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9 毫秒
1.
为了研究不同播种期对农牧交错带马铃薯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农牧交错带马铃薯适期播种和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设计,分析了超早播(4月28日)、早播(5月8日)、中播(5月18日)、晚播(5月28日)和超晚播(6月8日)五个播期下马铃薯生育期、形态指标、产量形成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播种期对马铃薯生育期、株高和叶面积指数影响显著。随播期推迟,马铃薯生育期缩短,播期每推迟10 d,生育期平均缩短6 d,而生殖生长期在总生长期中的比例增加,超早播和超晚播处理下分别为45%和59%。超早播和早播马铃薯地上部干物质积累显著低于其余播期,不同播期处理薯块鲜重增长符合Logistic生长曲线,播期间马铃薯总产量、大薯产量和大薯率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其中中播、晚播和超晚播产量差异不显著,平均达21 593 kg/hm2,超早播和早播产量平均为15 181 kg/hm2。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随播期推迟增加,超早播为45.2 kg/(hm2.mm),超晚播为86.3 kg/(hm2.mm)。建议农牧交错带马铃薯适宜播种期安排在5月中下旬。  相似文献   

2.
以高感列当的食用向日葵品种“SH363”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不同播期、磷肥施用量和化学除草剂对向日葵列当寄生的影响.结果 表明:随着播期推迟,列当寄生程度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6月14日和6月21日播种,向日葵列当寄生数量明显减少,适时晚播可以减轻向日葵列当的危害;磷肥施用量为337.5 kg/hm2时...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农牧交锗带不同播种期对油葵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农牧交错带地区油葵适期播种和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设计,分析了武川地区超早播(4月28日)、早播(5月8日)、中播(5月18日)、晚播(5月28日)和超晚播(6月8日)五个不同播期下油葵生育期、形态指标、产量形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播种期对油葵生育期、株高和叶面积指数影响显著。随播期推迟,油葵生育期缩短,播期每推迟10 d,生育期平均缩短9d,生殖生长期在总生长期中的比例增加,超晚播因积温不足无法正常成熟。晚播和超晚播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其余播期,超晚播最大叶面积指数在五个播期中最高。中播地上部干物重和花盘干重显著高于其余播期,不同播期间花盘干重占地上部干物重的比例变化较大,中播最高为59%,超晚播最低为7%。超早播、早播和中播处理间产量和千粒重差异不显著,平均为2 583 kg·hm-2和29.66 g,显著高于超晚播。水分利用效率随播期推迟减小,早播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11.9 kg·hm-2·mm-1,超晚播水分利用效率最低,为5.5 kg·hm-2·mm-1,苗期适当干旱有利于油葵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建议农牧交错带油葵适宜播种期安排在5月中旬前后。  相似文献   

4.
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对马铃薯物候期、生长发育及产量都产生很大影响,研究马铃薯生长季热量资源和适播期变化特征,对调整品种布局和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81—2016年晋北地区地面气象观测站和农业气象观测站资料,通过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研究晋北马铃薯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及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基于积温稳定性原理,建立气象产量预测模型,得出最高气象产量对应的适播期,并分析适播期的年代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晋北马铃薯生长季气温以0.32℃·10a-1速率呈升温趋势,≥5℃积温以47.0℃·d·10a-1速率呈增加趋势。气候变暖背景下对晋北马铃薯产量影响显著的气候因子主要是出苗~分枝期的平均气温,全生育期的积温、日照时数、需水量,出苗~分枝期、花序形成~可收期及全生育期的最高气温≥30℃的日数。气温和日照基本为负效应,降水在营养生长期为负效应,生殖生长期为正效应。晋北马铃薯适播期随着气候变暖有提前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适播期在5月上旬末至5月中旬,90年代适播期在5月上旬,21世纪最初10 a适播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初,2010年以...  相似文献   

5.
根据两年多的因素旋转回归设计试验资料,按不同降水年份,对陕西渭北旱塬小麦高产栽培的优化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试验中各因素对小麦产量影响的顺序为:氮肥>播期>密度>磷肥,不同的降水年份,小麦高产栽培的优化方案不同,干旱年份,要适期晚播、合理密植、重施磷肥少施氮肥,亩产高于200kg的方案是:播期9月26-30日、密度17.5-20万亩/苗、N7-9.5kg/亩、P2O5 7.5-10.5kg/亩,丰水年份,要适期早播、加大密度、重度氮肥少施磷肥,亩产高于400kg的方案是:播期9月17-19日、密度20-22万苗/亩、N9.5-11.5kg/亩、P2O44-6kg/亩。  相似文献   

6.
水稻瘤矮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瘤矮病主要为害晚季稻,尤以杂优稻受害特重,这与杂优稻秧苗田播种量和大田插植苗数较少有关。目前病区未有免疫或高抗品种。早季稻一般受害较轻,仅零星发病,但成为晚季稻的主要侵染源。晚季稻播种后从秧针期开始(播后4-5天)即受侵染。特别是在7月中旬早季稻收割时介体叶蝉被迫大量迁移,秧田的虫数激增,秧苗感染率也激增。愈靠近早稻病田的秧苗感染率愈高。早播早植比迟播迟植发病重。秧苗在6叶龄前最易感染发病,苗龄愈小受害愈重,9叶龄后感染的不发病,所以大田的发病率基本上就是秧苗期的感染率。
防治本病主要抓晚稻秧田下述两项措施:(1)播植期适当推迟7-10天,即在7月中旬播种,8月上旬移植;(2)秧苗田从秧针期开始每4-5天喷药1次,共4-5次,如结合迟播则只需喷药2-3次。1983年的2,670亩防治试验和1984年病区全面推广防治结果,防效极为显著。1984年发病面积仅3.36万亩,为1982年发病面积50万亩的6.7%;发病率在0.5%以下,(1982年一般发病率为20-30%,严重的达98%)基本不造成为害,保产约2,500万公斤。  相似文献   

7.
龚秋生 《江西植保》2002,25(2):56-57
近几年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作物布局进一步调整 ,双季稻区改成单、双混栽的面积有大幅度增加 ,一季晚面积的增大 ,其病虫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根据多年对本县单、双混栽区一季晚病虫害发生与防治的调查进行归纳 ,简述其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1 一季晚病虫发生特点1 .1 秧苗期病虫轻 一季晚大都以杂交稻为主 ,在赣中一带播种时间多在 5月中、下旬 ,少数在 5月上旬或 6月上旬 ,秧龄一般一个月左右 ,即 5月中、下旬至 6月中、下旬。秧苗期害虫主要有黑尾叶蝉、稻飞虱 ,每 3 3 .3cm2 平均虫量为 0 .5~ 0 .8头 ,高的年份超过 1~…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播期及晚播期条件下秸秆覆盖保护对加工番茄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在2009年和2010年以里格尔87-5为材料进行了播期(4月10日、4月25日、5月10日和5月20日)和晚播秸秆覆盖(5月10日F+J和5月20日F+J)的试验。结果表明:在北疆气候条件下播期和秸秆覆盖对移栽和直播加工番茄的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都有显著的影响。随着播期的推迟,移栽和直播植株总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呈显著下降趋势。移栽和直播单株产量均以4月25日最高,分别为4 498.2 g/株和3 955.9 g/株,显著高于其他播期。在产量构成因子中,播期对移栽和直播植株单株有效结果数影响显著,对平均单果重影响不显著。晚播条件下秸秆覆盖后植株生长较同播期不覆盖处理得到明显改善,移栽植株总干重增加15.5%和9.6%,产量增加36%和39.8%;直播植株总干重增加27.8%和15.7%,产量增加12.2%和9%。秸秆覆盖后移栽植株平均单果重显著增加,而直播植株保持不变或略有降低。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一季中稻新品种在洪湖市不同播种期产量表现,设5月1日、5月15日、5月30日与6月15日4个播种期处理。结果表明:5月1日处理产量为690.0kg/667m2,开花期天气气温持续达38℃以上,结实率仍有79.4%。6月15日处理产量为709.8kg/667m2,达到播种期范围最高产量水平,高产主要原因一是适时收割,避开了10月14日后降雨期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二是增加防鸟措施,减少了秧苗损失,有效穗为20.9万/667m2。5月30日处理产量最低为667.3kg/667m2,主要原因一是9月20日大风降雨天气,正值水稻收产前,二是8月21-28日抽穗期其中4d低温阴雨,低温在22.4-25.1℃,8月23日降雨达了80.8mm,影响了水稻结实率、穗实粒数与千粒重。  相似文献   

10.
以新玉15号为供试品种,研究了春播和麦后复播青贮玉米(复播1期,6月30日播种;复播2期,7月10日播种)在产量、干物质积累和光温气候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春播、复播1期、复播2期的群体干物质产量分别为15 615、17 615、14 671 kg·hm-2,春播、复播1期、复播2期鲜重产量53 988、67 251、68 327 kg·hm-2;复播青贮玉米生育期明显缩短,光合有效辐射和≥10℃积温较春播少;复播1期苗期、穗期、灌浆期均处于最适温度范围之内;春播、复播1期、复播2期的LAI峰值为5.01、5.72、6.36,总光合势分别为2.45×106、2.84×106、3.37×106m2·d-1·hm-2。复播青贮玉米的产量潜力主要在于大口期之前生育期优越的光温资源条件,且大口期之前干物质积累速率较春播快。  相似文献   

11.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南方丘陵季节性干旱地区间歇灌溉水稻密度与氮肥互作效应及其对水稻光合特性、稻谷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孕穗期前,间歇灌溉水稻群体净光合速率增加,但孕穗期后,高密度大群体净光合速率衰退较快。与此同时,高密度大群体剑叶光合速率、穗粒数、结实率及千粒重均较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群体净光合速率、剑叶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单位面积穗数及穗粒数增加,而结实率与千粒重降低。在本研究条件下,间歇灌溉水稻密度为281 250穴/hm2、施氮量225 kg/hm2时,其产量最高,达10 297.90 kg/hm2。  相似文献   

12.
麦玉两熟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农田氮素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为探讨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农田氮素平衡的影响,于2006~2007生长季在河南省滑县进行了田间小区定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单施纯氮90、1802、70和360 kg/hm2相比,秸秆还田配施同量氮肥能够增加作物产量,冬小麦分别增产7.1%、8.4%、11.1%和10.2%,夏玉米籽粒产量分别增产5.8%、9.5%、10.1%和9.0%,其中,秸秆还田配施N 270 kg/hm2的冬小麦-夏玉米产量最高。为保持周年农田氮素平衡,冬小麦-夏玉米秸秆还田配施纯N不要超过360 kg/hm2。麦玉两熟秸秆还田配施纯N以360~54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3.
就追氮和收获期对3个青莜麦品种的产量和秸秆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追氮可显著提高青莜麦产量和秸秆的蛋白质含量。沙地追氮69 kg/hm2时增产显著,青莜麦干重产量达6 023.4 kg/hm2,滩地青莜麦的产量最高,干重产量达9 013.4 kg/hm2;追氮69 kg/hm2,沙地青莜麦秸秆中粗蛋白和真蛋白含量分别为12.09%和7.45%,比对照提高了6.81和3.61个百分点;追氮量在69 kg/hm2水平上,每增加69 kg/hm2,青莜麦秸秆中粗蛋白质和真蛋白的增幅均显著下降。乳熟早期收获的青莜麦产量最高,品16的干重产量达10 916.7kg/hm2,9348的干重产量达10 700.0 kg/hm2;乳熟早期收获,粗蛋白向真蛋白的转化率最高。  相似文献   

14.
不同氮水平下化学调控对旱地冬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氮水平下分阶段采用多效唑及其与6-BA配合对小偃6号和小偃22两小麦品种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效唑浸种显著增加了小麦的单株分蘖,拔节初期喷施多效唑明显降低了两品种的株高.不同生长阶段使用生长调节物质均增加了两品种的叶面积和叶片叶绿素SPAD值,尤其以灌浆初期喷施6-BA后对成熟期叶片SPAD值的增加幅度最为突出,表明其具有延缓叶片衰老,延长叶片功能期的效果.采用多效唑及其与6-BA配合进行分阶段化学调控具有明显增产作用,其中多效唑与6-BA相结合处理较清水处理小麦产量提高了601.2 kg/hm2,增产幅度达显著水平;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增加是其籽粒增产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在小麦生长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化控措施,可以有效地调节小麦生长发育,达到提高作物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08年黑河流域SPOT-VEGETATION NDVI数据,采用数学统计、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对绿洲植被年内长势变化的过程、速度和幅度进行了定量分析;利用空间统计方法对各地区年内长势最佳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绿洲植被长势在一年中呈阶段性显著:第1-18旬(1-6月)明显上升,第19-22旬(7-8月上旬)波动,第23-36旬(8月中旬-12月)明显下降.(2)绿洲植被长势变化速度具有明显的时间差异性,第14-15旬的长势速度增加最快,第27-29旬的减少最快,而且增加和减少相当的区域略具空间一致性.(3)绿洲植被长势变化的幅度也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绿洲核心区域年内长势变化最大,向外围依次递减.(4)各区域绿洲植被长势最佳期的出现具有差异性.总体而言以出现在第22旬(8月上旬)的区域占绝对优势,其次为第20旬和第18旬等.因此在选择遥感影像时针对全流域绿洲整体的研究可以选择8月上旬的影像,而针对局部区域可以选择6月下旬、7月中旬或9月下旬的影像.  相似文献   

16.
耕种方式对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了免耕条播、深松条播、旋耕条播、机械撒播等4种耕种方式下冬小麦强势粒灌浆特性,用Logistic方程拟合籽粒灌浆进程,对籽粒灌浆参数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方程拟合决定系数均在0.9942以上,Logistic方程能真实反映籽粒灌浆进程.旋耕条播、机械撒播耕作深度相同,各阶段灌浆速率较一致,渐增期、快增期、缓增期均低于深松条播和免耕条播,但二者株行配置方式不同,机械撒播渐增期略高于旋耕条播,快增期、缓增期均低于旋耕条播,但3个阶段灌浆持续期分别比旋耕条播高0.05、0.57 d和0.71d.耕作、种植方式主要通过影响籽粒灌浆速率和灌浆持续天数影响粒重,耕作方式对灌浆速率影响大,株行配置对灌浆持续期影响明显.耕种方式对强势粒、弱势粒灌浆特性影响效应不同,机械撒播强势粒渐增期灌浆速率高达0.95 mg·d-1·粒-1,持续时间仅为9.95 d,快增期、缓增期灌浆速率仅为2.11 mg·d-1·粒-1和0.59 mg·d-1·粒-1,但持续时间长达12.27 d和15.27 d,强势粒千粒重高达41.65 g,虽然强、弱势粒综合千粒重仅为40.2g,但该模式有效穗数高,经济产量高达7 599.0 kg·hm-2.  相似文献   

17.
干旱年份播期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田间大区试验研究了干旱年份播期对旱地小麦生长发育、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9月30日播种,分蘖成穗率高,群体合理,灌浆前中期旗叶叶绿素SPAD相对值最高,上三叶总干物质转移量和总转移率居中,快、缓增期籽粒灌浆持续时间T2和T3最长,灌浆平均速率最高,成穗数最多,千粒重最高,籽粒产量最高,达2 623...  相似文献   

18.
陇中半干旱地区马铃薯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陇中半干旱地区垄沟栽培、垄作栽培、平作栽培以及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垄沟栽培较平作栽培增产72.0%,每hm2纯收入增加1 050元;垄作栽培较平作播种栽培增产36.0%;三元复合肥施用量以675 kg/hm2为宜;种植密度以4.8万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