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一、发病症状 葡萄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也能侵染新梢幼果等幼嫩组织。叶片被害,初生淡黄色水渍状边缘不清晰的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为褐色不规则形或多角形病斑,数斑相连变成不规则形大斑。天气潮湿时,于病斑背面产生白色霜霉状物,即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发病严重时病叶早枯早落。  相似文献   

2.
嘧菌酯是一种高效广谱的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对黄瓜霜霉病有着很好的防治效果。研究其生物学作用方式对田间防治黄瓜霜霉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主要就嘧菌酯对黄瓜霜霉病病原菌游动孢子的释放、裂解及游动的影响进行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嘧菌酯具有良好的抑菌和杀菌活性,能显著抑制黄瓜霜霉病菌孢子囊游动孢子的释放,并在短时间内使游动孢子停止游动,甚至引起游动孢子裂解。室内叶片活体接种试验表明,嘧菌酯对黄瓜霜霉病菌孢子囊的产生也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接种病菌3 d后用5μg/m l的嘧菌酯处理,抑制率达96.65%。植株活体接种试验中,嘧菌酯对黄瓜霜霉病表现优异的预防效果,但治疗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3.
<正>葡萄霜霉病是第一大葡萄病害,在春夏季多雨潮湿的地区霜霉病发生严重。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造成叶片早落、早衰,影响树势和营养贮藏。随着霜霉病的不断蔓延发展,霜霉病早发成为葡萄霜霉病的一个新特点,侵染花序和幼果,霜霉病发病扩散迅速,防治不力易造成减产甚至绝收。  相似文献   

4.
沙埠芋头疫病的发生和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埠芋头疫病主要危害叶片和叶柄,是由鞭毛菌亚门芋疫霉真菌侵染引起,病菌产生孢子囊,借助雨水和气流传播。采用选留无病种芋,合理轮作、间作、套种,清洁田园,加强肥水管理等农业防治,同时结合药剂防治,可以减少疫病的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外源24-表油菜素内酯(24-epibrassinolide,EBR)处理对霜霉菌侵染葡萄叶片的影响,为探究葡萄霜霉病的致病机理提供参考。【方法】试验以欧亚种酿酒葡萄(Vitis vinifera.L)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叶片为材料,在霜霉菌侵染离体葡萄叶片的初期,研究不同浓度的EBR处理(0.1、0.5和1.0 mg·L~(-1) EBR)对葡萄叶片霜霉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霜霉菌菌丝生长、孢囊梗的形成、气孔周围孢子数量、葡萄叶片气孔开度和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及相互关系。【结果】EBR各处理均显著抑制了接种霜霉菌0.5 h后葡萄叶片气孔开度,以及接种后1 d和2 d病菌菌丝的发育。0.5和1.0 mg·L~(-1) EBR处理均显著抑制了接种霜霉菌0.5 h后叶片气孔周围的游动孢子数量和3 d后菌丝体在侵染区域的覆盖面积;接种4 d后,EBR各处理均显著抑制了霜霉菌孢子囊数量以及叶片发病率与病情指数,且0.5 mg·L~(-1)和1.0 mg·L~(-1) EBR处理降低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幅度最大,发病率分别比CK降低51.4%和45.0%,病情指数分别降低71.2%和62.9%。总体而言,0.5 mg·L~(-1)和1.0 mg·L~(-1) EBR处理抑制霜霉菌生长发育较为显著,且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0.5 mg·L~(-1) EBR处理的叶片脱落酸(ABA)、茉莉酸(JA)和水杨酸(SA)含量与CK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气孔孔径与SA含量,ABA含量与J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EBR处理提高了葡萄叶片抵御霜霉菌侵染的能力,可能与其抑制病菌发育,改变寄主内源激素含量,从而促进气孔关闭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6.
避雨栽培对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飞散时空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葡萄霜霉病是葡萄生产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在多雨潮湿地区常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研究旨在明确避雨栽培对葡萄霜霉病菌(Plasmopara viticola)孢子囊飞散的影响,确定孢子囊飞散与病情变化之间关系,揭示避雨栽培对病菌数量的控制作用,推测避雨栽培下霜霉病的初侵染来源,为葡萄霜霉病的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3年生长季7-9月份,分别对沈阳地区露地和避雨栽培小区内葡萄霜霉病发病情况进行定株定枝系统调查,统计得到病叶率和病情指数。应用SPSS19.0中回归曲线估计程序构建葡萄霜霉病流行时间动态模型,获得能描述不同栽培模式下葡萄霜霉病发病动态的模型参数,并推导2种栽培模式下霜霉病流行时期和流行速率。通过对田间小区内的孢子囊飞散进行定期监测,对比不同栽培模式下孢子囊飞散时间动态差异,探索关键流行时期内病害流行速率与捕孢量之间的关系。对比分析避雨栽培对葡萄霜霉病孢子囊水平、垂直方向飞散的影响,明确关键流行时期内孢子囊的主要来源和孢子囊飞散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避雨和露地栽培下葡萄霜霉病的季节流行曲线趋势一致,均表现为典型的S形曲线。应用SPSS19.0软件分析,明确了Logistic模型能够反映沈阳地区葡萄霜霉病流行时间动态情况。露地和避雨栽培下病害流行时期:指数增长期分别为7月5-23日和8月18-30日,逻辑斯蒂增长期分别为7月23日至8月19日和8月30日至9月17日,衰退期分别为8月19日至葡萄生育末期和9月17日至葡萄生育末期。露地栽培下整个生长季孢子囊飞散表现为多峰曲线,当日降雨对孢子囊飞散有显著的冲刷作用。沈阳地区露地和避雨栽培下孢子囊飞散盛期分别为7-8月和8-9月。避雨栽培可明显降低空中孢子囊数量,从而减少孢子囊与避雨设施内葡萄叶片的接触概率,达到降低菌源基数的作用。避雨设施边行最早捕获孢子囊,且数量最多,随着逐渐向中心靠近,首次捕孢时间逐渐推迟,数量逐渐降低。葡萄叶幕对于孢子囊水平方向的飞散具有显著的阻隔效应。不同栽培模式下均以接近地面处的捕孢量最大,且随着高度增加,捕孢量逐渐减少。避雨设施对于接近棚顶处的孢子囊飞散有着显著的遮蔽作用。【结论】避雨栽培可推迟葡萄霜霉病始发时间和首次捕孢时间,缩短病害流行过程和孢子囊飞散周期,显著降低病害流行程度和孢子囊飞散数量。孢子囊飞散受到葡萄叶幕和避雨设施显著的阻隔效应。避雨栽培下葡萄霜霉病的初侵染主要为本地露地栽培下葡萄霜霉病病株上的病斑产生的孢子囊。  相似文献   

7.
<正>一、症状生菜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叶片染病多从植株下部近地面处发生。病初产生褪绿色斑,病斑扩大后为淡黄色,受叶脉限制呈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田间湿度高时,叶片病部背面产生白色霉层,即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发病盛期,多个病斑连接成片,严重时整个叶片被病斑覆盖,导致叶片枯黄而死。二、发生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及卵孢子随病株残余组织在田间或潜伏在种子内越冬。环境条件适宜时,病菌产生的孢子囊通过雨水反溅和气流传播至寄主植物上,  相似文献   

8.
葡萄的主要病害有霜霉病、白腐病、炭疽病、黑痘病。黑痘病的病菌只侵染幼嫩的绿色组织,开花前后多雨时,该病发生严重。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造成早期落叶,白腐病主要危害果实。霜霉病与白腐病的发生与雨水关系密切,雨水来得早的年份,发病也早。华北地区一般从6月中下旬进入雨季,开始发病,7~8月份的高温雨季为发病盛期。炭疽病是葡萄成熟期的病害,主要发生在近成熟的果粒上,造成果粒腐烂,如果葡萄成熟期阴雨连绵,极易流行成灾。  相似文献   

9.
葡萄霜霉病是一种流行病害,该病严重流行时,叶片焦枯早落,枝梢扭曲畸形,果实瘦化酸涩,对树势和产量均有较大影响。一、发生的特点及危害症状1.特点病源为葡萄生单轴霉,属鞭毛菌亚门单轴霉属,菌丝在寄主细胞间扩展蔓延,形成球形吸器伸入叶肉细胞吸收养分。卵孢子在水滴中形成芽管,芽管顶端形成梨形孢子囊,内生并释放30—60个游动孢子。  相似文献   

10.
<正>葡萄霜霉病是一种流行病害,该病严重流行时,叶片焦枯早落,枝梢扭曲畸形,果实瘦化酸涩,对树势和产量均有较大影响。一、发生的特点及危害症状1.特点:病源为葡萄生单轴霉。属鞭毛肉亚门单轴霉属,菌丝在寄主细胞间扩展蔓延,形成球形吸器伸入叶肉细胞吸收养分,卵孢子在水滴中形成芽管,芽管顶端形成梨形孢子囊,内生并释放30—60个游动孢子。  相似文献   

11.
1.大豆病害防治1.1大豆霜霉病大豆霜霉病是由东北大霜霉菌真菌侵染而发病。大豆霜霉病危害幼苗、叶片和子粒。当第一片真叶展开后,沿叶脉两侧出现褪绿斑块。成株叶片表面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不清晰的黄绿色星点,后变褐色,叶背生灰白色霉层。病粒表面黏附灰白色的菌丝层,内含大量的病菌卵孢子。病菌  相似文献   

12.
一、发病规律。该病菌以卵孢子在病组织内越冬。翌年春季条件适宜,卵孢子萌发产生芽孢囊,产生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从寄主的气孔侵入,完成初侵染。菌丝体在寄主组织细胞间扩展,经7~12天潜育期,由气孔抽出孢子囊梗和孢子囊,产生新的游动孢子,不断进行重复侵染,流动很快,孢子囊萌发的适温为10~15℃,低温、高湿易于发病。秋天多雨、大雾,有利于病害流行。山东从7~8月份开始发病,9月为盛期。  相似文献   

13.
<正>葡萄病害种类较多,目前已知的有几十种,其中白粉病、白腐病、黑痘病、霜霉病、炭疽病、褐斑病、黑腐病等,对葡萄生产带来很大的影响。一、葡萄白粉病葡萄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可为害葡萄的叶片、枝梢及果实。1发病规律病菌的孢子在被害组织和土壤中越冬,第二年借风雨传播,由伤口侵入。在高温多湿或遭暴风雨和雹灾后,容易引起该病大发生。病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8-30度,相对温度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14.
霜霉病是危害葡萄的主要病害之一.近三年来,由于病菌的逐年累加,导致该病在泸西县的发生逐年加重,2013年全县严重爆发.部分葡萄园因防治技术不到位,造成整园叶片枯黄早落,枝条不能充分成熟,严重影响树势和来年产量.分析泸西县葡萄霜霉病爆发原因,提出防治葡萄霜霉病关键技术措施,以期促进泸西葡萄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一、病害症状葡萄霜霉病病菌可以侵染枝蔓、果穗、叶片等所有绿色幼嫩组织,但以危害叶片最重。叶片染病后背面着生白色的霜状霉层,新梢被害处着生水渍状病害斑,表面有黄白色霉状物;幼嫩果粒也极易染病,病幼果变灰色,果粒和果柄表面密生白色霉菌。  相似文献   

16.
<正>1霜霉病1.1发生规律。在黄瓜的整个生育期均可染病,主要危害叶片。霜霉病发病原因:病菌主要在冬季温室作物上越冬。由于病菌在北方设施棚室栽培的黄瓜上可以安全越冬,所以可以周年侵染。  相似文献   

17.
<正>大豆生育期内受多种害虫为害,造成减产、品质下降影响产量。现将几种害虫的危害特点与防治技术介绍如下:一、大豆霜霉病大豆霜霉病是由东北大霜霉菌真菌侵染而发病。大豆霜霉病危害幼苗、叶片和子粒。当第一片真叶展开后,沿叶脉两侧出现褪绿斑块。成株叶片表面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不清晰的黄绿色星点,后变褐色,叶背生灰白色霉层。病粒表面黏附灰白色的菌丝层,内含大量的病菌卵孢子。病菌以卵孢子在种子上和病叶里越冬,成为来年初侵染菌源。每  相似文献   

18.
葡萄霜霉病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的建立和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葡萄霜霉病是葡萄生产上重要的单年流行病害,研究旨在构建葡萄霜霉病菌(Plasmopara viticola)的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体系,为葡萄霜霉病的早期诊断和预测预报提供依据。【方法】依据GenBank中葡萄霜霉病菌cox2基因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F-cox-Pv/R-Pv),建立并优化常规PCR和real-time PCR反应体系,利用葡萄霜霉病菌、葡萄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葡萄白粉病菌(Uncinula necator)、葡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葡萄白腐病菌(Coniella diplodiella)、葡萄溃疡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白菜黑斑病菌(Alternaria brassicae)、辣椒炭疽病菌(C. capsica)、甘草根腐病菌(Fusarium solani)、西葫芦白粉病菌(Sphaerotheca fuliginea)、番茄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马铃薯干腐病菌(F. equiseti)、西瓜枯萎病菌(F. oxysporum)、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等14种葡萄及其他作物病原菌和拮抗菌的菌丝DNA进行常规PCR和real-time PCR特异性检测,并对灵敏度和可重复性进行评价。运用已构建的real-time PCR体系对人工接种葡萄霜霉病菌的潜育期叶片内病原菌DNA进行定量检测,利用SPSS 19.0软件分析接种时间与叶片内葡萄霜霉病菌潜伏侵染量的关系。【结果】研究设计的引物特异性高,常规PCR仅对葡萄霜霉病菌DNA有扩增条带,为139 bp;real-time PCR检测结果表明该对引物对葡萄霜霉病菌有唯一的产物吸收峰,对其他供试菌株均未检测到产物吸收峰。常规PCR检测的灵敏度为10 pg·μL -1,real-time PCR的灵敏度可达到0.1 pg·μL -1,是常规PCR检测灵敏度的100倍。以携带目的基因片段的重组质粒为标准品,构建real-time PCR循环阈值(Ct)与模板浓度的线性关系,标准曲线y=42.27-3.36x,相关系数R 2=0.997,扩增效率为98.50%,线性范围达7个数量级,在2.4×10 3—2.4×10 9 copies/μL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对人工接种葡萄霜霉病菌的潜育期叶片内病原菌DNA进行real-time PCR检测,结果表明叶片内病原菌潜伏侵染量随接种时间的变化呈指数关系增长,y=6.34×10 4·e 0.084 x,相关系数R 2=0.936。该real-time PCR检测体系在接种6 h后就可以检测到葡萄霜霉病菌DNA,检测量为5.68×10 4 copies/μL病原菌DNA。 【结论】构建的葡萄霜霉病菌real-time PCR检测体系的灵敏度远高于常规PCR,且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其Ct值与模板浓度呈较好的线性关系,扩增效率高,可用于定量检测葡萄霜霉病菌的潜伏侵染量。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甘蓝根肿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和在寄主根部的侵染过程,以湖北长阳火烧坪根肿病菌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温度、pH及培养基质对甘蓝根肿病菌休眠孢子萌发的影响,并利用光学显微镜初步观察该病原菌在寄主根部的侵染情况。结果显示,在温度24℃、pH 6.5以及过滤除菌的根分泌液条件下,休眠孢子的萌发率最高。通过观察根肿病菌不同时间段的侵染情况发现,第3天时游动孢子开始侵染根毛;第5天时形成大量原质团,且根毛顶端开始膨大;第8天时大量的原质团开始分化;第11~13天时形成游动孢子囊,且部分游动孢子成熟释放;第25天时观察到根部肿大,且镜检发现根皮层细胞内充满大量的休眠孢子囊。说明甘蓝根肿病菌与温度、pH以及培养基质密切相关,且侵染过程是一个实时动态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南瓜白粉病又叫白毛病、粉霉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柄,造成叶片枯死,使光合作用明显受阻,严重时叶片枯黄乃至焦枯,影响结瓜和种子成熟。病害由瓜类白粉病菌侵染致病,病原以闭囊壳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第2年春天散出孢子借风、雨在田间传播引起病害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