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淡水资源日益紧缺,水资源供需矛盾非常突出。利用微咸水进行农业灌溉是一条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总结了国内外微咸水利用现状及灌溉方法,归纳了微咸水灌溉对作物生长、土壤环境的影响及水盐运移规律,概括了大量开采微咸水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并从国内外微咸水灌溉的经验教训中得到了启示。  相似文献   

2.
我国咸水灌溉对作物生长及产量影响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灌溉水资源的短缺已成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微咸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可有效的缓解灌溉水源短缺的问题。本文总结了国内咸水灌溉对作物生长与产量影响的研究进展,为合理地利用咸水资源进行灌溉提供指导。从咸水资源灌溉利用现状来看,膜下滴灌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有效的利用微咸水资源以及盐碱地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但利用膜下滴灌方式进行微咸水灌溉,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此外,如何从流域或区域尺度上评价微咸水灌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从更大尺度维持盐分平衡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咸水与微咸水在农业灌溉中的应用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开发利用咸水和微咸水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一个重要途径,国内外已进行了大量有关微咸水及咸水应用及相关基础研究工作。总结了有关微咸水及咸水应用研究成果,同时对膜下滴灌技术开发利用盐碱地技术进行了总结分析,为合理利用微咸水和咸水资源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水稻微咸水灌溉试验及开发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试验田各小区内进行不同浓度微咸水灌溉,从理论和实验上找出水稻各生育期的适宜水质盐分和极限水质盐水,探索微咸水灌溉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并分析了实验与实际生产中的差异,利用微咸水灌溉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应注意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
针对水资源短缺和盐碱地不断恶化等问题,微咸水灌溉农作物在理论上受到大量关注,在实践上也有良好效果,但鲜有微咸水投入改良盐碱地的理论实践,缺少一定的理论指导。对目前国内外微咸水灌溉开发和利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总结微咸水灌溉技术的实践情况,阐明微咸水灌溉对作物、环境和土壤水盐运动的影响,详细论述微咸水灌溉提升作物产量和改良盐碱地的成果,分析其灌溉改良盐碱地的可行性,并提出微咸水灌溉改良盐碱地的研究方向和实践操作。   相似文献   

6.
微咸水资源的安全利用,可有效缓解淡水资源短缺的危机.从微咸水水质、灌水方法、土壤性质和作物类型等几个方面,概述了影响微咸水安全利用的主要因素及各因素的主要影响效应;综述了耐盐先锋作物--棉花的耐盐特性和耐盐机理的研究进展及棉花微成水灌水技术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微咸水安全利用技术及其在棉花中的应用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微咸水灌溉动态安全评价理论及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灌溉水质、土壤安全、经济作物及荒漠植物安全等各项目标,结合灌溉制度、灌水方法、灌溉方式及土壤改良措施等动态因子,就微咸水资源化利用的安全性评价及其指标体系的建立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动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及评价等级并编制了用于微咸水灌溉动态安全性评价的SASI软件。利用该软件对准噶尔盆地南缘莫索湾灌区微咸水农业灌溉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域内,随着微咸水灌溉年份的增加,棉田土壤及作物虽然仍保持在未受污染的范围内,但污染指数逐渐增大,由此提出改善微咸水灌溉安全状况的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微咸水灌溉下冬小麦的光合生理响应机理,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典型引黄灌区开展了冬小麦微咸水灌溉大田试验,研究了两种灌溉处理(淡水处理(矿化度0g/L)和微咸水处理(矿化度3g/L))条件下,冬小麦抽穗期(2016年5月1日和2017年5月1日)和开花期(2016年5月10日和2017年5月12日)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气孔限制值及光响应曲线模拟特征参数等指标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淡水处理相比,2016、2017年微咸水灌溉导致浅层(0~40cm)土壤含盐量显著增加了37.8%、64.3%;抑制了抽穗开花期冬小麦的蒸腾作用,2016、2017年微咸水灌溉处理冬小麦抽穗期蒸腾速率降低了19.1%、31.4%,开花期降低了11.6%、11.0%;午前净光合速率的下降主要受到气孔因素和非气孔因素共同影响,午后由于非气孔因素的改善,微咸水处理冬小麦净光合速率超过淡水处理,却伴随着较高的气孔限制值。引入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进行光合特征参数拟合发现,微咸水灌溉有利于增强抽穗开花期冬小麦对于强光和高温的适应能力并且可以提升冬小麦利用弱光的能力,暗呼吸速率的下降可以保证较快的干物质累积。因此,微咸水灌溉并未对冬小麦抽穗开花期叶片光合作用产生负面影响,反而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冬小麦利用光能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以冬小麦为研究对象,通过设计不同微咸水浓度和不同灌水量的灌溉方案,采用桶栽试验,通过叶绿素含量、光响应曲线及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变化规律,探究微咸水灌溉下水盐胁迫对冬小麦的影响。结果表明:3 g/L的微咸水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较小,5 g/L的微咸水则会使得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在拔节期采用3 g/L的微咸水进行灌溉,可以促进冬小麦的生理生长,适当的盐分胁迫会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盐分胁迫会改变作物对有效光辐射的利用方式,采用3 g/L的微咸水灌溉会促进冬小麦对低有效光辐射的利用效率。采用5 g/L的微咸水进行灌溉会影响冬小麦的叶片结构,降低叶片对高有效光辐射的响应,最终导致光合作用下降。另外,盐分胁迫会增加作物的初始荧光,使叶片的最大荧光产量降低,还会降低内禀光能转换效率。3 g/L的微咸水在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作物的水分胁迫,并能增加作物在盐分胁迫下的生理生长。  相似文献   

10.
微咸水-淡水交替灌溉对玉米生长指标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隆平206玉米品种为载体进行了温室避雨盆栽试验,试验设计"咸-淡-淡"、"淡-咸-淡"和"淡-淡-咸"3种交替灌溉模式,即分别在壮苗期、拔节期、抽雄—乳熟期3个阶段灌溉微咸水,微咸水矿化度设计为1、3和5 g/L,监测生长生理和产量指标。结果表明,任一时期灌溉矿化度1 g/L微咸水对玉米株高、叶面积、SPAD和产量影响不明显;随微咸水矿化度的增加,玉米受抑制作用增强;微咸水灌溉后壮苗期玉米株高、叶面积、SPAD受影响显著,由于玉米前期补偿生长能力强,随生长推进,壮苗期微咸水灌溉处理与CK间差异逐渐减小,玉米株高、叶面积、SPAD受抑制最显著的为拔节期微咸水灌溉处理,其次是壮苗期,抽雄—乳熟期最小;对玉米产量影响最大的是抽雄—乳熟期微咸水灌溉处理,其次是拔节期,壮苗期影响最小,故生殖生长阶段不宜采用微咸水灌溉;滨海农区可根据淡水、微咸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设计交替灌溉制度,利用淡水灌溉的补偿效应确保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1.
论新疆平原灌区土壤盐碱化与水资源开发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通过对灌区土壤盐碱化及治理阶段的分析可以看出,灌区土壤盐碱化的严重程度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和程度是密切相关的,是灌区水盐不平衡所致。为此,在以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为中心的灌区水土资源利用规划中,应将维持绿洲水盐平衡的水量视为“生态用水”,将盐份聚集地视为“生态用地”。实现流域水土资源合理配置,是新疆平原灌区土壤盐碱化治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咸淡轮灌土壤水盐运移特征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为了寻求合理微咸水农田灌溉方法,进行了不同咸淡轮灌模拟试验,分析了累积入渗量、湿润锋、土壤含水量、土壤含盐量、盐分浓度和钠吸附比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咸淡咸轮灌方式下土壤入渗能力较大,且脱盐区内脱盐率比淡咸咸的高,而淡咸咸轮灌方式下同一土层土壤含水量高。此外,灌2次咸水与1次相比土壤盐分浓度增加不大。而低SAR的微咸水对碱化土的改良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咸水灌溉对土壤水热盐变化及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充分利用咸水资源,采用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1、3、5、7 g/L等4个矿化度咸水(分别用S1、S2、S3、S4表示)灌溉对棉田土壤水热盐变化特征及棉花长势、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生育期内各处理0~4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及地下5 cm处土壤温度总体上都随着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差异不大;处理间土壤电导率差异明显,灌溉水矿化度愈高,土壤电导率愈大,棉花生育期结束后,降雨对各处理盐分的淋洗率介于29.40%~40.40%。土壤水分和盐分剖面分布受制于土壤质地、降雨和棉花蒸发蒸腾耗水;干旱时期,土壤干燥,盐分表聚,湿润时期与之相反。棉花成苗率、株高、单株最大叶面积和霜前花率均随着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加而降低,籽棉产量从大到小依次为S2、S1、S3和S4,其中,S4与S1处理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咸水灌溉通过改变马克隆值对纤维品质产生了负面影响,尤其是S4处理。研究结果可为丰富棉花咸水灌溉技术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节水灌溉指标及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针对河南省世行项目区节水灌溉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并提出适合项目区的节水灌溉指标体系。结合项目区的实际加以分区,明确各区的节水灌溉发展模式以及发展方向。研究成果对项目区的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农业灌溉用水量是全市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灌溉用水的高效利用对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当前农业节水灌溉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这些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提出了看法和观点。  相似文献   

16.
灌溉回归水的利用与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引黄灌区下游的骨干排水河道上建设提水设施和拦蓄工程,利用灌溉回归水灌溉农田,是合理利用水资源,弥补黄河水源不足,缓解灌区上、下游争水矛盾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措施,具有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不同作物种植条件下微咸水灌溉的土壤环境效应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采用正常灌溉定额和淋洗灌溉定额2种灌溉水平,对小麦、葵花、玉米3种作物进行了不同灌溉水浓度处理的灌溉试验,对3种作物种植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灌溉水浓度达到某一临界值时,盐分将在土壤剖面一定深度的土层内聚集明显增大。且不同作物的临界灌水浓度值不同。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水、盐、氮三因素对棉花生长的耦合效应及最优水肥制度,分别设置了4种灌溉定额(1 575,2 100,2 625,3 150 m3/hm2)、4种施氮量(0,150,300,450 kg/hm2)和4种土壤盐分(非盐化土、轻度、中度和重度盐化土),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水、氮、盐对膜下滴灌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定额、施氮量和土壤盐分与棉花产量之间符合回归模型,模型对水氮盐的耦合效果较好;单因素对棉花产量影响按因素排序由大到小为灌水量,土壤含盐量,施氮量;耦合作用的影响按因素排序由大到小为盐氮,水氮,水盐;水氮施加量对棉花产量的影响均存在阈值,低于此阈值,棉花增产效果较为明显;中、重度土壤盐分含量明显抑制棉花生长;通过回归模型进行耦合分析,最适合研究区的水肥盐耦合方式为轻盐土壤、灌溉定额2 677 m3/hm2和施氮量202 kg/hm2.本研究将为盐碱区棉田水肥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灌溉水质和灌水方式对红壤斥水性及其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蒸馏水为对照,选取再生水和稀释2,4,6倍再生水等4种低质水,采用连续灌溉和再生水-蒸馏水交替灌溉等2种灌溉方式对红壤进行1年的处理,以此探明灌溉水质和灌水方式对酸性土壤斥水性、pH、盐分及有机质质量比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灌溉方式下红壤均产生亚临界斥水性,连续灌溉下红壤接触角比交替灌溉平均增加了23.1°;2种灌溉方式均使红壤酸性增强,盐分和有机质质量比增加,其中连续灌溉下的增长率大于交替灌溉下增长率;连续灌溉下红壤斥水性、pH、盐分和有机质质量比随灌溉水质的变化均可用二次函数来描述,决定系数均在0.9以上;交替灌溉下,红壤斥水性和盐分与灌溉水质的关系可用二次函数来表示,决定系数均在0.9以上,而土壤pH和有机质质量比与灌溉水质相关性不明显;2种灌溉方式下,红壤斥水性与pH呈负相关,与盐分质量比呈正相关,与土壤有机质质量比在连续灌溉下表现为正相关,而交替灌溉下则相反.采用再生水-蒸馏水交替灌溉方式能抑制土壤斥水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淡水资源不足地区微咸水与再生水的合理利用方式,通过盆栽试验,以当地地下水灌溉为对照(CK),研究了3种不同比例微咸水与再生水混合灌溉(再生水灌溉T1,5 g/L微咸水与再生水等量混合灌溉T2,5 g/L微咸水灌溉T3)对土壤水盐、水溶性离子离子以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并利用第2代生物综合响应(IBRv2)指数法评估土壤酶活性对微咸水与再生水混合灌溉效应的响应.结果表明,(1)随着微咸水与再生水混合液中微咸水占比提升,土壤含水率和含盐量越高.(2)微咸水-再生水混合灌溉处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不同,土壤碱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较微咸水和再生水灌溉处理均有所提升,土壤蔗糖酶活性较再生水灌溉略低,但却高于微咸水灌溉.(3)基于IBRv2指数法,与CK相比较,处理T1引起的酶活性偏差最低,IBRv2值为2.12;处理T2次之,值为2.42;处理T3最高,值为2.92.处理T3中S-AKP/ALP,S-SC,S-UE活性均受到抑制;处理T2对S-AKP/ALP,S-UE活性具有诱导作用,但对S-SC略有抑制;处理T1对S-AKP/ALP,S-SC活性具有诱导作用,但对S-UE活性具有一定的抑制.因此,基于IBRv2,并综合考虑土壤酶活性指标以及再生水资源量量大、日排放量小等自身局限性,在干旱缺水地区,可以考虑用再生水与微咸水配合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