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为评价贵州省森林公园旅游可持续发展状况,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模型,以贵州省森林公园2010-2014年旅游统计数据为依据,对该时间段内贵州省森林公园的旅游生态足迹、旅游生态承载力以及旅游生态赤字等进行计算,结果表明:5年间,贵州省森林公园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人均旅游承载力和人均旅游赤字都呈下降趋势,人均生态足迹由2010年0.0483 hm2下降到2014年的0.0286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由2010年的0.0194 hm2下降到2014年的0.0090 hm2;人均生态赤字由2010年的0.0289 hm2上升到2014年的0.0196 hm2;生态足迹指数由2010年的-1.49下降到2014年的-2.19;生态压力指数由2010年的2.49上升到2014年的3.19。总旅游生态足迹、总旅游承载力和总旅游赤字都呈缓慢的增长趋势,而生态足迹指数和生态压力指数都反映出了贵州省森林公园旅游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但是2012年后这种不可持续状态逐年有所缓解。通过生态足迹的变化找出影响因素,为贵州省森林公园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
结合浙江省金华市区旅游的实际,运用已有的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对2012年金华市区的旅游生态足迹及其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金华市区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为149.693 3×10-4 hm2,超出其人均旅游承载力120.43×10-4 hm2,形成了人均29.263 3×10-4 hm2的旅游生态赤字,对金华市区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威胁;最后提出了金华市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陕西省生态足迹动态评价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生态足迹分析法(EFAA)计算了陕西省2000~2004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并采用GM(1.1)模型对陕西省2005~2009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预测和评估。结果表明,2000~2004年陕西省人均生态足迹呈逐年上升趋势,5年间增加了0.393 2 hm2,年均增长5.14%;万元GDP生态足迹呈下降趋势,人均生态承载力5年间下降了0.057 5 hm2,年均减少1.22%,人均生态赤字从2000年的0.554 7 hm2增加到2004年的1.042 7 hm2,预计2005~2009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逐年增加,生态承载力减少,说明人口、资源、环境在省域尺度上处于不协调状态。最后提出了增加科技投入、改善生态环境、控制人口等平衡该地区生态需求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4.
运用改进后的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兰州市2005~2009年的生态足迹与生态容量,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兰州市生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状况,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资料和理论依据.为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本研究引入改进后的生态足迹模型并以5年时间序列克服生态足迹动态性不足的缺点.改进后的模型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重新确立了指标,改进了相应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兰州市人均生态足迹从2005年的2.022 3hm2上升到2009年的2.107 2hm2,增长了4.15%,人均生态容量由2005年的0.562 7hm2下降到2009年的0.524 0hm2,下降了6.88%,5a平均生态足迹约为生态容量的3.8倍,人均生态赤字达1.541 7hm2.表明兰州市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超过承载力3.8倍,差距仍在逐年增加,其中化石能源地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的贡献率最大;草地的退化是导致生态承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根据分析结果,本研究提出了转变能源结构与经济结构,改造生态环境等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5.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和资料信息分析等方法,对浙江省文成县2000—2009年生态足迹和生态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文成县人均生态足迹不断提高,由2000年的0.5918 hm2.人-1增加到2009年的0.6352 hm2.人-1。人均生态承载力不断降低,由2000年的0.6189 hm2.人-1减少到2009年的0.5281hm2.人-1。文成县近10年出现了人均生态赤字,并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2000—2009年,文成县人均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指数逐渐下降,从0.5112下降至0.4540,由弱可持续状态变为弱不可持续状态。通过模型预测,到2019年,文成县人均生态足迹将达到0.6519 hm2.人-1,而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将降到0.4917hm2.人-1,生态赤字增加到0.1602 hm2.人-1,可持续发展指数降低到0.4300,文成县的生态压力越来越严重。因此要采取控制人口数量、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遏制生态环境破坏,提高单位土地利用率等措施,抑制生态足迹上升趋势,增加生态承载力,才能保持文成县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利用生态足迹方法对陕西省渭南市2000~2004年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该市的人均生态足迹由2000年的1.818 0 hm2增加到2004年的2.377 1 hm2,而同期的人均生态承栽力却由0.5212 hm2降低到0.5011 hm2,人均生态赤字则由1.296 9 hm2增长到1.876 1 hm2.高额的生态赤字反映出渭南市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已超出了生态承载力范围.生态赤字的快速增长则反映出该市人地矛盾不断加剧的发展态势,该市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7.
以生态比较脆弱的湖北省黄冈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黄冈市2003—2011年间的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和人均生态赤字进行测算,并采用生态压力指数、生态占用指数和生态经济协调指数对黄冈市的生态安全进行评估。结果表明:2003—2011年间,黄冈市的人均生态足迹从1.53977 hm2上升到2.08304 hm2,增长了35.28%;人均生态赤字从1.22208 hm2上升到1.7357 hm2,增长了42.02%;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却缓慢增长,且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赤字处于增长趋势。生态压力指数在3.9~4.3之间,生态环境处于极不安全状态;生态经济协调指数在0.6~0.9之间,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极差。针对黄冈市的生态压力极大问题,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生态足迹是基于生态生产面积来测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物物理方法,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湖南省平江县2009~2014年近6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当地人均生态足迹从2009年的1.818221364 hm2增长至2014年的1.878043008 hm2,增幅为3.30%。人均生态承载力从2009年的0.603669045 hm2增加至2014年的0.619426861 hm2,增幅为2.61%。人均生态赤字从2009年的1.214552319 hm2增加到了2014年的1.258616147 hm2,增幅为3.63%。万元GDP生态足迹从2009年的1.956722615 hm2/万元降低到2014年的1.071649702 hm2/万元。  相似文献   

9.
选取1993、1998、2003、2008、2013年数据,以5年为单位,利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1993~2013年长株潭地区人均生态足迹,研究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013年长株潭地区人均生态足迹为2.037 2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798 8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1.2384 hm2;1993~2013年长株潭地区人均生态足迹年平均增长率为3.05%,人均生态赤字呈现出先较快后缓慢增长的态势;长株潭地区正处于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基于此,提出控制人口数量、改变资源利用模式、提高单位面积自然资源的生物产量,提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加强政策宏观调控等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运用能值生态足迹对广西2004-2010年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0年广西人均生态足迹从3.5830 hm2增长到4.2511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从2.2715 hm2增长到2.5873 hm2,人均承载力增长的幅度远小于人均生态足迹,导致广西的生态赤字从1.3115 hm2增长到1.8743 hm2,能源消费尤其是煤炭消费的快速增长是其主要原因,同时广西资源利用的效益虽有提高但与国内部分省市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这说明广西的社会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最后通过分析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广西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运用生态足迹理论计算敦化市2009-2012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并分析其动态变化。利用现有数据分析得到敦化市2020年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的预测值。通过对比计算结果,研究敦化市土地利用结构,厘定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向。结果表明,人均生态足迹在2009-2012年一直保持增长的趋势,从2.549 1 hm~2/人增长到2.830 6 hm~2/人,在2009-2011年期间,人均生态承载力从3.528 6 hm~2/人减少到3.508 1 hm~2/人,到2012年有所增加,达到3.515 4 hm~2/人,生态盈余从0.979 5 hm~2/人减少到0.684 8 hm~2/人,敦化市的发展属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发展预测数据显示,敦化市2020年人均生态足迹为2.763 1 hm~2/人,2020年人均生态承载力为3.263 6 hm~2/人,生态盈余为0.500 5 hm~2/人。敦化市可以通过一系列改进措施实现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如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减少污染,实现土地信息科学合理管理等。  相似文献   

12.
运用生态足迹方法探寻城市生态安全的演变特征,分析了2000-2008年丽水市快速发展时期生态足迹的构成及其动态演变规律.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丽水市人均生态足迹呈现持续升高的态势,从0.884 hm2增至1.511 hm2,年均增幅为6.96%;人均生态承载力较为稳定,年变化率低于0.69%;2008年生态足迹多样性为0.974,生态经济发展能力为1.465 hm2,分别是2000年的1.50倍和2.56倍.说明城市化发展影响了丽水的经济结构和消费结构,不断提升的居民消费水平已经成为生态压力的主体.适度控制资源开采规模,重视生态保护和建设,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以及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目前该类城市缓解区域生态压力的主要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3.
吉林省生态足迹动态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价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生态足迹理论计算吉林省1998-2010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与人均生态承载力,分析人均生态足迹与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动态变化。结合生态赤字、生态协调系数、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万元GDP生态赤字、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分析吉林省近13年的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人均生态足迹在1998-2010年一直保持增长的趋势,从1.7841hm2/人增长到3.2013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从1.3535hm2/人减少到1.3028hm2/人,生态赤字从0.4306hm2/人增大到1.8985hm2/人,吉林省的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在1998-2010年期间,生态协调系数都比较接近1.414,属于基本不协调。生态足迹多样性整体呈下降趋势,发展能力指数由2.1429升到3.0902。万元GDP生态赤字先升后降:从1998年的0.7308hm2/万元升到2002年的0.9888hm2/万元,最后降到2010年的0.6016hm2/万元。灰色预测模型显示:2011-2020年,吉林省人均生态足迹将由3.4833hm2/人增大到5.7022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由1.2978hm2/人降到1.2676hm2/人,生态赤字将由2.1855hm2/人增大到4.4346hm2/人。吉林省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改变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加大科技创新、提高人民素质,否则,生态赤字将会不断加大,可持续发展状况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生态足迹的河南省生态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为了分析河南省2000年-2010年近10年来生态承载力,[方法]应用生态足迹法,采用2000年、2005年、2010年三个时间段的数据,分析了河南省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供给、人均生态赤字和生态承载力指数的变化。[结果]结果表明:(1)河南省的人均生态足迹由2000年的0.8288hm2至2005年急增为2.0368hm2,至2010年下降为1.8739hm2;(2)从2000年至2010年河南省人均生态供给由0.3994hm2降低为0.3667hm2,人均生态赤字由2000年的0.37hm2至2005年急增为1.61hm2,至2010年下降为1.46hm2;(3)生态承载力指数均大于1,处于超载状态。[结论]因此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河南省生态超载状况有所缓解。  相似文献   

15.
1995~2007年新疆耕地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新疆近10年的耕地生态足迹,评价该区域耕地是否处于可持续利用的状态.[方法]生态足迹模型.[结果]在研究时段内新疆人均耕地生态足迹经历5个变化阶段,总体上呈现增加趋势,人均耕地生态足迹由 1995年的0.420 8 hm2 上升至2007年的0.495 7 hm2,增加了17.80;.而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经历了3个变化阶段,总体上则是呈现减少趋势,从1995年的0.215 5 hm2下降到2007年的0.198 7 hm2,下降了7.80;.耕地的生态赤字呈小幅变化,整体处于增强趋势,由1995年的0.205 2 hm2增长为2007年的0.297 1 hm2.在分析时段内,耕地生态超载指数呈小幅度变化,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由1995年的0.95增加到2007年的1.50.[结论]研究时段内,耕地生态超载指数均大于零,说明新疆的耕地承载力处于超负荷利用状态.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2005年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黑龙江省2005年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传统以及基于能值分析理论的生态足迹模型,对黑龙江省2005年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人均生态足迹为4.9995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4168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3.5827 hm2;传统生态足迹模型的人均生态足迹为2.4859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8629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0.6256 hm2。两种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表明该地区生态足迹超过了生态承载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7.
蜀南竹海旅游生态足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旅游餐饮、住宿、交通、观光、购物、娱乐6个方面对2011年蜀南竹海景区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结果显示,蜀南竹海景区旅游生态足迹为24 909.870 0 hm2,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为0.019 9 hm2。其中,旅游交通生态足迹为18 172.450 0 hm2,生态占用比重最大,达72.95%。6种生物生产性土地类型(化石能源地、耕地、草地、林地、建筑用地、水域地)中,化石能源地类型占用最多,为19 279.160 0hm2,所占比例为77.40%。蜀南竹海景区的生态承载力为12 844.320 0 hm2,扣除12.00%用于生态多样性保护的面积后,景区的生态承载力为11 303.000 0 hm2,生态赤字达13 605.190 0 hm2,这表明人类应合理使用生态资源以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张掖市2005年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张掖市2005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张掖市耕地和草地的生态足迹比重最大,说明该市的生态供给过分依赖于耕地和草地;张掖市2005年人均生态足迹为2.39 hm2,人均承载力为1.38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0.82 hm2,人均生态足迹的供给与需求之比为1∶1.72,总人口生态赤字为1 049 090 hm2,表明张掖市生态系统的压力和强度甚高,在区域尺度上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在此基础上,对张掖市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评价,并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