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闽真2号为供试菌株,选择3个不同制冷量培养库,采用不同放置方法,按常规模式培养、出菇,考察不同培养库菌包失重率,研究工厂化条件下海鲜菇菌包培养过程失重对产量的影响。结果为:不同制冷条件培养库的菌包失重率和海鲜菇产量均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2.
以不同芍药品种为试材,采用甲醇漩涡法进行次生代谢产物的提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进行成分的分离和鉴定,基于代谢组学进行差异鉴别分析,并基于本地代谢数据库的自建MWDB数据库(Metware Database),对原始数据进行筛选,对不同品种芍药的代谢物进行质控分析、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法、聚类分析和样品重复相关性评估,研究了3种芍药品种次生代谢产物之间的差异,以期为进一步对芍药药用价值的研究、栽培育种及遗传改良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3个芍药品种中鉴定出萜类、生物碱类、酚酸类、鞣质、木质素和香豆素类共五大类464种次生代谢物;由主成分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可知3个芍药品种间的次生代谢物差异明显;差异代谢物的筛选共得到3个品种间显著差异代谢物53种(上调26,下调27);利用KEGG数据库共注释到194条差异代谢途径,富集到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烟酸和烟酰胺代谢、糖酵解代谢和苯并恶嗪类生物合成共5条生物合成途径。“红色魅力”“大富贵”“粉玉奴”的次生代谢物的种类和含量存在较大差异,3个芍药品种次生代谢产物差异显著,其中“粉玉奴”适合作为药用品种...  相似文献   

3.
海鲜菇(Hypsizygus marmoreus)工厂化栽培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通过分别设置前期不同菌包重量、菌包培养时间与后期出菇光照强度、通风量和湿度,保持其它培养条件一致使其正常出菇,分析出菇前菌丝培养时间、菌袋重量与搔菌后光照强度、通风量、开袋补水对海鲜菇菌丝恢复、现蕾时间、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菌丝培养110 d,产量最高,达(490.5±26.2)g·袋-1;海鲜菇产量随菌袋重量增加而提高,1.2 kg菌袋产量较高;光照强度会促使菇盖变大,200 lx光照强度下,菇盖适中,产量最高,达(464.5±18.6)g·袋-1;大通风量(每10分钟通气5 min)条件下菇盖明显增大,产量增高,达(465.5±32.1)g·袋-1;补水处理可以增加产量,提高生物学效率,产量达(466.0±25.3)g·袋-1。该研究对确定海鲜菇最适栽培条件,提高海鲜菇的产量与品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食用菌》2021,(2)
研究了不同培养时间对海鲜菇菌包pH、含水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菌包pH先升高后下降,峰值出现在菌包培养60 d时,为7.42;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菌包含水量逐渐上升;海鲜菇产量与菌包培养时间有关,110 d(后熟期75 d)时产量最高,平均单包产量为539.04 g,并显著高于对照(培养120 d,后熟期85 d)。菌包pH逐渐趋于稳定或含水量比初始期上升13.32%,可作为海鲜菇工厂化生产中判断菌包后熟完成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芦笋两性花与雄花中发生可变剪接基因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变剪接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使同一个mRNA前体生成多种不同的异构体和产生蛋白质多样性。利用RNA-seq测序技术分析芦笋两性花蕾与雄花蕾性别分化前期、中期、后期的可变剪接,从中发掘与两性花及雄花形成密切相关的特有可变剪接。研究结果显示,在所有试验材料中基因可变剪接均以3′端可变剪切位点(3S)和外显子跳跃(ES)类型为主。GO分析表明,两性花与雄花在3个时期均发生可变剪接的基因主要富集于代谢过程、生物合成以及物质结合相关GO条目中。通过GO和KEGG分析发现,两性花特有的可变剪接基因主要富集到代谢途径、核糖体蛋白等含氮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代谢、过氧化物酶体、氧化磷酸化途径等,其中含氮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代谢过程和过氧化物酶等抗氧化活性可能与两性花雌蕊的发育相关。雄花蕾特有的可变剪接基因主要富集到代谢途径、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和脂肪酸生物合成等脂质代谢过程,其中脂肪酸生物合成等脂质代谢过程可能与雄花中雌蕊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6.
研究比较了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不同发育阶段花果的低温响应机制。以花蕾、完全开放的花和花后2周左右的幼果为试验材料,–3℃低温处理12 h,以未经低温处理样品为对照,测定生理生化指标并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低温胁迫导致细胞膜破坏,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抗氧化酶活性明显升高。总体上抗低温能力为花蕾花幼果。转录组测序分析共获得6 987个差异表达基因(DEG),对这些基因进行通路注释分析,发现大量与低温胁迫相关的代谢途径,其中碳水化合物代谢中的糖酵解/糖异生、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及磷酸肌醇代谢途径,氨基酸代谢中的色氨酸代谢和酪氨酸代谢途径,酯类代谢中的甘油磷脂代谢、α–亚麻酸代谢和甘油酯代谢途径,次生代谢中的异喹啉生物碱生物合成途径以及能量代谢中的硫代谢途径在3个花果发育时期低温与对照的比较组中显著富集,说明这几个途径都是枇杷花果响应低温胁迫的重要代谢途径。"苯丙烷类生物合成"途径在前两个时期比较组中富集水平较高,氨基酸代谢相关途径在幼果比较组中富集更多。另外,从低温处理相关差异表达基因中筛选到了53个AP2-EREBP基因,14个WRKY基因和15个NAC基因,并对其中12个低温响应相关转录因子基因进行了qRT-PCR表达分析,进一步证实了转录组数据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粒径对平菇栽培用玉米芯发酵料代谢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玉米芯粒径对平菇栽培用发酵料中代谢物的影响,采用代谢组学技术分析添加不同粒径玉米芯的发酵料中微生物代谢物及其代谢通路。结果表明,添加小粒径玉米芯(D50=0.5 cm)和大粒径玉米芯(D50=1.5 cm)的发酵料中微生物代谢物差异显著。在正离子(POS)和负离子(NEG)模式下分别筛选得到464种和201种差异代谢物,包括芳香族化合物、氨基酸、糖及醇类、脂质、生物碱等。差异代谢物分别富集到90条(POS模式)和94条(NEG模式)代谢通路,差异显著的有2条,分别为源自鸟氨酸、赖氨酸、烟酸生物合成生物碱和组氨酸代谢。说明不同粒径玉米芯发酵料中微生物代谢物具有显著差异,为发酵料栽培平菇原料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广泛靶向代谢组学的方法,通过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聚类分析、富集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测定并比较干旱胁迫和对照大蒜幼苗叶片的代谢物质成分。结果共检测出23类743种代谢物,其中313种上调,430种下调,差异代谢物134种,占总体代谢物的18.03%。上、下调差异代谢物质数量最多的为黄酮、苯丙素、黄酮醇、黄酮类、核苷酸及衍生物、氨基酸及衍生物、糖类、有机酸及衍生物等8类物质,主要富集在黄酮和黄烷酮的生物合成途径中,干旱胁迫后大蒜幼苗叶片黄酮差异代谢物数量较多且上调。对大蒜黄酮代谢途径进行分析,咖啡酸和麦黄酮O–丙二酰己糖苷的上调关联代谢物质最多,推测干旱胁迫下黄酮和苯丙素物质含量的增加会显著提高大蒜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9.
郑少玲 《食药用菌》2020,28(2):130-132
液体菌种替代固体菌种是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发展趋势。海鲜菇液体菌种应用于工厂化袋式栽培,接种后12 h菌丝萌发,24 h菌丝封面,菌包发菌培养时间比使用固体菌种提早10天左右,出菇整齐,品质优,产量高。重点介绍海鲜菇液体菌种的培养基配方与配制、接种与培养关键技术,提出液体菌种质量检测方法,给出定性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10.
‘苏翠1号’梨因其极早熟、汁多味甜、肉质细脆而深受广大消费者喜欢。为了解‘苏翠1号’成熟果实主要代谢产物及代谢通路相关基因表达情况,探究其果实优异性状形成的物质和分子基础,对‘苏翠1号’及其亲本‘翠冠’和‘华酥’成熟果实样本进行代谢组和转录组测序分析。代谢组分析发现,3个品种间,前25个差异代谢产物主要包括有机酸、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甘油磷酸脂、脂肪酸和绿原酸。HPLC测定表明,蔗糖含量在‘苏翠1号’中最高,葡萄糖含量在‘翠冠’中最高,果糖含量在‘苏翠1号’和‘翠冠’中相似,略高于‘华酥’,山梨醇含量在‘苏翠1号’和‘华酥’中均显著低于‘翠冠’;苹果酸含量在‘苏翠1号’中最高,柠檬酸含量在‘华酥’中最高,‘苏翠1号’和‘华酥’总酸含量相近,均高于‘翠冠’。氨基酸含量分析表明,‘苏翠1号’的氨基酸总含量及天冬氨酸、苯丙氨酸、甲硫氨酸含量显著高于‘翠冠’和‘华酥’。转录组GO和KEGG分析表明,相较于‘翠冠’和‘华酥’,‘苏翠1号’有机底物分解过程、脂质代谢、有机酸生物合成、羧酸生物合成、多糖代谢等生物学过程及代谢途径显著富集。进一步挖掘差异基因发现,糖代谢中的SPS、山梨醇代谢中的S6P...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平菇生长发育过程中子实体形成的代谢物基础,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四级杆质谱(UPLC-ESI-MS/MS)技术结合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对发菌完成期(MM)、原基期(MP)及子实体分化期(MF)的平菇菌丝体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主成分(PCA)模型分析结果显示3个时期平菇菌丝体中的代谢产物具有明显差异。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以VIP(varible importance in the projection)>1和差异倍数值(fold change)≥2或≤0.5为条件对MM vs MP、MM vs MF和MP vs MF中的差异代谢物进行比较分析,分别获得139个、147个和67个差异代谢物,变化倍数最大的物质包括氨基酸及其衍生物、脂质、生物碱、有机酸等,说明这些差异代谢物对平菇子实体发育具有重要影响。KEGG分析表明,苯丙氨酸代谢、色氨酸代谢、嘌呤代谢等20条代谢通路表现活跃。在子实体发育过程中,脂质、有机酸、核苷酸及其衍生物、氨基酸及其衍生物之间明显相关。以上研究结果为平菇子实体发育机制和标准化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正>14海鲜菇出菇库设计原则海鲜菇、白玉菇与蟹味菇仅是商品名称不同,都属于同一品种(见连载1)。白玉菇与蟹味菇采用机械重度搔菌法,而海鲜菇采用的是轻度搔菌法,刺激出菇。菇蕾形成后,前者是增加供氧量,发育成长度为8~10厘米的丛状商品菇;后者是提高出菇库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将菇柄拉长至13~15厘  相似文献   

13.
温度是影响斑玉蕈(Hypsizygus marmoreous)菌包后熟阶段生理成熟关键因素之一,研究了不同温度对斑玉蕈菌包后熟阶段生物学参数与出菇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温度的升高菌包颜色逐渐由白色变为浅黄色,硬度逐渐变软。23℃~29℃范围内,不同温度培养菌包各生物学参数指标变化趋势一致,且后熟培养温度越高,纤维素酶、木聚糖酶活力越高,菌包内还原糖、可溶性蛋白含量越高,p H越低。出菇试验结果表明,29℃产量最高,为527.76 g,较23℃与26℃产量分别提高7.3%和5.1%;32℃出菇产量仅为406.90 g,35℃培养菌袋,菌丝大量死亡裂解,无法出菇。  相似文献   

14.
蔡俊冲  卢慧苏 《食药用菌》2020,28(4):286-288
根据秀珍菇第一潮出菇的特点和难点,结合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其出菇管理技术:确保菌包培养充分成熟,适时割口;搞好环境卫生、培养健壮菌包,错棚出菇、错时割口,及时清理发病菇蕾等措施预防黄枯病发生;低温刺激,诱导原基发生;割口出菇,科学管理;适时采收,冷藏保鲜;做好采后管理等。  相似文献   

15.
白宝福 《吉林蔬菜》2012,(12):54-54
松茸又名松口蘑或松蕈,其菌肉肥厚,香气浓郁,风味绝佳,是菇中的珍品,被誉为"菌中之王"。松茸富含蛋白质、脂肪和多种氨基酸,包括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含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和维生素PP,核酸衍生物、肽类物、有机锗和多糖等。松茸有很高的  相似文献   

16.
斑玉蕈(Hypsizygus marmoreus)栽培过程中菌包培养需要较长的后熟期。目前判定菌包成熟度尚无统一指标,仅凭借生产经验,影响斑玉蕈生产稳定性和出菇的一致性。该研究分析斑玉蕈菌包不同培养时间,其菌包理化指标与出菇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菌包培养120 d左右,菌包上、中、下各部分pH值、还原糖含量等指标都趋于一致,此阶段出菇的产量最高,达516.7 g·袋-1。该研究旨在为建立科学可靠的斑玉蕈菌包成熟度判断方法提供参考,对工厂化生产的高效及稳定性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生长在黑暗、白光、蓝光下的金耳(Naematelia aurantialba)子实体为材料,利用转录组分析光照对金耳子实体转色的影响。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结果表明:白光诱导的转色子实体与黑暗处理的未转色子实体相比,差异表达基因总数为1 797个(1 308个上调,489个下调);蓝光诱导的转色子实体与黑暗处理的未转色子实体相比,差异表达基因总数为1 617个(1 056个上调,561个下调);蓝光诱导的转色子实体和白光诱导的转色子实体相比,差异表达基因总数为152个(74个上调,78个下调)。GO功能富集分析表明:与黑暗处理未转色子实体相比,蓝光或白光诱导的转色子实体中大部分差异表达基因上调,且主要富集在翻译、肽类代谢、核糖体结构成分、结构分子活性等过程;蓝光和白光诱导的子实体中,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呼吸调控、跨膜运输及膜组分等相关过程。KEGG代谢途径富集分析表明:参与核糖体、氨基酸生物合成及2-氧羧酸代谢等途径的相关基因在子实体转色过程中大部分上调表达。根据KEGG代谢途径富集分析,筛选到9条与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核黄素代谢等相关的色素代谢途径及差异表达基因。从蓝光和黑暗比较组中的...  相似文献   

18.
为了优化榆黄蘑栽培条件,利用海鲜菇菌糟来栽培榆黄蘑,根据食用菌生长特性、浓密程度以及生长周期等作为衡量指标,并测定其中的粗多糖、蛋白质及脂质含量,探究出海鲜菇菌糟栽培榆黄蘑的最优培养基为:海鲜菇菌糟60%、棉籽壳30%、麦麸5%、玉米芯2%、蔗糖1%、石灰粉2%、p H值7、含水量65%,为榆黄蘑的综合开发以及工厂化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技术对西瓜5份具有代表性的材料果实进行代谢产物分析,在此基础上选取栽培西瓜高糖材料‘97103’和野生西瓜低糖材料‘PI296341’,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方法对主代谢产物进行定量分析。从成熟果实中定量鉴定出58种代谢物,其中22种在‘97103’和‘PI296341’间存在显著差异。韧皮部运输的棉籽糖在野生低糖材料果实中大量滞留,而在栽培高糖材料中极少积累。综合差异代谢物及其代谢途径分析发现,高糖材料‘97103’果实在水苏糖、棉籽糖等光合产物卸载途径及蔗糖积累代谢途径上的代谢产物积累较高;而低糖材料‘PI296341’,则在氨基酸代谢、有机酸代谢途径及6–磷酸葡萄糖等糖代谢途径上产物积累较高。这些发现为野生西瓜进化到栽培种果实品质的代谢产物积累和调控提供了重要依据,也可为提高西瓜品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秀珍菇生物学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秀珍菇又名白平菇 ,其学名为黄白侧耳。秀珍菇菇形秀小、白漂 ,口感柔嫩 ,美味爽口 ,营养丰富 ,富含蛋白质、多糖、脂肪、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人体必需 8种氨基酸含量齐全 ,备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由于品种来源不同 ,部分秀珍菇品种表现特征稍有差异。据卢政辉等报道 ,秀珍菇有两个菌株 :一是引自日本的“小平菇” ,出菇温度 8~ 2 4℃ ,菌盖灰色 ,成熟后色白 ,丛生柄短 ,产菇集中 ;二是引自台湾的小平菇 ,出菇温度 8~ 2 4℃ ,菌盖浅灰色 ,单生、柄短 ,中生或偏生。现将其生物学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 生物学特性1 .1 营 养 栽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