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白石山森林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养分状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太行山脉北端白石山不同类型森林土壤中氮、磷、钾养分全量及有效量进行了室内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8.37% ̄106.34g/kg,全氮量为1.11 ̄3.43g/kg,全钾量为20.69 ̄25.46g/kg;碱解氮含量为38.5 ̄244.3mg/kg,速效钾含量为133.2 ̄214.4mg/kg,有机质及氮、钾全量较高,有效供应较好;全磷量多低于0.8g/kg,速效磷多低于10mg/  相似文献   

2.
应用DRIS法对1年生苗木壤营养诊断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有DRIS方法对1年生长刺槐(Robiniapseudo-0acaciaL.)苗木,土壤营养程度进行了诊断,采用DRIS诊断图,确定叶片氮指标为-7.0~6.7,磷-7.8~7.1,钾-6.7~7.3,营养最平衡,生长最好,同时对土壤施肥诊断得知,氮,磷,钾比近似14:1:4最合理,试验表明,施水素5.0g/盆,磷肥10.0g/盆,钾肥2.0g/盆苗木营养最平衡,地径生长达1.42cm,诊断合理  相似文献   

3.
应用DRIS法对1年生苗木土壤营养诊断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DRIS方法对1年生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L.)苗木、土壤营养程度进行了诊断。采用DRIS诊断图,确定叶片氮指标为-7.0~6.7、磷-7.8~7.1、钾-6.7~7.3,营养最平衡,生长最好。同时对土壤施肥诊断得知,氮、磷、钾比近似14∶1∶4最合理。试验表明,施尿素5.0g/盆、磷肥10.0g/盆,钾肥2.0g/盆苗木营养最平衡,地径生长达1.42cm,诊断合理,符合实际。认为,刺槐林地土壤磷、钾严重不足,特别是集约经营,施用适量的磷肥、钾肥定会促进生长。  相似文献   

4.
对1996~2002年广西区各地送检的八角(Illicium verum)林地土壤样品的养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广西八角林地土壤普遍呈酸性,pH值4.5~5.5。土壤氮素含量中等,速效氮100~200mg/kg;土壤严重缺磷,速效磷0.8~1.5mg/kg;钾素含量中上水平,速效钾30~70mg/kg;有机质含量25~55g/kg,中等水平;有效微量元素硼、铜、锌、锰较为缺乏。  相似文献   

5.
桉树与固氮树种混交对地力及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桉树与大叶相思混交,由于大叶相思的根瘤能固氮,同时产生大量的枯枝落叶,从而明显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及氮素水平;速效钾含量也随之提高。造林9年后桉树相思1:1行间混交林与桉树纯林相比,林下0~20cm土层土壤中,前者比后者提高:有机质4.34g/kg、全氮0.100g/kg、速效钾6.88mg/kg;2:1混交林则分别提高2.60,0.075g/kg和6.32mg/kg;但对速效磷的影响不明显。桉树与黑荆混交,对地力的培肥效果不理想。对林木生长的调查结果表明,桉树与相思混交,在培肥地力的同时,也有利于林分生产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黄淮海平原豫北地区农林业生态系统沙兰杨-小麦-玉米群落类型营养元素氮、磷、钾在系统内的分布、累积、循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对三种营养元素的再循环指数及其灵敏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植物组分库中,氮、磷、钾的年累积量分别为317.436,70.917和238.758kg/hm2,年吸收量分别为310.444,68.329和229.801kg/hm2;在枯落物库中,三种元素的年凋落量分别为24.35,3.79和33.96kg/hm2·a;在0─80cm的土壤库中,三种元素的全量分别为:285.56,347.38和489.48g/m2,有效量分别为36.81,26.54和62.87g/m2;三种元素的归还率分别为5.02%,3.1%和10.5%,吸收系数分别为0.11,0.02和0.0047,利用系数分别为0.98,0.76和0.98,循环系数分别为0.078,0.055和0.15。输出趋于减少的营养元素的再循环指数,植物凋落层对于增加再循环指数是最关键的。营养元素磷再循环指数的灵敏度比氮和钾大,即磷的循环过程是最不稳定的。  相似文献   

7.
三峡库区现有坡地植被是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演替而来的天然次生林和荒地草坡及人工林植被。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40年代的45.5%降至1985年的21.7%,而且面积分布不均匀呈“岛状”和“斑块状”。坡地植被的退化导致了土壤瘠薄。土壤石砾含量6%~30%;土层较薄40~60cm;土壤母质松软再加之人们不合理利用土地,使水土流失加剧。为了控制库区坡地植被─土壤环境变化,防止进一步土壤侵蚀,1992年采用生物活篱笆复合农林经营技术。生物活篱笆是采用速生、萌生力强、能固N的植物材料沿等高线种植,使较陡坡地保持水土达到合理利用土地的目的。试验选择刺槐、黄荆、马桑、新银合欢、紫穗槐、龙须草、香根草等乔灌草。种植3a后植被覆盖达35%,产沙量3.3g/m2,而人为翻耕没有植被覆盖的产沙量高达37.97g/m2。  相似文献   

8.
皮胎果栽培技术及叶片营养诊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胎果为新疆梨的一个地方品系,海拔分布较高。其高接换种可以早酥梨为中间砧,嫁接第2年春适度修剪,施氮磷肥111g/株,第3年为246g/株(氮磷比2:1),树盘覆盖浅兰色薄膜。低产树改造每年春季施氮磷量(氮磷比2:1)565g/株,平均增产达66.12%;每年盛花期叶面喷一次300倍液田丰宝,能使单果重增加9.43%,果实体积增大17.51%。通过叶片营养诊断,在该试验的土壤施肥情况下,叶片中还缺乏氮、磷、钾、铜、镁等元素;施氮量与叶片含氮量、叶片含氮净增量间均存在直线关系。  相似文献   

9.
利用田间试验方法,对山东省莒县沭河流域杨树多代经营人工林产区不同林地间作农作物、林地抽沙换土、杨树人工林品种间轮作等措施对杨树人工林多代连作地力维持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抽沙换土有利于胸径和树高生长,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和微量元素Cu、Zn、Mn的含量增加,土壤脲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总量增加,其中真菌、细菌、放线菌分别增长了1.55倍、2.05倍和1.24倍;主伐更新更换不同品种以后,土壤有机质、土壤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3年保持增长,土壤脲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活性增加,土壤微生物总量提高,其中真菌、细菌、放线菌分别增长了3.18~23.91倍、3.40~28.71倍和0.71~2.80倍;林地间作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和微量元素Fe、Mn含量,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其中真菌、细菌、放线菌分别增长了1.38~3.39倍、1.28~7.73倍和0.79~3.11倍。间作林地的胸径和树高较对照分别提高了15.25%~37.84%和8.17%~29.12%。  相似文献   

10.
采用人工神经网络系统模型,对马尾松群落中的灌木种的22个样品的最大容大能力及影响因素研究分析表明,最大容水量与叶质、叶表着生物等特征属性关系紧密。革质光滑叶的最大容水量为0.70~1.0g/dm^2;纸质无毛及少毛叶的最大容水量为1.20~1.40g/dm^2;纸质多毛叶的为1.40~1.80g/dm^2。代神经网络系统排除噪声信息的功能较强,由此得到 的结果准确合理。  相似文献   

11.
古崇 《湖南林业》2009,(7):29-29
茶树是多年生采叶植物,只要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反应,都能正常生长。据测定,幼龄茶树对氮、磷、钾的吸收比例为3:1:2。壮龄茶树生长较稳定,对氮素吸收量较多,一般采收鲜叶100公斤,需吸收氦1.2~1.4公斤,磷028~1.28公斤,钾0.43~0.75公斤。氨磷钾的比例为1:0.18:0.45。从茶树对整个生育周期和年生育周期看,茶树具有高氨、低磷、中钾的需肥特点。在茶树高产优质栽培管理中,施肥是最有效果的措施之一。但由于土壤、天气条件,茶树各生长时期的吸肥特性和肥料的性质和作用等不同。因此,  相似文献   

12.
ABT处理杜仲嫩枝扦插育苗的试验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天津地区土壤养分含量与红小豆产量的相关关系的研究表明:在土壤速效磷含量<100ppm时,红小豆产量与速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989,y=53.15+6.93x。在天津地区土壤养分三要素中,影响红小豆产量的第1要素是土壤速效磷,第2要素是碱解氮,第3要素是速效钾。在土壤碱解氨≥80ppm,速效磷≥24ppm、速效钾≥115ppm时,无需施肥。  相似文献   

13.
杉木光皮桦混交林效益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义建  余朝建 《广西林业科学》2000,29(4):189-191,196
对桂西北杉木光皮桦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的对比研究表明,35年生杉桦混交林的立木蓄积量为441.087m^3/hm^2,比杉木纯林高3.6%。混交林枯枝地层现存量及其N、P、K、Ca、Mg五种元素的积累量分别为13.18t/hm^2和299.5kg/hm^2,分别比杉木纯林高9.7%和69.9%。8混交林地(0~100cm)土壤容重为0.81~1.22g/cm^3,比杉木纯林低1.0%~8.0%,而土壤孔隙度,通气度和持水量分别比杉木纯林高2.0%~3.9%。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分别比杉木纯高5.5%~49.8%。  相似文献   

14.
毛竹施肥技术经济效果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对毛竹进行不同氮肥用量,施氮肥方法,氮、磷、钾配合肥的技术经济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氮肥用量的产值之间具极显著差异,每333m2施用5、10、15、20kg尿素,其增值幅度分别为32.55%、78.259%、102.46%和136.56%,边际投入产出比分别为1:7.6、1:1.08、1:5.6、1:8;②施氮肥的4个时间和4种方法的组合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生产上均可选用,③不同氮、磷、钾配合施肥后,第1度竹经济效果未表现明显差异,第2度竹达显著水平,氮、磷、钾配比为5:1:7、5:2:0、5:2:3的增值幅度分别为7.29%、24.4%、28.04%。在竹林经营中应施氮、磷肥为主,钾肥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15.
千山风景区松树死亡与土壤条件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鞍山市千山风号区近年来出现的松树小面积死亡的原因,在风景区代表性地区选择了7个样点14个土壤剖面,测定其pH值、土壤含水率、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钾等9个土壤理化指标.结果表明:活树的土壤含水率高于死树;pH值过高导致松树死亡;速效磷过高导致松树死亡;养分总量是松树生长的总体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6.
木麻黄苗期施肥和密度的田间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田间按正交设计方案,进行木麻黄苗期氮、磷、钾施肥试验,并安排了木麻黄苗木五种不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合理配施氮、磷、钾肥能提高苗木生长量,最佳施肥组合为氮300kg/hm2、磷900kg/hm2、钾150kg/hm2;适当增大苗木株行距有利于苗高、地径的生长;在一定密度限度(150000株/hm2)下,苗木生物量随密度提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17.
马尾松林下栽植胡枝子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马尾松林下栽植胡枝子的培肥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2a生直播造林的胡枝子平均高度达75.8cm,平均基径3.4mm,5a生生物量高达4395.51kg/hm^2,土壤分析表明,在0 ̄40cm土层中,林下栽植胡枝子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等比马尾松林分别增加38.28%、26.75%、20.41%,25.33%,17.84%和22.66%;土壤微生物数量比纯林高30.  相似文献   

18.
施肥与抚育间伐对马尾松天然次生林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对地位指数为12~14的低山丘陵红壤区马尾松天然林进行施肥与抚育、间伐试验,4a后进行土壤肥力测定,结果表明:①氮、磷、钾肥无论是单施,还是任意二种或全营养配合施用,土壤全效及速效养分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肥力状况均有明显改善。其中以全氮和速效磷的增幅为最大,全磷和速效氮的增幅次之,而以全钾和速效钾的增幅为最小;②施肥对土壤pH值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并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和有机质含量,因而明显改善土壤肥力状况,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③抚育与间伐对土壤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以及土壤含水率、有机碳、有机质含量都有明显提高。其效果为抚育大于间伐,而间伐则以密度为110~120株/667m^2时效果为最佳。  相似文献   

19.
1993年6月至1995年6月,在元江海拔810米的西北灌区进行为期2年的试验表明:氮、钾对“三年芒”果树有显著的增产效果,而磷则不显著,但磷对树干和技条的增粗作用较氮、钾明显;就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而言,本试验中最佳N、P、K比例为1:0.5:0.5。  相似文献   

20.
生化混合高效肥该肥料是生物与化学肥料有机结合成的新型农用肥料。它具有生物肥的长效作用,微量元素(包括稀土)的增效作用。有机肥的稳效作用。内含国家规定的常量元素氮、磷、钾、钙、钠、硫、铁、锰、铜、锌、硼、镁等三十多种微量元素,综合肥效达40%以上,综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