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养鸡生产的迅速发展,鸡病的发生也趋向于复杂化。特别是鸡新城疫、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马立克氏病、鸡痘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病毒性传染病,在养鸡生产中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危害尤为严重。了解掌握鸡病毒性传染病的流行动态,可有针  相似文献   

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幼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是养鸡生产中的一个常见病和多发病,偶有非典型传染性法氏囊病变出现,严重威胁着养鸡业的健康发展。现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病变以及预防治疗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传染性腔上囊炎,是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现已遍及世界各养鸡国家和地区。我国1980年从进口的鸡群中分离到法氏囊病病毒(IBDV)。 1988年开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在我国造成流行趋势,1989~1990年我省少数鸡场发生该病,1991年造成大流行,几乎所有的  相似文献   

4.
随着养鸡生产的迅速发展,鸡病的发生也趋向于复杂化。特别是鸡新城疫、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马立克氏病、鸡痘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病毒性传染病,在养鸡生产中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危害尤为严重。了解掌握鸡病毒性传染病的流行动态,可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对保证养鸡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幼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免疫抑制性传染病,目前已遍布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存在于各个养鸡区,对幼鸡和青年鸡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相似文献   

6.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一种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所引发的传染性疾病,主要感染对象为3~6周龄的鸡.该病毒将会导致鸡出现免疫抑制,从而使其极易发生免疫失败的问题,极大的影响鸡的抗病能力,这就使其在感染其他致命性传染病时,很容易出现死亡的后果.该病主要是在养鸡国家流行,我国作为养鸡大国,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传播也十分广泛,对我国的...  相似文献   

7.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流行调查任典林(青岛市蛋鸡场266100)鸡传染性法氏囊是感染青年鸡和火鸡的一种急性传染病。1979年在我国广东首先发现后,相继在全国各地爆发流行。1989年青岛地区各养鸡场和养鸡专业户呈现大面积发生,没有一场幸免,死亡率为18.37...  相似文献   

8.
正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主要危害幼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特征性的病变主要是法氏囊萎缩~([1]),腿肌和胸肌出血。本病常年均可发生,但多流行于4~8月份,以3~7周龄的幼鸡最易感。本病一旦发生,传播迅速、传染性强、病程短,发病率高达45%~60%以上,死亡率大多数为12%~22%,是造成目前养鸡者受到严重经济损失和危害养鸡生产的主要传染病之一。2017年5月,笔者在临床上接触到  相似文献   

9.
<正>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一种破坏鸡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也称腔上囊)的病毒性传染病。本病1957年首先发生于美国德拉瓦州甘布罗镇的肉鸡群,因此也常称“甘布罗病”。世界各养鸡国都有本病的发生和流行,美、英、法、日和加拿大广泛流行此病。日本自1964年以来全国多数鸡场都有本病的发生和流行。我国一些  相似文献   

10.
正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幼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1957年本病首次发生于美国特拉华州甘保罗镇的肉鸡群中,20世纪70年代末传入我国,本病在世界上养鸡的国家和地区广泛流行,也是严重威胁我国养鸡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本病主要侵害幼鸡和青年鸡,发病急,病程短,损害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可导致免疫抑制,并可使多种疫苗免疫失败,诱发多种疫病,  相似文献   

1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发生面广,发病率高,并容易并发和继发其他传染病,对养禽业的发展造成极大威胁。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以往我们主要采用多种西药治疗,效果都不十分理想,采用IBD高免蛋黄液和高免血清治疗,又存在隐性垂直感染因子危害的弊端。从1998年开始我们应用纯中药制剂——囊炎康防治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供同行参考。(一)临床症状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也称传染性囊病或腔上囊炎,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幼鸡(青年鸡)急性接触性免疫抑制性传染病。该病主要特性是因免疫失…  相似文献   

12.
正传染性腔上囊病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以侵害鸡的中枢免疫器官腔上囊为特征的急性或者亚急性病毒传染病,腔上囊最先被解剖学家法布里休斯所发现,因而又被称为法氏囊,此病也称作传染性法氏囊病,此病是目前危害养鸡业的三大疫病(马立克氏病、鸡新城疫及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之一,对养鸡场的危害极大。本文根据当地的发病情况,简要阐述一下此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以及诊断和防控措施。1流行特点传染性腔上囊病流行范围较广,全国各地都有发生。此  相似文献   

13.
1传染性法氏囊病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幼鸡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发病率高、病程短。本病于20世纪70年代末传入我国。目前,本病在世界上养鸡的国家和地区广泛流行,也是近几年来严重威胁我国养鸡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自然感染仅发生于鸡,各品种鸡都能感染。主要发生于2~15周龄的鸡,3~6周龄的鸡最  相似文献   

14.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雏鸡和育成鸡,产蛋期的成鸡有时个别发生,具有爆发流行、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等特点。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对其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制定了相应的防制措施,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威胁我国养鸡业的鸡的几大传染病之一,目前我国许多省市都已有IBD的发生及流行,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侵害感染幼鸡的体液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使病鸡不能正常产生免疫细胞,而造成病鸡的免疫抑制。IBD的发生使病鸡对其他疾病的易感性增高,并常造成其他疫苗的免疫失败。临床常见由于IBD的发生而继发新城疫  相似文献   

16.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传染性法氏囊炎或腔上囊炎。是由法氏囊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排白色稀便,法氏囊肿大,浆膜下有胶冻样水肿液。鸡感染后法氏囊受到严重侵害,发生可逆和不可逆的免疫抑制,导致多种疫苗免疫失败,并使鸡只对许多疾病抵抗力降低,给养鸡生产造成严重损失。  相似文献   

17.
鸡传染性法氏囊炎与禽霍乱混合感染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传染性法氏囊炎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鸡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禽霍乱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禽类传染病,鸡传染性法氏囊炎和禽霍乱病在养鸡生产中都有高度的传染性和较高的死亡率,混合感染使病情复杂化,给养鸡业带来更加严重的危害.2007年6月上旬,某养殖户饲养蛋鸡雏3000只,育雏到22日龄时发生了传染性法氏囊炎与禽霍乱混合感染,经采取综合防制措施使疫情得到了控制,现将诊治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感染引起的,其传播性极强,已严重影响了养鸡业的健康发展。近些年来,许多地方虽然加强了对该病的防控力度,但是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依然十分流行。本文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特征、病原特征、传播诱因、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措施介绍如下。1流行特征鸡传染性法氏囊病,2~15周龄的肉鸡比较易感,尤其以3~6周龄的鸡最易感。有研究表明,对于没有注射过疫苗的  相似文献   

19.
朱子洁 《兽医导刊》2009,(7):29-29,35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雏鸡和青年鸡的法氏囊等器官,破坏法氏囊中的B淋巴细胞,导致免疫抑制,使病鸡更易感染其它疾病.上世纪80年代末,欧洲、亚洲等国家开始逐渐有超强毒IBDV(vvlBDV)的流行.致使IBD的流行出现发病鸡群的死亡率可达到90%,发病年龄增高的新特点,使IBD成为严重影响养鸡业发展的主要的烈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家禽协会、江苏省畜牧兽医站最近发出关于加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治的意见指出:近年来,我国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流行严重,给养鸡生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为了做好本病的防治工作,确保养鸡生产的稳定与健康发展,对该病的防治,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