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编同志并转《农业考古》编辑部:从已出三期看,《农业考古》在编辑方针上体现了“古为今用”和“大农业”观点,发表的文章体现了学术性与知识性的统一,又密切联系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际,加以图文并茂,还有普及性讲座《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讲话》、《农史人物介绍》等,在农业院校师生中很受欢迎。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进行了学农爱农和热爱祖国的丰富文化遗产的爱国主义教育,突破了纯学术性论文的框框,作到了研究农史与普及农业史知识相结合,取得很大成绩,谨向贵刊表示祝贺。我这两年从事农业区划工作,感到农业区域形成的历史很重要,必须从空间布局与时间演变两方面进行研究。贵刊的任务之一是研究我国古代农业资源和区划,是很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农业考古》编辑部编辑同志: 我是在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科学史专家席文(Nathan Sivin)教授的办公室里第一次看到贵刊创刊号的。我们当时都很高兴。工业考古在美国很风行,有《工业考古》杂志出版;但农业考古,他们却作得较少。我国有悠久历史,农业考古文物不断出现,且又有《农业考古》专刊,这是令人兴奋的。希能坚持办下去。席文教授很喜欢这个刊物,在我离  相似文献   

3.
国际著名学者、《中国科学技术史》作者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参见本刊上期93页的介绍),于今年九月份参加在罗马尼亚召开的国际科技史学术讨论会后来华作短时期的访问。在华期间,李约瑟博士受到方毅副总理的接见,并应邀在北京和上海作了学术报告。9月23日,李约瑟博士应上海市科协和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等单位的邀请,在锦江饭店做了题为《中国科学技术史编写计划的起源、进展与现状》的学术报告,放了有关中国古代化学成  相似文献   

4.
由中国农业博物馆农史研究室闵宗殿、彭治富等同志编写的《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说》(以下简称《图说》),作为《中国农业博物馆丛书》之一,已于1989年10月由农业出版社出版,它为农史研究提供了一部学术性、知识性和资料性的重要参考书。 1986年中国农业博物馆举办了3000平方米的“中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史陈列”,这项陈列通过收集到的农业文物、史料、图片、绘画以及各种实物标本、模型等,形象地再现了作为农业古国之一的我国近万年的  相似文献   

5.
李约瑟生前身后与中国人结下了不解这缘。昔人已乘黄鹤去,一代汉学大师李约瑟逝世有8年时间了。李约瑟的《中国科技技术史》撰著工程亦将全面告竣。于是,中国科技史界开始面对“后李约瑟时代”如何发展的问题,也开始了后李约瑟时代的探索——促进中国科技史研究的学科化、国际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一)1978年秋,我在江西省博物馆工作,当时根据我的建议筹办了一个《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展览》,在南昌预展期间,《光明日报》的一位老编辑在庐山参加"印纹陶文化学术讨论会"之后参观了展览,写了一篇报道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引起各界的注意。农业部派专人到南昌参观了展览,并邀请我们参加于第二年春天在郑州召开的《中国农业科技史稿》的编写会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素称以农立国,农业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农学遗产极其丰富。近年,农业出版社连续推出了几部重要的关于我国农史方面的图书,如《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说》……其中,《中国农史系年要录》(科技编)(以下简称《要录》)就是一部较好的值得推荐的农史参考工具书。该书编者闵宗殿同志长期从事农史研究工作,造诣较深,发表不少论著,成绩斐然。他于1980年在参加中国农业科技史展览中,  相似文献   

8.
农史动态     
胡道静先生被推选为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通讯院士我国研究古典科学名著《梦溪笔谈》和探索祖国农业科学史的著名学者胡道静先生,最近被国际科学史研究院举行的评议会推选为该院的通讯院士。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部在巴黎,本届院长是英国贺尔。胡道静先生是上海人民出版社编审、北京农业出版社顾问、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筹委、中国农科院主编的《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顾问,并担任《中华文史论丛》编辑出版的李约瑟博士八十诞辰颂寿纪念文集《中国科技史探索》的执行编辑。他  相似文献   

9.
主编同志:最近我们在图书馆看到您所主编的《农业考古》,深感所载论文题目新颍,资料丰富,考证严谨,开拓了生产力角度来研究古代农业史的新领域。这个刊物富有学术价值,对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史极有参考价值。我们目前正在进行七卷本的“中国古代商业史”丛书的研究编写(将由中华书局出版),内有“先秦商业史研究”、“秦汉商业史研究”以至“明  相似文献   

10.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对中国科技史研究是卓有成效的,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闻名于世界,其中包括对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研究的贡献。他的学生罗伯特·坦普尔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佼佼者,他的著作《中国——发现和发明的国家》,以通俗的文学、扎实的考据、令人信服的论证,介绍了中国100个“世界第一”。有关农业科学技术的发现与发明对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农史有极力的参考价值,引起了注意。坦普尔对我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发现与发明考证不但精湛,而且比较广泛。为我们研究  相似文献   

11.
《农业考古》主编先生: 非常感谢您寄来的《农业考古》杂志。到目前为止我所看到的几期刊物中充满有趣和很有价值的资料和文章,对我的工作有很多帮助。如在给《中国科学和文化》投稿时,根据贵杂志有关论文,对于犁的早期历史一节已做了大量改动。我感到非常荣幸,你们在82年第二期中翻译刊载了我的一篇论文。我知道农具历史研究院国际书记处和你们有联系。我准备翻译一点中国的文章,让西方的学者们能更多了解中国农业历史的研究情况,这一工作在中国  相似文献   

12.
(本刊讯)今年是英国著名科学家、中国科技史开拓者、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李约瑟博士的百年诞辰,为纪念与缅怀这位对中国古代文明一往情深的世纪巨人,浦东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李约瑟文献中心、上海科技开发交流中心等20余家科研、高校、文博及出版单位联合发起的“纪念李约瑟博士百年诞辰暨中国科技发展研讨会”于8月29—31日在沪杏科技图书馆举行。李约瑟博士的生前友好王应睐院士、胡道静院士、刘祖慰教授及著名植物生理学家殷宏宗教授的亲属等60余人出席会议。《农业考古》主编陈文华教授也专程赴会,并回忆了他三见李约瑟的动人往事。与…  相似文献   

13.
光阴似箭,转眼间《高等农业教育》已经走过了她2 0年的光辉历程。当我看到《高等农业教育》2 0 0 4年第2期上王广忠教授的文章《鲜花绽放,溪流有源》时,心情无比荡漾,思绪万千,我与《高等农业教育》从相识到相亲相爱的情结,一幕幕地浮现在我的眼前……,内心涌起创作的欲望和冲动,很想借此机会把我与《高等农业教育》的情结展现在读者面前,以此庆祝和纪念我们自己的刊物诞生2 0周年。1984年当《高等农业教育》诞生时,我还是一个刚刚参加工作仅两年的年轻人,从对高等教育研究毫无兴趣和一无所知到对之情有独钟,可以说,是《高等农业教育》改变…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农业博物馆的关怀和领导下,由该馆农史研究室闵宗殿、彭治富、王潮生等同志编撰的《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说》已于1989年10月由农业出版社出版。《图说》是以该馆举办的“中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史陈列”的内容为基础编写的,同时增加了林业、渔业、加工业等新的内容,并充实了一些农史学界研究的新成果,和农业考古方面的新资料。全书采取了以  相似文献   

15.
海外来信     
亲爱的陈文华教授: 我祝贺又一期篇幅很大的《农业考古》出版。我的许多同事都和我一样,对贵刊的文章很感兴趣,遗憾的是我们都不懂中文,在使用时非常困难。贵刊1985年1期曾译载了我和阿赛尔教授合写的发表于《农具与耕作》杂志上的文章,这就启发我也这么做。我和同事们可以从贵刊中挑选一些文章译成英文在我们的刊物《农具和耕作》上发表。我们想用这种方法在西方  相似文献   

16.
《农业考古》编辑部:承寄《农业考古》1982年第1期,非常感谢。阅读之后,觉得你们的刊物越办越活,越办越好,这是你们辛勤劳动的结果,谨致祝贺。贵刊曾向我约稿,由于种种原因,至今尚未完成任务,十分抱歉。但欠帐总是要还的。顺致敬礼湖南省博物馆付馆长、付研究员高至喜 8.28编辑部同志们:你们的《农业考古》办得越来越好。今年的第一期从封面设计到内容安排,都格外出  相似文献   

17.
周昕 《农业考古》2001,(3):1-14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20年只是短暂的一瞬,然而作为一个杂志,一个学术杂志,能够坚持20年,而且越办越大,越办质量越高,实在是相当的不容易,何况是在人力和财力都十分紧张 的情况下。我是与《农业考古》相伴成长的。回想20年前,为修订《农具史话》到处收集材料的时候,经朱洪涛先生介绍,在中国农业博物馆参观陈文华、张忠宽先生主办的“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展览”后,与陈文华、张忠宽先生建立了联系,于是我也就成了《农业考古》的第一批 订阅者和受益者。我的《中国农具史纲及图谱》能够在1998年出版,是从《农业考古》…  相似文献   

18.
刘晓萍 《农业考古》2019,(4):202-206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其传统文化的核心本体是农业文化,同时农业科学文化研究也是研究中国科技与文化互动关系必不可少之环节。本文尝试以李约瑟对中国农学发展的关注、他和多位农学专家对中国农学典籍西向传播的贡献、《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中对中国农书的译介为进路,梳理中国农业文化与西方的交流及其产生的影响,重新发现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对世界文明进步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编辑同志: 最近一期《农业考古》收到。刊物越办越好,使人十分欣喜。望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更大成绩。不久前在陕西的一处先周文化遗址中发现了高粱粒壳,据闻经科学鉴定无疑,这样高粱在中国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这对农史研究是很有意义的。陕西半坡博物馆创办《史前研究》期刊,请您不吝常赐宏文。  相似文献   

20.
农考 《农业考古》2012,(2):338-341
利用水力带动机器,进行加工、生产,这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一大特色,元代王祯的《农书》、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都对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中利用水力的智慧进行了记录和总结,为今天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留下了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