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豆籽粒脂肪及蛋白质含量与营养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了内蒙古东部区大豆籽粒中脂肪及蛋白质含量与大量元素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硼、钼、锌的关系。在氮、磷、钾配合试验中发现,钾有利于脂肪含量的提高,氮有利于蛋白质含量的增加;施用硼、钼对脂肪含量影响较大,但品种间有差异。总的看,钼有利于维持籽粒中较高水平的脂肪含量。硼、钼配合施用促进籽粒中蛋白质累积,但单独施用并不表现正效应;锌对脂肪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与氮、磷、钾配施有关.凡有磷处理区(NP、PK),施锌可增加脂肪或蛋白质含量。氮、磷、钾配施的基础上施锌对脂肪和蛋白质累积均起促进作用,而无磷区(NK)及无肥区(ck)施锌后不产生正效应。  相似文献   

2.
不同施肥处理对晚粳稻‘浙粳22'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浙粳22’为材料,研究不同施肥水平下‘浙粳22’的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浙粳22’以有机无机肥配施(MNPK)处理的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好,增产53%,增产效果显著优于不施肥区(CK)、有机肥(M)单施区及氮钾(NK)配施区;氮磷(NP)配施水稻增产38%,有机肥及增量无机肥(MNPK')配施水稻增产32.3%,氮磷钾(NPK)配施水稻增产27%;同时肥料合理配施可增加作物养分吸收总量,促进养分向籽粒中迁移。在所有处理中,均是MNPK区的养分吸收量最高,MNPK配施区的水稻籽粒吸氮量为126.66 kg·hm-2,吸磷量为26.91 kg·hm-2,吸钾量为45.59 kg·hm-2;MNPK’配施水稻吸氮总量为184.51 kg·hm-2,吸磷总量为33.57 kg·hm-2,吸钾总量为198.40 kg·hm-2。所有处理的氮、磷和钾收获指数均较对照(CK)有所降低;氮、磷素当季表观利用率均以M单施最高,分别为43.85%和36.64%;钾素当季表观利用率则以NPK配施最高,为54.52%,从肥料的输入来看,所有施氮处理的磷表观利用率较M处理下降,施磷处理的磷表观利用率较M处理下...  相似文献   

3.
氮、磷、钾配施及其与钼、硼配施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浙春3号大豆在不同的氮、磷、钾配施及其与钼或硼配施条件下产量构成因子的变化及各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氮、磷、钾与硼或钼配施促进了大豆株高的增长, 增加了大豆的百粒重、总荚数和单株籽粒重, 提高了大豆的产量;大豆产量与大豆植株的生物量、株高、单株籽粒重、百粒重和总荚数达到显著的正相关,与经济系数及有效分枝数为负相关,氮、磷、钾与硼或钼配施主要通过大幅度提高生物学产量而最终提高籽粒产量;在试验土壤条件下,氮、磷、钾之间的配施比以2∶1∶1处理的大豆产量最高;氮、磷、钾对大豆产量影响大小的顺序为N>K>P.  相似文献   

4.
氮、磷、钾配施及其与铜、硼配施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浙春3号大立在不同的氮、磷、钾配施及其与铂或硼配施条件下产量构成因子的变化及各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氮、磷、钾与硼或钼配施促进了大豆株高的增长,增加了大豆的百粒重、总英数和单株籽粒重,提高了大豆的产量;大豆产量与大豆植株的生物量、株高、单株籽粒重、百粒重和总英数达到显著的正相关,与经济系数及有效分枝数为负相关,氮、磷、钾与硼或钼配施主要通过大幅度提高生物学产量而最终提高籽粒产量;在试验土壤条件下,氮、磷、钾之间的配施比以2:l:l处理的大豆产量最高;氮、磷、钾对大豆产量影响大小的顺序为N>K>P。  相似文献   

5.
红壤施磷的增产效果及残效的研究已有大量报道,但是连续20年观测施磷的残效未见报到.采用长期定位试验在累计6年施P2O5分别为720kg/hm2、1440kg/hm2、2160kg/hm2和2400kg/hm2的基础上进行观测.结果表明,停施磷20年,玉米籽粒产量、玉米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增产效果与施磷量成正相关;玉米籽粒、茎叶和土壤有效磷的含量与施磷量成正相关,说明红壤施磷后效可以延续20年.磷肥的残效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单位磷肥的残效随施磷量的增加而递减.红壤旱地连续施磷量达到720~2400kg/hm2时,20年磷肥均有残效.连续6年施磷120kg/hm2,可停施4~5年,利用磷肥的后效来获得增产.在缺磷的红壤旱地上种植玉米,玉米吸收钾素的影响比吸收氮素的影响大.  相似文献   

6.
杨随鹏 《农学学报》2011,1(11):49-52
为更好探索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制度下,夏玉米施肥制度,实现夏玉米抗逆高产丰产。采用裂区设计,对施磷量及磷锌配施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及籽粒产量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单施磷肥或磷锌配施促进夏玉米生长发育,增加干物质积累和次生根数,降低秃尖、改善穗部性状、提高抗病能,且配施效果优于单施磷肥。单施磷较对照增产幅度为7.70%~31.21%,配施增产15.99%~40.34%,磷锌配施较单施磷肥增产幅度达4.03%~8.73%。其中以施P2O5量在180kg/hm2时配施15kg/hm2硫酸锌,产量最高达9581.2kg/hm2。经回归拟合,单施磷肥和磷锌配施的最佳施P2O5量分别为178.65kg/hm2和203.49kg/hm2,籽粒产量可达8823.0kg/hm2和9499.61kg/hm2。因此,在施氮基础上,配施磷或磷锌可促进夏玉米生长发育,实现高产抗逆高效栽培。  相似文献   

7.
杨随鹏 《农学学报》2011,1(9):49-52
为更好探索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制度下,夏玉米施肥制度,实现夏玉米抗逆高产丰产。于2010年采用裂区设计,对施磷量及磷锌配施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及籽粒产量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单施磷肥或磷锌配施促进夏玉米生长发育,增加干物质积累和次生根数,降低秃尖、改善穗部性状、提高抗病能,且配施效果优于单施磷肥。单施磷较对照增产幅度为7.70%~31.21%,配施增产15.99%~40.34%,磷锌配施较单施磷肥增产幅度达4.03%~8.73%。其中以施P2O5量在180 kg/hm2时配施15 kg/hm2硫酸锌,产量最高达9581.2 kg/hm2。经回归拟合,单施磷肥和磷锌配施的最佳施P2O5量分别为178.65 kg/hm2和203.49 kg/hm2,籽粒产量可达8823.0 kg/hm2和9499.61 kg/hm2。因此,在施氮基础上,配施磷或磷锌可促进夏玉米生长发育,实现高产抗逆高效栽培。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决贵州省台江地区主产的红油大板栗空棚、低产问题,对台江红油大板栗低产栗园进行了施肥试验。结果表明,单独施氮虽能提高树体的氮含量,但并不能提高磷、钾元素的含量和板栗的产量;施磷能够极地提高板栗新梢叶中氮、钾元素的含量;施磷、配施氮与磷以及配施氮、磷、钾的板栗,新梢叶中磷元素含量极显著提高,空棚率极显著降低,产量极显著增加;旆磷对提高台江地区红油大板栗产量的效果显著。文中还就严重缺磷和较缺硼的土壤条件下,如何进一步提高板栗产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选用高产小麦泰山23号,在中等土壤肥力条件下,研究了氮磷钾施用量对小麦干物质积累量、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及氮肥和磷肥农学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施磷钾水平条件下,施氮量(N)在0~240 kg/hm2范围内,随施氮量的增加小麦干物质积累量、产量、蛋白质含量、磷肥农学利用率提高,而氮肥农学利用率下降;同一施氮钾水平条件下,施磷量(P2O5)在0~210 kg/hm2范围内,随施磷量的增加干物质积累量、产量、氮肥农学利用率提高,而磷肥农学利用率除不施氮条件下随施磷量增加升高外,其他处理随施磷量的增加而降低;籽粒蛋白质含量先增后减。综合考虑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肥料利用率,每公顷施用N 180 kg,P2O5105 kg,K2O 105 kg为最优氮磷钾组合,其配比为1.7∶1∶1。  相似文献   

10.
水肥供应对番茄果实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灌水量和氮、磷、钾肥用量对番茄果实硝酸盐含量的影响,为番茄的优质生产提供依据。【方法】以"金鹏1号"番茄为试验材料,采用四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和盆栽试验,通过回归拟合,建立番茄果实硝酸盐含量与灌水量及氮、磷、钾肥用量因子间的回归模型,并对各单一因素及两因素的耦合效应进行分析。【结果】当其他因子为中间水平时,番茄果实硝酸盐含量随灌水量、施钾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与施氮量和施磷量均呈正相关关系,且施氮量的增幅大于施磷量。灌水量与施钾量、施氮量与施磷量间的交互作用为正效应,灌水量与施磷量、施氮量与施钾量间的交互作用为负效应。【结论】灌水量较低时,少施磷肥或合理配施钾肥能抑制硝酸盐累积;少施氮肥,增施磷肥或合理配施钾肥也是降低番茄果实中硝酸盐含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油菜光合生理指标与产量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影响油菜产量的不合生理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油菜经济产量各光合生理指标的关联序为:叶绿素总量(r5=0.6358)〉叶绿素a含量(r3=0.6118)〉叶绿素b含量(r4=0.5948)〉阴天光合速率(r2=0.5827)〉叶绿素a/b比值(r7=0.5762)〉晴天光合速率(r1=0.5737)〉类胡萝卜素含量(r6=0.5499)。影响油菜生物产量的各光合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2.
氮钾铁肥的不同配比对油菜生长及品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供试作物新华油菜研究了氮钾铁的不同配比对油菜产量、活性铁含量、硝酸盐的累积、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能极大地提高油菜产量,钾、铁肥增产效果不显著;铁肥是影响油菜体内活性铁含量的主因子,适量铁肥能够显著提高活性铁含量;氮钾铁肥均能提高油菜体内维生素C的含量;油菜体内硝酸盐的累积与氮肥施入量呈正相关,施用铁、钾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油菜硝酸盐累积量。经数学模拟和综合选优,本试验条件下油菜的最优施肥方案为柠檬酸铁:118.18—144.17ks/hm^2,尿素:629.37—731.98kg/hm^2,硫酸钾:585.23~673.65kg/hm^2。  相似文献   

13.
本文回顾了南充地区油菜生产的发展概况与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油菜生产的发展前景,提出了发展油菜生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土壤锌对油菜的有效性为:EXC—Zn>OM—Zn>R_2O_3—Zn。EXC—Zn含量因油菜吸收而降低,但种植油菜促进土壤中CA—Zn和RES—Zn向RO—Zn转化。OM—Zn随土壤有机质含量而变化,有机质<1.5%时降低,>1.5%时增加,除中性沙土外,土壤有效锌均增加。施10ppm水溶态锌后,锌的分布顺序,酸性上为:R_2O_3—Zn>OM—Zn≈RES—Zn>EXC—Zn;钙质土及中性土为:CA—Zn>RES—Zn>OM—Zn>R_2O_3—Zn>EXC—Zn。  相似文献   

15.
7501—1油菜的硼素营养及吸收氮磷钾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
在有效钾水平较低的砂质壤土上进行不同钾肥用量及施用方法试验,并测定了油菜植株不同节位分枝的籽粒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籽粒品质。结果表明:①施钾可显著提高油菜籽粒产量,并改变籽粒产量在主花序及分枝间的分配比例;②油菜不同节位分枝生产力对钾肥的反应不同,钾肥主要提高中、下位分枝的生产力,并缩小分枝间生产力的差距,而对主序及上位分枝的生产力作用较小甚至有一定程度的消弱作用;③施钾数主要提高了分枝的角果数,对千粒重作用较小,对每角粒数有一定的负效应;④施钾可明显提高籽粒含油率,对脂肪酸组成影响很小,但有提高芥酸含量的趋势;⑤分期施钾提高分枝生产力的效果优于一次性基施。  相似文献   

17.
硼钙营养对甘蓝型油菜IAA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在营养液培养条件下,研究了硼钙营养对2个硼利用效率不同的甘蓝型油菜品种顶叶和根中IA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顶叶IAA在营养液中硼钙营养均供应不足时明显积累,在单一硼不足或钙不足时与硼钙正常供应植株无显著差异;根中IAA在硼、钙单一不足或均不足的条件下比正常处理含量低。推测硼、钙在油菜顶叶IAA的向根运输中共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菜油脚经离心分离出中性油,再通过真空脱水,乙醚提取制得某油磷脂,其磷 脂含量达74.90%,产率为30.87%。  相似文献   

19.
油菜花上真菌种类及其对菌核菌拮抗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油菜初花期与盛花期采取油菜不同部位花瓣和花药进行真菌分离.除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外,还以不同的频率分离到葡萄孢菌(Botrytis spp.),交链孢菌(Alternaria spp.),芽枝霉菌(Cladosporium spp.),叶点霉菌(Phyllosticta sp.),附球孢菌(Epicoccum sp.),镰刀菌(Fusarium spp.).其中葡萄孢菌、交链孢菌、芽枝霉菌出现较早,为初花期主要真菌群;盛花期还分离到叶点霉菌和附球孢菌,以镰刀菌出现最迟.1991年从分离真菌中选择101个菌株.通过培养皿法和花瓣法测定对菌核菌的拮抗作用,初步筛选出A_3,A_(25),A_(26),B_(10),B_(13),B_(11),B_(26),B_(31),B_(3(?)),C_8,E_1和E_2 12个对菌核菌拮抗作用较强的菌株.用以上拮抗菌和菌核菌的孢子悬液于24h 时内在实验室条件下先后喷雾接种开花的油菜植株,所有拮抗菌占领花朵百分率为63%~96%不等,而菌核菌不能定殖其上.1992年从151个分离菌株中,筛选出59个对核盘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真菌菌株,其中葡萄孢菌41个占69.49%,交链孢菌5个占8.47%,芽枝霉菌1个占1.69%,镰刀菌12个占20.34%.  相似文献   

20.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油菜的阶段营养特性和N,P,K复肥配比的效应。结果表明,油菜在P素营养的基础上,生长前期以K素营养占主导,其次为N素,而后期(开花后)则以N素占优势,K素次之。高N配量,前期N素释放较多,有利于植株营养体生长,但后期供N不足。增大P,K配量,可调节复肥养分的释放和稳定N,P,K的供应量比,有利于平衡作物前后期的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在灰棕紫泥上,油菜以N:P:K=2:1:1的配比最佳,分别比3:1:1和1:1:1增产13.07%和6.80%,提高粗脂肪含量9.94%和6.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