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囊谦县"黑土滩"退化草地现状及成因的阐述和分析,针对性的提出实施退牧还草、建植多年生人工及半人工草地、以草定畜、鼠害防治、毒杂草防除等措施是治理和恢复退化草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三江源区“黑土滩”型退化草地自然恢复的瓶颈及解决途径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三江源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长期在气候变暖和超载放牧的双重压力下,草地大片退化,形成大面积"黑土滩"型退化草地,引起源区生态环境的恶化。本研究以三江源区"黑土滩"型退化草地的土壤、环境和种子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三江源区"黑土滩"型退化草地自然恢复的瓶颈;采用以空间代替时间的群落研究方法,对在"黑土滩"型退化草地上建植多年的人工草地演替过程进行了跟踪研究。结果发现:在"黑土滩"型退化草地上建立多年生人工草地,能够改善土壤微环境,为地带性植被的入侵创造适宜条件,实行人工草地植被演替与地带性植被自然入侵的连接,可以大大缩短"黑土滩"型高寒退化草地地带性植被的恢复进程。本研究为"黑土滩"型退化草地的恢复,改善三江源区生态环境,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与措施。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囊谦县“黑土滩”退化草地现状及成因的阐述和分析,针对性的提出实施退牧还草、建植多年生人工及半人工草地、以草定畜、鼠害防治、毒杂草防除等措施是治理和恢复退化草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三江源地区"黑土滩"退化草地现状及成因的系统阐述,有针对性地提出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建植多年生人工半人工草地、制定草场合理载畜量、防治鼠害、防除毒杂草、施肥等措施是治理"黑土滩"退化草地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放牧型黑土滩人工草地建植与利用技术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规范制定了黑土滩退化草地上建植放牧型人工草地的建植区域、草种选择和组合、播种方式、播种期、播种量、播种深度、围栏、鼠害控制、农艺措施、建植后的合理利用和管护等内容。对于迅速恢复黑土滩退化草地植被,发展草地畜牧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生态型黑土滩人工草地建植及利用技术规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规范中详细阐述了生态型黑土滩人工草地的建植技术和管理措施,确定了建植区域、所用草种、播种方式、播种期、播种量、播种深度,围栏、禁牧及鼠害控制等方面的内容,对黑土滩退化草地的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三江源区120个野外调查样区野外调查数据的分析,依据地形条件以及工程治理的需要,将黑土滩退化草地划分为三种类型,即Ⅰ滩地(坡度在0~7°之间)、Ⅱ缓坡地(坡度在7~25°之间)和Ⅲ陡坡地(坡度≥25°);通过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优选出秃斑地比例和可食牧草比例作为黑土滩退化草地分级的主要指标,将其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3个等级;在野外调查结合遥感技术的基础上,确定了该地区不同类型和等级下黑土滩退化草地的面积及其分布区域,分析了黑土滩退化草地的发展趋势,即20年间轻、中度退化草地演变为重度退化草地的趋势是非常明显的;针对黑土滩的类型和植被恢复后的利用目标,提出不同类型黑土滩人工草地的定义、适宜草种组合及相应的农艺措施,总结出黑土滩退化草地综合治理的3种模式和与之相关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三江源地区“黑土滩”退化草地现状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陈国明 《四川草原》2005,(10):37-39,44
通过对三江源地区“黑土滩”退化草地现状及成因的系统阐述,有针对性地提出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建植多年生人工半人工草地、制定草场合理载畜量、防治鼠害、防除毒杂草、施肥等措施是治理“黑土滩”退化草地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三江源区"黑土滩"退化草地的分类分级及治理模式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通过对三江源区120个野外调查样区的数据分析,依据地形条件以及工程的需要,将"黑土滩"退化草地划分为三种类型,即Ⅰ滩地:坡度在0.7°之间,Ⅱ缓坡地:坡度在≥7~25°之间,Ⅲ陡坡地:坡度≥25°.通过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优选出秃斑地比例和可食牧草比例作为"黑土滩"退化草地分级的主要指标,将其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0.
人工种草治理"黑土滩"模式的构思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三江源地区的"黑土滩"面积已达490.90×104hm2,占三江源区草地面积的22.94%。总结业已实施的科研项目,分析以往治理"黑土滩"的经验教训和当前"黑土滩"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坡度<7°、土层厚度≥30cm、≥0℃积温1000℃以上的重度"黑土滩"改建为人工饲草基地;对坡度<7°、土层厚度<30cm、≥0℃积温<1000℃的重度"黑土滩"改建为放牧型人工草地;对坡度在7~25°的中、重度"黑土滩"施以人工补播,改建为放牧型半人工草地的技术治理模式。同时,还提出了人工种草治理"黑土滩"的实施模式,其中心内容是成立以牧户为主体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合作社,通过合同管理,实现种草、管理、利用各环节的协调运作,使国家生态建设投资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为深入研究人工草地方法在治理青藏高原"黑土滩"的作用,从植物群落物种组成角度分析了三江源区退化的人工草地分别与"黑土滩"退化草地和未退化的天然草地之间的接近程度。结果表明:退化人工草地、"黑土滩"和天然草地中,平均物种数分别是29,32和35种。退化人工草地中禾本科重要值占群落总量的21%,"黑土滩"中杂类草重要值占群落总量的88.2%,天然草地中禾本科和莎草科的重要值占群落总量的37.4%。草地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优势集中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都是天然草地"黑土滩"退化人工草地。Sorensen指数和Jaccard指数表明退化人工草地和"黑土滩"群落的相似性最大,"黑土滩"和天然草地的次之,退化人工和天然草地的相似性最小。退化人工草地中毒杂草比例较"黑土滩"中少10%左右。表明人工草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黑土滩"退化草地植物群落的恢复性演替。  相似文献   

12.
江河源区"黑土滩"退化草地特征、危害及治理思路探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从汀河源区“黑土滩”退化草地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生态和经济危害入手.对目前“黑土滩”退化草地治理的治理思路进行探讨。“黑土滩”退化草地治理不能仅仅局限于追求生态效果,应该看到“黑土滩”生态功能转型的作用。将江河源区按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划分为无干扰生态核心区和生态经济保障区。在生态经济保障区域推行“草地农业家庭牧场模式”。在极度退化不可自然恢复的“黑土滩”建植多年生人工草地,“变废为宝”使“黑土滩”成为高寒地区草地家畜草饲料补充基地。是实现生态建设和畜牧业经济发展双赢的对策。重视江河源区草地系统鼠害的威胁,实施“草地生态建设,防治鼠害先行”的策略是江河源区草地生态和经济建设的保障。强调国家向汀河源区持续性投资和持久性加强牧区人民的文化教育是我国江河源区生态和经济建设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3.
江河源区草地退化与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   总被引:21,自引:14,他引:21  
陈全功 《草业学报》2007,16(1):10-15
严重退化的高寒草甸——黑土滩,是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恶化的综合标志。根据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青海省气象局和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各自研究所获结果的基础,作者提出了新的认识,气候变异是江河源区高寒草甸退化的主要原因,不合理的草地利用加剧了黑土滩的蔓延和危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江河源区退化草地综合治理与恢复的措施,生态治理与整顿放牧相结合,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应用3S技术精确规划、引进关键技术等;天然草地围栏,暖棚建设,多年生人工草地建植,太阳能利用是可引进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青海省海南州贵南县森多乡和果洛州玛沁县大武镇针对重度退化草地建植的单播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区域恢复草地的植被生物量、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和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并采用CVOR综合指数评价单播措施在不同区域的恢复效果和健康状况,为指导高寒草地恢复及人工草地的后续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主要得到以下研究结果:研究区不同建植期草地地上生物量、物种多样性、植物功能群组成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单播措施显著提高了不同区域的草地地上生物量和禾本科牧草所占比例,降低了物种多样性指数,土壤有机碳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此外,对不同区域恢复草地进行健康评价的结果发现,单播后,年度内研究区域的健康等级均处在健康和警戒状态。综上所述,人工草地的建植能够有效恢复黑土滩退化草地。  相似文献   

15.
不同建植年限人工草地植物群落和土壤有机碳氮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三江源人工草地的植物群落和土壤有机碳氮特征,有助于评价退化草地修复效果。本试验以天然草地和黑土滩作为对照,与建植5,12,19年的人工草地的植物群落土壤有机碳氮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人工草地的建植提高了地上生物量和植物群落盖度;不同草地植物群落组成存在差异。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全氮含量变化趋势呈现为:天然草地 > 人工草地 > 黑土滩。冗余分析表明,0~10 cm土层的含水量、容重、全氮含量和20~30 cm土层的pH是影响不通建植年限人工草地植物群落的主要因子。建植19年的人工草地植物群落相对稳定,但还未达到恢复为天然草地的状态,应加强人工草地的养分添加和土壤改良。  相似文献   

16.
"黑土滩"是全球草地生态系统退化行为在青藏高原三江源区的特殊表现形式,严重威胁着三江源区生态安全和草地畜牧业发展。该文在调研近10年290多个相关文献资料基础上,综合分析了近10年内黑土滩研究和治理工作的主要研究进展。并进一步讨论了一些新的观点,如"黑土滩二次发生"、"黑土滩的水热空洞效应"、"黑土滩人工草地暂稳态机制"等。作者建议针对黑土滩生态恢复,发展黑土滩治理的"分区-分类-分级-分段"的技术体系;研究更多植物物种组合(10种)的混合群落构建技术;研发启动和引导黑土滩人工草地自我恢复技术及近自然恢复模式;组织开展第二次"黑土滩"本底调查工作;完善低成本治理模式,推动三江源生态建设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7.
采用样方调查方法研究了青藏高原江河源区"黑土滩"退化草地、高寒湿地及其二者交错区的植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结果表明,交错区植物群落多样性最高,"黑土滩"退化草地植物群落多样性明显高于高寒湿地植物群落多样性。高寒湿地植物群落中以莎草科植物占优势,"黑土滩"退化草地则以毒杂草占绝对优势,交错区可食性杂草类群较多。从3种植物类型区物种构成变化看,尽管3者互相毗邻,但是"黑土滩"可能是其他高寒植被类型退化演替而形成,不能证明"黑土滩"与其临近的高寒湿地存在群落发生学关系。以毒杂草构成为主的"黑土滩"次生植被则对其周边高寒湿地具有明显的侵入性和生态胁迫,因此必须加强对江河源区"黑土滩"退化草地的治理。  相似文献   

18.
马青山 《草业科学》2009,26(12):161-163
006-2007年,在泽库县 “黑土滩”大面积发生的典型地段,选择退化严重并在环境条件上具有代表性的2块“黑土滩”退化草地作为试验区,在进行灭鼠和围栏保护的基础上,采取耕翻单播多年生牧草、耕翻混播多年生牧草、重耙补播(混播)多年生牧草和围栏封育天然草地4种试验处理措施,对“黑土滩”退化草地进行了综合治理研究,提出治理“黑土滩”的综合措施是:灭鼠、施有机肥、耕翻、施无机肥、重耙,播种牧草,复磨,封育。  相似文献   

19.
周毛措 《青海草业》2011,20(3):53-56
通过对青海省兴海县草地退化面积和退化程度的调查,结果表明,黑土滩退化草地蔓延日趋严重,危害面积急剧扩大,五年时间增长了108.7%;牲畜严重超载和鼠虫危害严重是黑土滩形成的原因;治理黑土滩的主要措施为加大草地资金投入,防治虫害,调整和优化畜种畜群结构,建立稳产、高产的人工草地等。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甘南由害鼠危害黑土滩型草场30个野外调查样区的数据分析,依据地理地形条件以及综合治理的需要,将黑土滩(鼠荒地)草场退化草地划分为三种类型,即Ⅰ滩地:坡度在0~10°之间,Ⅱ缓坡地:坡度在≥10~25°之间,Ⅲ陡坡地:坡度≥25°。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和主要成分分析,优选出秃斑地比例和可食牧草比例作为黑土滩草场分级的主要指标,将其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