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兴市铅锌尾矿库区植物资源调查及耐性植物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资兴铅锌尾矿区植物季节变化的调查,以及对该区植物重金属含量与分布特征的分析,初步筛选了适合于Pb、Zn尾矿库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的植物种质资源。该区共记录高等植物81种,分属34科,其中自然定居62种,人工引种木本植物19种。重金属累积及转运特性分析表明,这些物种均对复合重金属污染具有较强的耐受性,其中,优势自然定居植物和人工栽种的木本植物对Pb、Zn富集能力均未达到超富集植物的临界阈值,一年蓬和青蒿对Cd的富集量分别达107 mg/kg和136 mg/kg,具有Cd超富集植物的基本特征,野菊花、酸模、青蒿、女贞和桂花树均具备超富集植物特征。研究结果为铅锌矿区及其污染场地生态修复提供了先锋植物和生态经济树种资源。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湖南省资兴市某已闭库并实施生态修复的铅锌尾矿库及周边受污染土壤和植物的采样分析,以ICP—ASE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了杉木、杨树、栾树、泡桐、香樟和乌桕等6种木本植物中Pb、Zn、Cu和Cd等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并运用转运系数和富集系数分析了植物相应的富集能力与转运特征。结果表明:6种植物中,对Pb富集系数最大的为乌桕,达到0.029;对Zn富集系数最大的为泡桐,达到0.374;栾树对Pb的转运系数达到1.314;泡桐对于Zn的转运系数达到1.452。6种植物均能适应铅锌重度污染的生长环境,其中乌桕、泡桐、栾树富集和转运Pb、Zn能力突出,适宜作为铅锌矿区植物修复的主要木本树种。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桑树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潜力,以工业区周边桑树及与之对应根基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样品中Mn、Ni、Zn、Cd、Hg、Pb、As、Cu、Cr等9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以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分级评价;通过主成分分析对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进行解析,分析桑树中不同元素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计算桑树的富集、转运系数分析桑树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潜力。结果表明:城郊工业区土壤中Mn、Ni、Pb元素处于清洁状态;Zn、Cd、As、Cr元素处于轻度污染水平;Hg元素处于重度污染水平。区域土壤重金属元素整体处于中度污染水平。通过主成分分析,Mn、Cr、As、Hg、Cd污染可能不同程度受燃煤、金属冶炼等因素影响;Pb、Ni可能来源于交通污染源以及成土母质双重影响;Cu可能与区域交通污染及有机肥施用有关。综合分析认为:桑树对Ni元素综合富集能力相比于其他元素较强,对Zn、Cd、Hg具有较强的转运能力,对Ni、Zn、Cd、Hg具有较强的修复潜力,其中对Ni元素的修复潜力最强。桑树可作为Ni、Zn、Cd、Hg复合污染地生态修复的首选树种。  相似文献   

4.
东江湖铅锌矿渣堆场优势植物重金属富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并测定东江湖典型铅锌渣堆场优势植物及其根系土壤重金属含量,研究了植物对重金属富集和转运的能力。结果表明:1)臭牡丹、盐肤木、马尾松、芒萁、木姜子、枫树、桂花树、木荷和红叶石楠等9种优势植物体内重金属Pb、Cd和As含量均高于一般植物中重金属元素的正常含量(Pb 0.1~41.7 mg/kg,As <1 mg/kg,Cd 0.2~0.8 mg/kg);2)9种植物对Pb和As的富集系数BCF值均小于1;3)除盐肤木外,其它植物对Cd的BCF值均大于1;4)马尾松、臭牡丹、芒萁和盐肤木对Pb的转运系数TF值大于1;5)除木荷外,其它植物对Cd的TF值大于1;6)枫树、马尾松、木姜子和盐肤木对As的TF值大于1。综合分析可知,臭牡丹/马尾松、芒萁和木姜子分别对Pb、Cd和As的富集和转运能力最强,具有作为铅锌矿渣堆场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植物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指出了城市垃圾填埋场对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选择合适的植被对其进行生态修复尤为重要。针对实际测定了保定市某垃圾填埋场13种优势植物的重金属含量。结果显示:柳树、杨树、榆树、紫穗槐、龙葵和商陆对Cd的吸收能力较强,可作为重金属Cd的修复植物加以推广;柳树、杨树、芦苇、狗尾草、龙葵、商陆、藜吸收Zn的能力较强;芦苇、爬山虎、商陆吸收Cu、芦苇吸收Cr的能力较强;榆树、爬山虎、狗尾草对Pd具有较强的吸收富集能力;可认定龙葵为Cd和Zn的超富集植物、爬山虎为Pb的超富集植物。因此,这些植物可用于城市垃圾填埋场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治理。  相似文献   

6.
以兰州市城区常见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叶片和对应土壤重金属Cr、Pb、Cu、Cd的含量,对其污染程度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探究了植物叶片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富集能力。结果表明:同一树种叶片对不同重金属富集能力排序均为CrPbCuCd;3个研究区域重金属污染程度为:Pb的污染最严重(C=11.88,C为污染系数),Cu的污染为中度(C=2.49),Cd的污染为轻微(C=0.40),Cr的污染为轻微(C=0.40);通过计算3种植物对重金属的综合富集系数,综合富集能力由大到小排序为冬青柳树松树。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我国重金属污染现状,从超富集植物、植物挥发、植物积累、植物代谢、植物固定等方面探讨了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阐述了超富集植物修复机型,为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选取广东省佛山市的生产、公园、道路、陶瓷工业、五金工业等5种绿地类型90个土壤样品,对土壤中的Cu、Zn、Pb、Cd、Cr、Ni 6种重金属含量进行测定,分析不同绿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和程度,并对绿地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各种绿地土壤的Cu、Zn、Pb、Cd、Cr、Ni 6种重金属含量均分别超出了广东省背景值的4.34倍、4.45倍、0.95倍、8.11倍、1.86倍和1.21倍,已呈现富集状态,其中Zn和Cd的含量分别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Ⅱ级标准的0.08倍和0.37倍。Cd平均含量超标严重,其次为Zn和Cu。陶瓷工业绿地和五金工业绿地土壤重金属含量间相关性显著。5种绿地类型中生产、公园和道路等3种绿地土壤重金属均达到安全等级,其中公园绿地较生产绿地和道路绿地的安全性强;而陶瓷工业绿地土壤属于轻度污染;五金工业绿地土壤的污染等级最高,达到中度污染。城市各绿地土壤潜在生态风险均为轻微。单一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系数表现为Cd最大,Pb最小,5种绿地类型的土壤受到重金属污染的潜在生态危险程度均为轻微污染。  相似文献   

9.
通过在汕头市贵屿镇重金属污染区对广东省内常见小叶榕、水翁等15种园林景观植物进行栽种试验,研究了这15种植物叶片的重金属含量及富集系数。结果表明:对Pb的富集系数最高的是小叶榕;对Cd富集系数最高的是假连翘;对Ni富集系数最高的是山杜英;对Cu富集系数最高的是大叶相思;对Hg富集系数最高的是鸡冠刺桐。可将对Pb、Cd、Ni、Cu、Hg富集能力较强的树种作为后续重金属植物修复的重点研究对象,为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工业、农业和交通等来源引起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土壤环境质量形势严峻,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与治理已然成为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植物修复技术是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一种有效途径。基于园林植物对重金属元素的富集和吸收作用,植物修复技术具有经济、生态、环保、对环境破坏力度小、美化环境等优势,已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研究热点。文章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近年园林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与阐述,从园林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的技术、重金属富集园林植物的筛选、植物修复技术的联合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归纳和分析,同时对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指出了铅、锌元素用途极为广泛,我国对铅锌矿的开采力度较大。但铅锌矿区周边土壤、地表水、农作物等重金属污染严重,重金属通过土壤-农作物-人的方式迁移至人体内。而农作物是重金属累积至人体的重要途径,直接关系到居民的身体健康。因此,对铅锌矿区周边农作物重金属污染及健康风险进行了综述,以全面了解铅锌矿区周边农作物重金属污染现状,为铅锌矿区重金属风险管理与污染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湖南安化氰化废渣尾矿区为例,探讨了不同重金属元素在植物体内富集规律。研究了杉木、欧美杨、马尾松对氰化废渣尾矿区的重金属(Cd、Pb、Cu、Zn和As)的吸收量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3种植物体内富集的重金属质量的高低均为:W(As)>W(Zn)>W(Pb)>W(Cu)>W(Cd)。但是每种植物对Cd、Pb、Zn、As、Cu的吸收质量分数和分布均不相同,一般为根系质量大于茎叶,与对照组基本一致。同一植物对不同重金属元素的吸收量和茎叶/根系之比均不同。这对矿区周边地区重金属污染土壤地可持续利用和生态修复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铅锌超富集植物及耐性植物筛选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利用重金属超富集植物的提取作用从污染土壤中去除重金属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之一.本研究从植物修复作用机理入手,分析了超富集植物和耐性植物的特点与解毒机制,列出了Pb-Zn超富集植物种类,最后分析了Pb-Zn植物筛选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超富集植物的筛选和植物修复工作研究进行了展望,旨在为重金属铅锌超富集植物和耐性植物筛选研究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4.
由于受污水的长期影响,湘江流域土壤和农作物中重金属的富集已成为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为此对湘江流域长沙段沿岸的10种常见农作物(芝麻、辣椒、甘蓝、空心菜、大蒜、红菜苔、胡萝卜、白萝卜、莴笋、豌豆)中的Zn、Cu、Pb和Cd含量进行了分析,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和尼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农作物污染情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0种农作物中重金属含量依次为ZnCuPbCd;除胡萝卜、白萝卜外,其他试验农作物以根部积蓄重金属能力最强;非食用性组织富集重金属的能力比可食用性组织强;湘江流域长沙段沿岸农作物中重金属以Pb、Cd污染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5.
土壤重金属污染下植物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章综述了土壤重金属污染下植物的生理生态变化,并且对植物的重金属抗性机理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探讨了以超富集植物为重点的植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柴河铅锌尾矿耐性植物与优势植物的重金属含量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实地调查取样,分析了辽宁省铁岭柴河铅锌尾矿库内受尾矿污染的土壤重金属含量,以及生长于其上的9种植物对Cu、Cd、Pb和Zn的吸收和富集能力。结果表明,Zn在小叶杨和刺玫蔷薇体内的含量较高;Cd在小叶杨和白莲蒿体内积累较多;而Pb在绣球绣线菊和华北蓝盆花中积累较多。但各种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均未达到超富集植物的要求,需采取综合农艺措施进行铅锌尾矿库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重建工作。  相似文献   

17.
指出了利用超富集植物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属已经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回顾了国内外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事件,从4个方面论述了土壤重金属的污染来源,从重金属离子的迁移转运、超富集重金属植物的选择和植物的预警作用等方面探讨了超富集植物修复和应用,并对该领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对北京市南郊房山区107杨绿化林地进行了土壤重金属吸收富集研究,林地周围有水泥厂、石材厂、污水和垃圾等不同污染源,结果表明:林地土壤受到了Pb、Cd、Cu和Zn不同程度的污染,Pb、Cu、Zn含量差异显著,Cd平均含量(0.077 6 mg·kg-1)低于北京市背景值,但Pb、Cu、Zn平均含量分别为37.61、26.25和90.3 mg· kg-1,均超过了背景值,3块林地107杨叶片的Pb、Cd、Cu和Zn含量不同,与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变化无明显规律性,107杨叶片对土壤Pb、Cd、Cu和Zn重金属元素均能吸收富集,但对不同重金属的吸收富集能力不同,呈现出Cd> Zn> Cu> Pb的变化趋势,尤其对Cd具有很强的富集能力,富集系数最高值大于16,表现出了低背景高富集,而对Pb、Cu的富集能力相对较小,富集系数均小于1;不同林地107杨叶片对同种重金属元素的吸收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银杏幼苗修复Pb和Cd重金属污染土壤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重金属Pb2+,Cd2+污染及其复合污染土壤对盆栽银杏幼苗生物量的影响及银杏幼苗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中Pb2+和Cd2+的富集特性及土壤修复.结果表明:Cd2+,Pb2+可显著或极显著降低银杏幼苗单株及各器官生物量增量,Cd2+对银杏幼苗生物量增量的抑制作用较Pb2+小,Cd2+-Pb2+复合污染进一步降低了银杏幼苗单株及各器官生物量增量;银杏幼苗体内Pb2+,Cd2+的质量分数和富集系数均表现为根>茎>叶,有利于Pb2+和Cd2+向茎、叶部迁移;Cd2+-Pb2+复合污染可促进植株对Cd2+和Pb2+的吸收,且对Pb2+的向上转运能力大于Cd2+,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和协同作用;银杏幼苗对Cd2+,Pb2+具有较大的积累量,且根中Cd2+,pb2+累积量高于或显著高于茎、叶;Cd2+-Pb2+复合污染下银杏幼苗对Pb2+具有较强的吸收、运输和积累能力;银杏幼苗对Pb,Cd污染土壤的修复潜力较强.  相似文献   

20.
107 杨对土壤重金属的吸收和富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北京市南郊房山区107杨绿化林地进行了土壤重金属吸收富集研究,林地周围有水泥厂、石材厂、污水和垃圾等不同污染源,结果表明:林地土壤受到了Pb、Cd、Cu和Zn不同程度的污染,Pb、Cu、Zn含量差异显著,Cd平均含量(0.077 6 mg·kg-1)低于北京市背景值,但Pb、Cu、Zn平均含量分别为37.61、26.25和90.3 mg·kg-1,均超过了背景值,3块林地107杨叶片的Pb、Cd、Cu和Zn含量不同,与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变化无明显规律性,107杨叶片对土壤Pb、Cd、Cu和Zn重金属元素均能吸收富集,但对不同重金属的吸收富集能力不同,呈现出Cd>Zn>Cu>Pb的变化趋势,尤其对Cd具有很强的富集能力,富集系数最高值大于16,表现出了低背景高富集,而对Pb、Cu的富集能力相对较小,富集系数均小于1;不同林地107杨叶片对同种重金属元素的吸收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