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农民增收问题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分析了农民增收的必要性,探讨了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即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科技进步,发展非农产业,加快城镇化进程,减轻农民负担。  相似文献   

2.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现阶段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问题将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扩大内需、国内市场开拓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还将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要解决农民收入增长问题,就需要弄清农业收入增长的机制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2005—2019年不同省份农用地流转率、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以及农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数据的分析,从宏观层面考察了农用地流转、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农户收入三者间的关系,并检验了其中的中介效应机制。同时还将全国各地划分为东部、西部、中部3个区域进行了分样本回归。结果表明,从总体来看,加快农用地流转不仅能显著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还能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不仅可以直接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而且可以作为农用地流转与农民收入之间的中介变量,间接增加农民收入。从分样本来看,东部、西部、中部不同地区农用地流转都可以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均与农民收入呈正相关,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部分中介效应也几乎都成立。但西部地区农用地流转对农户的增收效应以及农业机械化对农户收入的促进效应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地区。  相似文献   

4.
农民收入问题,不仅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和稳定,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解决农民增收问题要深刻分析造成农民增加收入困难的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符合实际的解决对策与措施,以实现农民收入的增加。  相似文献   

5.
促进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自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农民收入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但省内各地区农民收入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笔者从收入来源角度解析了陕西省各地区农民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巩固和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多渠道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大力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要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必须对农民收入的基本状况和来源有清楚的了解。本文在对我国农民收入的现状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通过对农民收入的构成进行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试图找出影响我国农民收入增加的限制性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农村三产融合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路径。结合2000—2016年安徽农民收入数据,分析安徽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变动趋势,研究表明: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持续增长,在安徽农民收入中占有最大比重,是安徽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三产融合通过农业内部融合、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与其他产业交叉融合、先进技术要素嵌入农业以延长利润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促进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增长。建议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新型农民,确立合理产业融合利益联结机制,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农村产业融合社会服务体系以提高安徽农村三产融合水平,促进安徽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稳步提高。  相似文献   

8.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今年工作的重点,围绕战略性结构调整,明确主攻方向,扎扎实实抓好几件影响面广、有带动作用的基础性工作,确保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为此,提出以下意见。一、引导和帮助农民面向市场调整农业结构做好产销衔接工作,是引导和帮助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的关键。要适时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积极开展“订单农业”。加快实现农村市场信息服务工程,建立健全…  相似文献   

9.
采用实证分析探讨了家庭收对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积极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家庭收入与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存在正相关性,收入对于农民从事农业积极性的影响非常大,要真正调动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必须增加农民收入;提出要加大直补惠农政策的实施和监督力度等措施,调动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以提高我国粮食产量、提高粮食自给率,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0.
许少辉  李宗洙 《安徽农业科学》2013,(28):11557-11558,11569
阐述了昆明市农民收入结构的现状及其变化情况,并从收入结构视角分析了农民增收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昆明市农民收入结构中家庭经营收入仍然占主要部分,但工资性收入不断增加并成为农民收入结构的重要部分,转移性收入与财产性收入也渐趋增加。在昆明市农民收入来源结构中,工资性收入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已开始抗衡家庭经营收入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转移性收入与财产性收入也对农民收入做出一定贡献,农民收入来源渠道渐趋多元化。昆明市要发展特色农业,优化农民收入结构,不断缩小各县区农民的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1.
农民收入增长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增加农民收入是关系到我国农业、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稳定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从家庭经营收入、劳动报酬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等几个方面对农民收入结构进行了考察,并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测度了每种收入形式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探讨了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制约因素,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关于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强农富民. 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导因素是"三个矛盾运动"引发的"两个相对过剩"和"一个不适应性". 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不能仅仅局限在农业内部,而必须有一套新思路,积极稳妥地推进"六项制度改革",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升"三农"的综合实力和农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新农村建设中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韦幼玲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4):6122-6123
农民增收问题既是经济、社会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增加农民的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心任务。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一定的影响。分析了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农业结构的调整迫在眉睫.农业结构调整必须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农业结构调整要以制度创新为支撑,合理规划布局,在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体系上、市场开拓上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5.
刘志刚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850-10851
税费改革和免征农业税以来,黑河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建设和管理初见成效,但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诸如农民的素质不高、农业经济组织发展滞后及科技投入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从培育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完善相关体制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6.
探索促进农村科技进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长效管理运行体制,推动农业经济快速、健康和稳定法稳定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依据农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国农业现状,笔者认为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及应用范围;建立农民经济合作(协作)组织是加速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事情。  相似文献   

17.
当前,农业物流人才匮乏,是制约农产品流通效率不断提高、阻碍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机遇,加快农业物流人才开发,促进农业物流"第三利润"的充分实现,既是新农村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又是增加农民收人、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农民增收为中心,而农民增收又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了牢固的经济基础。妥善处理建设新农村和农民持续增收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探索农村经济协调发展之路和保持国民经济较快增长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庞永红  王芳芳  刘有斌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478-21481
在界定"增长性贫困"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新时期我国农村的经济现状,找出我国农村居民经济弱势的成因。分析了市场消费经济对"增长性贫困"的影响,指出我国农村较快经济增长下可能导致的"增长性贫困"现象,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物价持续上扬,农村居民市场消费能力不足;二是财富集中程度较高,农村居民大多数收入偏低。提出了预防农村"增长性贫困"的对策建议:改革户籍制度,让农村居民获取自由迁移权利,增加地位收益;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公共资源公平配置;科学有效进行收入再分配,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以规避"增长性贫困"。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现行的城乡二元结构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导致农村生存条件差,人才引不进、留不住,严重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为此,必须从增加农业土地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改善农村生产与生活环境入手,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解决农村"人才流失"问题。同时通过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来提高农民致富能力,引导、鼓励大学毕业生和返乡农民工到农村就业、创业来强化新农村建设人才队伍,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