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于2007年6月和9月对秦皇岛亚洲玉米螟在春玉米田间落卵量和亚洲玉米螟为害春玉米的严重程度及7月29日分别在春玉米地和夏玉米地释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第二代亚洲玉米螟效果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在该地区全年共发生两代,产卵高峰期分别发生在6月中旬和8月上旬,高峰期卵粒数分别达到了800粒和748粒;田间花叶率、百株蛀茎孔数、蛀茎株率和百株蛀穗孔数、蛀穗株率分别达到了78%、340个、96%和102个、74%;松毛虫赤眼蜂在春玉米地和夏玉米地卵块寄生率分别达到了80.00%和81.44%,在夏玉米地,放蜂区和对照区相比,蛀茎虫孔减退率为53.05%,蛀穗虫孔减退率为69.63%。通过本文分析得出亚洲玉米螟在秦皇岛地区发生及危害严重,释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亚洲玉米螟对玉米的为害损失估计及经济阈值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1988-1990年在本所农场实验田从不同卵量、不同世代和不同抗性品种三个方面研究了亚洲玉米螟为害与产量损失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玉米螟卵量、蛀孔数及产量之间有显著相关性和回归关系。幼虫为害造成的产量损失在两世代间有显著差异,且与品种抗虫性有关。提出了根据收获前植株上幼虫为害形成的蛀孔数估计产量损失的技术以及根据各代着卵量确定经济阈值的方法。得出防治指标为:中抗品种中原单4号心叶期(一代)和穗期(二代)百株累计卵量分别为20块和12块;感虫品种中单2号心叶期和穗期百株累计卵量均为12块。  相似文献   

3.
为促进黑龙江省玉米秸秆还田及有效防治亚洲玉米螟,2019年在哈尔滨市双城区、2020年在肇东市黎明镇对玉米秸秆地表覆盖还田、碎混还田和翻埋还田3种秸秆还田模式下的玉米田内亚洲玉米螟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进行玉米产量测定。结果表明,还田模式对亚洲玉米螟发生有一定的影响,秸秆地表覆盖还田模式下亚洲玉米螟的发生量显著高于秸秆碎混还田和翻埋还田模式,秸秆地表覆盖还田模式比秸秆碎混还田模式下亚洲玉米螟成虫诱捕量高34.0%~40.2%,被害株率高14.7%~31.4%,百秆活虫数多28.8%~103.0%,蛀孔数多13.5%~38.9%。比翻埋还田模式下亚洲玉米螟诱捕量高47.5%~63.9%,被害株率高28.1%~35.3%,百秆活虫数多37.8%~123.3%,蛀孔数多26.3%~52.4%。还田模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不大,秸秆碎混还田和翻埋还田模式下玉米产量均高于秸秆地表覆盖还田模式,秸秆碎混还田比地表覆盖还田模式高2.5%~2.7%,秸秆翻埋还田比地表覆盖还田模式高1.9%~2.1%,但未达到显著差异。生产中推荐采用秸秆碎混还田和秸秆翻埋还田模式来降低亚洲玉米螟田间危害,同时不影响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4.
玉米螟俗称箭杆虫、玉米钻心虫等,属鳞翅目螟蛾科.玉米螟是世界性大害虫,为害寄主种类多达150种以上,其中玉米为害最重.每年可造成产量损失5-15%. 一、危害特点 玉米螟以幼虫危害,可造成玉米花叶、折雄、折秆、雌穗发育不良、籽粒霉烂而导致减产.初孵幼虫危害玉米嫩叶取食叶片表皮及叶肉后即潜入心叶内蛀食心叶,使被害叶呈半透明薄膜状或成排的小圆孔,称为花叶;玉米打包时幼虫集中在苞叶或雄穗包内咬食雄穗;雄穗抽出后,又蛀入茎杆,风吹易造成折雄;雌穗长出后,幼虫虫龄已大,大量幼虫到雌穗上危害籽粒或蛀入雌穗及其附近各节,食害髓部破坏组织,影响养分运输使雌穗发育不良,千粒重降低,在虫蛀处易被风吹折断,形成早枯和瘪粒,减产很大.  相似文献   

5.
保丰 (Bt)玉米是转基因抗虫品种。试验结果表明 ,在玉米心叶期高抗一代玉米螟危害 ;在玉米花丝期至成熟期 ,高抗一代、二代玉米螟危害。其茎秆折断率、虫孔数、百株活虫量指标差异极显著 ,说明保丰 (Bt)玉米抗虫性较强  相似文献   

6.
正桃蛀螟为杂食性害虫,主要危害桃、李、玉米、高粱、石榴和向日葵等多种植物。近年危害玉米较重,玉米田常常与玉米螟危害混合发生,危害玉米常常占80%以上。为害玉米时,把卵产在雄穗、雌穗、叶鞘合缝处或叶耳正反面,百株卵量可高达1729粒。主要蛀食雌穗,取食玉米粒,并能引起严重穗腐,且可蛀茎,造成植株倒折。初孵幼虫从雌穗上部钻入后,蛀食或啃食籽粒和穗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钻蛀穗柄常导  相似文献   

7.
亚洲玉米螟在高粱上蛀孔分布及其与产量损失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洲玉米螟1、2代幼虫在辽宁省高粱上的为害蛀孔,总体以穗柄及其下1~4节上的蛀孔较多,平均分布率为55.35%.1代和2代在植株上为害,平均每株分别有0.88个和1.5个蛀孔.高粱品种ICS520和BTX623被2代幼虫为害造成减产,分别减产9.61% 和9.56%.蛀孔数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每株增加1个蛀孔,两个品种产量损失率分别为6.62%和5.53%.两品种对螟害显示差异不显著,相关系数未达到5% 的显著标准.  相似文献   

8.
魏勇 《现代种业》2005,(1):14-14
玉米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俗名玉米钻心虫。王米螟喜食玉米幼嫩、营养丰富的组织和器官,咬食幼苗生长点、嫩叶;蛀食嫩茎上雄穗柄和雌穗上的茎杆,玉米抽雄后蛀食营养丰富的雌穗着生节及其附近茎节及穗轴,蚕食新鲜花丝,可危害玉米除根部外整个植株,常年受害株率为30%左右,严重发生时高达90%,减产15~35%。近几年玉米螟危害还有加重的趋势。其原因一是青草、  相似文献   

9.
正玉米穗虫是指玉米穗期,为害玉米雌穗的多种害虫的总称,有棉铃虫、玉米螟、桃蛀螟、高粱条螟、黏虫、秋毛虫等。尤其是棉铃虫,近几年在玉米上为害加重,已成为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一种重要害虫。一、发生为害特点棉铃虫又称钻心虫、棉桃虫、辣椒虫,属鳞翅目,夜蛾科。棉铃虫发生的代数因年份和地区而异。在山东省每年发生4代,翌春气温回升至15℃以上时开始羽化,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为羽  相似文献   

10.
<正>玉米螟又称钻心虫,是玉米常见虫害,严重影响玉米高产种植。本文介绍了玉米螟生活习性,分析玉米螟主要危害及特点,提出了有效防治玉米螟虫害的建议,为农业生产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为了有效提高玉米产量,以株型紧凑型为代表的高产品种玉米得到了大力推广,玉米种植密度不断增加,玉米虫害危害也愈发严重。其中,玉米螟在夏季频发,玉米虫孔率、雌穗被害率等上升,亟需采取应对措施,对玉米螟进行综合防治,从而保障玉米整体产量。  相似文献   

11.
菜田套种玉米模式下亚洲玉米螟发生动态及为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弄清菜田套种春玉米模式下亚洲玉米螟发生规律和为害程度,于2007年6—8月对秦皇岛春玉米地玉米螟田间落卵量和为害玉米的程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在该地全年共发生两代,产卵高峰期分别发生在6月中旬和8月上旬,高峰期卵粒数分别达到712粒和344粒,田间花叶率、百株蛀茎孔数、蛀茎株率和蛀穗株率分别达到了58%、312个、90%、62%。  相似文献   

12.
正玉米螟俗称钻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是具有巨大危害潜力的世界性害虫,分布广泛,全国各地玉米产区均有发生。除为害高粱、棉花、谷子、水稻等。在玉米上,初龄幼虫蛀蚀嫩叶形成排孔花叶;3龄后蛀入茎秆为害花苞、雄穗及雌穗等受害玉米营养及水分疏导受阻,长势衰弱,茎秆易折,雌穗发育不良,影响结实。在我省,玉米螟发生范围比较广,面积也很大,危害日趋严重。据估计,玉米螟的危害常常能造成玉米减产10%  相似文献   

13.
正玉米螟,又称玉米钻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我国以亚洲玉米螟为主,主要分布于东北、北京、河北、河南、四川、广西等地,主要危害作物有玉米、高粱、谷子、棉、麻、豆类等。1危害症状玉米螟初龄幼虫蛀食嫩叶,形成排孔花叶。3龄后幼虫蛀入茎秆,危害花苞、雄穗及雌穗,受害玉米营养及水分输导受阻,长势衰弱、茎秆易折,雌穗发育不良,籽粒不饱满,青枯早熟,造成减产,一般春玉米受害减产10%左右,夏玉米减产20%-30%。  相似文献   

14.
沈阳几个主栽玉米品种的二代玉米螟抗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然感虫条件下,对沈阳地区广泛种植的几个玉米品种进行田间抗螟性调查.结果显示,东单80的雌穗被害率最高,达54%,单玉99和单玉39的雌穗被害率在30%以下,其余品种的雌德被害率在30%~49%;东单80茎秆蛀孔数最高,为0.93个/株,单玉99茎秆蛀孔数最低,为0.34个/株;百株残虫量最高的是单玉86,为88头,最低是单玉99,仅有4头.由此可知,不同玉米品种间抗螟性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5.
种植密度对夏玉米雌穗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提高玉米产量,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雌穗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方法】田间统计雌穗的花粒数量和吐丝进度;常规石蜡制片观察雌穗的发育和结构。【结果】随着密度的增大,雌穗小花的分化相应推迟;在吐丝初期和吐丝中期,吐丝数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吐丝后期差异不显著;小花总数、吐丝小花数、受精小花数和饱满粒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未受精小花数和总退化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雌穗穗轴维管束数目、维管束总横截面积和韧皮部总横截面积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种植密度在75 000株/hm2时产量最高。相关性分析显示,雌穗穗轴维管束数目、维管束总横截面积和韧皮部总横截面积与种植密度呈显著的负相关,与单穗籽干重、千粒重、穗粒数和产量呈显著的正相关。【结论】种植密度对雌穗小花分化、吐丝进程、花粒数量、穗轴结构和产量影响显著。种植密度在75 000株/hm2时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6.
二化螟危害结构及产量损失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水稻二化螟在自然发生条件下的危害结构、水稻被害节位与产量损失的考查,表明在吉林稻区二化螟的危害结构有死孕穗、白穗和虫伤株,其中主要是虫伤株,占9280%。二化螟的蛀茎节位8244%集中在穗下3、4节上,并随着被害节位的增多和愈向上位节,瘪粒率愈高,产量损失愈大。  相似文献   

17.
转Bt基因抗虫玉米为诺华公司含Bt11转化系的杂交种NX4777,能全株表达Cry1Ab杀虫蛋白,以其非转基因受体玉米品种NX4906为对照。在玉米生长至心叶中期(50~60cm高)、抽雄前期和抽丝散粉期分别进行人工接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Guenée)]初孵幼虫40~60头。以食叶级别、存活幼虫数、蛀孔数、隧道长度和雌穗被害级别等,分别作为评价玉米心叶期和穗期的抗性标准。结果表明,Bt玉米食叶级别仅为1级,显著低于对照的7级。Bt玉米平均每株存活幼虫0.04~0.20头、蛀孔0.11~0.15个、隧道长度0.13~0.41cm,雌穗被害级别为0,植株折茎率为0,而对照玉米平均每株存活幼虫6.19~12.41头、蛀孔4.48~7.05个、隧道长度12.41~24.09cm,雌穗被害级别为5.9,植株折茎率高达73.6%~95.5%。室内生测结果亦表明,取食Bt玉米心叶、雄穗的初孵幼虫3d全部死亡,取食花丝7d死亡率达到99%,相比之下取食常规玉米的存活率在88.7%以上。表明表达Cry1Ab杀虫蛋白的Bt对亚洲玉米螟具有很高的抗虫性,能够保护玉米全生育期免受玉米螟的危害。  相似文献   

18.
玉米是我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特别是近几年来,发展较快,面积扩大和单产提高的幅度较大,总产占粮食总产的30%。但由于玉米螟的危害,每年都要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一般年份可减产百分之十五到二十。自推广化学农药颗粒剂以来,心叶期危害大大减轻。但近些年来,颗粒剂不能规格化制作,防治效果有所降低,同时穗期螟害显著加重,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二年,玉米百杆有虫五百至七百头,雌穗被害及茎秆倒折现象严重,对产量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9.
丽江县玉米螟种类及主要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螟普遍发生严重危害玉米。1988年至1990年,作者对丽江县玉米螟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主要种类为亚洲玉米螟(Qstrinia furnacalis)和丽江麻螟新亚种(Qstrinia zealis lijiangensis ssp. ncv.)后者的寄主植物除大麻外,还危害玉米。是我省首次报导危害玉米的新亚种及国内分布新记录。该种雄虫中足胫节增厚具有深槽和与胫节等长的毛撮,雄虫外生殖器抱器腹具刺区显著短于无刺区,端刺有密集组。两种玉米螟每年发生一代。玉米被害株率为8.3%~34.4%;大麻为46%~94%。本文对丽江麻螟新亚种主要外部形态特征作了描述并撰写了两种玉米螟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20.
正一、危害症状和危害习性(一)危害症状小麦蚜虫属同翅目、蚜科,一般历经卵、干母、干雌、有翅胎生雌蚜、无翅胎生雌蚜等不同蚜型,以无翅和有翅胎生发生数量最多、历期最长、危害最重。麦蚜以成虫、若虫刺吸麦株嫩叶、嫩茎、嫩穗汁液,麦苗被害后,叶片发黄,生长停滞,发棵减少,重则全株枯死矮化。麦穗被害后,影响小麦灌浆,籽粒不饱满,减低产量,还能传播小麦黄矮病毒,使小麦叶片变黄,植株矮化,造成更大的损失。麦蚜除为害小麦外,还为害玉米、高粱、水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