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省太行山区飞播造林试验始于1982年,针对太行山区的立地类型和气候条件,飞播工作人员在造林地选择、树种选择、播期确定、播区规划设计、成效调查和播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根据不同地自然条件和飞播造林要求,将豫北飞播宜林地划分为二个造林类型区,即豫北太行中山油松区、豫北太行低山丘陵侧柏油松区。在飞播宜林地造林类型区划的基础上,制定了不同的造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咸阳市1996—2005年飞播造林播区(以旬邑、淳化、礼泉为代表)开展飞播成效调查,并收集与飞播造林同期气象实况资料,对飞播造林成效与气象因子进行了回归分析,找出影响飞播造林成效的主导气象因子,给出咸阳市飞播造林最佳播期。  相似文献   

3.
《河南林业科技》1989,(3):47-49
<正> 立地条件是进行飞播造林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多年来的飞播造林实践证明,改变飞播地的立地条件,正确地选择播区是提高飞播造林成效的关键之一。笔者通过对栾川县飞播区采用成数抽样法进行成效调查所得到的不同立地条件下飞播成效差异的简析,谈谈对播区选择的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4.
<正> 多年实践表明,评价飞播造林的成效,不仅仅看其出苗率和幼苗保存率,还要看其以后的生长和成林的可能性,因此,研究油松幼苗在播区不同立地条件下的生长和成林过程,对正确选择播区、全面评价飞播造林效果以及合理经营飞播林有着重要的意义。一、试验区自然概况试验是在延安地区宜川县的甘义沟播区(1976年飞播)、圪背岭播区(1977年飞播)和木头沟播区(1978年飞播)进行的。这三个播区均属黄龙山余脉,海拔高900-  相似文献   

5.
总结分析我省飞播造林中气象因子、树种生物学特性与成苗之间的关系,提出适宜的播期、适中的植被盖度、多效复合剂拌种、多树种混播、播后科学管理是提高飞播造林成效的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正> 为掌握飞播造林效果,总结经验,不断提高飞播造林质量和投资效益,我们依据林业部林资规(1987)19号文件和省林勘院《湖北省飞播造林成效调查实施细则》有关规定,对肖家荒播区进行了全面调查。调查报告如下: 一、播区自然、地理状况肖家荒播区总面积2.84万亩,该播区位于秭归县江南的杨林区。海拔在1200—1800之间,地形起伏较大,西北高东南低。土壤  相似文献   

7.
安康地处北亚热带,广袤的土石山区、丰富的水热资源决定了飞播造林成为符合安康实际的一种重要的造林绿化方式。飞播能否郁闭成林?其决定因素有种子质量、播区环境和立地条件、播区选择和播带设计、播后成效调查等。仅播后成效调查这一项,对全面了解播区苗木出苗和生  相似文献   

8.
在对安徽省岳西、金寨、责池等11个县(市、区)1991—1992年马尾松飞播造林播区,开展飞播当年出苗调查和飞播3a后成效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收集飞播造林当年至成效调查前气象实况数据,就飞播造林成效与气象因子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找出影响飞播造林成效的主导因子,并进行了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9.
石泉县自天保工程实施以来,截至2009年5月进行了4次飞播造林,涉及六个播区,面积98970亩,其中2000年对梧桐沟、七里沟、金家沟、大雁山四个播区实施了飞播造林;2002年对肖家梁播区实施了飞播造林;2003年对金家沟、大雁山播区进行了复播;2009年对黑家山播区实施了飞播造林.通过飞播造林成苗和成效调查得知,飞播造林为我县的植树造林绿化、林业建设和发展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如何提高播区宜播面积率,搞活播区设计,降低飞播造林成本,对于提高飞播成效至关重要。根据我们近几年进行的播区设计试验,采用多类型播区设计,可明显提高播区宜播面积率,其平均提高幅度为10~30个百分  相似文献   

11.
冀南山地飞播造林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冀西、冀北飞播造林取得了好的效果。冀南山区气候、立地条件与冀西、冀北部都有差别,对飞播造林能否成功争论很大。我们从1984年起连续4年在冀南山区的武安、涉县进行了试验。本文通过1984、1985两年的飞播成苗效果调查,对冀南山区飞播造林成败因素进行了分析,对推广飞播造林技术,加快冀南山区绿化步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陕西省飞播造(营)林成效时空动态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陕西省1958~2004年间累计41个年度飞播成效调查数据及相关资料,分析了陕西省飞播成效时空动态变化过程和内在动因。表明陕西省各地理区域飞播目标不同,20世纪70年代的科学试验、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的技术实践证明了飞播技术的可行。不同时期飞播成效存在差异,1969~1979年和1980~1993年两个时间区段陕西省飞播成效面积率分别为47.3%和52.5%,1994~2000年和2001~2004年两个时间区段飞播成效分别为29.0%和33.2%,1994年飞播成效出现了台阶式的下降,幅度达到20个百分点上下。各地域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幅度有别,但趋势基本保持一致。飞播发展中不同的驱动力,在飞播成效上均得到了充分的响应,注重技术和成效是飞播未来发展的出路。  相似文献   

13.
提高榆林沙区飞播造林治沙成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飞播治沙造林种草作为治理榆林沙区的一项主要技术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并已取得了明显成效。本文根据近年来榆林沙区飞播治沙造林情况,就现阶段飞播治沙造林中的几个关键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对提高榆林沙区的飞播成效、加快该地区沙地治理速度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提高浑善达克沙地飞播治沙造林成效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启动实施以来,飞播治沙造林种草作为治理浑善达克沙地的一项主要技术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并已取得了明显成效。本文根据近年来浑善达克沙地飞播治沙造林情况,就飞播治沙造林中几个关键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对提高浑善达克沙地的飞播成效、加快该地区沙地治理速度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榆林毛乌素沙地飞播植被对流动沙丘链的逆转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系1988年在榆林毛乌素沙地,采用4个梯度,56个测风探头,对流动沙丘和飞播地进行风速的同步或相对值观测报告。测试阐明:飞播形成的植被踏郎(Hedysarum mongolica TUrcz)与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 Fisch et Mey.),尤以踏郎对流动沙丘的逆转作用效果显著。由于踏郎地下茎的萌生,使原来24m宽的植被带扩大到40m;10a后保存面积由17.7%增到60%以上,形成固定沙地。 改造后的沙丘,不仅坡度减小、坡长增大,沙丘高度显著降低,并呈“舌状”前移,丘间地也不断缩小等,出现一系列飞播地的地貌形态变化,使“水平”、“垂直”风速的降低值均衡。对比封禁十年后的流动沙丘,除沙丘前移外,坡面上仍然寸草不长。因此,提倡远处飞播,近处人工直播是改造沙漠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沙区的生态建设是阿拉善地区当前及今后林业建设的重点。在对历年来飞播和封育成效的实地调查基础上,分析了现有各生活型植被植物数量和总生物量,结果表明:飞播和封育是阿拉善高原沙区迅速增加植被生物量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从飞播造林成苗的特点、幼苗调查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阐述如何利用播区地类区划的现有成果,改进幼苗调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对陕西飞播生产过程中若干基本技术问题进行了讨论,阐述了飞播的基本原理、飞播区、树种及种子、飞播作业、成效等内容。认为飞播属于人工促进的自然恢复方式,其实质就是通过种群演替实现群落演替。播区范围的确定应以地类的适播性为前提,选地适播。在群落学层次上,建群种或优势种是确定飞播树种的先决条件。对于种子质量,不仅仅只是播种质量,还需要注意种源质量。飞播作业的核心在于适时、准确落种。飞播成效上,飞播树种的成苗、成林效果是基本。同时,文中也论述了飞播生产中存在的技术偏差和误区,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关注的技术问题。建议飞播在工程理念上应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19.
飞播固沙林植物群落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研究了乌审旗飞播地的植被群落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飞播造林时间越长,地表植物盖度、种类和生物量增加越明显。同时,提高了土壤物理性粘粒含量,富集了土壤的有机质、全N、全P、速效N、速效P和速效K等养分。并且随着造林时间的延长,土壤的养分含量增加越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