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通过对内蒙古后山地区10年93项试验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每公斤氮素增产小麦5.25-7.48kg,平均为6.96kg,每公斤P2O5增产小麦5.54-8.51kg,平均为7.3kg,且肥效与地力产量呈抛物线相关。2.可根据地力产量确定氮磷化肥施用量。3.氮肥的适宜施用方法是秋深施,秋施尿素和碳铵等量等效。4.同一块田,连续施用氮磷化肥仍有较好效果,钾肥和有机肥在麦茬上施用效差。5.适期早播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河孔雀河中下游地区棉花膜下滴灌节水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合理利用和节约有限的水资源为目标,2002年在尉犁县孔雀农场进行了棉花膜下滴灌节水试验。得出:该区棉花膜下滴灌适宜的灌溉量为3 931.5 m3/hm2,最佳产量为皮棉2 997.75kg/hm2。与当地农民大水漫灌方式比较,节约水量8 070~14 070 m3/hm2,增产皮棉747.75 kg/hm2,膜下滴灌是该区目前最节水的棉花灌溉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3.
高密度对陆地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常规管理下 ,2 0 0 2年在塔里木盆地北缘尉犁县 ,对陆地棉高种植密度为 18× 10 4株 /hm2 ,2 2 .5× 10 4株 /hm2 ,2 7× 10 4株 /hm2 的皮棉产量和棉纤维的品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密度对皮棉产量影响显著 ,皮棉产量随密度增大而下降 ,产量与密度呈负相关。在栽培密度为 18× 10 4株 /hm2 时皮棉产量最高 ,为 2 6 75kg/hm2 。棉花内在品质的主要指标纤维长度、纤维强度、整齐度、马克隆值也有随密度增大而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本文综述了美国棉花产量的变化及其原因.通过对现时品种的比较分析,指出现时改良品种衣分和铃数增加是美国皮棉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现时品种抗逆性较强也有一定作用.烟青虫是美国棉花生产中的主要害虫.根据对1890~1986年选育、发现的18个棉花品种的试验和分析,表现它们在产量、衣分、铃数和铃重等性状上均有显著差异,但对于烟青虫抗性选择上还嫌不够.  相似文献   

5.
棉田化学除草技术张春芬,李仁龙(浙江余姚市经作站,315400)(上虞市棉花病虫测报站)浙江余姚、上虞两市常年播种棉花约20万亩,不少棉田草荒严重,一般减收皮棉5%~10%,个别棉田损失皮棉40%以上。1970年以来,进行了化学药剂防除棉田杂草的试验...  相似文献   

6.
1993年冀、鲁、豫棉花黄萎病暴发及应急防治措施马存,简桂良,宋建军(中国农科院植保所,100094)1993年冀鲁豫3省棉花黄萎病暴发成灾。病害发生早,出现大面积的光秆田块,发病面积大,估计3省黄萎病发生面积2000万亩以上,损失皮棉5万吨,为害十...  相似文献   

7.
本刊自农业部种植业信息网上获息,山东省农科院棉花研究中心,针对全省棉花生产上棉铃虫和黄萎病这两大难题,组织精干力量,进行转基因棉花抗虫、抗病育种攻关研究,经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培育出抗虫杂交棉、常规抗虫棉、抗虫短季棉三大系列十几个综合性状优良的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系)。现摘录如下:  抗虫杂交棉鲁棉研15号:在1999年全国抗虫棉区试中,皮棉和霜前皮棉每667 m2产量分别为102.4 kg和93.8 kg,分别比抗虫杂交棉中棉所29号增产4.5%和4%,该杂交棉不仅高产,且抗虫、抗病性强,纤维品质优良。常规抗虫棉鲁棉研16号:不…  相似文献   

8.
王德旭 《植物医生》2002,15(2):39-39
莱西市西瓜田已发展到3500hm2,三棱草、牛筋草、马唐、苋菜、灰菜、凤尾菜和画眉等杂草丛生 ,繁殖快 ,难以根除 ,严重影响西瓜的产量和品质。1996年前主要采取人工除草 ,费工费力除草不彻底。1996年至1999年我们引进江西临川农药厂生产的48 %地乐胺乳剂进行除草试验、示范 ,并取得很好的除草效果 ,现已大面积推广应用。1试验方法供试品种京新1号 ,用背负式喷雾器喷药。每hm2 用48 %地乐胺乳剂7.5kg,3.75kg,3.0kg ,1.5kg和不施药的进行对照 ,小区试验面积33.35m2,重复3次。该试验…  相似文献   

9.
一、植保工作在棉花生产中的作用我省植棉面积不大,产量也不高。赣北老棉区,除彭泽县、九江县皮棉亩产超百斤以外,其它主要产棉县皮棉亩产长期徘徊在80斤上下;至于赣南、赣中分散棉区,产量都很低,例如:于都县、南城县的部份棉区,皮棉亩产多在30—50斤。诚然,棉花产量不高,原因很多,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黄土高原钻犁“营养柱”耕作法植棉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年在黄土高原峨嵋岭台地的典型旱地上,每公顷钻67500个直径8cm、深100cm的孔洞,填入耕层肥土制成“营养柱”,而把其中取出的阴干翻到地表起垅,每营养柱种一株棉花,结果每公顷产籽棉2098.5kg,皮棉729kg,比传统耕作法增产籽棉40.9%,皮棉49.8%,且株高增40.2%,茎干重增64.2%。“营养柱”集水、肥、光、气、热、根干一起,拔柴后越冬前测定,柱内40cm ̄100cm土  相似文献   

11.
红铃虫是我区棉花铃期最主要的害虫,棉铃受害后,不仅产量减少,而且皮棉品质严重下降,致使产值受到严重损失。“长江流域棉区红铃虫危害损失和防治指标研究协作组”经过三年的协作研究,根据单铃虫道数和单铃活虫数与皮棉产值损失率高度相关而作出了估计红铃虫二、三代危害损失程度的模式。二代单铃虫道数(x)与皮棉产值损失率(y)  相似文献   

12.
河西走廊绿洲棉花集群高产栽培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荒漠植物集群分布适应极端严酷环境的特点,在棉花传统栽培和改进栽培的基础上,开展了1穴3株栽培试验,在小区试验筛选出最佳种植方式的基础上,再次进行了田间试验.小区试验表明,1穴3株皮棉产量最高达到1 498 kg/hm~2,高出1穴1株传统栽培32.3%,高出1穴2株改进栽培23.0%;同样,水分利用效率也是1穴3株高于1穴1株和1穴2株,皮棉水分利用效率分别高出1穴1株和1穴2株28.6%和20.0%.田间试验表明,1穴3株皮棉产量显著提高(P<0.05),分别高出1穴1株和1穴2株36.5%和20.2%;1穴3株的皮棉水分利用效率分别高出1穴1株和1穴2株30.0%和18.2%.这表明,荒漠绿洲区棉花1穴3株的集群栽培能够显著提高皮棉产量,以带行穴距50 cm×30 cm×25~30 cm的双行带状种植为宜,株距随着土壤肥力提高和立地条件改善而加大.这一栽培模式可以在边缘绿洲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3.
棉花摘早蕾减轻二代棉铃虫发生量试验赵瑞升任成保(河北省邱县植保站057450)为减轻二代棉铃虫的发生量,减少用药次数,降低治虫成本,并提前搭好棉花丰产架子,我们于1996年进行了摘除棉花早期花蕾试验,取得结果,现初报如下:1试验方法与内容试验在邱县新...  相似文献   

14.
旱地小麦抗旱播种方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播种期严重干时的1989,1991,1993和1994年,对3种播种方式的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0cm-20cm土壤不量在11%-15.4%的范围内,抢墒播种,小麦出苗早,出苗率可达90%以上,苗情发育较好,产量最高可达1909.5kg/hm^2-4650kg/hm^2;0cm-20cm土壤不量在8%以下时,干旱寄种,比雨后播种出苗早,出苗率可达705以上,苗情稻优,产量可达543kg/  相似文献   

15.
3种类型农药防治棉铃虫的保顶保蕾效果近年我国黄河流域棉区棉铃虫连年猖撅,给棉花生产带来严重损失,尤其是棉花顶心或花蕾受害损失更大,为此作者1993年在河南新乡,进行了3种类型农药不同施药方法防治二代棉铃虫对保蕾、保铃效果的试验。试验于6月中旬在七里营...  相似文献   

16.
1995年-1996年在会宁不同生态区域对谷子新品种引进和区域试验结果表明,甘肃省农和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的陇谷6号品种,中熟,苗期生长势强,根系发达,叶片宽厚,光合时间长,茎粗穗大。当每公顷留苗控制在22.5万株-30.0万株时,穗粒重为15.8g,千粒重为3.5g,具有抗旱,抗病,丰产稳产和优质之优点。两年多点试验平均产量为3280.5kg/hm^2,陇谷6号已成为当地推广的粮草兼丰的主要谷子  相似文献   

17.
1994年荆门市棉铃虫发生特点与原因浅析荆门市植保站(434500)韦富裕,陈胜才,熊明军1994年,荆门市棉花面积为22.55万亩,单产82.3kg,总产37.12万担,分别比1993年增1.55万亩,2.1kg与3.42万担。据统计,全市棉铃虫各...  相似文献   

18.
棉田杂草危害分析与经济阈值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移栽棉田中设置重复试验,研究草害对棉株的危害及控制的经济阈值。草害参数与棉株生育、产量性状呈Y=AxB幂函数关系,与品质性状、害虫危害呈Y=A+Bx直线回归关系。因年度间棉花产量呈动态改变,据经济阈值的恒等变换模式,设计了各皮棉产量时除草的经济阈限指标,供棉田除草时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19.
棉花植株氮素营养诊断及氮肥推荐指标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在滴灌条件下,利用反射仪测定了棉花不同生育期植株硝酸盐含量,对棉花植株氮素营养诊断及氮肥推荐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盛蕾期、初花期、盛花期和初铃期的倒4叶叶柄硝酸盐含量与施氮量之间呈极显著线性相关。各生育期植株硝酸盐含量与产量之间也具有极显著相关性。由此确定了棉花盛蕾期、初花期、盛花期和初铃期的硝酸盐临界值,分别为5710,9450,6885,7729mg/L。用一元二次模型模拟氮肥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得到在滴灌条件下,最佳皮棉产量为2728.8kg/hm^2,对应的最佳施氮量为229.5kg/hm^2。根据棉花各生育期植株硝酸盐浓度与施氮量和产量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各生育期氮肥推荐模型,并根据模型计算出了棉花各生育阶段不同硝酸盐测试值对应的氮肥追肥用量。  相似文献   

20.
1992年,是山东省棉铃虫大发生的一年,高密县棉花普遍减产30%,棉农损失较大,而该县李仙村农民种植的2200亩棉花却获得了单产皮棉70.5公斤的好收成,比全县平均单产47公斤高出23.5公斤。大灾之年,李仙村为什么能夺得丰产增收?通过调查,该村干部群众一致认为,实行植保社会化服务,统一进行机械化承包防治是棉农丰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