种前茬分别为水稻(Rice)、沟叶结缕草(Manila grass)和黄豆(Soybean)的退耕地进行混播试验,研究当年的生长动态、产草量组成及其越夏率。结果表明:禾本科牧草与白三叶混播,产草量显著高于与苜蓿的混播组合,且产草量比重相对稳定;苜蓿竞争性差,不适宜混播;土壤条件显著影响混播效益及其产草量;结缕草茬的土壤肥力低,禾本科牧草长势差,有利于豆科牧草生长,其产草量显著低于其它两种前茬;黄豆茬土壤肥力好,禾本科牧草早期生长旺盛,将抑制豆科牧草;水稻茬的混播组合相对稳定;土壤肥力直接影响混播牧草的越夏率;伏旱来临之前,良好的草层盖度有利于牧草越夏。  相似文献   

3.
几种豆禾牧草混播初期生长互作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选用豆科与禾本科牧草各两种互为混播组合,研究其混播状态下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当以白三叶、紫花苜蓿为作用牧草,并随期播量增加时,受体牧草高羊茅与紫羊茅种子萌发及幼轩生长受到显著影响,受体牧草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则对幼苗生长有促进作用。互作效应强度的进一步分析表明,豆科牧草对禾本科牧草的作用一般较强,并在初期生长阶段有较好的表现。这一结果与混播草地豆科牧草所表现的特征相符。因此本研究可从一个侧面为混播草地豆禾组合相容性提供可资借鉴的高效简捷的判定方法。  相似文献   

4.
南方山地人工草场的草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前言改良的禾豆混播人工草场,常常含有不需要的植物种类,这主要是指那些与优良栽培牧草竞争的没有多大利用价值的阔叶野草类及灌丛。有些恶性野草侵占地盘,降低了人工草场的生产能力导致人工草场的退化。在管理良好的人工草场上,混播的禾本科牧草与豆科牧草会长成厚密的草层而抑制野草,相反,如果管理不善,栽培牧草生长瘦弱,就会失去竞争能  相似文献   

5.
宁夏绿洲禾豆牧草混播组合及其比例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亚淑  朱林  许兴 《草业科学》2015,(9):1463-1472
在宁夏中部半干旱带有补灌的条件下,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为试验材料,豆科与禾本科牧草分别按照3∶7、5∶5、7∶3共3种不同比例进行混播,研究了不同混播组合及比例对其经济投入产出比、干草及主要营养成分产量、相对总产量及竞争力等方面的影响。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3种豆禾牧草混播比例的产量均显著大于单播禾本科牧草的产量(P0.05)。苜蓿与禾本科牧草混播组合2013年及2014年的产量均显著高于沙打旺与禾本科牧草的混播组合(P0.05),其中,紫花苜蓿∶羊草为7∶3的混播组合的产量为最高(P0.05),粗蛋白和粗脂肪的总产量最高且投入产出比最低。紫花苜蓿+禾草组合中豆科牧草竞争力均大于相同比例下沙打旺+禾本科牧草组合中豆科牧草竞争力。沙打旺+禾本科牧草混播组合中,相对总产量(RYT)大于1的组合多于紫花苜蓿+禾本科牧草混播组合,其中,沙打旺∶羊草为7∶3的混播组合的两年平均RYT最高。以上结果说明,在宁夏中部半干旱带建植栽培草地时,紫花苜蓿∶羊草为7∶3的混播组合有较好的产量效应和最低的投入产出比;而沙打旺∶羊草为7∶3的混播组合中不同物种生长较为均衡。  相似文献   

6.
一般来讲,混播牧草在其生长条件下能够互相保护,增加抗逆性,即使是在一般灾年也有比较稳定的产草量。用单一豆科牧草建立的人工草地,在调制干草过程中因叶片容易脱落往往造成损失,而用豆科牧草与禾本科牧草建立的混播草地就可减少叶片脱落而造成的损失浪费。因此,混播牧草不仅产量  相似文献   

7.
1 原理 形态学互补.在混播群落中,通常各成员都占据一定的空间,构成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即成层次结构,从而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豆科牧草和禾本科牧草在形态学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别,如豆科牧草叶片分布较高,禾本科牧草则较低;豆科牧草叶片平展,禾本科牧草的叶片斜生,这种叶片和枝条的成层分布及叶片的不同空间排列对于光线的截拦是很重要的.优良的混播组合中,常根据牧草形态的差异包括上繁与下繁,宽叶与窄叶等来进行合理搭配,充分利用光照.  相似文献   

8.
<正> 豆科一禾本科牧草混播较之其单播具有某些优点。豆科牧草所固的氮,一部分直接或间接为混播禾草利用。它们间在根系分布和养分需要方面的差异使其能有效地利用土壤中的养分。因此,豆科—禾本科牧草混播可望提供高产、优质和季节性变动较小的饲草。  相似文献   

9.
栽培牧草的施肥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肥料是牧草粮食。增施肥料,特别是有机肥料,不仅能满足牧草生长的需要,而且还能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从而提高牧草的产量和质量。1合理施肥的原则1.1根据牧草种类和需肥量施肥牧草的种类不同,所需要的肥料种类、数量也不同。禾本科牧草对氮肥的需要量较大,反应敏感。因此,应以氮肥为主,配合施用磷、钾肥。豆科牧草具有根瘤,能固定空气中游离氮素,应以磷、钾肥为主和少量的氮肥,尤其是在幼苗根瘤尚未形成时,施用少量的氮肥,可促进幼苗的生长。禾本科牧草和豆科牧草混播的草地,首先要增施磷肥,促进豆科牧草根瘤的形成,以磷固氮,促进禾本科牧草的…  相似文献   

10.
混播种类与混播比例对豆禾混播草地浅层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3种豆科牧草与3种禾本科牧草在混播种类为3、4、5、6与豆禾比5∶5、4∶6和3∶7条件下建立混播草地。依据2008-2010年各混播处理的土壤浅层有机质、氮、磷、钾养分含量,分析了混播种类与豆禾混播比例对土壤养分分布与积累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豆禾牧草混播后,土壤碱解氮较单播禾草增加,土壤有效磷则较所有单播草地都增加。随着豆科牧草比例的减少,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呈减少趋势。混播种类较少时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全钾含量较高,而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含量较低;混播种类较多时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含量较高,而土壤有机质、全磷、有效磷、全钾含量较低。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混播种类及混播种类与混播比例的交互效应是影响土壤养分差异的主导因素,而混播比例仅对土壤全磷、全钾含量造成了显著影响(P0.05)。因此,豆禾牧草混播有利于改善土壤速效氮、磷养分的供应,而增加豆科牧草的比例并没有显著增加土壤养分供给(P0.05)。  相似文献   

11.
禾本科与豆科牧草的混播,是人工草地建植的最主要方式之一,而了解其之间的种间互作机理,对于维持混播草地的持续稳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光照、养分、水分和空间等资源方面展开探讨了禾草和豆科牧草在混播时所采取的不同生存策略,阐述了豆—禾混播草地草种之间的竞争与促进关系,分析了豆科牧草固氮和转氮能力的影响因素及深根系豆科牧草与浅根系禾草的共存机制,提出了可以通过混播建植技术、草地管理措施及草地利用方式避免或减弱混播草地豆禾牧草之间的竞争,以此提高混播草地的生产力并维持混播草地持久力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混播草地中豆科牧草与禾本科牧草(简称豆/禾牧草)之间的氮转移在草地农业系统氮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豆科/禾本科牧草混播系统和豆科/禾谷类作物间作系统存在一种氮素共享的通道,即在间(混)作中,豆科植物固定大气中的氮在满足自身生长需求前提下,还通过各种途径为伴生的禾本科植物提供氮源。在混播草地中氮素转移途径主要分地上和地下两种。地上途径主要是豆科牧草的地上部分经放牧家畜采食后粪便归还土壤,后又被禾本科牧草吸收利用或者地上凋落物在土壤中经微生物分解矿化释放出有效氮被另一种植物吸收利用(反之亦成立)。地下途径相对复杂,可能有以下3种:1)通过植物根际沉积氮转移。2)通过菌根真菌的菌丝传递。3)通过植物根系分泌物中含氮化合物来转移。目前的研究虽然明确了有可能转移的途径,但哪一种途径是主要的方式?在氮素转移的过程中,某一途径会部分的发生,还是好几种途径同时发生,每一个途径的贡献为多少?这仍缺少关键的证据。本研究针对国内外关于豆/禾混播草地中豆科牧草生物固氮、豆/禾牧草间氮转移的研究现状,重点对混播草地中豆/禾牧草之间的氮素转移数量、转移途径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对可能存在的氮素转移机理进行了综述,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下一步通过将豆科植物引入我国农牧业种植结构来实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研究提供理论资料。  相似文献   

13.
混播草地中豆科牧草与禾本科牧草(简称豆/禾牧草)之间的氮转移在草地农业系统氮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豆科/禾本科牧草混播系统和豆科/禾谷类作物间作系统存在一种氮素共享的通道,即在间(混)作中,豆科植物固定大气中的氮在满足自身生长需求前提下,还通过各种途径为伴生的禾本科植物提供氮源。在混播草地中氮素转移途径主要分地上和地下两种。地上途径主要是豆科牧草的地上部分经放牧家畜采食后粪便归还土壤,后又被禾本科牧草吸收利用或者地上凋落物在土壤中经微生物分解矿化释放出有效氮被另一种植物吸收利用(反之亦成立)。地下途径相对复杂,可能有以下3种:1)通过植物根际沉积氮转移。2)通过菌根真菌的菌丝传递。3)通过植物根系分泌物中含氮化合物来转移。目前的研究虽然明确了有可能转移的途径,但哪一种途径是主要的方式?在氮素转移的过程中,某一途径会部分的发生,还是好几种途径同时发生,每一个途径的贡献为多少?这仍缺少关键的证据。本研究针对国内外关于豆/禾混播草地中豆科牧草生物固氮、豆/禾牧草间氮转移的研究现状,重点对混播草地中豆/禾牧草之间的氮素转移数量、转移途径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对可能存在的氮素转移机理进行了综述,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下一步通过将豆科植物引入我国农牧业种植结构来实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研究提供理论资料。  相似文献   

14.
禾本科牧草与豆科牧草混播的四大优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产量高混播牧草具有较单播牧草高而稳定的产量,通常产草量提高14%~25%左右。2品质好豆科牧草含有较高的蛋白质和钙等营养元素,而禾本科牧草含有较多的碳水化合物,两种牧草混播后营养成分提高且均匀,适口性好,提高了牧草的利用率。3能改良土壤,延长草地的利用期两种牧草混播,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形成稳定的团粒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使草地生长快,利用期长。4利于干草的调制和青贮豆科牧草含水量较多,茎叶所含水分差异较大调制干草时易落叶,而禾本科牧草则相反,所以混播后调制干草时可减少茎叶的损失。豆科牧草含蛋白质多,水分高,不易单独青贮而…  相似文献   

15.
不同处理方式混播优良牧草对草地改良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禾本科与豆科牧草混播.建植人工牧草饲料基地,改良天然草场。结果表明:混播优良牧草产量高.草场品质好.牧草覆盖率大。杂草少。在生产特性方面.人工草场比改良草场产草量高.但投入成本较高。黑麦草耐旱性能差于紫花苜蓿,夏季易休眠甚至死亡。在本试验中。混播人工草场年产鲜草量可达3715.19kg/667m^2.豆科和禾本科混播比例为1:3。  相似文献   

16.
一、前言混播牧草利益很多,主要能增进牧草的产量和品貭,延长利用的时間。本院于1953年秋卽进行了該項研究,初步掌握了混播方式、混播期和混播量。混播方式为便于除草起見,以間行条播为佳;播种期以同时秋播;播种量以豆科每亩2斤、禾本科1斤为宜。于1955年秋曾选用适于当地混播的多年生黑麦草、红頂草、鸡脚草和扁穗雀麦等多年生禾本科牧草及紫苜蓿(漣水)多年生豆科牧草举行混播对比試驗,茲  相似文献   

17.
科尔沁天然草地饲用植物经济价值的综合评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层次分析和打分相结合的方法,评定出科尔沁草地禾本科牧草为最优的饲用植物经济类群,依次是杂类草;、菊科、豆科、莎草科各类群。提高天然草地饲用植物经济价值的基本途径是施肥、灌溉、补播和混播豆科牧草及采取合理的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18.
<正> 引言草地改良及饲料生产的研究,经常涉及到禾本科牧草与豆科牧草混播问题。人们常常希望知道不同的种在草地中所占的比例。因为这个比例经常是牧草产量与质量的重要决定因素。已经用来估计混播草地中豆科牧草与禾草比例的方法很多,有费时的人工分离样品法,也有快速而不甚准确的目测法。  相似文献   

19.
<正> 在乌克兰南部,苜蓿及多年生禾本科牧草混播,在多年生高蛋白作物中属于主导地位。乌克兰科学研究机关和先进单位的实验证明,禾草与豆科牧草混播,在灌水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豆科与禾本科牧草混播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混播技术、种群性状、生产优势、混播方式与土壤肥力间的关系等方面是观察与认识豆科与禾本科饲草混播方式的基本内容。过去大多数研究集中在该体系的地上部及现象方面的研究,今后应加强该体系内地下部种间相互作用与土壤养分吸收利用之间的关系以及种间差异与根际过程调控等方面相关机理的研究,如禾本科与豆科牧草混播种间养分竞争能力差异的生理生态基础研究,种间竞争和促进作用的基因型差异研究,微生物群落及数量变化等方面的研究。通过这些深入研究间混播的资源吸收利用特点与混播因果关系,为禾本科与豆科牧草混播种植方式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