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是国家"863”计划重大关键技术项目和重大成果转化项目,1997年松溪县松源镇农技站按县科委和两系法杂交稻协作组的安排,从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引进两系杂交稻"培两优特青”组合进行试制.试制面积0.33 hm2,收获种子626 kg,折算公顷产量为1878 kg,比同期三系杂交稻"汕优63”制种每公顷增产543 kg."培两优特青”在我县试制获得了成功,主要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2.
《现代农业科技》2006,(12X):83-83
由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的国家863计划课题——“优质超级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的选育”取得了突破进展,这标志着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由袁隆平院士领衔的我国超级杂交稻育种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使得我国超级稻育种理论及新品种选育技术继续保持国际领先地位。课题组所取得的标志性成果之一,两系法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的育成与应用技术体系,在两系法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选育超级杂交稻的育种理论和技术、提高安全性的制种技术和种子纯度保障技术、将亚种间杂种优势与理想株型及强光合生理功能相结合等方面有重大发明创新。  相似文献   

3.
<正>2014年1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由湖南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袁隆平院士主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作为第3主要完成单位(共18个完成单位)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邹江石研究员和吕川根博士分别作为第5和第25完成人(共50名完成人)获得此项殊荣。  相似文献   

4.
两系法育成的杂交稻两优108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以培矮64S为母本、籼稻品系宁恢108为父本配制而成的籼型杂交稻,2005年2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苏审稻200504),并定名。1产量表现两优108在2003年江苏省杂交籼稻区域试验B组的12个组合中位居首位,与对照相比,增产极  相似文献   

5.
两系法杂交稻制种属国家“863计划”高科技攻关的重大成果。随着两系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发展,湖南、天津和云南等地已初步制定了两系法制种技术操作规程。我省的两系杂交水稻制种研究工作进行了多年,尚未一套完善的操作规程,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省两系杂交稻制种产业的发展,结合实际,我们制定了福建省两系杂交水稻制种操作规程,供相关单位参考。  相似文献   

6.
两系法杂交稻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不受恢保关系的制约、配组自由等诸多优点。培育两系法杂交水稻是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领域的一项重大革新,其成败关键在于能否育成适合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两用核不育系[1]。光身两系杂交稻除了具有普通两系杂交稻的优点,同时还有米质优、抗光  相似文献   

7.
《新农村》2000,(4)
两系法杂交稻的研制成功,不但使杂交稻的制种技术有了一个新突破,更重要的是它能很好地解决三系杂交稻难以解决的将早熟与高产和高产与优质结合在一起的难题,为实现杂交稻的优质、高产栽培找到了新途径。因此两系法杂交稻开发前景广阔。从湖南省目前试种的品种看,两系法杂交稻比三系法杂交稻一般增产10%~20%。据湖南省“两系办”4个示范样板、848公顷两系杂交稻的产量统计,平均每亩(1亩=667  相似文献   

8.
《福建农业科技》2014,(2):21-21
中国杂交水稻首位博士杨聚宝参加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是继三系法杂交水稻之后又一重大创新成果,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由袁隆平领衔,经过20多年攻关,建立了光敏型和温敏型不育系的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新途径,取得7个方面创新与突破,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的主要限制因素,具有杂交配组自由,选育优良组合机率高.  相似文献   

9.
回顾了50年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杂交水稻研发历程。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在弱感光型迟熟三系杂交稻、早中熟三系杂交稻、红莲型杂交稻、两系法杂交稻、杂交稻的高产与超高产育种、优质化育种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杂交稻重要遗传基础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突破。定向创制出天丰A、五丰A、荣丰A、泰丰A、广8A、GD-1S、RGD-7S等一大批高配合力、高异交率或品质优良的两系和三系不育系,以及广恢3550、广恢122、广恢998、广恢308等一批具有理想动态株型的优良、抗病恢复系,并广泛应用于测交组配,育成一大批类型丰富,早、中、迟熟配套的杂交稻通过省级以上品种审定。其中,天优998、天优122、五优308、淦鑫203、五丰优615、吉优615、吉丰优1002和天优3618等17个组合被认定为超级稻,泰优390、泰优398、泰丰优208、泰优1002获得省级或国家优质稻金奖品种。育成的系列杂交稻在生产上大面积累计推广应用超过4 133万hm2,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为我国粮食安全和杂交稻种业产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并就杂交稻未来育种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展望。  相似文献   

10.
徽两优882是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用自育的恢复系YR082与安徽农业科学院水稻所培育的不育系1892S配组选育的优质高产中籼两系杂交稻组合,2015年通过国家审定。该文介绍了徽两优882的亲本特征特性及其高产安全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11.
杂交稻Ⅱ优7954在丘陵山区的制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Ⅱ优7954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选育的三系杂交稻组合。该组合高产、稳产性好,在2002~2003年国家区试和生产试验中产量均居首位。2005~2006年该组合在重庆市丘陵山区制种,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总结了其在丘陵山区的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12.
两优986系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在国家8636计划资助下采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育成的超级杂交稻新组合,具有株型理想、分蘖力强、耐肥抗倒、产量高、米质优用种安全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超级稻培矮64s/E32生长和光合特性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超级水稻的育种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我国已育成了一批超级稻组合.如培矮64s/E32就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利用国家杂交水稻技术工程中心选育的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经测配,筛选出来的一个两系法杂交稻新组合.该组合每公顷日产量可达100kg以上,是我国超级稻育种的一大突破.我们在杭州地区的自然条件下,种植了培矮64s/E32、培矮64s、E32和常规高产类型浙农952,对杂交稻64s/E32的生长动态、光合速率和光合关键酶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进行了研究,旨在通过分析研究寻找进一步控制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为日后开展超高产育种或超级稻育种提供更充分的理论依据.   ……  相似文献   

14.
两系法超级杂交稻研究获重大突破,在袁隆平院士指导下育成的两系法超级杂交稻研究已提前一年实现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二期目标,标志着超级杂交稻可以在一般生态条件下进行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5.
"蛋鸡规模化养殖场生产管理系统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题是"九五"国家重中之重科技攻关项目"主要畜禽规模化养殖及产业化技术研究与开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国家科学技术部委托,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现代化研究所主持承担.  相似文献   

16.
超级杂交稻天优998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而成的首批国家超级杂交稻品种,介绍了该品种在兴宁市的种植表现,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两系法杂交水稻的得名是因其只需要光温敏核不育系和恢复系两个育种材料.通过介绍两系法杂交稻的发展在全国呈现的良好态势,分析了发展两系法杂交水稻存在的问题,并对在黑龙江省有效利用现有常规粳稻发展两系杂交稻的广阔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花药培养技术在光温敏核不育系选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5年8月袁隆平宣布两系杂交水稻的基本成功[1],两系法杂交水稻作为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一种新途径,近年内有了迅速的发展,目前几十个两系杂交稻组合正在我国南方稻区大面积生产应用,而水稻光温敏材料的发现和一批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成是两系法杂交稻成功的基础[2~4].  相似文献   

19.
《农技服务》2001,(5):17-17
<正> 超级水稻先锋组合——“两优培九”是总理基金项目“超级杂交稻选育研究”和国家863计划项目“两系亚种间杂交稻选育与应用研究”的重大成果,是由江苏省农科院邹江石研究员等人历经10余年采用两系法亚种间杂交技术选育而成的杂交水稻优秀组合。 1998年由科技部生物工程中心组织袁隆平、黄耀祥、谢华安等国内权  相似文献   

20.
由江苏省农科院邹江石研究员等完成的“利用两系法培育亚种杂交稻组合的方法”获得了第九届中国专利优秀奖,这是江苏省在农业领域惟一获得此项殊荣的专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