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西南桦人工林的群落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西南桦是我国西南热带山地及南亚热带地区的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速生阔叶造林树种。以西双版纳普文试验林场营造的7~12年生的西南桦人工林为对象,从该人工林群落的种类组成特征、林地的土壤肥力状况、人工林的病虫害观察等方面,并与当地的山地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和热带次生林3种天然林作比较,对西南桦人工林的群落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南桦人工林所形成的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良好的生态恢复功能。  相似文献   

2.
不同造林措施对桉树人工林地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桉树人工林地力退化问题,通过比较两种造林措施下桉树人工林地土壤肥力特征发现,皆伐和造林时的人为活动对浅土层(0~20 cm)的土壤有松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土壤容重,部分提高土壤持水量和孔隙度,但造林后林地土壤物理特性变差,炼山+机械挖桩造林措施对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破坏作用要明显高于伐根催腐造林;与皆伐前相比,两种造林措施均导致了林地土壤pH向酸性化方向发展;伐根催腐造林使得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全N、全K、Ca和Mg含量均较皆伐前大,炼山措施导致大量养分烧失和流失,故其最小;土壤微量元素中除了Cu以炼山造林地最大外,Fe、Mn、Zn、B均以伐根催腐造林地最大。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蓝桉人工林地土壤肥力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蓝桉施肥和造林后的林地土壤肥力监测和分析。经对设于保山市辛街3种施肥处理的蓝桉人工林地,进行为期两年(1993、1994年)的土壤11项化学性状监测得出:土壤的有效N、P、K的含量随林地的施肥而增加;造林两年后,土壤的pH(H2O)、pH(KCl),有机酸,全氮,有效N、P、K,水解酸,交换性Ca(++)、Mg(++)的指标均低于造林前。  相似文献   

4.
本次研究选择黄冕林场场内桉树人工林为调查对象,主要调查5个分场桉树人工林土壤养分情况,分析同一树种林下土壤不同坡位的肥力区别,比较不同树种林下土壤肥力的区别,旨在为广西黄冕林场的桉树人工林养分循环调节与平衡施肥提供参考依据。分析可知:黄冕林场五个分场中,桉树人工林林地土壤肥力系数Pi排列顺序:板勒(1.22)波寨(1.05)沙塘(0.97)=盘龙(0.97)洛清江(0.89)。  相似文献   

5.
滇西北的森林生态系统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超过一半的森林生态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并退化为石漠化裸地、荒草坡、疏林灌丛地、干扰迹地和次生林地,使系统的结构改变、功能降低、内部环境恶化,物种间平衡关系破裂。针对传统的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中存在的造林树种单一、模式单一、缺乏景观观念、自由放牧等问题,提出采用“近自然林业”理论和方法,通过确定恢复策略,采用乡土树种,发展混交林,早期抚育目的树种,天然更新,对林地进行针对性管理等技术手段,以实现滇西北亚高山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灰木莲、巨尾桉和厚荚相思3种人工林地的土壤肥力变化,为制定相应的营林措施提供参考,对3种8年生人工林0 ~ 20cm土层的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不同树种的土壤微生物总量为灰木莲>厚荚相思>巨尾桉.同一树种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是:灰木莲林地夏季>冬季>秋季>春季;巨尾桉林地秋季>春季>夏季>冬季;厚荚相思林地秋季>春季>冬季>夏季.(2)3种林地土壤的三大类群微生物数量特征表现为细菌最多,真菌数量最少,但在不同季节里有变化.灰木莲林地和厚荚相思林地的细菌数量明显大于巨尾桉林地;而巨尾桉林地的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在春夏两季均大于另外两种林地,但秋冬两季则是3种林地中最少的.(3)3种林地的土壤蛋白酶活性在春季基本持平,但在夏季和冬季的差异却达到极显著水平;而3种林地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在夏季和冬季出现两次高峰,冬季的酶活性最大,差异达显著水平.分析表明不同树种对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组成以及土壤酶活性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人工林更新对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影响程度与造林方式、树种、整地、林龄、施肥等因素密切相关。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今后的研究工作需要将对比分析研究、时间序列的研究、重复采样研究和模拟研究4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人工林土壤质量变化机理的研究,以期为科学营造和管理人工林,提高林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对26年生楠木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及土壤肥力进行调查,以研究楠木人工林培肥土壤功能,结果表明:营造楠木人工林后林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团聚体的稳定性增强,容重降低,总孔隙度增加,林地土壤结构状况、孔隙、水分和养分状况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楠木人工林比杉木能更好地培肥土壤。  相似文献   

9.
桉树人工林土壤养分效应及其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桉树人工林的土壤养分效应,并通过改进的内梅罗(Nemerow)综合指数对土壤肥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试验地林地土壤属于贫瘠水平,表土层A层土壤肥力综合指标值显著高于中土层B层;不同树种人工林土壤肥力存在着显著差异,依据综合肥力系数大小:柳桉>巨尾桉>赤桉>粗皮桉>巨桉;综合表明桉树人工林土壤养分效应呈正面效应。但由于多因素影响以及时间较短的缘故,而这种养分效应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大叶相思采用容器育苗造林,其苗木造林成活率高,幼林生长较快.大叶相思林木树冠大,枝叶茂密,枯枝落叶多,在林地里的地表层,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能减少林地里的地表层土壤水土流失,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是马尾松低产林地改造的优良树种.  相似文献   

11.
次生阔叶林更新方式对林分生长和演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光泽县九龙坑天然次生阔叶林天然和人促更新方式下的林分恢复进行调查,比较这2种更新方式群落的生长、物种多样性、生态优势度和重要值。结果表明:不同更新方式林分的生长、物种多样性、生态优势度和重要值均存在明显差异。人促更新17 a后林分的平均胸径、树高及蓄积量分别是天然更新林分的1.8倍、1.6倍和2倍。采用人工促进天然更新能加速群落的演替进程,且在材种和材质方面达到经营的预期目标,进而提出将次生阔叶林改造培育成工业原料林的技术措施,并解决了合理密度设定这一关键改造技术。  相似文献   

12.
乌拉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森林群落土壤化学性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乌拉山自然保护区的3个森林类型(天然油松林、人工油松林、白桦林)不同层次(O~5 cm,5~10cm,10~20 cm,20~40 cm)土壤的化学性质进行了测定、分析与对比.结果表明:(1)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化学性质存在明显的差异.土壤有机质、全N、全P含量在不同森林类型下表现出相对一致的规律,即其含量大小顺序为:白...  相似文献   

13.
不同经营模式的水源涵养林生态防护功能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山西五台山研究了不同经营技术措施的水源涵养林的生态防护功能,研究结果表明:油松纯林的林冠截留率最大,桦木纯林的林冠截留率最小,针阔混交林林地的持水量较高,其次为阔叶林、人工针叶林,阔叶林地土壤入渗率较针阔混交林高;经过封禁和封育后的灌木林改良土壤的作用明显;抚育型的林木生长量比封育和封禁型的大。不同经营技术措施的水源涵养林的生态防护功能不同, 应根据具体的立地条件和林分结构以及植被类型选择不同的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中国热带次生林生产潜力与经营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完成对中国热带地区次生林现状、经营情况的相关资料分析和重点地区的实地调查后认为:从目前次生林的生态效益来看,对比人工林,次生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持地力等方面表现出较好的效益;与原始林比较,次生林在吸收CO2和释放O2和改良土壤的功能相对强,而固土效益和蓄水效益则较低。在经济效益方面,通过样地的调查分析,由于缺乏经营,次生林的木材生产能力相当低,单位面积平均蓄积量约仅78m^3/hm^2,为世界平均森林蓄积水平的68%左右。通过经营,中国次生林有较大的生态和经济潜力开发空间。由于中国经济仍然比较落后,特别是在农村,环境保护和生存问题都很突出。因此,要保护和发展次生林,只有选择生态和经济效益同时兼顾的经营模式,才能实现其可持续性。通过一年的调研,根据中国的经营传统和结合现实状况,归纳出目前在中国可以普遍推广的三个主要经营模式,即:社区综合经营模式、天然林的恢复与重建模式和经济物种套种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5.
头塘小流域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区域位于云南省东北部会泽县城东郊的头塘小流域,属金沙江支流牛栏江水系上游。以自然植被针叶混交林地为参照,与针叶人工纯林地、阔叶人工纯林地、针叶人工混交林地进行比较,分析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物理性状的差异和动态过程,以及土壤物理特性变化与人为干预影响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阔叶林和混交林对土壤性状的恢复作用大于纯林,华山松对土壤环境的恢复作用大于云南松,且与林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不同模式退耕还林地上径流和侵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为了提高工程质量,发挥更大生态功效,采取了一些不同的退耕还林模式。通过对该区不同模式乔木型、乔草型、经济林型在其主要生态功效径流和侵蚀方面的研究,在退耕还林初期乔木型、乔草型、经济林型较对照农田年径流模数降低62.78%、42.24%、50.20%,侵蚀模数降低79.5%、60.7%、71.7%,从而总结出乔木型在水土保持方面成效显著,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退耕还林应以乔木型为主。  相似文献   

17.
生态公益林林地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湖南省5种不同类型生态公益林为研究对象,对其林地土壤水源涵养功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土壤容重的均值来看,自然保护区类公益林林地最低,天然混交林相对于人工纯林林地土壤结构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土壤的非毛管孔隙度大致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不同类型公益林林地土壤最大蓄水量顺序为:江河源头>江河两岸>自然保护区>湿地和...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更好的制定关于加强慈利县公益林保护、对公益林的提质改造以及公益林保障体系建设等相关决策,并提供基础数据与技术参考,本研究以慈利县公益林为研究对象,运森林生态连清技术体系评价慈利县公益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结果显示:慈利县的公益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量大小排序为涵养水源(384895.407万元·a^-1)>生物多样性保护(201330.400万元·a^-1)>固碳释氧(112347.871万元·a^-1)>净化大气环境(42975.974万元·a^-11)>保育土壤(34339.778万元·a^-1)>林木营养积累(4860.117万元·a^-1),涵养水源功能是森林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其价值量占总价值量的49.30%,在不同乡镇中,江垭镇、零阳镇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总体高于其他乡镇,青龙湾林场最低。按不同优势树种组分,栎类、灌木林、马尾松、杉木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高于其他优势树种组,桉树最低,楝树次之。慈利县各镇(乡)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量为780749.547万元·a^-1,是当年慈利县财政总收入9.01亿元的8.67倍,表明在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可以考虑大力营造混交林,尤其是营造以阔叶树为主的混交林,从而提高慈利县公益林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9.
抚育间伐对人工林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抚育间伐对人工林有重要影响。针对抚育间伐对人工林的林下植被多样性、生物量、凋落物分解、土壤肥力和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影响的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今后的研究重点应该放在抚育间伐后人工林的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的长期定位研究,抚育间伐调控人工林凋落物分解的机制和对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影响的研究等方面,并需要开展各地区主要森林类型、多种立地条件和不同密度森林的抚育间伐研究。  相似文献   

20.
非公有制人工商品林限额采伐管理制度创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林农的视角,以福建省闽侯县为例,探讨非公有制商品林限额采伐管理制度创新。提出以市场经济体制、服务型政府新视角及以人为本为价值取向;对公益林和商品林分别采取不同的采伐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地划定生态公益林,遵循林农意愿编制人工商品林经营方案,简化非公有制人工商品林的审批手续,取消育林基金改征环境绿化税,严格实行凭证运输制度,建立林地档案,公开林业生产要素信息等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