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歧苏铁(Cycasmultipin-nataC.J.Chen&S.Y.Yang)这是1994年根据杨思源20世纪80年代末采自云南开远一个私人林业苗圃的栽培材料(后移栽于攀枝花市园林科研所苗圃)发表的新种。当时未见到大孢子叶球,也不知道它的野生产地。早在1985年,一些福建漳州的花农从云南收购了这种苏铁,次年种植于厦门植物园与福州的树木园,因为这种苏铁分裂的第三回羽片似“龙”的爪,故称其为“龙爪铁”。1989年,非洲津巴布韦的奈恩·特纳(IanS.Turner)访问云南时,在昆明植物园及四川攀枝花市园林科研所苗圃见到了这种苏铁,但未能视出其真面目。1990年,他以《寻…  相似文献   

2.
《云南林业》2020,(1):56-59
槭树科仅有槭属和金钱槭属两个属,其中金钱槭属有云南金钱槭和金钱槭两个种,均为我国特有(Sun,2018)。槭属全球共约有129种,广泛分布于北半球温带、部分热带地区,我国该属植物约99种,其中63种为特有种(Sun,2018)。漾濞槭(A.yangbiense Y.S.Chen et Q.E.Yang)特产于我国云南省漾濞彝族自治县,其发现比较偶然。  相似文献   

3.
描述了采自中国云南的省藤属新种斑岭省藤Calamus banlingensis C.Y.Yang,Z.H.Yang et J.Lu。新种与无刺省藤(C.inermis T and.)相近,区别在于藤果较大,近球形,大多数歪斜似鸟头,喙与主轴的夹角约15°;鳞片达20纵列,每列由10-11个鳞片组成。而无刺藤果实较小,椭圆形,鳞片仅18纵列。  相似文献   

4.
去年春天,我们在凭祥、龙州一带进行植物考察时发现了一种高大的棕榈科植物,经鉴定为我国分布新纪录——越南蒲葵(Livistona cochinchinonsis)。 椐《中国植物志》记载,越南蒲葵产越南东京地区,很可能在广西西南部和云南的西双版纳也有分布。但从未采到过花果标本,所以一直未能确定。 越南蒲葵与大叶蒲葵(Livistona  相似文献   

5.
世界金花茶植物名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60年代初,在中国广西首次发现开黄色花朵的山茶花———金花茶(Camellia chrysan-tha)被列为中国一级重点保护植物。目前已知世界上的金花茶有42种5变种,除越南北部产10多种和我国云南、贵州、四川各产1种外,其余29种5变种均产于广西南部和西南部,广西成为金花茶的现代地理分布中心,被誉为金花茶的故乡。1越南金花茶(多瓣山茶)Camellia petlotii(Merr·)sealy,主要分布于越南北部北太省,生于海拔900~1 150 m的山坡杂木林中。2东京金花茶C·tonkinensis(pitard)Con-hon Stuart,主要分布于越南北部河内附近,生于杂木林中。3黄花茶C·…  相似文献   

6.
凤凰山产5种广东省新记录植物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报道了采自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凤凰山的5种广东省新记录植物,它们分别是刺叶高山栎(Quercus spinosaDavid exFranch)、紫茎京黄芩(Scutellaria pekinensisMaxi m.var.purpureicaulis(Migo)C.Y.Wu et H.W.Li)、狭叶蒲桃(Syzygiumtsoongii(Merr.)Merr.et Perry)、浙闽新木姜子(Neolitsea aurata(Hay.)Koidz.var.undulatulu Yang et P.H.Huang)和丛花柞木(Xylosma fascicnliflorumS.S.Lai)。标本存放于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树木标本室(CANT)。  相似文献   

7.
报道了产于云南西部贡山县高黎贡山西坡的巴坡、撕拉洛等地海拔1 380~1 500 m独龙江河畔的空竹属一新种——毒空竹(Cephalostachyum virulentum Y.M.Yang et Fan Du sp.nov.)。新种与空竹(C.fuchsianum Gam-ble)近似,合轴丛生,秆直立,秆极光亮,无主枝,小枝具叶7~9片;叶片卵状披针形,长20~25 cm,宽4~4.5 cm,叶背面无毛;叶柄长仅5 mm,叶鞘口紫色,无繸毛,明显区别于其他种类。  相似文献   

8.
张立 《森林与人类》2003,23(10):8-10
象象是现存的最大的陆生动物,属于哺乳纲,长鼻目,象科。长鼻目包括6科,其中5科动物已经灭绝,只剩象科一科两属两种动物:亚洲象与非洲象。亚洲象学名:Elephasmaximus英文名:Indianelephant别名:大象、野象、印度象体态特征:亚洲象体长5米~6米,身高2.5米左右,体重4吨~6吨,头顶是最高点。象眼小耳大,耳朵向后可遮盖颈部两侧。鼻子长约2米,弯曲自如,感觉十分灵敏。雄象上门齿突出于口外,略向上翘,长达1米多,雌性则没有。象四肢粗壮,形如圆柱,前足5蹄、后足4蹄。尾短而细,皮厚且褶皱多,体表散生极稀的粗毛,体色为灰色或灰棕色。分布:亚洲象分布在南亚、东南亚,栖息在各种地带,从茂密的森林地区到开阔的草原。国内主要分布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江城,云南西南部西盟、沧源和云南西部盈江。国外见于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缅甸、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和马来西亚。亚洲象主要栖于热带雨林、季雨林、稀树草原以及林间的沟谷、山坡,以海拔1000米以下的林带最为常见。生活习性:喜群居生活,每群数头或数十头不等,由一头成年公象带领。象群没有固定住所,生活范围很广。亚洲象食量大,以植物的嫩枝树叶为主要食物,喜食野巴蕉叶、竹叶、竹笋、棕叶芦等。  相似文献   

9.
学名 Tsoongiodendron odorum Chun木兰科 Magnoliaceae常绿大乔木,高30米,胸径1.5~2米。叶纸质,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花单生叶腋,芳香,黄白色,具红色斑点。聚合果具黄色皮孔。单种属植物。分布于福建、江西、湖南、广东、海南、广西、云南、贵州。生于海拔400~1000米处的常绿阔叶林中。越南北部也有分布。  相似文献   

10.
<正>云南沉香(Aquilaria yunnanensis S.C.Huang)是我国及周边东南亚国家特有的一个种。至今为止,发现生长于云南西双版纳、普洱、德宏、临沧及与其接壤的周边缅甸、越南、老挝。在云南主要生长于海拔1500m以下的杂木林或沟谷疏林中。是在云南已发现沉香的主要结香树种,其所结香块气味浓烈,香醇持久,是沉香中之佳品。云南沉香树干通直,分枝较少,  相似文献   

11.
报道了发现于浙江凤阳山-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浙江分布新记录植物,共2种2变种,分别是黑花紫菊(菊科Asteraceae)Notoseris melanantha (Franch.) C. Shih,根茎水竹叶(鸭跖草科Commelinaceae)Murdannia hookeri (C.B. Clarke) Brückner,细柄针筒菜(唇形科Lamiaceae)Stachys oblongifolia Benth. var. leptopoda (Hayata)C.Y. Wu,小颖短柄草(禾本科Poaceae)Brachypodium sylvaticum (Huds.) Beauv. var. breviglume Keng。鉴于红花假婆婆纳(报春花科Primulaceae)Stimpsonia chamaedryoides Wright ex A. Gray form. rubriflora J.Z. Shao与其模式变型在花梗长度、花色、花冠及裂片长度、果梗长度上有明显区别,将其提升为变种S. chamaedryoides var. rubriflora(J.Z. Shao) Y.L. Xu et D.L. Chen,并作了新组合。  相似文献   

12.
于2021—2022年,采用野外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相结合的方法,根据《中国植物物种名录》(2022版),对桫椤科植物在广东的地理分布、分布特征、生境类型和分布区划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广东省桫椤科植物共3属10种,约占我国总种数的56%。其中,桫椤、大叶黑桫椤、黑桫椤为广布种,广泛分布于广东省内;粗齿桫椤、小黑桫椤主要分布在粤北地区;结脉黑桫椤主要分布在粤中及粤西地区;平鳞黑桫椤主要分布在粤中地区;中华桫椤和白桫椤仅分布于云开山脉;笔筒树为栽培种,主要分布于广州、深圳和从化。桫椤科植物在广东垂直分布范围约为海拔85—1300 m。桫椤科在广东分布的植被类型可分为: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沟谷雨林;其地理分布可划分为4个区,分别为粤西、粤北、粤东、粤中地区,其中粤西和粤北地区桫椤科分布种类最丰富。  相似文献   

13.
对湖南省南岳原生性森林群落植物物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多样性水平比较高,接近山地季雨林的水平,其中,群落草本层的多样性水平最低,乔木层和灌木层的较高.在5种不同的原生性森林群落类型中,乔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以类型3(包石栎 锐齿槲栎 甜槠 多脉青冈-箬竹-求米草群丛)的最高, 以类型4(甜槠-花竹 云和新木姜子-淡竹叶 莎草群丛)的最低;灌木层物种多样性以类型3(包石栎 锐齿槲栎 甜槠 多脉青冈-箬竹-求米草群丛)的最高, 类型2(长叶石栎 多脉青冈-尾叶山茶-求米草群丛)的最低.植物物种相对多度分布格局的测定结果表明,分割线段模型中的序列-多度模型适宜于拟合乔木层物种与其个体数量之间的关系,对数级数分布模型适宜于拟合乔木层和灌木层;其α指数值较高,说明群落物种多样性水平较高,接近山地季雨林.分析表明, 测定群落植物物种多样性时, 如果仅用1~2个公式计算, 可能会出现错误的结果;此外, 提出了几何级数分布模型--极大值算法.  相似文献   

14.
我国西南地区竹亚科(禾本科)属种新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我国西南地区竹亚科新记录种3种及1栽培品种,其中美浓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 Munrocv.Mei-nungW.C.Lin为云南、贵州新分布,也为中国大陆新分布;廉序repanostachyum及多毛廉康竹D.hirsutiss mumW.D.LietY.C.Zhong为广西新分布;青秆竹Bambusa tuldoides Munro为广西、贵州新分布;桂单竹B.guangxiensisChia etH.L.Fung为贵州新分布。  相似文献   

15.
母生(Homalium hainanense Gagnep)属天料木科,天料木属,为海南特类用材树种之一。常绿大乔木,干形通直,高可达40余米,径粗80-100厘米;木材红褐色,坚硬致密,比重0.84,切面光滑;加工容易,不翘不裂,防虫耐腐,为珍贵用材,广泛用于造船、车辆、高级家具等。产于我国海南岛,越南也有分布。它为热带山地雨林树种,性喜温暖湿润的环境。在海南多星散分布于海拔800米以下高温多雨的山地,或有大块岩石裸露的沟谷和山坡中下部及其外围丘陵,主要属花岗岩母质风化的红壤性土地区。  相似文献   

16.
大别山山核桃 Carya cathayensis Sarg.var.dabieshanensis(M.C.Liu et Z.J.Li)Y.Z.Hsn et N.C.Tao nov.comb.是近年来才发现的一个分布最北的山核桃属新变种。1980年在《植物》杂志上刊登安徽省林业工作者在大别山发现野生山核桃后,我所于1982年5月派科研人员去安徽省金寨县燕子河区渔潭乡西园村核桃沟调查,并采集标本。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一、大别山山核桃的生境中心分布区在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山脉  相似文献   

17.
报道了3个浙江种子植物新分类群:异形玉叶金花Mussaenda shikokiana Makino f. anomala (H. L. Li) J. P. Li,S. J. Ying et Z. H. Chen新等级与新组合变型,石山薜荔Ficus pumila L. var. calcarea G. Y. Li, W. Y. Xie et Z. H.Chen新变种,玉果山菅Dianella ensifolia (L.) Redoutéf. leucocarpa J. P. Wu, Y. F. Zhang et Z. H. Chen新变型,其中异形玉叶金花为华东野生植物分布新记录。凭证标本保存于浙江自然博物院(ZM)。  相似文献   

18.
团 花:Anthocephalus Chinensis(lam)Rich.et walp.别名黄梁木,属于茜草科黄梁木属的树种。 团花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云南南部海拔450—650米,广西200—300米的丘陵、低山、沟谷等土壤湿润的地区。在云南南部海拔低至100米,高至1200米的某些地区也有少量分布。 团花是常绿或落叶大乔木,高可达35米,树干通直园满,嫩枝四棱形,棕色无毛,后变为圆柱形。叶对生,椭圆形或椭园状披针形,纸质,上面无毛而具光泽,下面密生柔毛,后渐无毛,主脉粗状。托叶披针形,两片合生包被顶芽,早落,果聚合成肉质球形、坚果革质,种子  相似文献   

19.
海南岛尖峰岭次生热带山地雨林的边缘效应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采伐迹地次生林及周围的保留林进行了群落调查.组建了一个基于分割线段模型的边缘效应测度公式:Y=α e0[1-(D/Dmax)](式中Y为与边缘垂直距离D处的测定指标值,e0为边缘效应强度的最大值,Dmax为边缘效应作用的最大距离,α为常数),研究了热带山地雨林群落的边缘效应,结果表明:(1)用组建的测度公式来分析热带山地雨林采伐迹地边缘的次生林及保留林的边缘效应强度及其作用距离,结果是有效和可靠的;(2)热带山地雨林采伐后形成的边缘,其效应的作用距离一般都不超过15m;(3)边缘对保留林和次生林的效应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2014年1月20日,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发现一种叫肿节竹的竹类,该竹类竹竿平均高1.5 m,秆紫褐色,每节分枝数3~5,节间平均长15 cm,属官山保护区竹类新纪录种,也是宜春市竹类新纪录种。肿节竹学名为Arundinaria oedogonata(Z.P.Wang et G.H.Ye)H.Y.Zou ex G.Y.Yang et 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