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深松旋耕分层施肥是利用深松旋耕机械将肥料分层施于距土壤表面8~25 cm的土层中。为了探明深松旋耕分层施肥对小麦季土壤磷素分布和小麦产量的影响,2014~2015年同时在河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赵县试验站和辛集试验站,以肥料地表撒施后旋耕为对照(CK),分析了深松旋耕分层施肥技术对冬小麦产量以及0~60 cm土壤磷素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深松旋耕分层施肥技术后小麦单位面积穗数平均增加4.52%,穗粒数和千粒重变化不明显,产量平均提高2.88%;翌年春季至收获20~40 cm土层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平均较对照增加52.63%,且0~40 cm土层的有效磷分布更加均匀。深松旋耕分层施肥能够明显提高20~40 cm土层的磷素含量,使小麦群体数量增加较多,产量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2.
通过土壤机械深松对比试验研究发现,深松后的土壤犁底层不明显,土质变松软,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增强,小麦群体和产量三要素(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均衡增加,当年可增产13%左右,第2年增产8%左右,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
深松对土壤含水量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深松处理,研究其对土壤含水量、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处理的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未深松处理,其产量也比未深松处理高,增产比例达到了7.96%,产量构成因素中穗粒数和有效穗数明显高于未深松处理,二者均达到了显著水平。由此可知,深松可以增加土壤含水量,改善土壤结构,有利于玉米根系对深层土壤水分的吸收,保证玉米生长关键期的水分供应,增加玉米穗粒数和有效穗数,从而有助于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在旱地设置普通耕作(CK)、旋耕还田(XG)、免耕还田(MG)、深松还田(SS)和深耕还田(SG)处理,连续3年(2016—2018年)研究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春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秸秆还田对土壤及水分和养分环境的改变,总体上秸秆还田对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作用大于不还田.2016—2018年春小麦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和气孔导度均表现为SS>MG>SG>XG>CK,其中以深松还田效果最好,免耕还田和深耕还田次之.春小麦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总体表现为SS>MG>SG>XG>CK;而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总体表现为SSMG>SG>XG>CK,说明不同模式的秸秆还田增加了春小麦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其中以深松还田效果最好,免耕还田和深耕还田次之.互作效应分析表明,年份×耕作方式对穗数、穗粒数及籽粒产量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综合分析表明,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为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a含量;为充分发挥春小麦的产量潜力,最佳的管理措施是深松还田.  相似文献   

5.
休闲期深松蓄水适期播种对旱地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解决黄土高原旱地麦区多数年份只能等雨晚播种导致产量降低等生产实际问题,研究休闲期深松蓄水和适期播种对旱地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以提高自然降水利用效率,构建合理群体结构,实现高产、高效。【方法】于2012—2014年度在山西省闻喜县邱家岭开展大田试验研究,以休闲期深松和当地传统耕作(对照)为主区,以9月20日(早播,T_1)、10月1日(适期播种,T_2)、10月10日(晚播,T_3)3个播期为副区,研究休闲期深松蓄水对旱地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及播期的调节效应。【结果】休闲期深松较对照,两试验年度播种期3 m内土壤水分分别提高59—71 mm、34—52 mm;冬前分蘖数、各生育时期植株干物质量显著提高,两试验年度分别提高穗数8%—18%、8%—15%,产量19%—36%、17%—22%,水分利用效率6%—21%、10%—12%。休闲期深松条件下,越冬至孕穗期土壤蓄水量以适期播种处理最高;冬前群体分蘖数、开花前植株干物质量以适期播种处理最高,但与早播处理差异不显著;开花后植株干物质量以晚播处理最高,但与适期播种处理差异不显著;穗数、穗粒数、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以适期播种处理最高,且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而千粒重随播期推迟而增加。传统耕作条件下,降水少的年份(2012—2013年度)越冬至孕穗期土壤蓄水量以早播处理最高,穗数、穗粒数、产量也均以早播处理最高。此外,3个播期休闲期深松处理,穗数、穗粒数、成熟期植株干物质量、产量与开花前各土层土壤蓄水量相关性较开花后显著,且与开花前深层土壤水分相关性极显著。休闲期深松配套适期播种,播种期土壤水分每增加1 mm,两试验年度增产分别达17 kg·hm~(-2)、23 kg·hm~(-2)。【结论】休闲期深松有利于蓄积休闲期降雨,提高底墒;且休闲期深松蓄水条件下,采用早播和适期播种处理均有利于形成冬前壮苗,但最终以适期播种处理穗数、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总之,旱地小麦休闲期采用深松蓄水前提下,10月1日播种可优化产量结构,实现高产与高效。  相似文献   

6.
为构建合理耕层和改善耕作环境,设置不深松(CK)、春深松30和40 cm处理,秋深松30和40 cm处理,研究不同深松季节及深松深度对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土碱解氮、速效磷、有效钾、pH、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可降低土壤pH,其中4个深松处理的土壤pH分别较CK降低了0.12%~3.00%。春深松30 cm、秋深松30 cm和秋深松40 cm处理的阳离子交换量较CK分别增加了6.08%、19.10%和5.30%。整体上深松处理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土壤的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不同深松处理碱解氮含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差异均不显著。不同处理穗长和行粒数无显著差异,穗粗和穗行数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深松有助于穗粗、穗行数和产量的增加,其中秋深松40 cm和秋深松30 cm处理分别较CK增产14.83%和11.51%。春深松40 cm和春深松30 cm处理分别较CK增产9.36%和10.52%。因此,秋季深松比春季深松和不深松对盐碱地玉米增产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土壤深松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全方位土壤深松打破传统翻地留下坚实的犁底层 ,使 2 0~ 4 0cm土层松散 ,增加深层土壤透水能力。玉米田深松试验 ,可改善深层土壤水分状况 ,提高玉米产量 ,对其产量构成因素及生物指标 ,如根系分布和根活力、地上和地下干物质积累、叶绿素含量、养分吸收量、穗粒数和千粒重等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评价两熟制条件下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可行性,探明鲁西南潮褐土合理耕层构建的最佳耕作方式,提高玉米产量,设置田间定位试验,研究免耕、常规旋耕、深松三种耕翻及不同秸秆处理方式组合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秸秆还田"耕作模式的松土保墒和玉米增产效果最好。与秸秆不还田处理下免耕和常规旋耕相比,秸秆还田条件下深松处理在20~30、30~40 cm土壤容重平均下降11.3%、10.6%和7.6%、8.0%,玉米全生育期的土壤含水量提高8.1%~10.3%,土壤田间持水量增加3.6%~6.1%。秸秆还田配合深松处理下玉米穗长、穗粒数、千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产量较秸秆不还田下免耕处理增产13.6%。因此,"秸秆还田+深松"耕作模式可作为本地区构建合理耕层结构、充分挖掘耕层潜力、提高玉米产量的推广技术。  相似文献   

9.
研究测土配方施肥对冬小麦增产效果及深耕深松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深耕深松改善了土体结构,增加了土壤的通透性,提高了小麦出苗率,增加了分蘖和次生根,促进了小麦生长发育,提高了抗逆能力,增产作用明显,实际增产728.02 kg/hm2,增产率9.67%,产投比3.5∶1。测土配方施肥平衡了土壤养分,作物生长稳健,前期不旺长,后期不脱肥,与常规施肥相比,配方施肥穗粒数增加2.05粒,千粒重增加1.45 g,实际产量增加883.58 kg/hm2,增产率11.9%,肥料成本降低148.5元/hm2。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水平对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小麦的冬前总茎数、单株分蘖数、穗粒数和有效穗数均有所增加;但小麦产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试验表明在中等肥力(尿素212.5 kg/hm~2,磷酸二铵305.0 kg/hm~2,硫酸钾48.5 kg/hm~2)的情况下小麦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1.
通过研究深松对土壤物理性状和玉米产量的影响,探讨干旱灌区玉米不同时期深松的作用效果。于干旱灌区,对伟科702进行秋季、春季、夏季深松,深松深度为40 cm,检测玉米生长前期和不同生育时期的不同土层土壤的物理性状,测定玉米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结果表明:采用不同时期深松对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含水量在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土层的作用表现出不同程度差异,在产量相关性状方面表现为,3个时期的深松均提高了玉米产量及千粒重、穗粒数、出籽率等,降低了秃尖和倒伏率;秋季、春季、夏季深松分别较对照增产10.4%、7.1%、3.8%。  相似文献   

12.
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大田条件下设4个处理:传统耕作(CT)、还田免耕(NT1)、整秆覆盖免耕(NT2)、还田深松免耕(NTS),研究了保护性耕作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返青后,保护性耕作0~20 cm土壤容重低于传统处理,有机质含量、速效氮、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高于传统处理,但20~40 cm土壤养分各项指标除NTS表现与0~20 cm相同趋势外,NT1和NT2有减小趋势。保护性耕作最终提高了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但降低了公顷穗数,比传统耕作减少240万/hm2,产量表现:NTS>CT>NT2>NT1。表明,土壤深松技术与秸秆还田相结合,能有效改善和提高土壤耕层和耕层以下土壤理化性状,发挥保护性耕作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3.
不同硫肥对小麦-油菜轮作体系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小麦-油菜轮作生产体系中选择连续种植三年油菜、两年小麦以及小麦-油菜-小麦轮作等三种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有效硫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不同种植方式下土壤有效硫含量全部低于临界水平(20 mg/kg);6年内土壤有效硫含量降低一半.施硫可增加小麦的穗长、穗粒数,增加油菜单株结荚数、角果长和角粒数,从而增加了小麦和油菜的产量,施硫45kg/hm2 使小麦、油菜产量的增幅分别为6.5;~17.3;和25.4;~51.3;.  相似文献   

14.
不同穗型寒地水稻高产栽培肥密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实现水稻超高产生产目标,采用小区对比法研究了不同肥密水平对不同穗型寒地水稻产量的影响,并分析其高产结构。结果表明:加大施肥量,进一步稀植后,与理论产量相比,穗重型品种松粳9号的实际产量仍有提高空间。中间型品种松粳5号和穗数型品种松粳3号的实际产量在3个密度下都有提高空间。松粳9号穗粒数随施肥量增加穗粒数增加幅度较大,说明靠穗重增加而增产;松粳5号和松粳3号穗粒数增加幅度较小,是靠增加穗数而增产。穗重型品种适宜密度20穴·m-2,中间型和穗数型品种适宜密度均为23穴·m-2。  相似文献   

15.
秸秆还田搭配土壤耕作对作物生长特性及产量有实质性的影响。本研究通过设置旋耕+秸秆还田(RS)、免耕+秸秆还田(NS)、深松+秸秆还田(SS)、深耕+秸秆还田(DS)以及旋耕+秸秆不还田(CK)5个处理来探究秸秆还田搭配土壤耕作方式对小麦旗叶衰老、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秸秆还田与不同的耕作方式缓解了叶绿素与可溶性蛋白的降解,SOD、CAT与POD活性均保持较高的水平,SS处理酶活性持续时间最长,活性最高,其次为NS;旗叶MDA含量表现为CK>RS>DS>NS>SS,秸秆还田与不同的耕作方式显著延缓了小麦花后旗叶衰老。在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的耕作方式降低了旱地小麦出苗率与公顷穗数,但提高了分蘖成穗率,SS处理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比CK提高27.62%、10.91%、25.17%。综上所述,在旱地秸秆还田条件下,深松处理有利于缓解小麦旗叶的衰老,提高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16.
采用大田试验于2011~2012年在山西农业大学闻喜试验基地进行旱地小麦休闲期"三提前"蓄水保墒技术的深翻模式和深松模式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全膜覆土穴播、膜际条播、沟播、宽幅精播、条播5种播种方式对土壤水分、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三提前"蓄水保墒技术可提高底墒,显著提高从越冬期到抽穗期0~300cm土壤的蓄水量,显著增加群体分蘖,显著增加穗长、可育小穗数,减少不育小穗数,增加穗数、穗粒数,使产量和水分利用率提高,且以深松模式效果较好。休闲期采用"三提前"蓄水保墒技术,全膜覆土穴播和膜际条播较其它播种方式具有较好的蓄水保墒效果,群体分蘖增加,育出冬前壮苗,穗数及穗粒数增加,产量提高。结果还表明,休闲期采用深翻模式,全膜覆土穴播或膜际条播方式较其它播种方式均可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但两种播种方式间差异不显著;休闲期采用深松模式,水分利用效率以全膜覆土穴播最高。搞清旱地小麦休闲期"三提前"蓄水保墒技术最适配套播种方式,可为旱地小麦蓄水、保墒、高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采用大田对比试验,研究了不同整地方式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翻耕能明显促进小麦分蘖数、次生根数、群体数、干物质重量、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的增加,且与旋耕存在显著性差异;深耕和旋耕后耙实镇压也能显著提高小麦分蘖数、次生根数和群体数,而翻耕+镇压措施促进作用最显著,其中,小麦分蘖数、次生根数、群体数均比翻耕+旋耕多1.75%~9.37%,比旋耕+耙实镇压多9.83%~15.22%,比旋耕多13.61%~21.26%。此外,翻耕和镇压表层土壤措施均可显著提高小麦干物质重量、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对小麦亩穗数和产量影响较大,而对小麦穗粒数、千粒重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旱地小麦深松沟播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深松沟播配套耕种是旱地小麦增产的一条新途径。据作者1988~1990年研究,深松沟播旱地小麦比畜耕耧播(对照)平均增产36.9%;亩穗数2年比对照分别增加5.3万和2.3万;穗粒数分别增加4.5粒和4.8粒,千粒重提高1~1.5克,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当施氮量已定时,增加小麦生育前期施氮比例,可增加冬前分藥和有效穗,每穗粒数虽略有减少,但总粒数增加,因而产量较高。后期施氮比例增加。每小穗粒数和每穗粒数均有所增加,但因有效穗减少而不增加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也较低。拔节孕穗肥施氮比例增加,增产效果最好。孕穗期植株含氮量较高,氮/糖比较大时,产量较高,在施用有机氮底肥的情况下,苗期施氨较作底肥增产。  相似文献   

20.
黄土高原旱地小麦最佳根层蓄水供水系统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山西浮山人工模拟建立不同土壤库容系统,对不同库容的生物学效应、蓄水供水效应及水分生产效率进行了研究,明确了黄土高原旱地小麦的最佳土壤库容深度为1.5-2.0m,为黄土高原旱地小麦建立适宜的土壤库容提供了理论依据。1.5-2.0m深的土壤库容改善了小麦全生育期土壤水分状况,特别在小麦需水关键期(拔节期)能最大限度地供给小麦水分,从而有效地增加小麦成穗数及穗粒数。该系统每亩可增产小麦142.5-174.5kg,增产率高达63.3%-78.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