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基于CLIMEX和ArcGIS预测红火蚁在云南的潜在适生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是一种杂食性土栖蚁类害虫,在国际上被列为极具破坏性和攻击性的一种入侵生物。本文采用CLIMEX模型与Arc GIS分析相结合的预测方法,通过确定红火蚁的CLIMEX气候适应性参数,分析了红火蚁在云南的潜在适生范围,结合云南省地形高程图,将红火蚁在云南的适生性分为5个等级:非适生区、低度适生区、中低度适生区、中度适生区、高度适生区。预测结果表明,滇西南的澜沧、景洪、勐腊以及瑞丽是红火蚁在云南定殖扩散的高度适生区;滇东南除砚山、文山属于中度适生区外,其余地区属于红火蚁定殖的中低度适生区;滇中除了低热河谷地带的元谋属于中度适生区外,其他大部分地区属于中低度适生区;滇北的局部干热河谷地带属于低度适生区,德钦、中甸、维西和昭通等高海拔地区为红火蚁的非适生区。根据适生性分析的结果,提出了红火蚁不同类别的适生区应采取的检疫措施,可为相关部门开展云南省红火蚁的检疫与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分析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外来入侵植物的地理分布格局并预测其潜在分布区,对区域尺度上外来入侵植物的防控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记录的327种外来入侵植物的精准地理分布数据,使用物种丰富度算法分析了该地区外来入侵植物的地理分布格局,并评估了其对本地植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然后采用MaxEnt模型预测了外来入侵植物在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的潜在分布区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外来入侵植物的入侵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北部、西南部和东南部,尤其以广西省的西部和东北部最为严重;(2)在入侵风险区中,有53.15%的区域也是本地植物的保护优先区,主要分布在喀斯特地区的南部;(3)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的西南部与交通要道沿线是外来入侵植物的重要潜在分布区,未来面临较高入侵风险。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的南部是外来入侵植物的重点防控和监测的优先管理区域,未来还是外来入侵植物的高适宜潜在分布区,需及时采取措施对入侵风险区的外来入侵植物进行防治以防止其进一步扩散。  相似文献   

3.
红火蚁是世界范围内重要入侵有害生物,预测和研究红火蚁在我国的适生区,可为红火蚁的监测和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搜集并整理红火蚁在我国区县级的发生点数据,通过计算2000—2022年间月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和月降水量等19个生物气候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使用VIF和Pearson检验筛选获得6个最主要的气候变量,基于Biomod2的组合模型对当前红火蚁适生区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影响红火蚁适生区分布最重要的环境因子为气温季节性变动系数与平均气温日较差,当前时期的红火蚁高度适生区集中在海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贵州、云南、江西和重庆等省市,研究结果为红火蚁的监测预警和科学防控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海灰翅夜蛾Spodoptera littoralis是全球范围内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重大农业入侵害虫,也是我国进境检疫性有害生物,其对欧洲、非洲和亚洲地区的农作物产生严重危害,并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本研究基于海灰翅夜蛾的世界617个分布记录和8个生物气候因子,利用优化的MaxEnt模型预测其在全球和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区,并进一步分析其在我国的传入、定殖和扩散风险。结果表明:气温是影响海灰翅夜蛾潜在地理分布的主导生物气候因子。其在全球的潜在地理分布区主要位于北美洲南部、南美洲、非洲、亚洲西部和东部、欧洲南部和大洋洲,在我国主要位于东部和南部地区。在我国,其潜在地理分布区范围内有着较多的贸易口岸和广泛的寄主分布,增大了其传入我国的风险,并为其定殖和扩散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建议海关口岸、农林行业部门加强对海灰翅夜蛾的检疫、调查和监测工作,严防海灰翅夜蛾传入。  相似文献   

5.
红火蚁入侵的种群生物学与行为遗传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慧  杨定 《植物保护》2005,31(4):18-23
红火蚁是广布性以及入侵危害性最强的昆虫类群之一。它有很多的生物学特性适合其入侵、定殖以及扩散。该类害虫在入侵时以及入侵后在种群生物学和行为遗传学上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异,使其成为一种入侵成功的外来生物。  相似文献   

6.
基于MaxEnt模型预测红火蚁在中国的适生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极具破坏性和攻击性的有害生物,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近年来在中国扩散迅速,严重威胁入侵地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生产生活,为探究红火蚁在我国的适生区范围,本文基于315个分布数据和气候、高程、土地利用等环境因子,通过调用ENMeval数据包调整MaxEnt模型参数,对红火蚁在中国的适生范围进行了预测,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对模型精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训练数据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17,测试数据的AUC为0.909,模型预测结果较准确。红火蚁在中国的适生区范围为18.10°N~32.29°N、92.40°E~122.22°E,且集中于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云南省、福建省、台湾地区等省份。最冷季度平均温度(bio11)是影响红火蚁在中国适生分布的最重要环境因子。这为政府和地方组织加强红火蚁防控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红火蚁的识别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是1种对生态环境、公共卫生和公共设施造成巨大损害的害虫。目前已在美国南部13个州定殖,随后相继入侵波多黎各、新西兰、澳大利亚和我国台湾。红火蚁主要取食农作物的幼芽、根、茎、种子以及多种节肢动物、土栖生物等;还叮咬人、畜,为害电器、电信等设备。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年降水量和温度有利红火蚁繁殖和定殖。当前花卉、苗木、草坪草等调运频繁,为红火蚁的扩散蔓延提供了条件。1红火蚁的识别151形态特征红火蚁经卵、幼虫、蛹发育为成虫。成熟蚁巢中有蚁后、雄蚁和工蚁,婚飞时期还有具翅的雌、雄繁殖蚁…  相似文献   

8.
沙棘绕实蝇(Rhagoletis batava Hering)是危害沙棘果实的重要害虫。本研究采用Maxent模型,在收集和整理沙棘绕实蝇全球地理分布信息的基础上,筛选出与该虫发生相关的11个关键环境变量,预测了当前及未来气候条件下该虫在全球以及我国的适生区和适生程度。在当前气候条件下,该虫在全球的适生范围主要集中在北温带地区,在我国的适生范围较广且适生程度较高;在2050年的两种气候情景下,沙棘绕实蝇在全球的适生区北界均向北移动,在我国的适生范围均略有扩大且适生区向西南部拓展。建议我国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针对沙棘绕实蝇的入侵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9.
苹果异胫小卷蛾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目前我国没有发生,但近几年我国口岸已多次截获。本研究利用CLIMEX 1.0适生性分析软件与Arc GIS 10.2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苹果异胫小卷蛾在我国目前的潜在地理分布进行预测。研究表明,苹果异胫小卷蛾可能在我国南部地区适生,总的适生面积约为18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9%。高度适生区主要为云南大部分地区、广东、广西、福建、浙江南部等地区,以及这些省份以南的所有地区;中度适生区分布范围较小,低度适生区面积与高度适生区分布范围面积相差不大。鉴于苹果异胫小卷蛾在我国的适生性分析结果,针对其传入和定殖的能力,建议采取相应的有效防控策略,加强苹果异胫小卷蛾检疫力度,严防该有害生物的入侵和传播。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在我国广东、福建、湖南等省发生了外来入侵的红火蚁,给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农业部非常重视红火蚁的防治,于2006年1月17日发布公告,将红火蚁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入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和全国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制定并启动了《红火蚁疫情防控应急预案》。由于红火蚁已经在美国定殖70多年,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已基本掌握,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得到了控制。现将美国红火蚁的发生与防治情况做一介绍,希望能给我国红火蚁的控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应用硫氟磺酰胺毒饵防治红火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硫氟磺酰胺毒饵在广西陆川防治25hm^2红火蚁的结果表明,施药后3d蚁巢内即有红火蚁个体死亡。施药后7、14、21d的防治效果分别可达81.5%,93.9%和100%;施药后余下的顽固蚁巢和7d后出现的新蚁巢经再度施药后14d全部死亡;从5月23日到11月25日蚁群全部死亡的5欢监测、调查,既诱捕不到工蚁,也没有发现新蚁巢。因此,硫氟磺酰胺毒饵不仅具有高效、快速、安全、使用方便等特点,而且硫氟磺酰胺的应用完全可以取代目前国外普遍使用的二步施药法中的灌巢法。  相似文献   

12.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是一种危险性农林外来害虫。为警惕该虫的传入,本文对红火蚁的分类地位、形态特征、分布、寄主、危害、生物学特性等作了简要介绍,并提出了预防建议。  相似文献   

13.
针对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疫情调查时间紧、数据汇总工作量大、调查分工协作困难等问题,开发基于位置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LBS)的红火蚁疫情调查系统,实现红火蚁疫情数据高效采集、调查协同实施、疫情分布展示、数据云端备份等功能.通过定位信息自动采集、预设标准...  相似文献   

14.
在确定了氟磺酰胺毒饵对红火蚁控制效果的基础上,就氟磺酰胺毒饵的使用量对红火蚁的控制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5-25 g/巢的范围内,氟磺酰胺毒饵都可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但防治效果及蚁巢的死亡程度会因施药量的不同而异。5 g/巢的剂量可在40 d内获得平均为96.7%的防效,但不能将所有的蚁巢杀死。10-25 g/巢的剂量可以在30-40 d内使蚁巢死亡,但蚁巢100%死亡所需的时间会因剂量的减少而延长。工蚁数量下降的程度不会因氟磺酰胺毒饵的使用量而产生差异。为此,建议在使用氟磺酰胺毒饵防治红火蚁时,可在10-25 g/巢的范围内根据蚁巢大小调整使用量。  相似文献   

15.
我国草地贪夜蛾的防控对策与建议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是世界性重大农业害虫,该虫自2019年1月入侵我国云南省到5月下旬,在不到5个月的时间里就已经入侵了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5个省(市、自治区)。预计6月和7月将到达我国的玉米主产区黄淮海夏玉米区和北方春玉米区,受威胁玉米面积1 300多万hm 2,将严重威胁我国的玉米生产安全。我国玉米的种植布局随季节和纬度变化从南至北递次推移,时间和空间上互补,为草地贪夜蛾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为其种群区域性迁移和周年繁殖为害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为做好草地贪夜蛾的防控工作,及时控制其为害,本文在总结国内外防控草地贪夜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我国草地贪夜蛾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6.
以石膏和沙子为主要材料,建立了红火蚁人工蚁巢。结果表明,经过1个月的人工饲养,红火蚁能够在这两种人工蚁巢中存活、发育,以及产生有翅性蚁,其死亡率为17%~19%,与自然蚁巢相比无显著差异。同时人工饲养蚁对毒死蜱的敏感性与自然蚁也无显著差异。种群数量随饲养周期的增加而不断增长,可以为红火蚁研究提供大量均一的试虫。  相似文献   

17.
红火蚁克星对入侵红火蚁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过一年来的野外试验,结果表明红火蚁克星对红火蚁具有显著的控制效果。施药后4d,红火蚁全巢死亡率达83.33~92.31%,施药后7~10d全巢死亡。施药后90d和180d监测结果表明,诱测点在6个月内未出现新的蚁巢。  相似文献   

18.
小火蚁是中国大陆新发现的重要外来入侵害虫, 目前对该虫的传入来源和在我国的适生区范围尚不明确?为明确我国小火蚁适生区范围, 有效防控该虫在我国的扩散和蔓延, 本研究通过该虫全球已有的分布数据, 采用最大熵模型对其适生区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 最大熵模型预测小火蚁适生区精度较高?预测结果显示, 我国小火蚁的潜在适生区主要分布于南方, 其中, 高适生区分布在台湾?海南?云南南部边境?广西西南局部?福建西南部?广东南部及其沿海地区?预测结果与该物种现有地理范围的生态条件一致?年降水量对小火蚁的适生性影响最大, 理论年降水量为2 040 mm时小火蚁分布的概率最高?随着全球气候变暖, 未来我国小火蚁的适生区有向北扩大的趋势, 但主要适生区还是以南方为主?  相似文献   

19.
植物检疫是旨在防止检疫性有害生物传入及扩散, 或确保其官方防治的一切活动。本文整理了2010年-2022年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快报和年报, 分别从植物疫情新发突发及总体发生防控形势、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和柑橘黄龙病等部分重大农业植物疫情监测防控情况等方面开展分析, 以期为我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基础研究和科学管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保幼激素类似物对红火蚁的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发现红火蚁已有4年,但防治技术、产品依然匮乏。为了改善、提高我国红火蚁的防治技术水平,本文就保幼激素类似物(JHA)对红火蚁的作用表现和防治效果进行了总结分析。JHA可以造成蚁后卵巢萎缩、产卵量减少,导致发育畸形和蚁群等级比例失调,如工蚁数量减少、生殖型幼虫比例以及处女蚁后数量增加等,并最终导致整个蚁群死亡。JHA杀虫剂活性高、低残毒、对环境污染小,在田间防治红火蚁效果彻底,并可有效地防止防治区红火蚁种群的再入侵(re invasion),但JHA毒饵也存在着防治效果缓慢等问题。本文就克服此类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