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针对甘肃白银盐渍化土壤盐分含量高、结构差、植被恢复困难的特点,在统一施用土壤改良剂的基础上,设置柽柳+紫穗槐、月季+景天、9901柳+月季+马莲等9种不同植物种类结合的配比试验,通过监测不同配置模式下土壤pH、全盐、盐分离子等指标以及林草的成活率、覆盖度等生长指标,研究不同乔灌草配置对当地盐渍化土壤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柽柳+紫穗槐配置模式下,土壤的pH下降最明显,0~20、20~40、40~60cm土层pH降幅分别为5.3%、4.7%、5.8%;土壤含盐量降幅也最大,0~20、20~40、40~60cm土层全盐含量降幅分别为88.37%、85.51%、76.97%;Na~+、Cl~-、HCO_3~-含量显著降低;柽柳和紫穗槐成活率分别达98.5%和88.6%。  相似文献   

2.
以"凯特二号"番茄为试材,研究了大蒜秸秆不同施用量对温室番茄连作土壤温度、容重、孔隙度、pH值和电导率等理化性质及其根系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大蒜秸秆后,温室番茄连作土壤0~15cm内的最高和最低温度均与秸秆量成正比,最高和最低温度分别比对照高2.39℃和1.00℃;不同土层容重均随秸秆施用量增加而降低,孔隙度则随之而增加,0~10cm土层的变化幅度最大,容重最大增幅和孔隙度的最大降幅分别为6.71%和6.18%;大蒜秸秆处理还可提高土壤pH值、降低土壤的电导度(EC),可减轻温室土壤酸化和遏制土壤次生盐渍化,0~20cm土层内的效果较明显;施用大蒜秸秆提高了番茄生长前期的根系活力(最高为31.45%),延缓了后期根系衰老。因此,大蒜秸秆还田可改善温室番茄连作土壤理化性质和提高番茄根系活力。  相似文献   

3.
淹水栽培时间对土壤盐分及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豆瓣菜(Nasturtium officinale R.Br.)为试验材料,以土壤为研究对象,在封底栽培桶中淹水栽培豆瓣菜,以研究淹水栽培时间对设施土壤盐分和养分的影响。在豆瓣菜的4个采收期,以10cm为单位分4层分别取土,测定0~40cm各土层的土壤EC值、NO3--N、速效P、速效K及有机质含量。结果表明:随淹水时间延长,0~20cm土层土壤EC值、NO3--N、速效P及速效K含量均有所下降,且土壤EC值、NO3--N含量降幅明显;而20~40cm土层NO3--N、速效P及速效K含量先上升后下降,且变幅均较小。0~10、20~3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淹水时间延长先大幅下降后小幅上升,而10~20、30~40cm土层有机质含量随淹水时间逐渐下降。说明长时间淹水栽培能够降低设施土壤盐分及速效养分含量,增加土壤表层(0~10cm)及主要根系吸收层(20~30cm)的有机质含量,对于改善高盐分含量和养分富集的设施土壤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宁夏盐池干旱区弃耕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正交设计L18(61×36)进行人工草地建植试验,研究了不同牧草品种、施肥量及秸秆还田量对弃耕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因素中牧草品种对土壤含水量、全盐及pH值影响极显著(P0.01),有机肥对土壤含水量、容重、pH值、全盐及有机质含量的影响极显著(P0.01),秸秆对土壤含水量、容重和全盐的影响显著(P0.05),NPK对pH值的影响显著(P0.05);禾本科牧草改善土壤含水量和容重的效果强于豆科,而提高土壤有机质的效果较弱;提高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容重、全盐及pH值的最佳方案为圆柱披碱草(Elymus cylindricus Franch.)+有机肥36t/hm2+NPK(N 275kg/hm2、P225kg/hm2、K 225kg/hm2)+秸秆渣10t/hm2;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最佳方案为黄花草木樨(Melilotus offcinalia)+有机肥36t/hm2+NPK(N 165kg/hm2、P 135kg/hm2和K 135kg/hm2)+秸秆渣10t/hm2。  相似文献   

5.
基于黑龙江省设施蔬菜早春抢早生产低温冷害频繁发生,0~20 cm地温骤变突出以及黑龙江省秸秆原位还田,还田消纳量有限的两大问题,开展早春大棚行下内置式秸秆反应堆栽培模式研究,形成地方标准1项,主要包括品种选择、整地施肥、秸秆生物反应堆建造、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以期快速、持续提高0~20 cm土层温度兼顾改善设施土壤生态环境,保障黑龙江省早春大棚1.667万hm2以上番茄优质、绿色、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6.
白刺沙堆周围土壤理化性状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沙堆灌丛植被"肥岛"效应影响下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宁夏东部荒漠灌丛白刺为研究对象,对沙堆不同生境,不同土层的pH、全盐和碳氮磷含量及其比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刺沙堆土壤pH和全盐均随土层的加深而升高,相对于pH,全盐的升高更为显著(P0.05),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随土壤深度的增加总体上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在土壤表层(0~40cm),3种生境下土壤养分含量为冠下冠缘灌丛间地,TP相对于SOC和TN在不同生境、不同土层间变化不显著(P0.05);在表层土壤(0~20cm)处,沙堆冠下土壤的碳氮比(C/N)、碳磷比(C/P)和氮磷比(N/P)呈极显著增加趋势;离植株不同距离的3种生境下,白刺沙堆土壤的C/N、C/P和N/P几乎无明显的规律性,经方差分析可知,土层对SOC和TN影响显著(P0.05),对TP无影响(P0.05),距离仅对SOC有显著影响,而距离与土层的交互作用对三者均有显著影响(P0.05)。白刺沙堆土壤pH和全盐对C/N、C/P、N/P的贡献为正,SOC、TN和TP对C/N的贡献均为负。  相似文献   

7.
宁夏压砂地土壤全盐量和pH值的空间变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宁夏境内压砂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土层压砂地土壤全盐量和pH值的空间变异性。结果表明:描述性统计分析,在垂直方向上,pH值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下降,每层土样pH值的变异系数变化均10%,属弱变异性;全盐量随着土样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变异系数均100%,属强空间变异性。各层pH值理论分布模型均为高斯模型,且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相关性,反映出压砂地土壤pH值的空间变异是随机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0~20、20~40cm全盐理论分布模型为高斯模型,40~60cm属球状模型,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说明其变异主要是由结构性因素引起。Kriging插值分析表明研究区土壤全盐量和pH值在水平空间分布总体呈环状,pH值由西北向东南方向逐渐降低,全盐量由西北向东南方向递增。  相似文献   

8.
以6年生"克瑞森"葡萄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滴水时间葡萄滴灌戈壁土壤水盐运移变化特征,分析了戈壁土壤中水和全盐在水平、垂直方向水盐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滴水时间变化,滴灌葡萄戈壁土壤含水量和含盐量呈规律性变化趋势。在水平方向上,土壤含水量明显随径向距离的变化而变化,土壤水分的最大值出现在滴头下方,并以滴头中央处向外围依次递减;而含盐量随着滴水时间延长离滴头越近处各土层含盐量最低,沿着外围含盐量逐渐增加,在0~40cm土层处盐分积累最多,在40~60cm盐分的积累逐渐呈减少状态。在垂直方向上,土壤含水量最大值出现在表层,0~20cm达到最大值,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开始下降;0~20cm土层含盐量滴水前滴头下最高,盐分积累较多,随着滴水时间的延长,盐分逐渐减低,20~60cm含盐量最低。因此在滴灌条件下,戈壁土壤水分和盐分具有沿径向分布的规律,水分分布呈洋葱状,盐分分布向洋葱状外围延伸。  相似文献   

9.
温室土壤硅素肥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蔬菜温室土壤为试材,通过测定相关的土壤主要化学性质与等温吸附试验,研究了温室土壤硅素肥力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温室0~20 cm土层土壤水溶态硅、活性硅、有效硅的含量明显高于20~40 cm土层,0~20 cm土壤有效硅含量受土壤pH值和有机质的显著影响;在低浓度条件下,直线方程y=bx-a可以很好地描述0~20 cm土层土壤平衡液浓度与土壤吸附硅数量间的关系,其参数a、b与土壤有效硅、pH值和有机质之间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的直线正相关关系,它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温室土壤的供硅能力。  相似文献   

10.
种植苜蓿及苜蓿覆盖对核桃园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核桃园生草、覆盖效果,研究了核桃园行间种植苜蓿及苜蓿刈割后覆盖行内对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全N、全P、速效N、速效P等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1年试验处理后,各处理0~20cm土层土壤全磷、速效氮、20~40cm土层的速效磷含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0~20cm和20~40cm土层土壤全氮、0~20cm土层土壤速效磷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经过连续2年试验处理后,0~20cm土壤有机质,3个土层土壤全磷、速效磷、速效氮和0~20cm、20~40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与对照相比,经过连续2年苜蓿覆盖后,苜蓿覆盖区不同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提高了2.22~4.08个百分比点,苜蓿覆盖区0~2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4.67g/kg,提高了77.8%,土壤全磷含量为0.53g/kg,提高了55.9%;苜蓿种植区20~40cm土层土壤速效磷含量为17.17mg/kg,提高了22.4%。表明核桃园种植苜蓿和用苜蓿覆盖能有效地提高土壤含水量和养分含量,增强土壤养分供给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