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瓜州县乌拉尔甘草栽培技术规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甘草为豆科甘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有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等,其干燥根及根茎具有抗溃疡、抗炎、抗过敏、镇咳祛痰等药理作用[1~3]。甘肃省瓜州县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种植乌拉尔甘草,目前种植面积已达到6666.7 hm2。一般2年生甘草产量为16.5~22.5 t/hm2,3年生甘草产量达26.5 t/hm2。为指导瓜州县乌拉尔甘草规范化生产,提高乌拉尔甘草产量和商品质量,瓜州县农业科技服务中心特制定了乌拉尔甘草栽培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愈伤组织诱导培养的条件,并建立了甘草的悬浮细胞系,同时还分析了甘草细胞中总黄酮的含量.结果表明,用浓硫酸处理40min后,甘草种子的萌发率最高.在甘草愈伤组织诱导形成时,采用MS 2,4-D(1.0 mg·L-1) 6-BA(1.0 mg·L-1) NAA(1.0 mg·L-1)培养基并以下胚轴为外植体的诱导率最高,达到90%,而且在继代培养基MS NAA(0.5 mg·L-1) 2,4-D(0.5 mg·L-1) 6-BA(0.5mg·L-1)中愈伤组织生长速度较快、状态最好.此外,在建立的甘草悬浮细胞系中,胀果甘草细胞株B12、B4和光果甘草细胞株G2的甘草总黄酮含量分别为干重的1.8%、1.2%和0.66%.  相似文献   

3.
光果、胀果甘草种子用10%(w/v)、20%(w/v)PEG6000模拟干旱处理.测定了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胚根长、霉烂数、硬实数及萌发期每隔24h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PEG浓度的加大.两种甘草种子的各项萌发生理指标均呈下降趋势;除胚根长,胀果甘草的其余萌发生理指标的下降程度均大于光果甘草。对两品种甘草萌发期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发现两品种甘草在萌发24h。48h期间,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呈快速上升趋势,但从萌发48h-72h,则呈现快速下降趋势,之后,下降趋于平缓。其中胀果在10%(w/v)PEG6000处理下在萌发96h后出现了一次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高峰,估计可能是原有蛋白质组分的变化或是新的蛋白质组分的生成。上述结果表明:萌发48h前后是甘草种子萌发的代谢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4.
刺果甘草属于甘草属,根在市场上常作为甘草、苦参和黄芪的伪品。笔者用ITS2序列来区分它们的基源植物,根据其药材的来源笔者研究选用了12条(3属6种)ITS2序列,用MEGA4.0计算种间的K2P距离并基于该距离建立了NJ系统树,结果表明种间最小的K2P距离(0.028880)大于种内最大的KSP距离(\{0.008081\}),构建的系统发育NJ树显示刺果甘草与苦参、黄芪和甘草可明显分开,其中甘草的不同来源的三种植物也聚为了一支。表明基于DNA 条形码的ITS2 序列可区分甘草、苦参、黄芪和其常见伪品刺果甘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特异性成分甘草查尔酮A在全草中的分布情况。[方法]利用超声辅助的乙醇提取法制备新疆胀果甘草根、茎、叶和种子的提取物;利用硅胶薄层色谱法分析以上4种样品的斑点特征;利用制备薄层法分离薄层板上的特殊斑点并对所分离的单体成分进行结构分析。[结果]胀果甘草乙醇提取物在展开剂为乙酸乙酯∶石油醚∶甲酸(6∶4∶1)的薄层色谱条件下所显示的一种特殊亮黄色斑点被鉴定为甘草查尔酮A,此斑点仅存在于胀果甘草根和茎的提取物中,而不存在于叶和种子提取物中。[结论]甘草查尔酮A在甘草中主要分布在根和茎中。此结果为胀果甘草茎的药用开发及胀果甘草的快速品种鉴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秋水仙素对刺果甘草染色体倍性诱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刺果甘草种子为试验材料,分别用0.05%、0.1%和0.2%的秋水仙素处理甘草种子16、20、24h,进行刺果甘草多倍体的诱导研究.结果表明:以0.05%秋水仙素处理16h刺果甘草染色体的诱变率最低为7.5%,0.2%秋水仙素处理24h时刺果甘草染色体诱变率最高,为88.64%;在0.1%秋水仙素处理种子24h得到刺果甘草四倍体(4n=4x=32),此时刺果甘草染色体诱变率可达42%.  相似文献   

7.
温度对不同品种甘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谭勇  李鹏  成玉怀  彭英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6):2365-2367
[目的]确定人工栽培甘草的适宜播种期并为甘草的规范化栽培提供科学指导。[方法]利用恒温培养箱,研究在10、15、20、25、30、35、40℃下不同品种甘草种子的萌发率。[结果]乌拉尔甘草、光果甘草、胀果甘草的种子在10℃下的发芽率分别为77%、43%、30%,在15℃下的发芽率分别为80%、72%、34%,在20℃下的发芽率分别为70%、68%、30%,在25℃下的发芽率分别为80%、74%、21%,在30℃下的发芽率分别为91%、81%、16%,在35℃下的发芽率分别为80%、75%、35%,在40℃下的发芽率分别为94%、55%、21%。[结论]乌拉尔甘草、光果甘草、胀果甘草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30、15-40、35℃。  相似文献   

8.
甘草的发展前景与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草别名纲草,粉草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和根茎入药,一般种植后2~3年收获。人工种植甘草,当年苗高可达30-50cm,2年生苗高可达50~80cm,3年生苗高可达70-100cm。200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规定,豆科甘草属甘草(乌拉尔甘草),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3种为药用药材。该省种植的有上述3种甘草,沈阳地区种植的甘草为乌拉尔甘草。  相似文献   

9.
运用室内培养皿生物测定方法,对刺果甘草化感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刺果甘草植株各部分水浸液化感作用顺序为根>茎>根际土.刺果甘草植株果实浸液对小麦的根长和鲜重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对水稻幼苗根长、苗高和鲜重表现出低促高抑的双重作用.刺果甘草水浸液对受体植物根长的抑制作用明显,对苗高的抑制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10.
【目的】确定光果甘草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和最佳盐分条件,为甘草资源的人工种植和盐碱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恒温培养箱+培养皿滤纸萌发法,研究了不同温度(15,20,25,30,35℃)及不同浓度(0(CK),50,100,150,200,250,300,350 mmol/L)NaCl和Na2SO4对光果甘草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1)光果甘草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30℃,亚适宜温度为25℃,高于30℃时,发芽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越低。(2)低浓度(50~100mmol/L)2种盐处理下,光果甘草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高于对照,且盐害指数为负值;在高浓度(≥150mmol/L)条件下,2种盐处理光果甘草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低于对照,并随着浓度的增高而降低,盐害指数随之升高。(3)相同浓度下NaCl处理光果甘草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高于Na2SO4,盐害指数则相反;低浓度NaCl对光果甘草种子萌发的促进作用优于Na2SO4,高浓度Na2SO4胁迫对光果甘草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强于NaCl。【结论】在人工种植或培养幼苗过程中,光果甘草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30℃,最适盐分条件为50~100mmol/L NaCl溶液处理。  相似文献   

11.
甘草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甘草又名甜草根、粉草、灵通、国老等,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品种有乌拉尔甘草、光果甘草、黄甘草、云南甘草、圆果甘草、刺果甘草,定西地区栽培的甘草品种主要是乌拉尔甘草.我国的甘草主产于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及东北省也有分布.  相似文献   

12.
胀果甘草(Glaycyrrhiza inflat Bat)组织培养物的有效成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胀果甘草(Glaycyrrhiza inflat Bat)的愈伤组织培养及毛状根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进行了研究,并对培养物进行了甘草有效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培养的愈伤组织及毛状根的薄层层析图谱与甘草药材的非常接近,其化学成分有相当的相似;在愈伤组织及毛状根中均含有甘草的主要有效成分甘草酸和甘草次酸;不同来源的愈伤组织中甘草酸的含量不同,其中以根来源的愈伤组织中甘草酸含量最高;愈伤组织中各种氨基酸的含量均高于甘草药材。  相似文献   

13.
甘草种子SCAR标记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草是一种常用中药材,药典记载的甘草药材来源植物有三种,即:乌拉尔甘草、光果甘草和胀果甘草。目前人工栽培用的甘草种子有些来自人工培育,有些来自野生收集,因此容易造成种子的混杂。通过将收集到的5种甘草种子进行RAPD(随机扩增多态性DNA)PCR扩增,对RAPD电泳图谱上具有差异性的条带进行克隆测序,根据序列信息设计序列特异的引物,建立甘草种子的SCAR(序列特异的扩增区域)标记。初步建立了几种甘草种子的SCAR标记:GC1F/GC1R,GC2F/GC2R,和GC3F/GC3R。  相似文献   

14.
《天然产物分离》2006,4(2):16-16
哈尔滨商业大学的科研人员日前通过动物实验首次发现,从豆科甘草属植物胀果甘草的根和根茎中提取分离出的总黄酮能在与肿瘤细胞DNA和RNA结合后,抑制其进一步复制与合成,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研究人员以S180和H22荷瘤小鼠为对象,将之随机分为甘草黄酮高、中、低剂量(25、11.25、5.58mg/kg)组、阳性对照(环磷酰胺25嘴/kg)组和阴性对照(生理盐水)组,各组均皮下注射给药。7天后,运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与吖啶橙(AO)荧光探针技术结合检测单一肿瘤细胞DNA和RNA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甘草黄酮组和环磷酰胺组的DNA及RNA荧光强度较生理盐水组有不同程度的减弱;甘草黄酮高、低剂量组RNA/DAN值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甘草黄酮中剂量组、环磷酰胺组RNA/DNA值较生理盐水组有非常显著性提高(P〈0.01)。  相似文献   

15.
甘草种间抗锈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草锈病[Uromyces glycyrrhizae(Raben)Magn]是甘草上的一种重要病害,特别是人工栽培的甘草受害更重,从叶片到茎杆,直到从根蘖节生出的新芽都能受害,严重时造成落叶,新芽抽不出,甚至死亡,经过系统地调查研究,发现甘草种间抗锈性差异显著,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抗锈性较强,乌拉尔甘草(G.u-ralensis)次之,胀果甘草(G.inflata)感病性较强.此研究为今后人工栽培甘草和继续进行甘草种间抗锈性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接种根瘤菌对甘草主要活性成分的影响,提高甘草质量与产量及开发优质菌剂,以无处理甘草为对照,将3种根瘤菌(Rhizobium mongolense subsp.loessense strain CCBAU 7190B、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IAM13129、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strain CCBAU 65237)菌液按照10 mL·株-1(675×10-6 CFU·mL-1)接种于乌拉尔甘草、光果甘草、胀果甘草的地下部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不同处理下甘草的甘草酸、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苷及异甘草素含量。结果表明,在3种菌株处理后,乌拉尔甘草、光果甘草和胀果甘草中5种活性成分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表明,根瘤菌与甘草共生可以显著提高甘草酸、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苷、异甘草素含量的积累,为提高甘草质量与产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3种入药甘草的种子特征及鉴别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别对‘甘草’、‘光果甘草’、‘胀果甘草’3种甘草属植物的果穗、果荚及种子进行了形态学描述,测量了果穗的大小、果穗中的果荚数,果荚的大小、果荚中的种子数,种子大小、种子直径和千粒质量.结果表明:‘胀果甘草’种子直径最大,为2.93mm,‘光果甘草’种子直径最小,为2.55mm,‘甘草’略小于‘胀果甘草’,为2.92mm;‘胀果甘草’千粒质量最大,为10.7g,‘光果甘草’千粒质量最小,为6.2g,‘甘草’的千粒质量介于两者之间,为6.9g;‘光果甘草’单个果穗平均种子产量最大,为0.832g,‘甘草’最小,只有0.400g,‘胀果甘草’介于两者之间,为0.688g;通过肉眼观察果穗和果荚形态学特征容易将3种甘草区分,通过研究种子形态特征和鉴别指标也可将3种甘草明准确区分.  相似文献   

18.
刺果甘草多倍体诱变育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改良琼脂涂抹法(0 2%浓度的秋水仙碱与0 1%的琼脂混合成半固体)和直接滴渗法处理刺果甘草(G.Pallidiflora.)幼苗顶芽进行多倍体诱变,并比较不同方法和不同处理时间的变异率,以期获得最有效的多倍体诱变方法。结果表明:用改良琼脂涂抹法处理2天效果最好,变异率达55%。所以,改良琼脂涂抹法是一种非常高效的多倍体诱变方法。  相似文献   

19.
采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了甘草田节肢动物的物种构成、群落丰富度、均匀度、多样性、集中度及其时间动态和主要种群的垂直结构,结果表明,银川地区甘草田优势种为甘草萤叶甲(Diorhabda tarsalis Weise)、黄草地螟(Loxostege verticalis Linnaeus)、黄直条跳甲(Phyllotreta vittula Redtenbacher)、蚜虫类(Aphids)、盲蝽类(Mirids)等.甘草田节肢动物群落及各营养层结构特征呈规律性的变化,其中,基位物种营养层的个体数量随时问变化趋势与节肢动物总群落一致.  相似文献   

20.
周斌  常军  刘可越  刘海军  程春清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5246-15247
以甘草苷为对照品,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产地甘草中总黄酮的含量。结果表明,新疆巴楚产甘草总黄酮含量最高(5.62%),宁夏盐池产甘草总黄酮含量最低(3.89%);甘草总黄酮的线性检测范围为0.524~13.100μg/ml,平均回收率为100.65%,RSD为2.24%(n=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