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评价汽车在正面碰撞事故中耐撞性能,以某SUV车型为例,应用HyperMesh仿真软件建立了车辆正面100%重叠刚性壁障碰撞有限元模型。设置整车仿真试验条件,得到该SUV车型的碰撞数据。对整车碰撞能量曲线、车身B柱加速度、前门框变形量、关键位置入侵量等指标进行了解读,对该车的耐撞性做出了合理评价和结构改进,为后续实车碰撞试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保险杠系统是汽车车身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汽车行驶速度的提高,对高速碰撞中的保险杠系统进行结构耐撞性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提高保险杠系统在高速碰撞中的结构耐撞性,在原北京吉普车保险杠系统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结构优化设计,并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的碰撞标准对优化结果进行了验证和比较。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汽车碰撞有限元法和接触碰撞系统,模拟了大客车与大客车侧面碰撞,并从骨架结构变形、乘员生存空间、碰撞能量、碰撞速度和加速度方面详细分析了撞击和被撞大客车车身骨架碰撞安全性,提出了提高大客车车身骨架耐撞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建立某大客车有限元模型,模拟仿真该车与中型载货汽车侧面碰撞,通过分析其结构变形、生存空间侵入量指标,检验该客车的侧面耐撞性及乘员生存空间侵入情况,并提出具体改进方案。改进方案能较有效地将侧面撞击力分散,提高该车的侧面耐撞性能,增大碰撞区的乘客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5.
按照我国侧面碰撞法规针对某国产车型建立整车侧面碰撞有限元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对应的车门简化模型,将原车门内U型防撞梁替换成M型高强钢防撞梁,利用简化模型计算效率高的特点,研究了M型防撞梁截面形状尺寸及材料属性对车门内板的侵入速度和侵入距离的影响。通过仿真计算,验证了优化后的防撞梁在车门内板侵入速度、侵入距离和防撞梁重量分别降低了4%、2%和25%,提高了车门的侧面耐撞性和乘员的安全性能。为今后汽车侧门防撞梁的耐撞性分析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为了满足某汽车前防撞梁轻量化的需求,采用比强度高的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CFRP)作为主要减重方式;同时为了提高其耐撞性能,进而对其结构设计优化,使得碰撞性能符合国家标准。在保证原有防撞梁的连接方式、整体尺寸不变的前提下,依据等刚度设计方法初步确定CFRP防撞梁的截面厚度。考虑碳纤维复合材料成本、制造工艺的可行性、连接方式等因素,提出三种结构优化方案。按照国家低速正面碰撞规范,通过LS-DYNA软件对其进行低速碰撞仿真,根据仿真结果确定耐撞性能最好的方案。与原钢制保险钢相比,质量减少了74.07%,降低了材料成本,且制造工艺易实现。  相似文献   

7.
车辆典型薄壁梁结构碰撞模拟研究与参数选择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车辆的抗撞性能主要取决于车辆结构中薄壁梁部件的吸能特性,针对典型薄壁梁结构的碰撞变形特点,本文应用高度非线性动力有限元分析方法进行了有关的模拟计算,从实用角度出发,通过具体算例,有选择性介绍了不同因素和计算参数选择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对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和计算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灵敏度和碰撞仿真的汽车车身轻量化优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基于灵敏度分析和侧面碰撞的汽车车身结构轻量化设计方法。首先以车身结构零件的板厚为设计变量,以白车身的模态和刚度为约束条件,白车身质量最小为目标,分析了零件板厚关于车身模态和刚度的灵敏度。选取对车身模态和刚度以及抗撞性不敏感的车身零件的板厚,进行以白车身质量最小为目标的优化计算。优化结果使车身减轻14.8 kg。对轻量化后的整车和乘员约束系统进行了侧面碰撞的模拟计算,并与轻量化前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对整车耐撞性和乘员的安全性进行对比校核,根据碰撞结果对车身零部件的厚度进行了再调整。结果表明,轻量化后的车身满足碰撞安全性的要求,假人的C-NCAP得分也是可接受的。  相似文献   

9.
前纵梁是汽车前碰撞中的主要吸能部件,其吸能特性和变形模式决定着碰撞过程中车身加速度响应和力的传递路径,对汽车结构耐撞性有显著影响。为了分析研究前纵梁的变形模式和吸能效果,应用HYPERMESH/LS-DYNA建立了有限元模型,进行了正面碰撞试验的数值仿真,结果显示,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根据仿真结果,对前纵梁进行多目标优化,再根据优化结果对前纵梁进行结构改进设计。通过仿真验证,改善了前纵梁变形模式,提高了其吸能能力,验证了优化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灵敏度和碰撞仿真的汽车车身轻量化优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基于灵敏度分析和侧面碰撞的汽车车身结构轻量化设计方法.首先以车身结构零件的板厚为设计变量,以白车身的模态和刚度为约束条件,白车身质量最小为目标,分析了零件板厚关于车身模态和刚度的灵敏度.选取对车身模态和刚度以及抗撞性不敏感的车身零件的板厚,进行以白车身质量最小为目标的优化计算.优化结果使车身减轻14.8 kg.对轻量化后的整车和乘员约束系统进行了侧面碰撞的模拟计算,并与轻量化前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对整车耐撞性和乘员的安全性进行对比校核,根据碰撞结果对车身零部件的厚度进行了再调整.结果表明,轻量化后的车身满足碰撞安全性的要求,假人的C-NCAP得分也是可接受的.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混合路权下100%低地板有轨电车的被动安全性能,在HyperMesh软件中建立有限元计算模型,使用PamCrash碰撞软件进行数值计算分析及后处理工作。依据欧洲标准EN15227《铁路车辆车体的防撞性要求》,同时结合混合路权下低地板有轨电车运营的特殊性以及汽车侧面碰撞法规和相关研究,对列车进行耐撞性研究。结果表明,该有轨电车耐撞性能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同时侧面碰撞的研究也为有轨电车被动安全性能的完善提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2.
针对平头货车驾驶室无专用吸能区间和吸能元件的情况,由理论分析提出通过驾驶室各部件吸能量重新分配来改进驾驶室耐撞性的方法。参照ECE R29法规,以有限元法仿真某款实车驾驶室的摆锤碰撞过程,通过改变驾驶室部件的厚度尺寸来分配部件吸能量,评比碰撞后驾驶室生存空间,研究驾驶室生存空间与主要部件吸能量之间的关系,并依据分析结果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进行实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适当增加或减少各部件的吸能量,达到吸能量的合理分配,可有效改进驾驶室耐撞性。  相似文献   

13.
车体抗撞性是汽车安全性能的重要指标,作为车身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合理的车体典型结构件将会提高汽车安全性能并节省金属材料,其抗弯曲冲击特性的提高会对车体侧面抗撞性起到积极的作用。为评价车体典型结构件的抗弯曲冲击特性,结合有限元仿真分析和实物碰撞试验的方法,对多组不同特征的零件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影响零件抗弯曲冲击性能的主要因素,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汽车侧撞时的车体结构抗撞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应用数值仿真方法对车辆抵抗碰撞的典型构件进行了压溃历程研究。对比试验数据,分析了4个关键因素对变形模式和仿真精度的影响,得到闭口单帽型薄壁梁获得稳定压溃模式的参数控制方法。提出了车架前端耐撞构件兼顾吸能最大化与吸能平顺化的两步设计法。  相似文献   

15.
主动避撞系统可以在碰撞发生前通过警告驾驶员甚至自动控制车辆来减少交通事故的频率与严重性,但目前阶段主要用于侦测运动车辆,很少用于侦测行人。文章阐述了一套新颖的行人主动避撞系统的实现思路,可以主动避免与行人的碰撞,主要介绍了该系统的环境识别、行驶状态分析,安全状态判断与系统控制等关键技术。本系统的亮点是能够在瞬间决定是否执行车辆控制以及执行控制时采用自动刹车还是规避转向,并且能够在较高的车速时保持这套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基于ANSYS/LS-DYNA的车辆缓冲吸能结构的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辆的抗撞性能主要取决于车辆结构中薄壁部件的吸能特性。本文基于非线性ANSYS/LS-DYNA有限元软件,分析了薄壁梁建模过程中的几个关键因素,提出了在薄壁梁表面开矩形吸能孔的可行性研究,进而取得最优的薄壁帽形梁的有限元模型,利用得到的优化模型进行保险杠的碰撞力学分析。  相似文献   

17.
杨艳庆  田晋跃 《拖拉机》2010,(2):48-49,54
车辆的抗撞性能主要取决于车辆结构中薄壁部件的吸能特性。本文基于非线性ANSYS/LS—DYNA有限元软件,分析了薄壁梁建模过程中的几个关键因素,提出了在薄壁梁表面开矩形吸能孔的可行性研究,进而取得最优的薄壁帽形粱的有限元模型,利用得到的优化模型进行保险杠的碰撞力学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为了兼顾汽车结构轻量化和安全性的使用要求,同时提高汽车耐撞性结构的综合吸能效率.基于硬质聚氨酯泡沫优异减振性能,以及铝蜂窝结构良好的力学性能及吸能特性,将聚氨酯泡沫与铝蜂窝结构相结合制备了聚氨酯—蜂窝复合吸能结构,分析了泡沫密度、铝板结构参数变化对其耐撞吸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轻型聚氨酯泡沫作为铝蜂窝芯填料,显著...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薄壁构件的抗撞性,采用LS-DYNA软件对具有均匀分布诱导凸槽结构的圆截面薄壁构件进行碰撞仿真研究,分析了不同数量诱导凸槽结构对薄壁圆管变形模式、载荷变化和吸能情况的影响。经初步分析,设置的诱导凸槽结构在不影响薄壁构件吸能能力的情况下,能够显著降低最大峰值冲击载荷。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在准静态轴向冲击下的异构混合多胞薄壁结构的耐撞性能,旨在提升薄壁结构的能量吸收能力,增强车身的耐撞性能。通过有限元仿真和数值模拟的对比分析对方形异构混合多胞薄壁管截面的组合方式进行寻优,经优化后得到的多胞薄壁管的耐撞性能得到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