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团毛菌目粘菌数量分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中国团毛菌目粘菌65个样本,选取21个性状进行了类平均法的系统聚类分析,根据聚类分析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此目划分二科的合理性,并将两科分别划分为两个亚群同时对分类地位有争议的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团毛菌目粘菌的培养及个体发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团毛菌目粘菌的实验室培养方法,并对其个体发育进行了观察,对子实体形成的条件进行了讨论,为粘菌个体发育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3.
利用分支分类学方法,对中国团毛菌目黏菌子实体的形态结构特征在分类中的地位进行了重新评价,将团毛菌目黏菌重新划分为2个科:散丝菌科和团毛菌科,前者包括散丝菌属、纹丝菌属、盖碗菌属和贫丝菌属;后者包括团网菌属、半网菌属、变毛菌属和团毛菌属。同时根据形态特征从系统发育角度讨论了各属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4.
应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别选取同属不同种和不同属种的黏菌进行蛋白质电泳实验。结果表明:团毛菌目黏菌的凝胶电泳具有种的特异带,可作为种间分类依据,特别是近缘种的划分。团毛菌目黏菌不同属间所含相同的蛋白质亚基较少,属内不同种黏菌相同的蛋白质亚基较多,属间较种间谱带差异明显。蛋白质电泳技术可作为黏菌近缘种鉴定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5.
利用偏振光显微镜观察了中国团毛菌5属32种的孢丝和孢子,结果表明:团毛菌属(Truchur)和半网菌属(Henuilrichia)的孢丝和孢子壁均有双折射性,盖碗菌属(Perichaena)、变毛菌属(Melalrichia)和团网菌属(Arcyria)的孢丝和孢子壁均无双折射性。因此,朦纹团网菌(A.stipata)、螺纹团网菌(A.leiccarpa)、橙黄团网菌(A.abielina)和小孢半网菌(H.imperiales)被移入团网菌属(Arcyria)中,紫褐团毛菌(T.florifornis)被移入变毛菌属(Metatrichia)中都是正确的。文中还讨论了双折射性现象在团毛菌科里划分属种的意义。##原图像不清晰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了团网菌属粘菌的二个新变种,鲜红团网菌大孢变种Arcyiainsignisvar.macrvsporaY.LietQ.Wangvar.nov和暗红团网菌大齿变种A.denudatavar.macrod vntaQ.WangetY.Livar.nov模式标本保存于吉林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7.
粘菌又称菌虫。一百多年来,名称不统一,概念不明确,内容范围多变化,分类归属未解决。于此作一简述,并抒己见,以供探讨,希能导致更多深入的研究。研究生物分类要求尽可能按照自然历史系统整理生物类群。研究粘菌分类有其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8.
海南热带粘菌资源(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采自海南五指山、尖峰岭等热带林区粘菌28种,隶属于6目7科12属。其中,有7个中国新记录种和变种(^**表示),有8个种和变种是首次在海南采集到的(^*表示)。  相似文献   

9.
为弥补国内在粘菌湿室培养上的欠缺,笔者初步开展了研究工作,获得并明确了18种粘菌,有两个中国新记录中:橙绿绒泡菌PhysarunauriscalpiumCooke和单生发菌ComatrichasolitariaNann.-Brem.,文中还探讨了国内开展粘菌湿室培养的可行性、必要性及一些实验问题。  相似文献   

10.
粘菌是真核生物中一个特殊的重要类群,在系统演化,形态建成,发育分化等许多生物学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但是,对于粘菌与其它生物间的系统关系以及粘菌内部的系统发育,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这正是许多生物学者从事粘菌培养,研究个体发育的原因,他们希望以此来获得可靠的系统发育证据。本文对粘菌的培养和个体发育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东部林区粘菌资源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次系统地报道了内蒙古东部林区的粘菌63种,其中有2个国内新记录种,其余为内蒙古自治区新记录种,填补了粘菌在该区的分布空白。全部标本保存于吉林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12.
杏鲍菇褐斑病的抑菌剂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硫酸新霉素、硫酸链霉素、多粘菌B、硫酸庆大霉素等4种抗生素和黄斑消、细菌病杀、疣克星等消毒剂对杏鲍菇褐斑病的病原菌细菌Pseudomonas tolaasii药剂筛选,采用纸碟法,以抑菌圈的大小.测定杀菌效果表明,消毒剂的防治效果黄斑消>疣克星>细菌病杀.生产上防治细菌性褐斑病首选黄斑消.四种抗生素抑菌效果表明,硫酸庆大霉素>硫酸新霉素>硫酸链霉素>多粘菌B.4种抗生素有效成分Ec50的大小顺序依次为:多粘菌B>硫酸链霉素>硫酸新霉素>硫酸庆大霉素且其差异显著,其中多粘菌最高为7,67 μg/mL,硫酸庆大霉素最低0,73μg/mL.  相似文献   

13.
一种提取粘菌DNA的新方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介绍了提取粘菌DNA的新方法-玻片压碎法,即在两硅化的载玻片间压碎于孢子,提取粘菌的DNA。结果表明:用该法提取的粘菌DNA十分有效、可行,适用于多种分子生物学分析,如RAPD分析、PCR扩增等。  相似文献   

14.
1985年从内蒙古阿尔山地区采集的标本中鉴定出寄生真菌62种,其中有国内新记录种10个,内蒙古新记录种41个,东北三省新记录种20个。  相似文献   

15.
“鬼屎”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考证了中国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鬼屎”(Kwei hi.i.e.Demon′s droppings)即是粘菌,其最早记载出自唐代陈藏器所撰《本草拾遗》(公元739年左右)一书中,而非其后段成式所撰的《酉阳杂俎》(公元860年左右)一书。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1993年9月、1996年4月,1999年7月在英国、西班牙和美国召开的3次国际粘菌学术会议(ICSEM-3)的学术成果和近年在粘菌分类学,分子生物学、分子系统学、生态学等领域的研究进展,评介了世界粘菌的研究动向。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次报道了秦岭山区粘菌纲菌物种类,它们涉及5个目,26属,71种,其中32种为该地区的新记录,蒙大拿双皮菌及双层绒泡菌为2个中国新记录种,检测标本分别保存于中科院微生物所及吉林农业大学菌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18.
申磊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23):64-66
对细菌分类鉴定中采用的传统分类法、数值分类法、化学分类法、遗传学分类法等多项分类技术作了详细的介绍和全面的总结,从而为临床和科研中选择和应用恰当的细菌分类鉴定方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放线菌作为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一类菌,其分类学已由古老的经典分类发展至80年代以来的化学分类和分子分类.但实践证明,到目前为止,理想的放线菌分类应是各个分类手段互为补充、互相验证的综合分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