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椽竹各器官生物量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耐寒丛生竹种椽竹Bambusa textilis var. tasca 种群的生物量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各器官生物量与胸径和平均壁厚的相关模型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椽竹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中,竹秆所占比例最大,为总生物量的74.62%,远超过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等竹种的相应值。椽竹的胸径和平均壁厚与各器官生物量之间均呈极显著相关性,其中竹枝生物量干质量(Bt),竹叶生物量干质量(Bf),竹秆生物量干质量(Bs),地上部分生物量干质量(Ba),全竹生物量干质量(Wbt)与胸径(D)和平均壁厚(A)间相关关系的拟合模型分别Bt =-2 672.765 + 1 299.919D + 59.298D2 -36.222D3,Bf =-2 756.615 + 1 290.910D + 95.822D2 -34.991D3,Bs =-4 016.535 + 2 161.650D + 21.755D2 -45.453D3,Ba =-7 445.916 + 3 952.480D + 45.439D2 -96.666D3,Wbt =-7 360.122 + 3 933.155D + 41.158D2 -93.171D3,Bt =-1 914.129 + 739.465A + 30.261A2 -61.285A3,Bf =-3 342.800 + 1 228.745A -1.165A2 -104.356A3,Bs =-6 103.838 + 1 790.994A + 44.430A2 -13.674A3,Ba =-9 770.036 + 2 464.708A + 19.688A2 - 23.782A3,Wbt =-9 914.842 + 2 912.175A + 25.624A2 -23.513A3。根据以上公式估算出椽竹林单株平均秆生物量为1.52 kg·株-1,单株平均全竹生物量2.31 kg·株-1,单位面积秆生物量3.28 kg·m-2;单位面积全竹生物量4.96 kg·m-2。表8参29  相似文献   

2.
 应用L9(34)正交设计对不同施肥配比下灯盏花进行大田试验,观测了其生长情况、产量和灯盏乙素含量。结果表明:N,P,K三个因素对灯盏花产量影响的主次关系为K>N>P,其最佳组合为N2P3K3,比例为N∶P∶K=3∶2∶1;对灯盏乙素含量影响的主次关系为N>P>K,最佳组合为N3P3K3,比例为N∶P∶K=4∶2∶1;公顷含灯盏乙素量的主次关系为K>P>N,N2P3K3是最佳组合,比例为N∶P∶K=3∶2∶1。在灯盏花栽培中,增施氮肥,适当施用磷肥,控制钾肥施用量能提高其产量和灯盏乙素含量。  相似文献   

3.
椽竹各器官生物量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耐寒丛生竹种椽竹Bambusa textilis var. tasca 种群的生物量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各器官生物量与胸径和平均壁厚的相关模型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椽竹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中,竹秆所占比例最大,为总生物量的74.62%,远超过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等竹种的相应值。椽竹的胸径和平均壁厚与各器官生物量之间均呈极显著相关性,其中竹枝生物量干质量(Bt),竹叶生物量干质量(Bf),竹秆生物量干质量(Bs),地上部分生物量干质量(Ba),全竹生物量干质量(Wbt)与胸径(D)和平均壁厚(A)间相关关系的拟合模型分别Bt = - 2 672.765 + 1 299.919D + 59.298D2 - 36.222D3,Bf = - 2 756.615 + 1 290.910D + 95.822D2 - 34.991D3,Bs = - 4 016.535 + 2 161.650D + 21.755D2 - 45.453D3,Ba = - 7 445.916 + 3 952.480D + 45.439D2 - 96.666D3,Wbt = - 7 360.122 + 3 933.155D + 41.158D2 - 93.171D3,Bt = - 1 914.129 + 739.465A + 30.261A2 - 61.285A3,Bf = - 3 342.800 + 1 228.745A - 1.165A2 - 104.356A3,Bs = - 6 103.838 + 1 790.994A + 44.430A2 - 13.674A3,Ba = - 9 770.036 + 2 464.708A + 19.688A2 - 23.782A3,Wbt = - 9 914.842 + 2 912.175A + 25.624A2 - 23.513A3。根据以上公式估算出椽竹林单株平均秆生物量为1.52 kg·株-1,单株平均全竹生物量2.31 kg·株-1,单位面积秆生物量3.28 kg·m-2;单位面积全竹生物量4.96 kg·m-2。表8参29  相似文献   

4.
氮素营养及磷钾比对白肋烟产质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N,P,K是烟草生长的重要营养元素,其对产质量及效益的影响作用大小不同,本研究结果表明,产量随施N量的增加而增加,随K的增加呈下降趋势,3要素对产量的影响作用N>K>P;上中等烟比例随施P量增加呈下降趋势,施N以360 kg/hm2为高,施K以N∶K为1∶2的高,其影响作用P>K>N;均价随施P量增加有下降趋势,施N以360 kg/hm2为高,施K以N∶K为1∶2的最高;内外在品质以处理组合4最好。从优质、高效、低成本考虑,综合试验结果,以施N 300 kg/hm2,P2O5 150~300 kg/hm2,K2O 600 kg/hm2,N∶P2O5∶K2O =1∶0.5~1∶2为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   

5.
小麦蚕豆间作对作物根系活力、蚕豆根瘤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小麦、蚕豆间作条件下不同施氮水平对小麦、蚕豆根系活力和蚕豆根瘤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施用对作物根系活力、蚕豆根瘤生长及作物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在同样氮素水平下间作小麦的根系活力均比单作小麦高,如孕穗期在N0,N90,N180,N270分别增加了0.91%,3.5%,3.0%,2.4%;而间作蚕豆的根系活力均低于单作蚕豆:如开花期在N0,N90,N180,N270分别降低了1.3%,28.1%,13.7%,5.7%;间作蚕豆根瘤数均高于单作蚕豆,如结荚期在N0,N90,N180,N270分别提高了13.6%,31.4%,5.4%,30.6%,随施氮量的增加,根瘤数均呈减少的趋势。间作蚕豆产量结果是N180>N90>N0>N270 ,间作小麦产量结果是N180>N270>N90>N0。  相似文献   

6.
 采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回归设计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亚高山草甸土青稞的肥料效应,并建立肥料效应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在该试验条件下,氮、磷、钾肥施用对青稞产量都有明显的增产作用,其肥料效应顺序为钾肥>磷肥>氮肥。利用计算机对数学模型直接摸拟法寻优,青稞最高产量3909kg/hm 2,施肥量分别是氮(N):120kg/hm 2、磷(P2O 5)120kg/hm 2、钾(K 2 O)99kg/hm 2。最佳利润施肥量分别是氮(N):30kg/hm 2;磷(P2O 5) 30kg/hm 2;钾(K 2O)30kg/hm 2。  相似文献   

7.
 研究不同供氮水平对稻瘟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影响。用11对SSR引物对180kg N/hm2(N180)和300kg N/hm2(N300)下水稻黄壳糯的35个稻瘟病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在N300和N180两施肥水平下,稻瘟病菌居群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分别为4.3636和2.9091,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6497和0.4624, Shannon′s信息指数基因分别为1.2206和0.7853。两个群体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6337,遗传距离为0.4561,基因分化系数为Gst=0.1355,表明居群间有一定分化。用UPGMA方法聚类可知,在45%的相似水平上,稻瘟病菌被划为8个宗群,N300条件下分离的稻瘟病菌株较N180占有更多的宗群,表明N300条件下分离的稻瘟病菌株较N180具有更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示柑橘黄龙病入侵发病扩散规律,评估防控成效,有效控制疫情,2002—2007年在柑橘黄龙病初发生区采用设立自然条件、治虫防病和综合防控三处理类型,监测柑橘黄龙病发生扩散动态,结合面上疫情普查资料,创建柑橘黄龙病自然条件下、治虫防病条件下以及综合防控条件下的疫情扩散模型,分别为:P1=12.9690N1-18.10(n=6,r=0.9945**)或P1=0.2293N12+11.135N1-14.89(n=6,r=0.9948**),P2=7.8857N2-10.2667(n=6,r=0.9675**)或P2=1.4107N22-1.9893N2+2.90(n=7,r=0.9996**)和P3=-0.1398x N32+1.1248N3-1.141(n=6,r=0.8396*),结果表明柑橘黄龙病在自然条件下从发病到毁园需要9a时间,单一治虫防病措施难以达到持续控制效果,只有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才能达到可持续控制,保障柑橘优势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以小麦蚕豆间作方式为研究对象,通过根系分隔技术,主要研究了在小麦蚕豆根系不分隔(I)、尼龙网分隔(M)和塑料膜分隔(P)3种根系分隔条件下,供氮水平(N0,N0.05,N0.1和N0.2)对小麦生长和白粉病病害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显著提高了间作小麦的生物量。在3种不同的根系分隔方式下(I,P和M),N0.05水平小麦地上部的生物量分别比N0水平增加了59.9%,62.6%和58.6%。随着供氮水平的提高,小麦白粉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明显增加,在3种根系分隔方式下,分别增加337.1%~1213.6%,766.3%~1750.1%和130.7%~1061.0%。但根系不分隔处理(Ⅰ)的间作小麦对白粉病的抗病能力较强,在高氮水平下(N0.2)病情指数和发病率均低于根系完全分隔处理(P)。  相似文献   

10.
滇池湖滨带设施蔬菜、花卉的农田养分平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田养分平衡状况一方面从根本上决定着土壤肥力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影响人类的生活环境。主要针对滇池湖滨带设施蔬菜、花卉的施肥情况,对各种蔬菜、花卉以及不同的轮作方式的施肥量和农田养分平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花卉的肥料施用量总体高于蔬菜的施用量,类内均值为1584kg(N)/hm2,787kg(P2O5)/ hm2,1580kg(K2O) / hm2,蔬菜的类内均值为396kg(N)/ hm2,156kg(P2O5)/ hm2,144kg(K2O)/ hm2;在蔬菜中,绿叶菜类的施用量高于其他菜类;蔬菜、花卉氮、磷盈余量较大,约45%的作物钾处于亏缺状态;蔬菜中各类内养分盈余由高到低排列顺序为:绿叶类>豆类>白菜类>甘蓝类>茄果类>瓜类,根菜类的氮、钾养分处于亏缺状态。在本试验研究条件下,大部分轮作方式的农田养分处于盈余状态,特别是氮、钾养分。  相似文献   

11.
水氮耦合对北疆地区春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在滴灌条件下,研究不同的滴灌定额和施氮量对北疆地区春小麦生理生态及产量的影响,为北疆地区春小麦节水高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对水氮耦合条件下春小麦的净光合速率(Pn)、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拔节总茎数、抽穗数以及产量指标的相关研究来筛选最佳的灌水施氮模式.[结果]在春小麦的整个生育期,以灌水量500m3/667 m2,施氮量30 m3/667 m2(M3N1)处理的春小麦的Pn、Ci、Gs、Tr及拔节总茎数和抽穗数都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以灌水量400 m3/667m2,施氮量50 m3/667 m2(M2N3)处理的春小麦其千粒重、单株穗粒重和产量均达到显著差异(P<0.05),千粒重和单株穗粒重分别为43.04和1.672 g,从节约水资源而言,以灌水量300m3/667 m2,施氮量30 m3/667m2(M1N1)、灌水量300 m3/667 m2,施氮量40 m3/667 m2(M1N2)和灌水量300 m3/667 m2,施氮量50 m3/667m2(M1N3)处理的小麦灌溉水分生产率最高,分别为2.166、2.257和2.255 kg/m3,但产量大大降低,相反,以灌水量400 m3/667 m2,施氮量50 m3/667 m2(M2N3)处理的小麦水分生产率为1.935 kg/m3,产量却高达8709.1 kg/hm2.[结论]在滴灌条件下,建议以灌水量400 m3/667 m2,施氮量50 m3/667 m2 (M2N3)处理为最佳.既提高了小麦产量,又节约了水资源.  相似文献   

12.
15个土样的短期好气培养试验表明:(1)灌漠土氮素矿化势N_o为260.3~392.4mg/kg,约占全氮的23.9%~34.4%。(2)两周矿化氮量N_1与盆栽小麦的吸氮量、籽粒产量及相对产量具有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可以用2周矿化氮量N_1作为土壤氮肥力指标。(3)N_1与碱解氮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因此,可以用碱解扩散法代替短期好气培养法,以确定土壤氮肥力指标。  相似文献   

13.
光氮互作对芹菜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光质和施氮量是影响芹菜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适宜的光氮组合能有效提升芹菜幼苗质量。为优化芹菜工厂化育苗,本试验设置2种光质(白光,W;蓝光,B)和2种施氮量(8mmol/L KNO_3,高氮,H;4mmol/L KNO_3,低氮,L),以WH为对照,研究光氮互作对芹菜幼苗生长、生理代谢和元素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与WH相比,WL和BH处理的芹菜全株干重分别显著减少43.18%和55.07%,WL处理的叶片和叶柄中硝酸盐、可溶性蛋白质和总游离氨基酸质量分数均显著降低,BH处理的叶片和叶柄中硝酸盐、可溶性蛋白质和矿质元素质量分数显著增加,而叶片中可溶性糖、丙氨酸族和丝氨酸族氨基酸质量分数均显著降低。然而BL处理的芹菜全株干重比WH显著增加32.18%,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叶柄组氨酸(His)和脯氨酸(Pro)质量分数均显著增加。利用隶属函数分析对芹菜幼苗生长发育进行综合评价发现,BL处理表现最优。综上所述,蓝光和低氮组合能促进芹菜干物质积累,提高可溶性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质量分数,进而促进芹菜幼苗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4.
玉米生育期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生育期是决定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该研究选用玉米品种44长与南无名-8、Mo17与44长、嫩169与44长作为亲本,组配3个杂交组合6个世代(P1、P2、F1、F2、B1、B2),分析了各世代从出苗~吐丝的天数及此生育期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各世代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都较低,生育期受环境影响较大。模型分析表明:控制生育期的基因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说明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是生育期产量性状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15.
氮钾施肥量对微胚乳超高油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不同的N、K处理,研究了N、K施肥量对微胚乳超高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N、K施肥量对微胚乳超高油玉米产量有着极显著的影响,其中K1处理(150kg/hm2)显著优于K2处理(300kg/hm2);N3处理(240 kg/hm2)显著优于N1(不施N)、N2(120kg/hm2)、N4(360 kg/hm2)处理;最优组合为K1N3,即K施肥量为150kg/hm2,N施肥量为240kg/hm2。  相似文献   

16.
不同氮磷钾组合对莴笋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会合  田秀英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7):4357-4358
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氮磷钾组合对莴笋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莴笋产量有显著差异,以N3P2K1>N3P1K2>N2P2K2>N2P3K1>N2P1K3,中量供N水平下高量配施P或K均表现为低产效应。莴笋叶硝酸盐含量以N2P3K1处理最高,N3P1K2和N3P2K1处理最低,茎的硝酸盐含量以N2P1K3>N3P1K2>N2P2K2>N2P3K1>N3P2K1。在三要素组合处理中,钾有利于降低叶片硝酸盐含量,而磷有利于控制茎中硝酸盐累积。莴笋的Vc含量以叶>茎,还原糖和氨基酸含量则是茎>叶。N3P2K1、N3P1K2和N2P2K2处理对莴笋叶、茎的营养品质(Vc、还原糖和氨基酸含量)效应较好,其中N3P1K2处理对莴笋叶品质的综合效应最佳,N3P2K1处理莴笋茎品质的综合效应最佳。5个氮磷钾配比对莴笋产量及叶、茎的品质效应以N3P2K1、N3P1K2和N2P2K2处理较优。  相似文献   

17.
以高产优质小麦济麦20为试材,研究了冬小麦不同施氮量和基本苗的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同一基本苗条件下,施氮量在0~240 kg/hm2范围内,随施氮量的增加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施氮量增至300 kg/hm2干物质积累量降低。同一施氮量条件下,当施氮量为180 kg/hm2(N1处理)和300 kg/hm2(N3处理)时,666.7m2基本苗在10万(M1处理)至15万(M2处理)范围内,随基本苗增加干物质积累量增加;当施氮量为240 kg/hm2(N2处理)时,666.7m2基本苗10万和15万两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无显著差异,并且获得了最高产量,前者的氮肥利用率高于后者。本试验中,过量施氮和过多基本苗均导致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降低,综合考虑籽粒产量、经济系数和氮肥农学利用率等因素,以M1N2和M2N1处理较优。  相似文献   

18.
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对日光温室土壤氨挥发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在大幅减施肥料和合理灌溉的基础上,研究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对设施菜田土壤氨挥发的影响。【方法】利用芹菜-番茄轮作田间试验,采用通气法监测土壤氨挥发速率特征动态变化。【结果】施基肥后2-3 d出现土壤氨挥发峰值,8-10 d接近对照水平;追肥第1天出现氨挥发峰值,10-11 d接近对照水平。土壤氨挥发损失的主要时期在基肥和前两次追肥阶段,氨挥发量占当季损失量的70%-80%。土壤氨挥发主要发生在温度较高的春茬(番茄茬),春茬(番茄茬)各处理土壤氨挥发总量是冬茬(芹菜茬)的3.0倍。芹菜茬和番茄茬大幅减施肥料的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模式土壤氨挥发损失量较习惯施肥处理的分别降低50.0%和47.9%,且随着有机氮比例的增加土壤氨挥发率逐渐降低。等氮量投入时,冬茬和春茬(2/4)化肥氮+(2/4)秸秆氮处理土壤氨挥发损失量较(2/4)化肥氮+(2/4)猪粪氮处理的分别降低32.4%和30.0%。本试验条件下基于产量、经济和环境效益的适宜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模式是(3/4)化肥氮+(1/4)猪粪氮模式处理。【结论】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可显著降低土壤氨挥发损失量,是经济效益显著、可操作性强和环境友好的施肥模式,在设施蔬菜种植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从北京水稻田分离出固氮蓝藻6属15种,其中鱼腥属 Anabaena 3种,念珠藻属Nostoc 6种,筒孢藻属 Cylindrospermum 3种,单歧藻属 Tolypothrix、飞氏藻属 Fischerella、席藻属 Phormidium 各1种。它们种类随季节变化:水稻栽培前期以简孢藻属为主,中期种类较多、生物量较少,后期以简孢藻属、念珠藻属、单歧藻属为主,整个水稻生育期以静水简孢藻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该研究旨在为豫单2002的推广应用提供施肥技术支撑,为高产高蛋白夏玉米氮肥合理运筹肥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方法】在豫北潮土区高产田块上,采用田间试验,设N0(不施氮肥)、N_1(攻杆肥100%)、N_2(攻穗肥100%)、N_3(攻杆肥40% 攻穗肥60%),N_4(攻杆肥30% 攻穗肥50% 攻粒肥20%)五个处理开展研究。【结果】结果表明:氮肥不同运筹方式增产效果差异显著,其中N_3处理增产效果最好,其次是N1处理和N4处理,N_2处理增产效果最小;分次施肥有于提高籽粒粗蛋白含量,且随着施肥次数的增加,籽粒粗蛋白含量呈上升趋势;分次施肥亦有利于提高籽粒蛋白质产量,不同处理以N3最佳,其次为N_4;氮肥不同运筹方式肥料利用率差异显著,其中N_3处理最高,其次为N_4和N_1处理,而N_2最低。【结论】N_3处理由于有效地促进了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增加显著地产量和提高了籽粒蛋白质产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籽粒蛋白质含量,因而为最佳氮肥运筹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