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云南省核桃品种遗传多样性的FISH-AFLP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FISH-AFLP技术,选取8对E+3和M+3引物组合,对云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的17个核桃品种(无性系)进行了基因组DNA分子水平上的检测,实验结果共获得987条可统计的条带,其中942条呈多态性,多态性带百分率达95.44%;17份供试核桃样品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606 9~0.796 4,平均...  相似文献   

2.
采用FISH-AFLP技术,选取8对EcoRⅠ+3和MseⅠ+3引物组合,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的24个核桃品种(无性系)、2株实生古树及4个农家类型在DNA水平上进行了多态性检测。结果表明:在获得的1 011条谱带中,981条呈多态性,多态性百分率达97.5%;不同引物组合的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188 7~1.234 7,平均为1.208 5;基因多样度为0.118 3~0.141 2,平均为0.129 7;Shannon信息指数为0.184 6~0.225 8,平均为0.206 6。总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为中等。经8对引物检测的30个品种及类型均得到数目不等的特异带型,能将30个核桃良种及类型完全区分,建立了它们的指纹图谱。  相似文献   

3.
早实核桃实生苗在川北山区的早期表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国内早实核桃香玲、鲁光、丰辉、阿九、元丰和陕核l号等6个品种和美国早实的维纳1个品种的实生苗,在川北广元低山丘陵区定植4 a的试验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早实核桃实生苗的早实性、丰产性及坚果品质都远远超过本地晚实核桃.用早实核桃实生苗建园,利用遗传机理,对定植4 a中有67%的植株能保持早实性、丰产性、坚果品质优,可直接应用生产;对占33%未结果的或坚果品质变劣的树高接换优,这样可大大降低成本而加快对良种的推广步伐,特别是对欠发达地区以及嫁接技术难度大的地区为快速推广良种核桃提供一条捷径.  相似文献   

4.
根据与核桃早实性状连锁的RAPD标记OPB-08958序列,设计SEA-F/SEA-R和SEB-F/SEB-R2对SCAR引物。在亲本、杂交后代和栽培品种(系)中的检测结果表明:SEA-F/SEA-R引物对在早实亲本‘绿园’中能稳定扩增出SCAR-SEA958特异标记;在‘绿园’ב绿丰’杂交F1后代群体中,SCAR-SEA958标记与核桃早实性状共分离,与核桃早实性状间的遗传距离为1.99cM;用晚实优系‘T-12’和栽培品种‘元丰’及‘T-12’ב元丰’杂交F1后代,检测SCAR-SEA958标记的分离情况,SCAR-SEA958与核桃早实性状共分离;在9个核桃栽培品种(系)中,SCAR-SEA958在8个供试品种的7个早实品种上出现,在1个早实品种‘鲁光’和1个晚实优系‘T-12’上没有扩增出条带。SCAR-SEA958标记在不同遗传背景下有较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部分箬竹属植物的荧光AFLP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AFLP技术,选择EcoR I/Mse I这一酶切组合,应用9对(EcoR I+3)/(Mse I+3)引物组合进行选择性扩增,检测16种箬竹和5个形态相似的外源竹种的基因组DNA多态性.在21个样品基因组中共获得1 367条清晰的谱带,其中共有条带115条,特异性带273条,特异性缺失条带72条.在16个箬竹样品基因组中共获得1 193条清晰的谱带,其中共有条带190条,特异性带177条,特异性缺失条带98条.这些特异性带或特异性缺失条带可作为识别不同竹种的分子标记.聚类结果表明:所有的箬竹属植物聚成一类,其他5种外源植物聚成一类.此外,AFLP分析提供的分子证据,支持耿氏分类系统(1996),将天目箬竹归入阔叶箬竹中.  相似文献   

6.
14个油茶良种遗传多样性的SRAP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4个油茶良种进行SRAP标记(序列相关扩增多态性)的遗传多样性分析。采用改良CTAB法提取的油茶叶片基因组DNA为模板,利用优化的SRAP-PCR反应体系,从16个正向引物和20个反向引物中筛选出条带特异、多态性好、稳定性高的8对引物组合。利用这些引物组合对14个油茶良种扩增出65条清晰可重复的条带,其中22条是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33.85%。通过生物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遗传学分析,计算出遗传相似系数,绘制出分子聚类图,为油茶良种的后续分子鉴定及分子育种提供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几个桉树优良无性系的ISSR指纹图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ISSR-PCR方法对尾叶桉广林4号、巨尾桉广林5号、巨尾桉广林9号3个优良桉树品种(无性系)及粗皮桉的34个个体进行了基因组多态性分析,从100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4个多态性引物用于正式扩增,共扩增出63条DNA条带,其中多态性DNA条带54条,占其总扩增带数的85.7 %,平均每个引物扩增的DNA带的数目为13.5条.实验不仅检测到3组无性系之间、无性系和实生苗之间的特异性条带,还根据ISSR扩增结果,利用UPGMA法构建了3个桉树品种(无性系)及1个桉树外缘种的聚类树状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种间的遗传关系.  相似文献   

8.
运用RAPD对我国川西高原及秦巴山区核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原产于川西高原和秦巴山区的74个核桃样本进行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从330条10bp的随机引物中筛选出清晰度高、重复性好的32个用于进一步分析,共得到324条DNA扩增带,平均每个引物产生10.1条带;其中279条带表现为多态性,占总带数的86.1%。试验研究表明川西高原核桃由于地理生态环境存在较大差异,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蕴藏着宝贵的控制优良性状的基因资源。遗传多样性同生态环境和人为活动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云南主要核桃品种的ISSR分子鉴别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以核桃当年萌发的新叶为材料,在建立了良好的反应体系基础上,筛选出8条引物对云南省11个主要栽培和推广的核桃品种进行了ISSR分子标记研究。结果表明:8个ISSR引物共检测出位点102个,其中多态性位点62个,占60.78%,参试样品具有较高的多态比率;用其中的两条引物建立了11个品种的指纹图谱,并可用之鉴别参试品种;POPGENE 32软件的计算结果有效等位基因数、基因的多样性和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1.370 7,0.214 3和0.321 6,供试的云南核桃品种在分子水平上存在比较丰富的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10.
锥栗农家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ISSR技术对37个锥栗农家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从65条通用引物中筛选出13条扩增效果较好的引物进行扩增,每条引物的扩增谱带从9(引物828) 16条(引物821)不等,平均每个引物产生12个ISSR片段,共扩增出156条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29条,占82.69%,平均每个引物扩增的DNA多态性条带为9.9条。结果表明:锥栗农家品种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供试农家品种的观测等位基因数1.826 9,有效等位基因数1.509 7,Nei's基因多样度(He)为0.292 3,Shannon信息指数为 0.434 4;13条引物可区分37份农家品种及其优株。根据遗传一致度构建反映品种间亲缘关系的UPGMA聚类图,37个锥栗品种可划分为2大类群7个亚类。  相似文献   

11.
23个油橄榄品种的RAPD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RAPD技术对23个引种的油橄榄品种进行分类和鉴定研究.从80个10 bp的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1个扩增效果较好的引物进行扩增,共产生127条带,其中78条为多态性带,占61.4%,平均每个引物扩增的DNA多态性带数为7.09条.4个品种具有特异的位点,可作为种质鉴定的依据.根据扩增结果构建反映品种间亲缘关系的UPGMA聚类图,23个品种可划分为2大类.  相似文献   

12.
云南河谷构树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云南省境内金沙江、元江、红河和怒江流域自然分布的构树为试材,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90份构树种质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筛选出的7对引物组合共扩增获得786条清晰可辩的条带,其中,多态性带632条,多态性条带百分率达80.4%,平均每对引物组合检测出90.3个多态位点.分布于4条水系流域的构树居群间,金沙江流域构树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145 5,而元江流域构树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低,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1129.4个构树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038 6,表明构树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不同个体之间.在遗传距离为0.003时,4个构树居群可分为2组,第1组由金沙江流域的构树居群构成,第2组包含分布于红河、怒江和元江流域的3个构树居群.  相似文献   

13.
巴东县早实核桃选育及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全县核桃种质资源调查,确定石桥坪、耀英坪、农林场三地优质核桃为采种源,分类分地块繁育,并在不同的海拔、区域进行栽培试验,得出石桥坪2株15年生核桃其子一代,在栽植第一年、第二年即开花挂果,该品种为早实类核桃。适应贫困山区退耕还林,是一种较好的生态经济林造林模式。  相似文献   

14.
金花茶组物种遗传关系的ISSR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广西南宁金花茶公园29份金花茶组物种进行遗传关系分析。筛选出的14条引物扩增得到133条清晰条带,其中126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位点百分比为94.74%。29份金花茶种质材料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360 6,Shannon’s 信息指数为0.531 4,遗传相似系数介于0.481 0.835,金花茶组物种的遗传基础较宽。用NTSYS软件对样品进行UPGMA聚类分析,29份金花茶样品聚为3大类群,其中扶绥中东金花茶单独为一类,顶生金花茶和龙州金花茶聚为一类,其它金花茶聚为一类。分析结果表明:夏石金花茶和小花金花茶的遗传相似系数最高,支持将两者归并到柠檬黄金花茶;弄岗金花茶和毛籽金花茶亲缘关系很近,支持合并到同一个种;龙州金花茶和薄叶金花茶分别归为单独的种。  相似文献   

15.
华北低丘山区核桃-决明子复合模式的根系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分层挖掘法,对株行距为3 m×8 m的核桃-决明子复合模式中的根生物量、总根长密度、吸收根的根长密度和根系直径等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核桃单作的总根长密度比核桃间作的高7%左右,且在各个土层中吸收根的根长密度都高于核桃间作,而二者的总根生物量和根系直径则差异较小。决明子单作的根系直径比间作决明子的大27.73%,但二者的根长密度和根生物量则差异不大。在核桃-决明子复合模式中,核桃总根生物量和吸收根长均占复合模式总根量的一半以上,其中,在水平方向上,决明子在树行南侧2.5、4.0 m位置根系分布最多,而树行南北1.5 m范围内则较少;核桃根系则主要分布在树行两侧1.5 m范围内。垂直方向上,核桃在30~80 cm土层中的根生物量和吸收根长分别占其总量的64.79%和61.17%,而59.54%的决明子根系分布在0~20 cm土壤中。  相似文献   

16.
为丰富和创新成县核桃育种材料,改良现有核桃品质,以当地品种陇南15为母本,陇南755、香玲、薄丰、辽核2号、辽核3号等品种为父本,开展核桃杂交育种试验,对F1代的开花与结果习性、果实表型性状等指标进行了观察和测定,同时对不同核桃杂交种F1代果实性状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以早实性和雄先型的核桃为父本与陇南15杂交,可以获得结实期提前和雌花开花期推迟的杂交种;不同杂交组合,所得杂种后代果实表型性状差异显著(P<0.05),各杂种果实果壳表面特征整体表现较好;不同杂交组合所得杂种F1代果实性状存在多样性,变异最大的是果壳厚度,其次是出仁率和单果重,果实大小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17.
Betel vine has been identified as an important cash crop in India. It is a vegetatively propagated plant and more than 100 landraces (cultivars) are cultivated in India. They are often named after the localities where they are grown. To assess the molecular genetic diversity among 10 betel vine cultivars,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FLP) markers were used. Five AFLP primer combinations produced 323 bands of which 155 were polymorphic, leading to a 47.99% polymorphism. Average polymorphic information content (PIC) was 0.14 over all primer combinations. Genetic similarity was calculated from the Jaccard's similarity coefficient (r) value for all accessions which varied from 0.39 to 0.81, with an average of 0.60 implying a medium level of genetic variation between investigated cultivars. Cluster analysis divided the cultivars into two main clusters where M2 and M3 were closely related but F3 was separate from all others. The cluster analysis based on AFLP data indicated that cultivars were not grouped according to their geographic place of collection but rather by genetic relatedness. The principle coordinate analysis (PCA) of the markers was linked to the dendrograms generated by employing UPG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