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草还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秋季收获后,稻草直接还田或先处理再还田;秋耕地时将稻草翻埋;春季根据稻草还田的不同处理进行整地、插秧;水稻生育期根据其稻草还田特点进行施肥、灌水、植保。  相似文献   

2.
稻草覆盖还田对华南双季晚稻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杂交稻天优998为材料,设置稻草覆盖还田和无稻草还田2种处理和4种氮肥处理,并进行了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稻草覆盖还田可以显著提高晚稻产量,4个施氮处理表现一致。在产量构成因素中,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稻草覆盖还田促进水稻分蘖,最高茎蘖数和分蘖成穗率协同提高,最终使有效穗数显著增加。稻草还田增强群体物质生产能力,叶面积指数和叶片叶绿素含量 (SPAD值)提高,最终提高了地上部干物质量。稻谷产量与不同时期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地上部干物质量及茎蘖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在稻草覆盖还田的情况下,增加前期施氮量对稻谷产量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还田稻草的钾素利用及其增产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还田稻草的增产效应及稻草还田后水稻对钾素吸收利用情况,笔者以杂交稻粤杂889和常规稻合丰占为材料,开展了盆栽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稻草全量还田可以替代50%的化学钾肥,"稻草全量还田+化学钾肥减半"处理比全量施用化学钾肥增产6.55%,达显著水平,增产的主要原因是稻草还田促进了水稻的干物质积累,增加了每穗粒数。  相似文献   

4.
水稻稻草使用"凤池"有机物料腐熟剂,可加速稻草软化,比未加腐熟剂的提早4~7 d腐熟,同时增加了水稻分蘖数、单株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增加水稻产量。试验结果表明,添加秸秆腐熟剂的处理比无稻草还田的增产5.61%,稻草直接还田的比无稻草还田的增产3.59%,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稻草还田对土壤养分及水稻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草还田作为最便捷的水稻秸秆利用方式,对水稻生产和土壤培肥具有重要意义。为探明稻草还田对土壤养分和机插水稻生长的影响,设置稻草还田(HR)和稻草不还田(BR)两个处理,通过测定水稻生育特性和产量等指标,土壤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等性状,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稻草还田能显著降低机插水稻株高达4.1cm,使每蔸水稻平均增加3.2个有效分蘖,显著增加水稻有效穗数达22.54%,从而显著提高水稻成熟期生物量达18.95%,增加当季水稻产量达18.88%,其中穗部生物量增幅达15.3%。稻草还田显著增加成熟期水稻地上部总氮、磷、钾素积累量,其中穗部氮、磷、钾素积累量增幅分别为13.2、5.2、4.73 kg/hm^2。稻草还田能显著增加种植后土壤碱解氮含量达14.67%。  相似文献   

6.
湖南双季稻主产区稻草还田现状、作用机理及利用模式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湖南稻草资源丰富,每年约有2159万吨,稻草还田利用历史悠久.阐述了湖南稻草还田利用的现状,从理论上探讨了秸秆还田的增产效果、作用机理,并根据湖南双季稻主产区的特点,为促进稻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提出了适宜湖南推广的秸秆还田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7.
2010年在永安晚季水稻上进行了早稻草加秸秆腐熟剂还田的试验.结果表明,在永安市气候条件下(7月中、下旬平均气温28~29.5℃),腐秆剂处理的稻草完全腐烂时间在18 d左右,其稻谷产量与无稻草还田的常规施肥对照比较,增产率为4.13%~6.51%;"谷霖"微生物腐秆剂和"金葵子"腐秆剂适宜在永安市稻草还田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肖艳松  柏连阳  陈坤  谭琳  陈桂华  尹丽 《作物研究》2006,20(Z1):545-548
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稻草还田的现状,主要探讨了稻草还田对土壤的培肥作用及稻草还田对烟田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对烟草生长发育、烟叶产量、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烟田稻草还田技术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稻草还田的现状,主要探讨了稻草还田对土壤的培肥作用及稻草还田对烟田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对烟草生长发育、烟叶产量、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稻草还田对水稻生长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常规品种黄华占为材料,在常规施肥基础上进行稻草还田与稻草不还田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稻草还田可提高水稻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同时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提高籽粒长宽比,降低直链淀粉含量,增大胶稠度,使稻米品质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