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军 《农技服务》2000,(1):11-13
<正> 调酸消毒是水稻旱育秧的核心技术之一,其目的是防治水稻秧苗立枯病。立枯病是早育秧的大敌,是毁灭性病害。旱育秧成败的关键就是怎样防治立枯病。早期的旱育秧技术主要是通过施用浓硫酸、硫磺粉、敌克松等进行调酸消毒、防治立枯病。其操  相似文献   

2.
水稻肥床旱育秧,具有省水、省工、节本、增产等方面优点.但在旱育秧条件下,秧苗又易发生立枯病、恶苗病和黄白化病等菌源性和生理性病害.这些病害的发生,主要由病原菌的存在和水稻的生理特征对旱田生态环境的不适应所致.但土壤培肥不当,营养元素的失衡,特别是一些微量元素的供应不足,导致秧苗根系发育不良,苗体瘦弱,抗逆能力低下,也是病害发生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水稻旱育秧立枯病发生条件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旱育秧技术的大力推广 ,水稻立枯病也随之成为育秧期最主要的病害。据观察与研究发现 :水稻立枯病是真菌侵染所致 ,其发生与病菌、气候、秧苗素质等关系密切 ,消灭病菌与培育壮秧为防治关键。  相似文献   

4.
早稻秧苗水育改旱育后,发生了许多有别于水秧的新病害,其中发生较普遍且危害大的有黄化病、立枯病、恶苗病及黄梢僵苗症等。育秧期间对这些病害正确识别,及时对症防治,是提高旱育秧成秧率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5.
水稻秧苗立枯病是早春旱育秧的常见病害之一,一般在低温或气温忽高忽低时容易发病.发病初期秧苗枯黄卷缩,茎基部腐烂,扯时易断,后期受害常心叶枯萎卷缩,茎基部腐烂软化,病株基部大多有赤色霉状物,是病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水稻立枯病一旦发生,轻者影响秧苗素质和成苗率,重者秧苗全部坏死,贻误农时,使生产蒙受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6.
水稻立枯病是水稻经常发生的一种病害,对水稻秧苗危害较大,尤其以旱育秧发生严重。此病发生严重时,会造成水稻秧苗不足,影响农业生产及水稻产量。因此,做好水稻立枯病的防治工作,对提高水稻秧苗质量、增加水稻产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永胜县永北镇海拔2140m左右,每年的3月下旬开始播种育秧,而水稻立枯病是水稻旱育秧的主要病害之一,对水稻秧苗素质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8.
正水稻旱育稀植是稻作技术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在稻作种植区均表现出来明显的增产优势,而较好的秧苗素质是水稻旱育秧获得高产的基础。秧苗素质的高低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病害的危害造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从多年的情况来看,其危害旱育秧的病害主要有黄(白)化病、立枯病、恶苗病、黄稍僵苗病等。应根据田间发病情况及时加以区别对待,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把对秧苗的损失降低到最小限度。1病害类型1.1黄(白)化病  相似文献   

9.
旱育秧是水稻生产中普遍采用的育秧方式,但在实际操作中立枯病发生危害是粮农最烦恼的事。因为立枯病是旱育秧生产中发生最多、最容易造成毁灭性灾害的一种病害。它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病害,发生这种病害最终使粮农造成秧苗数量减少,品质下降,甚至全部枯死,影响稻谷生产。  相似文献   

10.
1立枯病 水稻立枯病是水稻旱育秧最主要的病害之一,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气温过低、温差过大及土壤偏碱等因素,田间症状主要表现为出苗后秧苗枯萎,容易拔断,茎基部腐烂,有烂梨味,发病较重的整片死亡,病株基部多长有赤色霉状物.  相似文献   

11.
水稻旱育稀植是稻作技术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在我国各大稻区生产上表现出显著的增产效果,而较好的秧苗素质是水稻旱育秧获得高产的基础.秧苗素质的高低受很多因素影响.其中主要的病害原因有稻苗黄(白)化病、立枯病、恶苗病和黄稍僵苗病等.根据多年试验与观察,对这些病因的表现与形成作一浅析,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水稻立枯病对旱育秧田危害十分严重,特别是遇到持续低温或气温忽高忽低时发病尤重,可造成秧苗大量死亡。1.症状水稻立枯病可分为生理性立枯病和病理性立枯病两种。生理性立枯病是在不良环境条件下,由于秧苗体内水分蒸腾与吸水失调引起(播种密度过大或者通风不及时,造成根系吸收的水分少,通风时蒸发量大)。  相似文献   

13.
《农技服务》1997,(1):13-15
<正> (一) 水稻旱育秧稀植技术作为我国水稻增产增收的一项重大措施,1995年已在全国推广近1亿亩。但在水稻旱育秧中经常发生毁灭性的秧苗立枯病,即植株水分和能量代谢失衡造成茎叶的急性枯萎。有些地区秧苗1995年的立枯病发病率竟达60%~80%。极大地阻碍了该项先进技术的普及。1994年从日本留学回国的张军  相似文献   

14.
水稻立枯病对旱育秧田危害十分严重,特别是遇到持续低温或气温忽高忽低时发病尤重,可造成秧苗大量死亡. 1、病原与症状 水稻立枯病可分为生理性立枯病和病理性立枯病两种.生理性立枯病是在不良环境条件下,由于秧苗体内水分蒸腾与吸水失调引起(播种密度过大或者通风不及时,造成根系吸收的水分少,通风时蒸发量大).心叶卷筒状,随后下叶很快失水萎蔫呈筒卷状.  相似文献   

15.
水稻立枯病对旱育秧田危害十分严重,黑龙江省水稻立枯病呈加重趋势,特别是遇到持续低温或气温忽高忽低时发病尤重,可造成秧苗大量死亡.为此,文章介绍了寒地水稻育秧期立枯病的症状、发病时期、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水稻旱育秧     
目前,旱育秧已成为我省重要的育秧方式,增产效果十分显著,但是旱育秧在大面积推广中,由于经验不足还存在很多难点:一是用种量偏高;二是出苗不整齐;三是揭膜后发生青枯、立枯病较重,有的还出现秧苗生长缓慢或生长停止,秧苗发黄、枯死等严重现象。我自1996年开始引用示范旱育秧技术至2001年大面积推广,经历了五年的旱育秧过程,通过……  相似文献   

17.
以常规旱育秧技术为对照,比较了简化、高效旱育秧技术对防治旱育秧苗期病虫害防治作用以及对旱育秧出苗与成苗、秧苗素质、产量形成及育秧工本投入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技术免除了常规旱育秧土壤培肥调酸、浸种催芽、制作与撒盖营养土、盖揭地膜与草等多道复杂工序,对旱育秧苗期立枯病、恶苗病、黄白化病、稻蓟马防效优异,出苗安全,成苗率高,秧苗素质好,产量增加10%以上,育秧工本节约50%以上。  相似文献   

18.
本项研究提出“水稻苗传期土病害”概念,将水稻秧苗期由土壤多种非专性弱寄生菌(腐霉菌,镰刀菌,丝核菌,蠕孢菌等)在外界不良条件影响下,侵染秧苗造成的多种病害(立枯病,青枯病,黄枯病,绵腐病,疫霉病等)作为一个复合体进行研究。在此理论指导下,重点对目前旱育秧阶段发病严重的苗期土传病害重新进行了病原菌鉴定,筛选出了防治该类病害的新型复合内吸杀菌剂,提出了高效、安全、经济的拌种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9.
正2016年由于早春气温低,阴雨天气连绵不断,光照不足,造成全市水稻青枯、立枯病陆续发生。青枯、立枯病是水稻旱育秧苗床上常见多发的病害之一,对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的危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发生严重的甚至使秧苗失去使用价值。能够引发立枯病发生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受气候、苗床管理、播种量、苗床ph值、壮秧剂质量及使用方法是否正确等因素的影响,必须一切因素综合考虑,采取综合防治措施进行防治,才能水稻秧苗生长健壮,减少青枯  相似文献   

20.
王成全 《现代农业》2006,(11):22-23
“移栽灵“”是一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它具有杀灭土壤病菌,促进秧苗根系活力的功能。使用“移栽灵”可有效防治盐碱地区水稻旱育苗立枯病,简化了传统的旱育秧技术,可以不选择土壤、不用调酸、不用消毒进行水稻旱育秧。本文作者从几个方面研究了使用“移栽灵”防治水稻立枯病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