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日本落叶松林冠对大气降水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日本落叶松林大气降水的再分配,结果表明:日本落叶松林冠对降水的截留率为24.4%,影响林冠截留的主要因子是降水量和降水强度;树干流在森林降水中的比重较小.约为1.2%;通过雨量是森林降水来源的主要方面,它约占降水量的74.4%。  相似文献   

2.
我国林冠对降水再分配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简单介绍了我国林冠对降水再分配作用的研究进展,包括林冠截留、穿透降雨、树干茎流的研究方法及影响因素和林冠截留的数学模型,并简要提出今后我国林冠对降水再分配作用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林冠截留模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曙光 《林业科学》1992,28(5):445-449
对林冠截留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1971年,Rutter等人就推导出了一个具有清楚物理意义的林冠截留模型,结束了以往的林冠截留模型中只有统计模型的历史。1987年,刘家冈用数理方法,对林冠截留的时空演变过程作了很好的描述。但使用他们的模型对林冠截留进行估计时,需要同时对其它多个气象因子进行测定,而且人们普遍关心的不是林冠对次降雨截留的大小,而是林冠对降水的年截留量大小。 1979年,Gash用分析法代替了Rutter模型中的数值法,建立了截留模型,该模型能在只有降雨数据的情况下,对林冠的季节截留进行估计,结果与实测值接近。该模型将林冠截留分成两部分,即树冠截留和树干截留,因而引进了较多的参数。本文从林冠截留的过程出发,推导出一个有清楚物理意义,且含林冠和降雨参数较少的截留模型。  相似文献   

4.
林冠截留模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林冠截留量在森林生态系统水文循环和水量平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水文生态效益的主要评价指标之一。文章在分析了林冠截留机理和以往林冠截留数量模型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林冠截留整体护展模型,为大范围的森林水文生态效益数量评价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5.
水曲柳林冠的降水截留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水曲柳林冠在2003年5-9月的降水截留特征进行了野外测定与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水曲柳林分林冠截留量为68.77 mm,占同期降水量的17.41%;降水约按以下比例被再次分配:穿透降水72.50%,林冠截留17.41%,树干茎流10.08%.模拟分析结果表明:Horton改进模型模拟精度高,参数物理意义较明确,水曲柳林冠吸附容量为0.84 mm,区域降雨蒸发能力的参数值为11.83%,水曲柳林冠截留率随降水变化的曲线可分为快变期(截留率大于19.0%,降水量小于10 mm)、渐变期(截留率19.0%~12.8%,降水10~30 mm)和稳定期(截留率小于12.8%,降水大于30 mm),水曲柳林冠稳定截留率为12.8%.  相似文献   

6.
影响林冠截留量的主要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林冠截留与降水量和降水性质的关系,强调树种及林冠特点对林冠截留量产 生着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了评估生态公益林涵养水源服务功能,选择德庆县三叉顶自然保护区生态公益林,定位观测2006年6月~2007年6月100次大气降水事件的截留分配效应。结果表明,观测期内降水总量为1 317.60mm,林冠截留量、树干茎流量和穿透水量分别是318.37,87.85和911.38 mm,林冠截留率、茎流率和穿透率分别为24.16%,6.67%和69.17%。林外降水量大于1.3 mm时才能观测到穿透雨,林外降水量达到3.0mm时才开始有树干茎流出现。林冠截留量、树干茎流量和穿透量与降水量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2分别为0.788 8,0.957 7和0.965 9;林冠截留率与林外降水量呈负相关,而树干茎流率和穿透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2分别为0.835 6,0.803 4和0.874 2。  相似文献   

8.
调查降水在丛生型和散生型两种不同经营模式的绿竹林中的分配情况,对林冠截留、穿透水、秆流与降雨量的关系等竹林水文效应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散生型绿竹林的林冠截留效果优于丛生型绿竹林,两种不同经营模式绿竹林的林冠截留量、穿透水量和秆流量与降雨量均存在很强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林业科学》2021,57(7)
【目的】研究小兴安岭红松林林外降雪、林内穿透雪和林冠截雪特征,深入认识森林冠层对降雪截留再分配的影响,为定量评价该区域红松林的生态雪水文效应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连续2年冬季定位观测红松林林外降雪和林内穿透降雪特征,并调查林分结构因子,利用基于物理机制的半经验性理论降雪截留模型模拟红松林冠次截留雪量。【结果】2013年11月至2014年4月和2014年11月至2015年4月,共观测到17场降雪,平均次降雪量10.3 mm,平均次降雪强度4.41 mm·d-1;平均次穿透降雪量7.4 mm,平均次穿透率69.3%,次穿透降雪量和次穿透率均随次降雪量增加而增大;林冠次截留雪量与次降雪量呈较好的幂函数正相关关系,并与郁闭度显著正相关(P0.05),而林冠次降雪截留率与次降雪量呈负指数函数关系(P0.05),次降雪量、胸径、郁闭度、树高和坡度对林内次穿透雪量有显著影响;林冠截留降雪存在饱和截留量限制,林冠次降雪截留率随次降雪量增加逐渐降低;林冠次降雪截留率与次降雪量和郁闭度紧密相关(P0.05),而与胸径、树高、胸高断面积、林冠高度、林冠宽度、叶面积指数和坡度等指标相关性不显著。【结论】次降雪量和林冠郁闭度对林冠次截留雪量影响显著,次降雪量、胸径、郁闭度、树高和坡度对林内次穿透降雪量有显著影响。Pomeroy等(2002)和修正的降雪截留模型能较好拟合小兴安岭地区红松林冠次截留雪量。  相似文献   

10.
林冠截留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1999-2002年连续4年的观测数据,对林冠截留在杉木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每年林冠截留降雨量267.0 mm; 林冠截留蒸发散量占杉木人工林总蒸发散量的27.2%,林冠截留水分的物理蒸发量占杉木林集水区水分输出的18.97%;林内净降水的营养物质为143.329 kg·hm-2a-1,比冠上大气降水输入的63.924 kg·hm-2a-1多74.905 kg·hm-2a-1,增加了117.2%; 林冠截留减少了到达林地表面和入渗土壤的水分,减少了集水区地表水和土壤漏水的输出,从而减少了营养物质的输出,可见,林冠截留是系统保存营养物质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类型降水截留规律的数量分析   总被引:92,自引:0,他引:92  
温远光  刘世荣 《林业科学》1995,31(4):289-298
通过对大量林林生态系统水文生态功能研究资料的分析,从林冠层、枯枝落叶层和土壤三个森林水文生态功能的发挥最主要的层次出发,比较分析了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降水截留规律。  相似文献   

12.
辽宁东部山区主要森林类型林冠截留降水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研究了辽宁东部山区主要森林类型林冠层对降雨的截留和树干迳流情况。结果表明,森林对降雨的截留率为17.2% ̄33.1%。其中,油松林为33.1%,落叶松叶26.9%,红松林为23.9%,杂木林为17.5%,柞木林为17.2%。树干迳流较少,占降雨量的1%以内。同时对不同降雨强度和不同月份林冠的截留率也做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为了评估生态公益林涵养水源服务功能,选择德庆县三叉顶自然保护区生态公益林,定位观测2006年6月~2007年6月100次大气降水事件的截留分配效应。结果表明,观测期内降水总量为1317.60mm,林冠截留量、树干茎流量和穿透水量分别是318.37,87.85和911.38mm,林冠截留率、茎流率和穿透率分别为24.16%,6.67%和69.17%。林外降水量大于1.31mm时才能观测到穿透雨,林外降水量达到3.0mm时才开始有树干茎流出现。林冠截留量、树干茎流量和穿透量与降水量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序分别为0.7888,0.9577和0.9659;林冠截留率与林外降水量呈负相关,而树干茎流率和穿透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尺。分别为0.8356,0.8034和0.8742。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对我国森林降水截留规律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兵  阎洪 《林业科学》1997,33(4):299-306
本文以目前国内外普遍关注的全球变化为背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技术技术手段,从林冠截留、枯落物蓄水、林地拦蓄这三个森林水文生态功能最主要的层次出发,模拟分析了气候变化前后我国森林降水截留功能地理分布规律的差异。2030年中国气候变化的未来情景依据7个GCM大气环流模型的预测结果,选用树冠降水截留模型和森林综合截留模型,在IDRISI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模拟气候变化对我国林林降水截留  相似文献   

15.
对园林绿化树种林冠截留降水作用进行研究,探讨不同绿化树种的林冠对降雨分配的影响,可以为进一步研究城市植被对海绵城市的贡献提供基础数据。通过对白蜡、枇杷和女贞人工林天然降雨条件下穿透降雨和树干径流等数据的统计分析,了解3个树种之间林冠截留降水差异。结果表明:白蜡、枇杷和女贞3个树种的林冠截留和树干径流过程都与林外降雨呈正相关,随着林外降雨强度的变化而变化。进一步证明了通过树干径流效果选择树种的可行性和重要性,为以后树干径流相关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科学评价城市景观公益林的生态效益,采用森林水文定位观测、样品采集和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森林林冠层、林下枯落物层、土壤层3个生态作用层对长沙市郊枫香人工林水文生态效应进行研究并以荒地作为对照。结果表明:观测期内林冠截留量占平均总降雨量的22.37%,穿透雨、树干茎流与林外降雨存在线性关系,林冠截留量与降雨量具有显著的幂函数关系;林下枯落物贮量为4.56 t.hm-2,枯落物最大持水量为6.79t.hm-2;林地土壤容重小于荒地,非毛管孔隙度是荒地的2倍,林地0~45 cm层土壤最大持水量为197.80 mm;枫香人工林能够改善土壤结构,相对于荒地具有明显的水土保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大兴安岭北部地区兴安落叶松原始林和渐伐林降水截留特征的观测表明,兴安落叶松原始林和渐伐林的林冠截留量与林外降雨量均呈幂函数关系;两种林地对林外降雨量的截留能力基本相同;研究表明,兴安落叶松渐伐林在经过多年的自然恢复后,林冠对降水的截留作用可恢复到经营前水平。  相似文献   

18.
粤北杨东山常绿阔叶次生林林冠截留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冠是森林生态系统影响降雨的第一作用层。降雨经过林冠后,被进一步分为林内穿透雨、树干径流和林冠截留。林冠的截留作用不仅改变了降雨的空间分布格局,而且影响了与之相关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李振新等,2004)。目前,已有大量文献报道我国热带雨林(周光益,1997;张一平等,2003)、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崔向慧等,2006)和温带落叶阔叶林(万师强等,1999)的林冠截留特征。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林冠截留率为11.40%~  相似文献   

19.
武夷山甜槠常绿阔叶林林分降水分量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引  薛建辉 《林业科学》2008,44(2):23-27
2004年对武夷山甜槠林不同水文分量定位观测,探讨甜槠林森林水文与降水的关系 .结果表明:1)2004年共发生降水219次,年降水量1 767.4 mm,穿透水、茎流量和林冠截留量分别为1 304.9、245.0和217.5 mm;穿透率、茎流率和截留率分别为73.8%、 13.9%和12.3%;2)同次降水中,林内不同位置的穿透雨量差异显著,穿透水量与大气降水量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3)随着胸径的增加,茎流量减小,形成茎流的时间推迟;4)当降水量<202.1 mm时,林冠截留量随着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当降水量超过202.1 mm后,林冠截留量趋于定值52.5 mm.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研究了辽宁东部山区主要森林类型林冠层对降雨的截留和树干迳流情况。结果表明,森林对降雨的截留率为17.2%~33.1%。其中,油松林为33.1%,落叶松林26.9%,红松林为23.9%,杂木林为17.5%,柞木林为17.2%。树干迳流较少,占降雨量的1%以内。同时对不同降雨强度和不同月份林冠的截留率也做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