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王爱英  李国英  曾义  张昕 《西北农业学报》2007,16(4):216-219,222
应用甜瓜离体叶片检测甜瓜种子的带菌情况,分别采用不同的缓冲液和不同的接菌方法进行检测,发现PBS缓冲液富集病原菌效果好,注射接种效率高。同时,离体叶片是菌株致病力分化初步检测较好的材料,从田间分离所得菌株来看,黄瓜细菌性角斑和西瓜果腐菌株致病力均被分化为强、中、弱,而且从种子上分离的病原菌的致病力弱。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人参(Panax ginseng C. A. Meyer)根腐病离体抗性筛选方法的可行性,初步建立了一种快速高效的人参根腐病抗性筛选的方法。采用离体叶片、根块2种方法进行接种,结果表明,2种方法接种的发病情况基本一致,且用离体叶片比用根块筛选操作更简单,观察更方便;采用菌块、菌液2种接种方法分别对人参叶片的正、反面进行接种,结果表明,用菌块正面接种发病效果更好。进一步通过人参须回接试验初步证明了离体叶片抗性筛选方法的可行性。通过对不同品系人参进行接菌,发现FS抗病能力最高,FX2抗病能力最低。  相似文献   

3.
甜瓜蔓枯病离体接种方法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感病品系"白皮脆"和抗源"PI 140471"的离体叶片为试验材料,初步研究甜瓜蔓枯病离体接种方法.离体接种后将叶片置于26±1℃、16 h光照/8 h黑暗及90;的相对湿度条件下培养,2 d后感病品系的离体叶片出现褐化病斑,发病率达60;左右,4 d后病斑开始扩大,离体叶片发病率为100;;抗病材料和对照则没有被浸染,未出现病斑.采用离体叶片和苗期活体两种接种方法,对10个厚皮甜瓜新品种进行蔓枯病抗性鉴定筛选,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接种后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呈正相关,病情指数的相关系数达0.44,两种方法的鉴定结果基本一致.因此,离体叶片接种方法可用于快速鉴定甜瓜蔓枯病抗病性.  相似文献   

4.
菌核病是非洲菊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为了建立快速有效的菌核病抗性鉴定方法,本研究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带菌牙签接种法、菌块接种法和菌核接种法对不同抗性的非洲菊品种进行抗性鉴定与评价。在离体叶片接种时发现菌核病菌对叶肉的侵染力较叶柄更强,嫩叶和老叶更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病斑的扩展;带菌牙签接种后,植株发病快且病情指数明显高于菌块接种法,而菌块接种法与连作地自然发病体现的抗性水平更接近。因此,菌块接种法更适合作为非洲菊品种对菌核病抗性鉴定的接种法。  相似文献   

5.
对具有不同抗性水平的3个西瓜品种进行了离体叶人工接种炭疽病抗性鉴定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离体叶与幼苗人工接种同样能够真实地反映西瓜品种固有的抗病性,且能节省菌液、劳力、试材和费用,并对环境条件更易控制,简便易行,可以广泛采用。该法用注射器悬滴接种,菌液浓度为1×10 ̄6孢子/mL。接种叶片的叶龄为15~20d,接种后3d开始发病,第6d调查统计病情指数。品种抗病性可以用平均病斑直径(AD),(发病病斑直径)/接种总滴数]和病情指数(DI)两种标准进行评价,其中用AD进行品种抗病性评价减少病级划分中的人为误差,更为客观简便,可以取代DI在离体叶人工接种西瓜炭疽病抗性鉴定中广泛采用。  相似文献   

6.
近期,北方地区多地阴雨天气较多,这也导致蔬菜高湿病害悄然发生。有种植户反应,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在多地发生严重,且发生后防治较为困难。因此,我们从病原抗性方面揭示其防治困难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防控措施。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是一种全球性发生的病害,给世界各地的黄瓜种植产区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病原菌是丁香假单胞流泪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lachrymans)。该病原菌主要侵染黄瓜叶片,也可侵染茎秆和果实。叶片感病通常从边缘开始发病,最初表现为微小的水浸斑点,然后形成V字形病斑或不规则形的病斑,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病斑呈水浸状,形状不规则,后期整个叶片表现腐烂症。茎秆发病,病部初呈水渍状,湿度大时有白色菌脓流出。  相似文献   

7.
细菌性角斑病对黄瓜、甜瓜的危害很大。黄瓜受害严重时,黄瓜腐烂,对黄瓜产量和品质造成一定的影响。一、症状识别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症状易与霜霉病相混淆。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主要浸染叶片和瓜条,偶尔还可为害瓜蔓。幼苗期即可发病,子叶上病斑圆形或卵圆形水渍状凹陷,以后病斑变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近几年江苏地区甜瓜叶片及瓜上发生的某一细菌性病害,以江苏绿港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设施大棚中甜瓜发病叶片为研究对象,经分离纯化得到菌株LG08,观察病菌形态初步判定该病原菌为甜瓜细菌性果斑病菌,为进一步明确该病菌,分别用4对细菌性果斑病菌通用标记(BX、BX-S、ERC和WFB)、3对甜瓜细菌性果斑病菌特异性标记(AcM380、AcM797、AcM13)及16S测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菌株LG08为燕麦嗜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rulli).苗期和坐果期对西甜瓜部分材料接种菌株LG08,结果发现菌株LG08对西甜瓜都有致病性.该研究不仅有利于进一步了解甜瓜细菌性果斑菌的特性,为果斑病的防治提供参考,而且也有助于甜瓜抗病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通过研究得出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菌(Acidovorax avenae subsp. Citrulli)菌悬液平板菌落计数浓度(CFU)与分光光度计测的混浊度(OD600)成直线关系,回归方程为y=4×10-10X 0.1128,相关系数R2=0.996。对供试的13个哈密瓜不同品种分别用离体叶人工接种和常规的苗期人工接种鉴定了其对果斑病的抗性。结果表明,离体叶人工接种同样可以反应哈密瓜品种的固有抗性。品种的抗病性采用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百分数(F)来衡量,计算公式:F=((N×d2)/(L×W))×100%其中N为病斑数,d为病斑直径,L为叶长,W为叶宽。与传统的抗性评价标准病情指数  相似文献   

10.
对具有不同抗性水平的3个西瓜品种进行了离体叶人工接种炭疽病抗性鉴定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离体叶与幼苗人工接种同样能够真实地反映西瓜品种固有的抗病性,且能节省菌液、劳力、试材和费用,并对环境条件更易控制,简便易行,可以广泛采用。该法用注射器悬滴接种,菌液浓度为1×10^6孢子/mL。接种叶片的叶龄为15~20d,接种后3d开始发病。第6d调查统计病情指数。品种抗病性可以用平均病斑直径(AD),[AD  相似文献   

11.
巢式PCR快速检测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建立nested-PCR方法,快速检测西瓜种子中的燕麦嗜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ubsp. citrulli,Aac),为西瓜细菌性果斑病(bacterial fruit blotch of watermelon,WFB)的防控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根据Aac BOX短重复序列的PCR产物设计两对引物BX-L1/BX-R5和BX-L1/BX-S-R2,建立以BX-L1/BX-R5为外侧引物,BX-L1/BX-S-R2为内侧引物的nested-PCR,以5 µL样品处理液于99℃高温裂解10 min,再放置冰上冷却5 min,以所释放病原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采用50 μL反应体系:5 μL 10×PCR buffer(25 mmol?L-1 MgCl2),4 μL dNTP (D4030RA,2.5 mmol?L-1),引物(5 μmol?L-1)各3 μL,0.4 μL Taq DNA酶(DR001B,5 U?μL-1),通过退火温度优化,反应条件为:引物BX-L1/BX-R5各3 μL进行第一轮扩增,95℃,2 min;95℃,30 s;65℃,45s;72℃,1 min;35个循环;72℃,延伸7 min;取扩增后的产物1 μL为模板,以引物BX-L1/BX-S-R2各3 μL进行第二轮扩增,95℃,2 min;95℃,30 s,66℃,45 s,72℃,1 min,30个循环,72℃,7 min。在此条件下对梯度Aac菌悬液、模拟带菌种子提取液进行特异性、灵敏性及重复性检验,对不同带菌率的西瓜种子提取液进行检测。【结果】引物BX-L1/BX-R5和BX-L1/BX-S-R2在检测不同来源的Aac菌株时都产生了预期大小的片段,并且对其近源种燕麦嗜酸菌卡特莱兰亚种(A. avenae subsp. cattleyae)、魔芋假单胞菌(A. avenae subsp. konjaci)及其不相关菌株未扩增出目标片段。以BX-L1/BX-R5为外侧引物,BX-L1/BX-S-R2为内侧引物的nested-PCR,对Aac纯菌液和模拟带菌种子提取液的最低检测限4.7×101 cfu/mL,比direct-PCR灵敏度高出1 000倍。当西瓜种子带菌率在0.1%-0.5%时,nested-PCR阳性检测率为66.7%;当种子带菌率为1%-10%时,nested-PCR的阳性检测率为83%-100%。【结论】以BX-L1/BX-R5为外侧引物,BX-L1/BX-S-R2为内侧引物的nested-PCR方法,能够快速、高效检测携带微量Aac的西瓜种子,检测结果重现性高。  相似文献   

12.
由燕麦噬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rulli,简称Aac)引起的西瓜细菌性果斑病(Bacterial Fhat Blotch)是发生在西瓜、甜瓜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对3种已有引物进行比较筛选,发现WFB1/WFB2引物对Aac的扩增效果最好.通过对发病西瓜果实不同部位的PCR检...  相似文献   

13.
为获得广藿香抗青枯病种质,对广泛收集到的农艺性状较好的20份广藿香种质进行青枯病抗性鉴定。利用稀释分离法对广藿香青枯病病原菌进行分离。通过病害症状,致病性测定,ITS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树构建等将广藿香青枯病病原菌鉴定为Ralstonia solanacearum。采用伤根接种法、蘸根接种法、拌土接种法和3×106 cfu/mL、3×107 cfu/mL、3×108 cfu/mL 3种不同菌量人工接种室内培养的广藿香苗。结果表明,以菌量为3×107 cfu/mL和蘸根接种法作为抗性鉴定方法为宜。利用该方法鉴定20份广藿香种质的抗病性,发现不同种质感染青枯病的程度有差异,其中无高抗种质,但有1份中抗种质(17号),其余有6份中感种质(占30%),13份高感种质(占65%)。另外,17号种质的农艺性状和挥发油含量较高,有望在育种上得到进一步利用。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在山东省临沭县、昌乐县、章丘县等地西瓜育苗基地的西瓜苗上发现了一种新病害——西瓜细菌性果斑病。从病果和病叶片上分离到15个细菌菌株,选取8个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8个菌株均能侵染西瓜,发病症状和自然发病症状完全一致;从接种发病的病果上可重新分离到相同的细菌。对该8个菌株菌体形态、染色反应、培养性状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等项目进行观察测定,确认供试菌株为燕麦食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rulli Willems et al.,1992)。  相似文献   

15.
选择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菌(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rulli,Aac)的抗利福平菌株RifAac,通过人工模拟接种试验,采用选择性平板分离、菌落PCR(Bio-PCR)和常规PCR方法,观察该病原细菌在西瓜种子、土壤、病残体和田水中的存活期。结果表明,果斑病细菌在种子表面可存活4~5个月,在田水中可存活2个月,在不含植物残体的土壤中可存活8个月,在含西瓜残体的土壤中可以存活12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16.
从青海省大通县达隆村农田采集自然感病的植物叶片并分离出真菌菌株,以密花香薷为靶标草,通过离体叶片和温室盆栽试验以及作物安全性评价,筛选获得1株具有较好除草活性的生防菌DT-XRKA。结果表明,离体叶片接种DT-XRKA 7 d后,密花香薷叶片上出现产3~4倍于菌饼大小的灰褐色病斑,病斑面积达到了整个叶片的50%以上,在接种处可见大量灰褐色的菌丝,中心黑色,边缘褐色,且叶片开始逐渐失绿变黄,病级达到5级。不同浓度(1.47×101~1.47×104个/mL)的DT-XRKA孢子悬浮液对密花香薷的发病率达到67.84%~96.42%,病情指数为51.11~97.97,鲜质量防效达到52.44%~82.67%。作物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DT-XRKA菌株孢子悬浮液对油菜、白菜、番茄、黄瓜和辣椒安全。经形态学特征和rDNA-ITS序列分析将DT-XRKA鉴定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  相似文献   

17.
黄瓜霜霉菌生理分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2至1985年进行了黄瓜霜霉菌生理分化研究,应用室内离体叶接种和田间病情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采集辽宁省七个城市和北方八个城市黄瓜霜霉菌标样,在75个黄瓜品种上进行接种鉴定和自然观察,并在海南岛进行自然诱发观察,结果发现,各地黄瓜霜霉菌的致病性基本一致,不存在生理分化现象。本试验提出利用病斑类型、病斑大小、产孢量、潜育期及叶片气孔密度可试作为黄瓜霜霉病品种抗性接种鉴定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烟草赤星病菌致病力测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用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和其它植物来源的分离物(Alternaria sp.)共39个菌株分别接种烟草品种G80和G140的幼苗,并用其中24个菌株接种此二品种的离体叶片。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对离体叶片的穿透生长能力与致病力以及对幼苗的致病力(病叶率与病情指数),明显地表现为从低到高的组群关系。其中,烟草赤星病菌5个菌株,TBA6、TBA8、TBA12、TBA19和TBA28,为表现一致的高致病力,而TBA20和TBA27表现一致的低致病力。比较发现,病菌对离体叶片的致病力(等级)与其对幼苗的致病力,在烟草赤星病菌的24个菌株间以及在两个烟草品种间的趋势相一致,而病菌对离体叶的穿透生长能力与其对幼苗的致病力之间无一致趋势。讨论认为,离体叶片法用于测定病菌的致病力不失为一种准确快速而又易于控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福建省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的病原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在福建种植的西瓜上发现一种新细菌病害———西瓜细菌性果斑病.从病叶和病果上分离到20个细菌菌株,接种西瓜后,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完全一致,而且从接种病株上又重新分离到了相同细菌,这20个细菌菌株经柯赫氏法则证明均为该病的致病菌.各菌株间致病力无明显差异.挑选其中的14个菌株经革兰氏染色、菌体形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性等测试,确认该病原菌为燕麦嗜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esubsp.citrulli).该病菌除侵染西瓜外,人工接种尚能侵染多种葫芦科及番茄、玉米、大豆等作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