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不同氧需求特性菌株在模拟肠道厌氧条件下的增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旨在研究丁酸梭菌、地衣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3种典型的不同氧需求特性益生菌在模拟肠道条件下的增殖情况,为益生菌在动物生理条件下的应用提供试验依据。将冻存的丁酸梭菌、地衣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活化后,初始菌数分别为104、106、106 cfu/ml,接种至相应的培养基中,维持pH值,置于厌氧培养箱中进行培养,每隔特定时间测定一次菌数,直至菌数不再变化时停止检测,作菌株生长曲线。试验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维持在106数量级,几乎不能生长繁殖;地衣芽孢杆菌由106数量级增殖到108数量级,在培养20 h时接近增殖高峰;丁酸梭菌由104数量级迅速增殖到108数量级,在培养12 h时接近增殖高峰。由试验可以得出:丁酸梭菌更适合动物肠道厌氧环境,可在动物肠道迅速大量增殖代谢,最大限度发挥益生作用。  相似文献   

2.
试验旨在研究猪源丁酸梭菌JBH-1株分离株对锌离子的富集能力。采用单因素试验,以丁酸梭菌JBH-1株菌体产量和锌富集率为指标,对影响JBH-1株锌富集性能的锌离子质量浓度、锌加入时间、JBH-1株接种量、培养时间、碳源及氮源种类等发酵条件进行初筛;采用正交试验对最佳碳源、氮源添加量及上述其他发酵条件进一步优化,并在优化的发酵条件下进行50 L发酵罐模拟试验,评价JBH-1株的锌富集性能。结果显示,丁酸梭菌JBH-1株锌富集最优发酵条件为锌离子质量浓度250 mg/L、加锌时间为开始培养后第12 h、JBH-1株接种量10%、培养时间18 h、蔗糖添加量25 g/L、酵母浸粉添加量20 g/L、氯化铵添加量2 g/L。最优发酵条件下的发酵罐模拟试验结果显示,JBH-1株干菌体重量50.75 g,单位菌体锌富集量为139.66 mg/g,锌富集率为82.57%,锌有机率为12.60%。研究表明,综合锌富集量、锌富集率和锌有机化率分析,丁酸梭菌JBH-1株可作为畜禽用微生物有机锌制剂的储备菌株。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丁酸梭菌对母兔泌乳性能和仔兔成活率的影响,分别在4个试验基地各选取泌乳母兔(3个基地伊拉肉兔,1个基地白色獭兔)若干,随机分成3个组(对照组、试验1组和试验2组),每个组至少50只.试验1组饲料中添加丁酸梭菌制剂250 g/t,试验2组饲料中添加丁酸梭菌制剂250 g/t+金霉素100 g/t,对照组添加金霉素1...  相似文献   

4.
试验旨在筛选产高效抑菌蛋白的丁酸梭菌,并研究其体外生物学特性,为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奠定基础。采用厌氧培养法进行菌种分离,孔穴琼脂扩散法进行抑菌活性筛选,并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 D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进行菌种鉴定。选取丁酸梭菌ZJU-1进行体外抗逆性和益生功能研究,采用试剂盒进行酶活测定,顶空-气相色谱发测定挥发性脂肪酸。结果表明:从盲肠内容物中分离到6株丁酸梭菌,其中3株菌种对大肠杆菌K88、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均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目标菌株ZJU-F1经鉴定结果为丁酸梭菌。丁酸梭菌ZJU-F1具有较好人工胃液、人工肠液、胆盐和抗生素耐受性;分泌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分别达2 515.43 U/m L和93.72 U/m L;并具有分泌挥发性脂肪酸的功能,其中乙酸和丁酸的分泌量分别达2.29 g/L和1.87g/L。本试验获得的丁酸梭菌ZJU-F1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益生功能,作为潜在的抗生素替代物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旨在探究丁酸梭菌CBM01的最佳碳、氮源及其对胃肠道的耐受性。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以梭菌增菌培养基为基础,对丁酸梭菌CBM01的碳、氮源进行优化,同时对其胃肠道耐受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丁酸梭菌CBM01的最佳碳源和最佳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蛋白胨;2)丁酸梭菌CBM01在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中作用3 h后,存活率分别为90.33%和92.09%;3)丁酸梭菌CBM 01可耐受的最高胆盐浓度为0.40%。由此可见,丁酸梭菌CBM 01对胃肠道环境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是一株开发潜力巨大、应用前景广阔的益生菌。  相似文献   

6.
丁酸梭菌对致病菌和有益菌的体外作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丁酸梭菌在体外对致病菌的抑制作用和对有益菌的增殖作用。将丁酸梭菌分别与大肠杆菌、沙门氏菌、产气荚膜梭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按不同的比例混合后进行培养,并与菌种单独培养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培养36~48 h,联合培养组大肠杆菌、沙门氏菌、产气荚膜梭菌菌数均显著低于单独培养组;菌数比例为(1~100)∶1至100∶1时,丁酸梭菌对沙门氏菌均有较强的抑菌作用;菌数比例为100∶1时,丁酸梭菌对大肠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抑菌作用较强;菌数比例为10∶1时,丁酸梭菌对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增殖效果最好。联合培养8 h后,菌数比例为10∶1时,丁酸梭菌对双歧杆菌有显著的增殖效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以北海道黄杨叶片为材料,利用不同浓度的激素对北海道黄杨叶片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培养试验,探讨激素等条件对北海道黄杨叶片离体培养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北海道黄杨叶片诱导愈伤组织最适培养基为MS+6-BA0.5mg/L+NAA0.2mg/L+蔗糖30g/L+琼脂6.3g/L。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通过模拟肉仔鸡饲料制粒条件及其消化道环境,研究丁酸梭菌在饲料制粒过程中及在肉仔鸡消化道内对不良环境的耐受性。试验分别对丁酸梭菌的温度、压力、人工胃液及肠道消化酶耐受性进行评价。高温耐受性试验:将含丁酸梭菌试验饲粮在85℃的条件下分别处理2.5、5.0、7.5 min,对照组不作处理。高压耐受性试验:将含丁酸梭菌试验饲粮分别在0.20、0.30、0.40 M Pa压力下处理5 min,对照组不作处理。人工胃液耐受性试验:将含丁酸梭菌试验饲粮在p H分别为2.00、3.00、4.00的人工胃液中处理48 min,对照组以p H为7.00的磷酸盐缓冲液(PBS)替代人工胃液。肠道消化酶耐受性试验:将含丁酸梭菌试验饲粮用p H为3.00的人工胃液处理48 min后,再在肠道消化酶混合液中处理198 min,对照组以p H为7.00的PBS替代肠道消化酶。每组均设3个重复。试验结束后平板计数法检测试验饲粮的丁酸梭菌活菌数,计算存活率。结果表明:85℃高温处理2.5、5.0、7.5 min后丁酸梭菌的存活率分别为70.43%、52.69%、46.35%;0.20、0.30、0.40 M Pa压力下处理5 min后丁酸梭菌的存活率分别为64.38%、87.14%、101.74%;p H为2.00、3.00、4.00的人工胃液处理48 min后丁酸梭菌的存活率分别为113.27%、123.07%、78.52%;经肠道消化酶混合液处理198 min后丁酸梭菌的存活率为47.71%。结果提示,丁酸梭菌能够耐受肉仔鸡饲料加工过程中的高温、高压环境,对人工胃液有较好的耐受性,但对肠道消化酶的耐受性较低。  相似文献   

9.
木聚糖酶作为环保型饲料添加剂广泛应用于畜牧业,因其具有改善消化道功能、降低食糜黏度和抗营养性、提高饲料利用率及减少环境污染等特点而备受关注.试验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法得到了最佳的氮源、料液比、无机盐和表面活性剂,为进一步提高产木聚糖酶的水平,以玉米芯粉为主要基质,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匍枝根霉产木聚糖酶发酵培养基.优化的培养基为尿0.15、ZnSO40.022、Tween-80 0.08及含水量3 g/g干基质(DS),在最佳培养条件下,经7d发酵酶活达到最大值:13.899 8 U/g DS.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枯草芽孢杆菌的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进行了筛选优化。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方法,确定该枯草芽孢杆菌的优化培养基为:豆粕40 g/L、玉米粉20 g/L、葡萄糖15 g/L、磷酸氢二钾3 g/L、磷酸二氢钾1.5g/L、硫酸镁0.5g/L、硫酸铵0.35g/L、酵母浸粉0.2g/L、硫酸锰0.2g/L、硫酸亚铁0.1g/L、碳酸钙0.1g/L。最适发酵条件为:初始pH7.2,接种量5%,发酵温度35℃,摇床转速250 r/min。  相似文献   

11.
试验旨优化丁酸梭菌发酵培养基组分。采用均匀试验设计与响应面分析方法联用,以丁酸梭菌生物量为优化指标,研究不同发酵条件和发酵培养基组分对其影响,探索最优的发酵工艺参数。结果显示,通过均匀试验设计从16种发酵培养基中筛选得到4种高度显著性组分,分别为葡萄糖、酵母浸粉、磷酸氢二钾、氯化钙,进一步经响应面分析对4种组分进行优化组合,得到优化后的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1.15%、淀粉0.34%、蛋白胨2.05%、酵母浸粉2.65%、麸皮0.23%、玉米浆0.21%、磷酸二氢钾0.64%、磷酸氢二钾0.75%、硫酸镁0.006%、硫酸锰0.001 5%、氯化钙0.018%、氯化钠0.52%、硫酸亚铁0.018%、碳酸钙0.42%。研究表明,两种方法联用优化后所测得的丁酸梭菌生物量达到18.1×108 CFU/mL,与初始培养基相比提高了2.42倍。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益生菌混合发酵条件,经24 h培养,确定丁酸梭菌的最佳培养条件为pH 7.0和30℃,菌液OD=1.56。枯草芽孢杆菌的最佳培养条件为pH 7.0和32℃,菌液OD=1.06。酵母菌的最佳培养条件为pH 6.0和30℃,菌液OD=1.05。以丁酸梭菌为主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酵母菌为辅菌,丁酸梭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为1∶1∶3、在pH 7.0和30℃时,培养24 h,菌液OD=2.42。  相似文献   

13.
丁酸梭菌是一种专性厌氧菌,具有极强的整肠作用,在动物养殖等行业中应用前景广阔。然而,丁酸梭菌培养难度大,培养物活菌数低,限制了其应用。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5种碳源及9种氮源对丁酸梭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碳源为葡萄糖,3种最佳氮源依次为酵母浸粉、牛肉浸粉和胰蛋白胨;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3种最佳氮源组合及添加量,单因素试验优化接种量和培养温度。得到优化培养基及培养条件:葡萄糖3%,酵母浸粉1.5%,胰蛋白胨2.0%,牛肉浸粉3.0%,(NH_4)_2SO_40.1%,NaHCO_3 0.124%,玉米浆粉0.7%,MnSO_4·H_2O 0.05%,MgSO_4·7H2O 0.05%,CaCl_2 0.1%,初始pH7.5,培养温度37℃,接种量3%。采用5 L自控发酵罐进一步优化培养条件,得出以碳酸氢钠作为中和剂,控制pH 6.5,在第12 h流加3%的葡萄糖,发酵液芽孢含量大幅提高,培养36 h芽孢数量达1.32×10~9CFU/mL。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丁酸梭菌对仔猪的促生长作用,从而探索其工业化生产工艺,试验对丁酸梭菌进行200 L发酵中试,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丁酸梭菌菌粉,采用麦芽糊精作为保护剂,研究菌粉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结束后活菌数可达1×109cfu/m L,芽孢转化率可达95%,菌粉活菌数可达2. 1×109cfu/g;菌粉能显著提高仔猪的生长速度,降低仔猪的腹泻率。说明丁酸梭菌菌粉可以提高仔猪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水平丁酸梭菌对肉鸡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和屠宰性能的影响。选用375只体重接近、健康的1日龄Cobb肉鸡,公、母各半,随机分成5个处理组,每组5个重复,每重复15羽,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基础日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00、200、400、600 g/t丁酸梭菌,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采食量和日增重均有一定增加(P>0.05),并随着丁酸梭菌添加量增加而呈下降趋势,耗料增重比也有降低趋势,其中400 g/t丁酸梭菌组22~42日龄的耗料增重比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血清中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增加,尿酸含量降低,其中400 g/t丁酸梭菌组21日龄肉鸡血清中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显著增加,尿酸含量显著降低,400 g/t丁酸梭菌组42日龄肉鸡血糖含量显著增加,600 g/t组42日龄肉鸡血清中总蛋白含量显著增加;各试验组屠宰性能都有一定改善(P>0.05)。综上所述,日粮添加一定量丁酸梭菌能够改善肉鸡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促进肉鸡蛋白质沉积,添加100 g/t丁酸梭菌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采用平板培养方法观察桑叶提取物对桑黄菌丝生长的影响.采用L9(34)正交试验优化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桑黄平板培养基优化配方为土豆200 g/L、葡萄糖2.0%、蛋白胨1.0%、MLE0.5%.在28℃、pH 6.0条件下,其菌丝生长速度为3.5 mm/d.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具有益生潜力的屎肠球菌QW256最适培养基与培养条件,利用Plackett-Burman试验、最陡爬坡试验、中心组合设计试验以及响应面法探究不同碳源、氮源、营养因子以及培养条件对菌株屎肠球菌QW256活菌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屎肠球菌QW256菌株最佳增殖培养条件为接种量5%、培养温度37 ℃、初始pH 7.8|最适培养基成分为糖蜜24.7 g/L、酵母粉10 g/L、玉米浆16 g/L、柠檬酸0.25 g/L、柠檬酸钠5.1 g/L、硫酸镁 0.6 g/L及精氨酸0.2 g/L 。在优化后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下培养 17 h时活菌数达1.12×1010 CFU/mL,为其工业化应用提供了试验依据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 屎肠球菌QW256|培养基|培养条件|活菌数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通过体外培养法研究葡萄籽原花青素对奶牛瘤胃发酵参数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分为6组,以500 g精粗比为40∶60的全混合日粮为发酵底物,各组分别添加0(对照)、0.1、0.2、0.3、0.4、0.5 g/kg的葡萄籽原花青素。体外发酵24 h后,读取产气量及测定瘤胃发酵参数和微生物含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添加0.4和0.5 g/kg的葡萄籽原花青素显著降低了发酵液丁酸和异戊酸的含量(P0.05),而添加0.2 g/kg的葡萄籽原花青素显著提高了发酵液异丁酸的含量(P0.05);2)添加不同水平的葡萄籽原花青素均显著提高了发酵液p H(P0.05);3)添加不同水平的葡萄籽原花青素有减少体外发酵产气量的作用,其中0.3 g/kg组效果显著(P0.05),而0.2 g/kg组显著降低了甲烷产量(P0.05);4)葡萄籽原花青素能显著降低了发酵液中的原虫(0.2、0.3、0.4、0.5 g/kg组)、甲烷菌(0.1、0.2、0.4、0.5 g/kg组)、溶纤维丁酸弧菌(0.2、0.3、0.4、0.5 g/kg组)和产琥珀酸丝状杆菌含量(0.1、0.3、0.4、0.5 g/kg组)(P0.05)。由此可见,在奶牛瘤胃体外发酵液中添加葡萄籽原花青素改善了瘤胃发酵模式,显著影响了瘤胃微生物区系,显著降低了甲烷产量,0.2 g/kg的添加水平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对副猪嗜血杆菌的基础培养基成分、血清浓度、培养基pH值、保存条件进行优化筛选,旨在得出副猪嗜血杆菌的适宜培养保存条件,为副猪嗜血杆菌的发酵生产提供可靠的依据。通过试验得出,副猪嗜血杆菌的最佳培养保存条件:培养基起始pH值为7.3~7.5,成分为胰蛋白胨1.5%、大豆蛋白胨0.5%、NaCl 0.5%、酸水解酪蛋白0.5%、葡萄糖0.2%、5%新生牛血清和NAD 0.01%,用10%脱脂奶粉冻干保存在-20℃。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不同水平丁酸梭菌对肉鸡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选择2 000只体重相近、健康的1日龄AA肉仔鸡,随机分为5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0只鸡。空白对照组肉鸡饲喂基础饲粮,抗生素对照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00 mg/kg金霉素,试验1、2、3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00、400、600 g/t丁酸梭菌制剂。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极显著提高肉鸡平均日增重(P<0.01),600 g/t丁酸梭菌组与抗生素组差异显著(P<0.05);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400、600 g/t能极显著降低料重比(P<0.01),极显著提高肉鸡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水平(P<0.01),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100、400、600 g/t可极显著降低肉鸡血清氨含量(P<0.01)。研究表明,丁酸梭菌具有改善肉鸡生长性能、促进蛋白质、促进脂类沉积的作用,且以添加量为400 g/t较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