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7 毫秒
1.
1提高牛舍温度 奶牛的适宜环境温度为8—16℃,在此范围内,奶牛代谢率和产热量均处于最低水平,表现为饲料消耗少,发病率低。如果牛舍的温度在0℃以下时,牛体就散发大量能量以维持体温。许多饲养户在冬季只在下雪时,或者严寒期间才将牛赶进牛舍内,平时都将奶牛散养在露天场院内。随着气温的不断下降,很容易造成奶牛体能的消耗,  相似文献   

2.
<正>奶牛最适宜的生长环境温度是10~16℃之间,如果外界温度低于10℃,奶牛则须通过体内产热来保持体温的恒定。奶牛的瘤胃会通过发酵而产生热量,奶牛冬季的皮毛有很好的隔热性,这使得奶牛有较强的耐低温能力,但是当奶牛需要休息或反刍时,由于卧在地上,致使乳房不得不接触到冰冷的地面,受到低温的刺激,产生应激。使得奶牛体内的热量消耗会增多,相应的采食量会有所增加,但饲料消化率降低,在体内停留时间变短,利用率下降,甚至会由于抵抗力减弱  相似文献   

3.
冬季的来临,气温不断降低,奶牛基础代谢能消耗增加,对日粮中的净能明显感觉不足,加上奶牛冬季青绿饲料匮乏,粗饲料干枯,营养低下,奶牛体热散失增多,使产奶量下降,饲养奶牛难度就随之增大。据研究,气温在-5℃时,给奶牛以维持饲养,其净能将出现负值,在-10℃时,产奶量下降6%,这时如果饲养管理不当,就极易造成奶牛产奶量下滑,影响奶牛的正常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4.
奶牛的适宜环境温度为8~16℃,在此范围内,奶牛代谢率和产热量均处于最低水平。表现为饲料消耗少,发病率低。如果牛舍的温度在0℃以下时,牛体就散发大量能量以维持体温。因此,应将牛舍西面和北面的门窗、墙缝堵严,防止贼风侵袭;向阳面的门窗要挂帘。此外,奶牛白天在运动场内活动的时间不宜超过6h,最好是上、下午各活动3h。  相似文献   

5.
热应激对奶牛的泌乳性能有明显的消极作用。当平均每日环境温度趋近24℃时,奶牛泌乳性能即开始下降。除环境温度之外,温度和风度也能影响奶牛的泌乳性能。奶牛通过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等方式散发机体热量。随着环境温度的增加,奶牛体温和环境温度的差异逐渐减少。这样就降低了奶牛散发的机体热量。若环境温度继续增加,奶牛必须更多地依靠蒸发降温法(出汗和喘气)来散发机体热量。  相似文献   

6.
寒冬季节里,外界温度以至零下,青鲜饲料匮乏,这给北方地区的奶牛养殖带来不便。相关研究表明,气温在-5℃时,给奶牛以维持饲养,其净能将出现负值,下降至-10℃,产奶量下降6%左右,如果管理不善,还会引起奶牛的多种疫病。因此冬季奶牛场生产管理和疾病预防至为重要。现将主要措施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了分析低温环境下东北林蛙(Rana dybowskii)心率的变化,为其养殖、运输或暂养提供基础数据,试验通过采集低温环境下东北林蛙在体和离体心脏的心电图(ECG),分析了低温环境对东北林蛙心率的影响,探究了低温环境下或冬眠过程中两栖类动物心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5℃时东北林蛙在体心率和离体心率分别约39次/min和38次/min,而由10℃下降至0℃时在体心率迅速下降为15~10次/min、由10℃下降至2℃时离体心率迅速下降为13~5次/min,-2℃时东北林蛙在体心率可短时间维持在9次/min以下,-3℃时东北林蛙在体心率为0;东北林蛙在体心率和离体心率均随温度下降而下降、或温度回升而升高;相同低温环境下东北林蛙在体心率显著高于离体心率。说明进入冬眠时东北林蛙心率迅速下降并维持在较低水平;在可耐受的极限低温下(-2℃)东北林蛙仍维持较低心率;低温环境下东北林蛙心率与温度呈正相关,其机体可通过神经或体液正向调节心脏活动,进而满足低温环境下机体新陈代谢对血流量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冬季气温较低,奶牛的产奶量易受到影响,所以,一定要加强饲养管理,确保奶牛冬季高产。1提高舍温奶牛的适宜环境温度一般为8℃~16℃。在此范围内.奶牛代谢率和产热量均处于最低水平。表现为:饲料消耗少,发病率低。如果牛舍的温度在0℃以下时,牛体就散发大量能量以维持体温,降低产奶量。因此,应将牛舍门窗、墙缝堵严,防止贼风侵袭;向阳面的门窗要挂帘。  相似文献   

9.
奶牛瘤胃酸中毒是由于奶牛过食碳水化合物饲料,饲料在瘤胃内迅速发酵分解,产生大量的乳酸、挥发性脂肪酸及有毒物质致使瘤胃液pH值下降,并通过瘤胃壁的渗透和扩散作用进入血液,引起酸碱平衡失调的一种机体代谢疾病。  相似文献   

10.
盐化干薯藤 喂猪长得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奶牛体型大,单位体重的散热面积小,被毛和体组织的保温性能好,饲料消耗、利用和产奶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能,再加上汗腺不发达,皮肤蒸发热量少,这些都决定了奶牛耐寒怕热的特性。饲养奶牛的适宜温度为0~20℃,高产奶牛为8~16℃,适宜泌乳温度为12~15℃。当温度超过25℃时,奶牛就会出现热应激反应。热应激造成奶牛食欲减退,呼吸次数增加,脉博加快,体温升高,对钙和磷的吸收下降,蛋白质和脂肪等营养物质利用率低,最终导致产奶量明显下降,繁殖机能减退,抗病力降低,对奶牛生产性能影响极大。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减轻热应激对提高养牛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杨平 《四川奶业》2006,(2):15-17
奶牛热应激是在炎热季节当奶牛受到超过自身体温调节能力的环境气温刺激时,所引起机体发生的生理、生化、物理等一系列的异常反应。奶牛是耐寒而怕热的动物,适宜气温为8—18℃。奶牛体型大,身体重,单位体重散热面积小,被毛和皮肤保温性能强,汗腺不发达,不利于体热的蒸发散热。奶牛产奶量高,采食量大,饲料在瘤胃中发酵时又会产生多量的代谢热,又加重了散热的负担。夏季气温高,太阳直射和辐射产生的热量又多,特别像四JlI夏季这种高温高湿闷热的环境,奶牛产热和散热的平衡关系遭到破坏,就发生不同程度的热应激反应。奶牛呈现食欲减退,呼吸加快,体温升高,产奶量下降,代谢功能紊乱,繁殖力下降,抵抗力降低,体重减轻,疾病增加,甚至死亡,给奶牛业造成很大损失。因此,在炎热的夏季,采取有效措施缓解或消除热应激对奶牛的影响,是养牛者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怎样预防奶牛热应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奶牛热应激是指奶牛受到超过本身体温调节能力的过高温度刺激时,引起机体发生的一系列异常反应。奶牛是耐寒怕热的动物,饲养奶牛的适宜温度是10℃~20℃。当环境温度超过25℃时,奶牛就会出现热应激反应。热应激能造成奶牛食欲下降,采食量减少,体温升高,呼吸加快,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率降低,营养供应不足,机体内分泌机能紊乱,影响奶牛泌乳,导致产奶量下降;还能影响公牛精子质量,延长母牛发情周期,缩短发情时间,造成母牛受胎率下降和出现死胎;还能使奶牛体内免疫球蛋白减少,机体抵抗力降低,病原菌容易生长繁殖并侵害机体…  相似文献   

13.
1 提高舍温 奶牛的适宜环境温度为8~16℃,在此范围内,奶牛代谢率和产热量均处于最低水平.表现为:饲料消耗少,发病率低.如果牛舍的温度在0℃以下时,牛体就散发大量能量以维持体温.因此,应将牛舍西面和北面的门窗、墙缝堵严,防止贼风侵袭;向阳面的门窗要挂帘.此外,奶牛白天在运动场内活动的时间不宜超过6 h,最好是上、下午各活动3 h.  相似文献   

14.
李振 《四川奶业》2006,(2):19-22
奶牛是耐寒不耐热的动物,它要求最适宜的外界环境温度为10℃-16℃,当环境高于或低于这个临界温度,将会对奶牛产生一系列热应激反应。在炎热的夏季,外界气温在30℃以上的时间长达3个月之久(尤其是南方地区)。在这种高温的环境下,奶牛表现食欲下降,呼吸频率加快,体温升高,产奶量和乳品质降低,生理代谢紊乱,严重影响了奶牛生产者的经济效益。据研究,当气温从25.9℃上升到28.6℃时,奶牛标准奶产量下降25.4%。因此,通过添加抗热应激饲料添加剂,进行营养调控,降低或消除夏季高温环境对奶牛的影响,对保证奶牛高产、稳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奶牛是耐寒怕热的动物,饲养奶牛的适宜温度是10~20℃,当环境温度超过25℃时,奶牛就会出现热应激反应。热应激造成奶牛食欲下降,采食量减少,体温升高,呼吸加快,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率降低,机体内分泌机能紊乱,导致母牛泌乳量明显下降;还能影响公牛精子质量,延长母牛发情周期,缩短发情时间,造成母牛受胎率下降和出现死胎;还能使奶牛体内免疫球蛋白减少,机体抵抗力降低,使乳房炎、子宫内膜炎、胎衣不下等产科疾病发病率增高,对奶牛以后的繁殖力及各种生产性能影响极大。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减少奶牛热应激,对保持奶…  相似文献   

16.
<正>对于奶牛,最适宜的温度是10~20℃,相对而言耐寒不耐热,当温度高于25℃时,奶牛就会出现热应激反应。奶牛的体温应该在产热和散热之间保持平衡,如果奶牛产生的热量超过散失的热量,牛体内就会积聚热。因此,在热带地区,夏季热应激一直是奶牛生产的重大难题。通常引起奶牛体温过高,采食量减少、产奶量下降、生长速率缓慢以及繁殖力降低,严重的时候,热应激能  相似文献   

17.
奶牛比较耐寒而不耐热.温度在0℃以下时,奶牛的体热散失量明显大于体热产生量,导致部分饲料或部分体内贮存的能量转化为体热,所以寒冷季节会引起奶牛产奶量下降,但奶牛的采食量不受影响,有时还可能增加.温度高于20℃时,即表现出体温增高,呼吸频率加快,饮水量增多、采食量下降和肠道充塞等热应激症状.高温条件下,气温每升高1℃,高产奶牛就消耗3%的维持能量.温度超过27℃时,产奶量下降5%~10%;超过32℃时,采食约减少20%;超过40℃时,食欲几近废绝.采食量下降是导致高产奶牛泌乳量下降的直接原因,改善夏季高温时节饲养管理是实现全年奶牛高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1环境特性 奶牛怕热,较一般牛更甚,其原因主要是: 1.1饲料在消化和利用的过程中,产热量多 牛饲料的消化一半左右是依靠瘤胃微生物的发酵分解来完成的,该发酵分解过程会产生大量的发酵热。据黄应祥研究,饲料在瘤胃发酵所产生的乙酸、丙酸、丁酸在代谢的过程中,将分别有54%、29%、31%左右以发酵热的形式损失掉。该发酵热在寒冷季节可用于维持体温,但在炎热季节却增加了机体散热的负担,造成牛喜冷怕热。奶牛干物质的采食量相当于其体重的3%以上,比普通牛要高50%左右,因而奶牛比普通牛产热更多,更惧怕炎热。  相似文献   

19.
夏季气温炎热,当鸡舍内温度超过30℃时,为了排出体内多余热量,鸡就会张口呼吸,呼吸频率加快,出现喘气症状,使鸡采食量下降,饮水量增加,蛋重小,蛋壳质量下降,破残率增加,鸡体抵抗力下降,死亡率增加。由于CO2排出过多,鸡体血液中的碳酸盐减少,只在饲料中使用NaCl很难维持血液中的Ba^+和Cl^-的平衡,而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小苏打,  相似文献   

20.
奶牛是一种耐寒怕热的动物.对体温调节能力有限。在诸多应激因素中,高温环境对奶牛的应激影响尤为突出。饲养实践证明,普通奶牛产乳的适宜温度为10—15℃,黑白花奶牛产乳的最适温度为0~20℃,此时产热和散热维持动态平衡,奶牛产乳量高,饲料利用经济。超过适宜温度范围,奶牛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开始升高,容易引起热应激反应。此时奶牛除了加强呼吸等途径增加散热外,还通过降低采食量以减少体内产热,从而维持体温恒定。由于采食量降低导致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是造成奶牛生产性能下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