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对2012年云南元江地区早稻田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与传毒介体白背飞虱的发生动态的调查研究表明,白背飞虱的虫口数量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病率呈正相关关系(r>0.9),即当白背飞虱数量较大时,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率也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2.
水稻新病害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特点及危害趋势分析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5  
由斐济病毒属(Fijivirus)暂定新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引起的水稻矮缩病,自2001年在广东省阳西县被发现以来,已迅速扩散至我国南方广大稻区。2009年,该病害在我国南部及越南晚季稻上暴发成灾,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本文简介了该病害的症状、危害特点、病原病毒及其传毒介体特征,对其发生趋势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以秧苗期治虫为重点的病害防控应急措施。  相似文献   

3.
2010年我国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原因及趋势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毒源广泛、传毒介体发生量大、水稻感病生育期与传毒介体发生期吻合、水稻种植制度等因素共同影响,2010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范围显著扩大、为害程度明显加重、发生形势日趋严峻.加快病害发生流行规律及监测、防治技术的研究对保障水稻生产安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近几年在我国南方稻区发生严重,2010年在桂林市中稻爆发成灾,一般发病田块病株率10%~30%,严重田块病株率达80%以上,给水稻生产带来重大威胁。全国农技中心与福建农林大学植物病毒研究所2010年9月联合举办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流行规律及传毒媒介防治考察活动”指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近年来新发生的...  相似文献   

5.
田国梁 《植物医生》2016,(11):54-55
<正>2009年,咸宁市首次在崇阳县发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以后每年均有发生,并呈加重趋势。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传毒介体主要为白背飞虱,该病可为害水稻、玉米、小麦、马唐、看麦娘、稗草等20多种粮食作物和杂草,已成为咸宁市水稻常见病害之一,造成水稻减产。1症状识别发病稻株,叶色深绿,上部叶片正面凹凸不平。病株地上数节节部有倒生须根及高节位分支;病株茎秆表面有直径为1~2 mm的乳白色瘤状突起(手  相似文献   

6.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近年来发现并命名的一种新的水稻病毒病。该病由呼肠孤病毒科斐济病毒属(Fijivirus)的一个建议新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引起。SRBSDV由迁飞性昆虫白背飞虱传播,所引发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已经在我国华南、华中、华东、西南等广大稻区以及越南、日本等国家的部分稻区发生。2009年,该病害在我国南部及越南北部晚季稻上暴发成灾,我国的受害面积30万hm2以上,  相似文献   

7.
由斐济病毒属(Fijivirus)暂定新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引起的水稻矮缩病,自2001年在广东省阳西县被华南农业大学周国辉教授等人鉴定发现以来,已迅速扩散至我国南方广大稻区。2009年,该病害在我国南部及越南晚季稻上暴发成灾,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通过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近几年在江西的发生、预测预报情况进行综述,提出了该病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以期为江西省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及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水稻上一种新发生病害,由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为介体远距离传播。红河州是稻飞虱从越南迁入我国的前沿地。2011年通过田间调查及实验室检测,初步明确了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红河州的发生分布及为害,旨在为今后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也为了解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云南省甚至我国的发生情况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
利用双重RT-PCR和DIBA快速检测法,对近年广西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传毒介体白背飞虱带毒率进行监测,结果表明:2010~2012年白背飞虱平均带毒率分别为8.18%、0.93%和4.41%,早春白背飞虱带毒率较低,随着外地虫源不断迁入及本地虫源积累、繁殖,后期白背飞虱带毒率明显上升。前期白背飞虱带毒率监测预警,对指导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科学防控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研究表明,水稻播种时间不同直接影响田间灰飞虱发生量及黑条矮缩病发病率。苗期灰飞虱虫量的高低与黑条矮缩病发病率呈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在浙江嘉兴,水稻在5月上、中旬及以前播种的田块灰飞虱发生量较大,黑条矮缩病的为害也较严重,而播种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的田块为害明显减轻。通过水稻播种期的调整能有效减少传毒介体灰飞虱的发生与传毒,从而达到控制田间黑条矮缩病发生为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再生稻白背飞虱为害损失测定和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福建,白背飞虱是再生稻的重要害虫。文中进行了再生稻白背飞虱为害损失的测定。根据虫量和产量损失的关系,结合现行稻谷价格、产量水平、防治费用等因素,确定允许为害损失率,同时建立了防治指标模型。按照防治指标模型,制定出不同产量水平的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12.
水稻黑条矮缩病暴发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灰稻虱传毒引起发病。冬暖夏凉,耕作制度改变,有利于灰稻虱越冬越夏,传毒媒介数量上升,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大,致使晚稻黑条矮缩病大暴发。补灰稻虱若虫高峰期,用5%锐劲特SC或10%砒虫啉WP等防治有较好的防效。  相似文献   

13.
湖南近三年褐飞虱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采用虫情测报灯和田间虫情系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和分析了2008-2010年湖南4个调查圃褐飞虱田间种群动态。汉寿的测报灯下褐飞虱始见日早于其他3个调查圃;褐飞虱全年上灯量道县最小,汉寿最大,2008-2010年汉寿上灯量分别为89 469、81 641头/灯和33 137头/灯。2008-2010年汉寿早稻、晚稻褐飞虱发生量都比较大,分析认为早期褐飞虱迁入量大是导致汉寿褐飞虱种群数量大于其他三地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2010年9月下旬的连续低温导致道县、临湘和宁乡晚稻后期褐飞虱成虫和高龄若虫数量下降。褐飞虱在湖南可发生不完全6代,褐飞虱以7月上、中旬和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虫口密度最大,对迟熟早稻、一季稻和双季晚稻危害最大。  相似文献   

14.
湖南水稻上1种新矮缩病的病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ummer rice was suffered extensive damage from a new dwarf disease in Hunan Province in year 2009. In this study, the causal agent of this disease was confirmed as 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 (SRBSDV) by nested RT-PCR, RT-PCR and PCR product sequencing.  相似文献   

15.
2009年在湖南省大面积发生一种水稻病毒病,其症状表现为植株矮缩、叶色深绿、高位分蘖、茎秆出现乳白色或浅褐色点条状突起、茎节上出现气生须根。电镜结果表明:在病株韧皮部可见具斐济病毒特征性晶格状排列球状病毒粒体。病毒基因组S10片段部分序列的相似性比对与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该病害是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相似文献   

16.
水稻白背飞虱为害损失测定及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是80年代以来我国最重要的害虫之一,白背飞虱种群发展与生态研究协作组组织全国9个单位于1986—1989年开展的为害损失测定及防治指标研究的结果表明,受害稻株谷粒千粒重下降,空瘪率增加,在前中期受害其稻穗总粒数和有效穗数减少;杂交稻受害后表现出较强的耐害和自身补偿能力;白背飞虱与褐飞虱混合种群为害时,产量损失大于单一白背飞虱种群为害时的损失。根据虫量与产量损失的预测模型,结合现行稻谷价格,产量水平,防治费用,经济效益以及天敌和防治风险等因素,本文提出了我国多数稻区现阶段白背飞虱允许为害损失率和不同稻区、不同生产水平的经济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17.
根据稻飞虱的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 ,在做预报时 ,对下列几个问题应进行具体分析。①灯诱问题 :不能把全年灯下诱得的虫量都称为迁入虫源 ,灯诱常受到风、雨等天气的影响 ,必须注重田间调查。②迁入长翅型成虫的有效率问题 :长翅型成虫迁入时如遇适宜食料等适生环境 ,则有利其繁育滋生 ,如迁入期太早或太迟 ,遇不到适生环境 ,则不利其繁育滋生。③种群问题 :白背飞虱与褐飞虱的越冬、寄主、迁飞规律、历期、繁殖力、田间分布、为害特点等有其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不同生境中稻飞虱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菊酯类农药对水稻螟虫有优异的防治效果,但引起稻飞虱的更大发生。作者用溴氰菊酯、氰戊菊酯及对稻飞虱高效的噻嗪酮等杀虫剂和对稻飞虱不同抗感水平的水稻品种组成不同的化学、品种环境,系统观察稻飞虱种群动态差异。结果表明,同一水稻品种,不同农药,稻飞虱种群增长量不一样。同一农药,不同水稻品种,稻飞虱的发生亦不同。溴氰菊酯或氰戊菊酯用到感虫品种上,有利因子重叠,稻飞虱的发生量最大;用到中抗品种上,有利因子与不利因子重叠,有效地抑制稻飞虱种群的增长。先将溴氰菊酯喷洒到感虫品种上,10天后再用噻嗪酮,两个有利因子重叠后再加一不利因子,仍可控制稻飞虱的为害。  相似文献   

19.
栽插密度、施氮量对水稻主要病虫害的综合生态效应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作者应用回归最优设计,评价了水稻栽插密度与施氮水平对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水稻纹枯病发生为害的综合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密度与氮肥均是诱发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水稻纹枯病发生为害的主要因子,但影响的侧重点不同,密度主要影响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迁入虫量的再分配;氮肥对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种群动态的影响,以及对水稻纹枯病的水平扩展作用要大于密度的作用;而密度对水稻纹枯病的垂直扩展作用略大于氮肥的作用,二者的交互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云南籼稻主栽品种对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的抗虫性及其影响产量的水稻关键生育期,为抗虫品种选育和推广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利用苗期和分蘖盛期单株接虫鉴定、成株期(移栽期—乳熟期)田间自然种群发生鉴定等方法,测定了云南籼稻区31个水稻主栽品种对白背飞虱的抗虫性及其产量。结果表明,苗期有7个品种表现高抗,23个品种表现中抗—中感,1个品种表现高感;分蘖期有20个品种表现高抗,有11个表现中抗—中感;成株期田间自然种群鉴定,31个品种成株期白背飞虱田间自然种群的累计虫量都超过了对照品种TN1,均表现为感虫。单株接虫鉴定多数品种表现抗虫,而大田期自然种群鉴定则全部表现为感虫,一定程度说明了云南籼稻区主栽品种对白背飞虱具有耐害性而无抗生性。移栽期、孕穗期、抽穗期百丛虫量与有效穗数呈显著的负相关性;移栽期、孕穗期和抽穗期的百丛虫量是造成有效穗数少和产量低的关键因子。移栽期、孕穗期和抽穗期是防治白背飞虱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